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综合治疗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71-01【摘要】目的:探讨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17例采了综合治疗措施,同时与同期收治的行常规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5例就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在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15例采用帕罗西汀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1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系统的心理康复临床干预,具体操作为: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因对手术的担心及脑卒中引起病痛,使身心都承受着较大的痛苦,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和生活指导,引导他们自我放松,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建立康复的信心。
康复训练室干预:在患者者开展器械康复训练,如步行练习、套圈等,并鼓励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做器械康复,加强其与家属,与其它患者间的交流沟通。
中药饮服及针灸治疗:中药处方为:百合10g、柴胡10g、茯苓15g、白芍15g、菖蒲12g、郁金15g、半夏10g、栀子10g、枣仁10g、桃仁15g、丹参15g、薄荷6g等,水煎,1剂/d,分2次服,1个疗程为18剂,共服2个疗程。
针灸治疗:取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应用毫针直刺得气后行20min的留针,1次/d,1个疗程为15d,连用1-2疗程。
1.3疗效评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的nih-ninds 卒中评分、hamd评分进行效果评定。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数据采用均数±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hamd在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优于对照组hamd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后抑郁,英文全称为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在脑卒中后可能会经历抑郁,如情绪不稳定、心浮气躁、忧郁、多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的增加,我国居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
有研究显示,国内PSD发生率约为43%,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患者病情的正常恢复,有研究表明,PSD倾向于损害患者的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和注意力,严重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疾病复发率增加,死亡率也随着上升。
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取合理的康复护理措施尤为关键。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患者;康复护理引言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脑卒中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500万人罹患脑卒中。
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3%,居全球首位。
研究表明,约20%的脑卒中幸存者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发展为抑郁症。
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表现出的持续性抑郁心境障碍,具有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精神运动迟滞“三低”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减退。
PSD不仅导致患者住院时间长、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可能引起患者自杀。
因此,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护理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与原因概述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严重危害国民的身体健康,以中老年好发。
中年人面临着婚姻、父母、子女教育以及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亦容易发生焦虑、抑郁。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这两种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生活质量,减少社交活动,甚至增加其自杀风险。
目前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机制与原因还尚不清楚,主要考虑有两大类原因:一是与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脑卒中的致残率、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一旦患病,就意味着要与疾病进行长期的抗争,患者心理负担重;二是与生物学因素相关,目前认为脑卒中与神经递质紊乱(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上升,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减少)、细胞因子失衡(白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等有关。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療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值得推广。
标签:脑卒中;抑郁;综合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发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是指在脑卒中病情稳定后6个月~12个月,出现情绪低落、烦躁、自卑、忧愁、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情绪不稳定、绝望等表现[1]。
据一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在25%~54%,且近年来有一定的上升趋势[2],脑卒中后抑郁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即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开展了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3例。
观察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44~66岁,平均(52.8±3.1)岁,病程6个月~10个月,平均(7.9±0.5)个月;观察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45~65岁,平均(52.5±3.2)岁,病程6个月~9个月,平均(7.7±0.6)个月。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脑神经、控制血压及血糖、降血脂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中医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特色治疗,在治疗的同时配合护理措施干预。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如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注意监测患者的脉搏、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饮食、大小便、睡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遵医嘱定期复查有关项目、给予相应治疗,给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针对患者、患者家属,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做好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日常护理工作,避免发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对照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再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士应注意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听取患者的述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鼓励患者说出并发泄心中的孤独、苦闷等,并给予心理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抑郁心理;请脑卒中后抑郁病情治愈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采用中医学“以情胜情法”、“移情易性法”等措施,均有利于帮助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3]。
1.2.2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摄入合理的饮食,对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功能状态、改善抑郁情绪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以低盐、低脂、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为主,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摄入足够的水分,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油腻、海鲜等生湿助热之品,以免内生实热、实火之邪而加重抑郁病情。
1.2.3 家庭支持
告知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多给予照顾、安慰和鼓励,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对于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4]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对全部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评分,以HAMD减分率做为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HAMD减分率≥75%。
②显效:HAMD减分率≥50%,且<75%。
③有效:HAMD减分率≥25%,且<50%。
④无效:HAMD减分率<2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9.70%。
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脑卒中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后易于出现抑郁情绪,对患者的病情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而在同时配合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家庭支持等,对于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故值得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秀英.中风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444.
[2] 邹成松,曹艳.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及护理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7):92-93.
[3] 曹启慧.心理疗法在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3):169-170.
[4] 程艳.心理护理用于中风后抑郁症康复的临床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7):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