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31.18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提供依据。
方法:将60例老年脑卒中康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
两组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4周系统心理干预(包括基础心理干预、个体化心理干预、家庭心理干预)。
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morisy 问卷和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对两组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 、morisy问卷、ss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d 、morisy问卷、s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1.2.1 入组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对照组常规给予普通健康教育。
1.2.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心理干预。
1.2.2.1 基础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在恢复期共有的心理障碍,通过集体的健康宣教,主要是讲解中风基础知识,让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明确:“预后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自己”,使其认识到中风虽可有后遗症,但只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结局。
1.2.2.2个体化心理干预针对部分对疾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或过于重视的患者,采用开导疏通法,循循善诱,解除患者思想负担,安心接受治疗。
对长期精神处于过度紧张的患者,运用放松疗法,对病情从轻讲解,以松弛患者的紧张情况。
对意志消沉的患者,运用鼓励法,鼓励其与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多接触,让患者从不利的心态中解脱出来。
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实施干预。
1.2.2.3家庭心理干预家庭治疗理论表明[3],即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心理治疗来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减少高情感表达。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会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为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达到最佳心理状态,采取若干心理干预措施。
方法及结果:通过对临床9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基本心理护理及分类心理护理,心理干预有效率96.8%。
体会:对脑卒中患者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了生存质量。
脑卒中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存活者大多数会遗留瘫痪、失语等躯体残疾。
许多存活者还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 如抑郁、焦虑、恐惧等精神症状。
治疗脑卒中后的精神障碍,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转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脑卒中后精神障碍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采取的针对性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对2007年7月-2008年6月间本院9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其中男 57例 ,女 38例。
年龄 56~84岁,平均 68.4岁。
95例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诊断,脑出血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梗死33例。
按照患者心理状态划分为四类:焦虑恐惧型43例(35.3%)、悲观抑郁型23例(24.2%)、孤独依赖型13例(13.7%)、情感失禁型16例(16.8%)。
护理措施: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基本护理措施;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表现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2 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能明显改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共计85例,情绪稳定但仍缺乏主动性的有7例,心理仍不稳定的3例。
心理干预有效率96.8%。
3 讨论3.1 基本护理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具有许多共性问题:恢复期漫长、进展缓慢、遗留肢体残疾、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他们往往也有许多共同的心理认识: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给家人增添麻烦、被人轻视。
所以,针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共同心理特点,我们在基本护理中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3.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听取病人诉说心理感受,加强沟通,给病人心理支持。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后抑郁,英文全称为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在脑卒中后可能会经历抑郁,如情绪不稳定、心浮气躁、忧郁、多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的增加,我国居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
有研究显示,国内PSD发生率约为43%,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患者病情的正常恢复,有研究表明,PSD倾向于损害患者的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和注意力,严重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疾病复发率增加,死亡率也随着上升。
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取合理的康复护理措施尤为关键。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患者;康复护理引言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脑卒中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500万人罹患脑卒中。
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3%,居全球首位。
研究表明,约20%的脑卒中幸存者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发展为抑郁症。
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表现出的持续性抑郁心境障碍,具有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精神运动迟滞“三低”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减退。
PSD不仅导致患者住院时间长、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可能引起患者自杀。
因此,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护理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与原因概述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严重危害国民的身体健康,以中老年好发。
中年人面临着婚姻、父母、子女教育以及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亦容易发生焦虑、抑郁。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这两种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生活质量,减少社交活动,甚至增加其自杀风险。
目前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机制与原因还尚不清楚,主要考虑有两大类原因:一是与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脑卒中的致残率、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一旦患病,就意味着要与疾病进行长期的抗争,患者心理负担重;二是与生物学因素相关,目前认为脑卒中与神经递质紊乱(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上升,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减少)、细胞因子失衡(白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等有关。
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整理和分析,我们认为综合护理模式在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包括促进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等方面。
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逐年上升。
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年龄较大、病情严重,其生活质量往往受到严重影响。
如何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护理工作者和医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奥马哈系统理论是一种综合护理辅助决策模型,它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本文将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奥马哈系统理论奥马哈系统理论是由美国护理学家梅尔尼克和特南巴姆于1983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综合护理辅助决策模型。
该模型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护理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和护理计划的开发。
奥马哈系统理论包含四个层次:问题级别、干预级别、结果级别和评估级别。
在制定护理计划时,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护理的优先级和目标,然后选择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并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估和调整,以实现护理目标。
二、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在疾病的影响下,其生活质量往往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是生理方面的影响,包括肢体活动受限、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增加了家庭护理的负担。
其次是心理方面的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人格改变。
再次是社会方面的影响,脑卒中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使患者面临着社会功能下降和工作能力丧失的风险。
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1] 谢小燕,刘雪琴.难免性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9):57[2] A r onovitch S A.Intraoperatively acquired p ress u re ulcer p reval ence:anati onal st udy[J].J Wound O st omy C on ti nence Nu rs,1999,26(3):130[3] 谢小燕,刘雪琴,徐世元.外科术后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5[4] 池小武.下肢骨折术后应用硬膜外自动镇痛泵的副反应观察[J].现代护理,2001,7(6):71[5] 张世民.脊髓损伤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08[6] 王 泠.压疮的管理(二)[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62[7] 张晓明,杜 燕,于艳涛.急性应激应对与褥疮发生相关因素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2,9(1):6[8] 林 岩,镇 艳,潘丽芬,等.适时翻身替代定时翻身预防临终癌症患者压疮的探讨[J].护理学报,2007,14(1):88[9] 李小寒.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65(2008-01-04 收稿)(岳静玲 编辑)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王玉华(山东省肥城矿业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肥城 271608)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症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6633(2008)03-394-01 脑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抑郁症状的出现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而且会影响生活质量,防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1]。
2006年6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在常规神经系统药物和抗抑郁剂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护理干预,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基于时机理论的叙事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荆门市中心医院 448000摘要:脑卒中后抑郁为常见情感障碍,易造成患者意志低下、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加大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及社交能力。
基于时机理论的叙事护理是以医学人文理念为基础,将叙事方式及理论运用至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吸收、分析、回应患者故事,剖析其中的困扰,给予患者尊重、共情及充满生机的心理干预模式。
本文介绍了时机理论的框架和研究现状,分析了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综述了基于时机理论的叙事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时机理论;叙事护理引言脑卒中后抑郁属脑卒中并发症的一类,其发病率达25%~65%,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数约超200万例。
脑卒中后抑郁是指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后导致情感意向障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导致患者除了脑卒中有关临床表现外,还具有情绪消沉、意志低下、疲劳等表现,甚至部分患者会拒绝进行临床治疗,影响治疗效果,加大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降低生活质量,加大患者及其家属的家庭经济负担及身心压力。
因此,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康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叙事护理是通过描述故事的方法,分析故事中所发现的潜在问题,进行剖析,使患者进行自我反思,使其内心得以成长。
时机理论(timing it right framework)由Cameron等于2008年提出。
该理论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1],对照顾者提供具体的信息和教育支持,以满足病人及照顾者动态变化需求。
鉴于此,本文就基于时机理论的叙事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1时机理论的研究现况时机理论框架强调了照顾者在病人患病不同阶段的特殊需求。
在疾病发生及诊断期,照顾者信息需求为病人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情感方面,护士应关注照顾者对家属患病及周围陌生环境的情感反应。
在稳定期,照顾者信息需求为患病原因的获知、病人的照护需求及辅助病人日常活动能力及康复治疗初期训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