脑卒中后抑郁情绪的护理与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9.19 KB
- 文档页数:2
脑卒中抑郁患者心理康复护理要点科普根据澎拜新闻的报道,我国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标化患病率为2.61%,发病率505.23/10万人年。
由于种种原因,在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中,有三成会感到情绪低落、沮丧和无助,失去对生活的兴趣。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对于脑卒中患者,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脑卒中抑郁非常重要。
而心理治疗是改善脑卒中抑郁的重要方式,旨在帮助患者调整情绪、改善自我评价、提高康复积极性。
那么应当该如何帮助脑卒中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什么是脑卒中抑郁脑卒中抑郁(Stroke depression)是一种心理障碍,其临床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脑卒中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就目前而言,脑卒中抑郁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经典假说为单胺能上行投射系统、HPA 轴异常,前额叶皮层下回路破坏,神经可塑性、谷氨酸神经递质和促炎因子的改变。
脑卒中抑郁的发生率较高,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示,大约有3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会导致患者产生睡眠障碍与性功能障碍,更有甚者,甚至会选择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
如何做好心理康复护理首先,为了做好心理康复护理,应当对患者情况进行准确、系统、全面的评估,做好生活护理工作。
比如说,如果患者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护理人员应当增加其翻身、拍背的次数,避免造成肺部感染或者褥疮。
为了避免患者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应当以一日三次的频率,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每次以15~20分钟为宜。
如果患者瘫痪,则应当避免患肢受压,勿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冷敷或热敷,这是由于病人的偏瘫侧感觉是迟钝的,以防冻伤或烫伤。
要按摩患肢,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施以相应的康复治疗,减少后遗症。
同时,脑卒中病患缺乏自理能力,为了保持其身体健康,在其每次大小便完毕后,患者家属并且应当对其会阴、肛门进行清洗,确保私密部位的干净健康。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及护理概况作者:陈延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4期【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护理【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79-02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卒中后引发的一种继发性抑郁症,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绝望、睡眠障碍、焦虑及躯体化症状为主要表现,多发生在脑卒中后2个月~1年,发病率随脑卒中发病率的增高而增高。
与诸多因素有关,它不仅可以使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而且加重了患者的精神痛苦,使生活质量下降,增加病死率[1.2]。
同时增加了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极大的负担。
据统计,出现抑郁的脑卒中患者要比没有抑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高3~4倍[3]。
因此,卒中后抑郁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通过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对其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可以使患者从生理上、心理上均得到全面康复。
本文对PS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国内外概况及发病率脑卒中患者中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因研究对象的选择、脑卒中后评定的时间、评定方法及诊断标准等不同,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临床各家报道不一。
国内孟祥方等[4]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率高达20%~60%。
国外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多在40%~50%[5]。
Robinson[6]等报道脑卒中患者60%在发病后两年内出现抑郁症状。
2.相关因素及相关机制2.1 相关机制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复杂的,有人认为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也可能与中枢神经损伤、神经内分泌改变以及患者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7]。
据报道脑卒中抑郁产生的机制多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8],目前多倾向于生物学机制。
贾艳滨等认为左侧半球及后部与脑卒中后抑郁症有关,前部、右侧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9]。
脑卒中抑郁患者心理康复护理要点科普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是我们通俗来说得脑中脑卒中,这种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多发于50岁以上群体,患上这种疾病之后,对患者的工作、生活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事不能做,在这种变化中患者会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抑郁的情况,针对该种现象,除了日常必不可少的基础护理外,还应重视心理康复护理,针对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个人安全来说极为重要,以下我们就相关心理康复护理要点进行简单的科普,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一点帮助。
1脑卒中抑郁有哪些危害?脑卒中抑郁并不单单是对患者个人情绪产生危害,其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涉及:脑卒中会增加患者的自杀意念,使其无时无刻不想自杀,防不胜防,给家属与社会带来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与负担,特别是家长,可能会长期处于心惊胆战之中;脑卒中抑郁会降低患者生存质量,使其不积极配合治疗,比如抗拒吃药、治疗,让病情不断反复,严重时加重认知功能损害;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并不断恶化,造成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复发。
2脑卒中抑郁有哪些表现?脑卒中抑郁主要表现出心情低落、兴趣缺失、悲伤哭泣、睡眠障碍、焦虑易怒、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自杀念头,认为个人前途无望,丧失改变现状的决心与勇气,认为自己的存在只是会加重家庭的负担,以前喜欢的事情、运动等基本都会搁置,且会终日呆坐、胡思乱想。
卒中后失语患者的抑郁高发,发病率能够达到62%~70%,表现出难诊断、易忽略。
3怎么进行脑卒中抑郁患者心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为了避免脑卒中患者出现抑郁情况,需要提前进行健康教育,这种教育不单单是针对患者,还针对家属。
就患者教育来说,可以带患者参与一些关于心理康复的讲座、交谈、讨论等,最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能够听得懂,多讲解一些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让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比较正确、全面的了解,认清自己当前面临的形势,不做太过悲观的思考,以此来解除因对疾病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恐惧、压抑等不良情绪;也有一些患者会担心因为自己的病情造成家庭的负担、生活质量的下降,还有患者会担心病治不好,再次恶化、复发,可能带来的危险情况,需要在健康教育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关怀与安慰,提示其在各个阶段应对病情正确的做法,让其不再过于慌乱。
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1]对11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评定。
结果有59例患者存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结论通过分析原因给予护理干预,能消除或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抑郁情绪可使组织器官兴奋性下降,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依从性差,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抽取神经内科和康复科患者110例,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评定,其中5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明显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0例患者,男28例,女82例,均神志清楚能合作。
年龄45~75岁,病程5~10年。
1.2 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在入院7~14 d内进行,按目的抽样,知情同意的原则发放问卷。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不会写字的或不方便书写的由责任护士代写,自评量表由20条目组成,抑郁严重指数=各类目累计分180(最高分),sds评分指<0.50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度抑郁,0.60~0.69为中度抑郁,≥0.70为重度抑郁。
其中男21例,女38例,轻度抑郁27例,中度抑郁21例,重度抑郁11例。
2 原因分析2.1 经济状况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状况差的患者,抑郁发生率高,59例患者中,其中48例经济状况差,患者认为自己住院治疗又给本来经济较差的家庭带来新的负担,感到格外担忧,思想负担加重。
2.2 家庭支持系统患者是一个身心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家庭的积极主动支持,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中18例患者缺乏家庭的支持,家属陪护的淡漠不关心,使患者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焦虑不安,悲观失望。
2.3 性格因素也是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59例患者中,其中50例性格内向,他们往往不把自己内心的压抑表达出来,因此较少得到他人的关注和支持,独自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易发生抑郁情绪。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可导致大脑出现坏死性损害,使得病人在身体上和认知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障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对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1. 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定义认知障碍是指正常人的生理或病理因素导致的智力发展缺乏、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速度缓慢、判断能力减弱等症状的总称。
而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
两者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共同出现。
一些相关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是相互联系的。
研究人员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较容易出现认知障碍的症状,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抑郁症状使得大脑难以得到足够的养分和足够的运动。
而认知障碍的患者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这可能是由于认知障碍的表现使得患者感到自卑和无能,并且社交能力的降低进一步使得患者产生负担,形成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损害。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的出现。
其中最常见的因素是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医学病史等。
年龄是促成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记忆能力、固定化思维和灵活性逊于年轻人。
因此,在血管疾病和心理方面都需要特别关注。
性别方面,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
文化背景是决定人们思维和心理特点的重要因素。
在文化上,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数据,可以发现不同民族的患病率表现风格的区别。
医学病史包括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认知障碍和抑郁的发生程度。
医学病史要详细掌握患者的病史及病情诊疗,制定治疗方案,降低出现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机率。
在预防认知障碍和抑郁症状方面,首先应该监测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早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状,并对症治疗。
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共病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近年来,拉莫三嗪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作为抗抑郁药物,被广泛用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患者口服拉莫三嗪8mg,每天2次;草酸艾司西酞普兰20mg,每天1次。
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每天3次。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为12周。
治疗前后使用抑郁症状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使用脑卒中后抑郁症状评定量表(HAD)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抑郁症状治疗前后的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的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0%。
结论: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拉莫三嗪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对患者的安全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拉莫三嗪作为一种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中枢5-HT2A受体和受体再摄取来发挥作用。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则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两者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具有互补作用,可以提高抑郁症状的缓解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研究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有效方案。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该疗效,并研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脑卒中后抑郁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
采用汉宓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4周后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hamd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施以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抑郁;康复;脑卒中【中途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155-01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
psd不但影响患者的情绪,也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成为阻碍病人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造成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减退,影响其全面康复及回归社会。
2009年3月~2009年11月,我们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在40~80岁,平均(56.2+ 8.8)岁。
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在39~79之间,平均(58.4+7.4)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1)均经颅脑ct或mbi检查确定为脑梗死。
(2)神志清楚,排除失语。
(3)发病时间≤72小时(4)既往无脑器质性疾病和神经、精神病病史。
(5)汉宓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
(6)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21分。
谈谈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康复护理方法脑卒中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重大伤害,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因为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病率相对较高,所以患者可能在发病之后出现心理上的难以接受,进而可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引发抑郁症的出现。
对脑卒中抑郁患者落实较好的康复护理方法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质量,对恢复患者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的促进效果。
那么如何对脑卒中医院患者落实康复护理呢?一、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脑卒中抑郁患者出现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心理健康受到损害,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强化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和沟通,和患者家属建立相对良好的关系。
相对于家属而言,医院患者对护理人员可能存有一定的戒备,因此护理人员能通过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来降低患者对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措施的心理阻碍,进而有效的提高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
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家属讲解患者出现这种症状的基本原因以及常见的护理措施,这样家属在陪床或者是平时生活护理中,能够保持相对耐心、关系以及爱心的护理态度,降低患者负面情绪的出现,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和家属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帮助患者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进而提高患者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的主动性,促进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实现相对较好的治疗目标。
二、对患者落实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还应该对患者落实良好的心理护理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患者的心理护理水平,进而有效的促进患者提高恢复速度。
护理人员在平时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能通过宣传疾病的基本常识来帮助患者提高对自身疾病的基本认知,进而帮助患者正确了解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同时护理人员也能够在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讲解成功治疗的案例来强化患者对治疗以及预后的自信心,消除患者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帮助患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过度恐惧和焦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将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方面,进而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