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77 KB
- 文档页数:2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及护理卒中后抑郁是指患者在脑卒中后出现的情绪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沮丧、消极情绪和失去对生活的兴趣。
抑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会加重患者的身体康复进程。
因此,及时采取治疗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抑郁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调整大脑的化学平衡,减轻抑郁症状。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同时,患者需要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如失眠、食欲不振、性功能紊乱等,并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是卒中后抑郁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解决问题疗法(SPT)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短期、目标导向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分析和改变患者的消极思维,调整行为习惯,提高抑郁症状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医生会与患者一起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并采取一系列行动来达到这些目标。
解决问题疗法主要是帮助患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减轻患者因生活中的问题而引起的抑郁情绪。
医生会与患者一起分析问题的成因,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时,医生还会指导患者学习应对问题的技巧和策略,增加患者对生活的控制感。
支持性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倾听,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
通过与医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患者可以减轻抑郁症状,并增加对康复的信心。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护理措施:1.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适当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让患者感到舒适。
2.鼓励患者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散步、读书、听音乐等,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抑郁情绪。
3.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集体健身操、手工制作、聚会等,以促进患者的交流与社交。
脑卒中抑郁患者心理康复护理要点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居高不下,研究表明,卒中后忧郁(PSD)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其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目前,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尚不明确。
该药物对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产生了拖延作用,同时降低了相关药物的疗效,从而增加了疾病的风险。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脑卒中患病率不断增高。
脑卒中患者的情绪低落主要源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减少,而PSD则会降低康复治疗效果,对躯体残损、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使者和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死亡率增加。
此外,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反应比其他许多疾病更为严重,因为他们的身体功能丧失是突发的,缺乏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容易导致卒中后的抑郁情绪。
1脑卒中后抑郁症概念脑卒中后所引发的情绪低落状态,即为脑卒中后的抑郁症状。
因为患者的生活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变化,例如或轻或重的持续功能缺陷,加重了机能障碍的并发症,以及社会生活能力的下降等,从而导致了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这些症状持续了超过两周的时间。
2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症状的诊断标准在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的抑郁后,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持续时间超过14天,同时伴随着以下四个方面:(1)缺乏对日常生活的兴趣;(2)身心疲惫,持续疲乏感缠绕不舍;(三)精神反应迟缓;(4)我对自己的表现缺乏足够的认可;(5)由于认知能力下降,导致联想困难,出现了自我伤害的念头;(六)睡眠障碍;(7)食欲减退所致;(8)性欲呈现减退的趋势。
3脑卒中后抑郁行为病人的面容常常流露出悲伤、烦恼、痛苦、苦恼之情,其态度和行为方式则显露出抑郁、无望和失望的情绪,这是最为普遍的体征之一。
病人常对医护人员说“我不快乐”,对医生说“我很难过”.有些病人在诉说病情时还会哭。
在与医生交谈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泪如雨下的情况,甚至会放声痛哭。
此外,还有一些患者面无表情,而另一些患者则坐立不安、情绪激动、焦虑不安、食欲减退,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厌世或自杀的症状。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人脑卒中抑郁的影响及作用。
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20例老年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与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与心理干预,经过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抑郁情绪的变化。
结果:入院前,两组患者hamd及临床资料均不存在差异性;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明显得以改善。
结论:老年脑卒中后容易出现抑郁的情绪,给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预后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干预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38-02老年人脑卒中后常发生相关的并发症,其中脑卒中后抑郁(psd)就是一种,其临床表现为精神、心理及行为出现异常,患者的神经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及预后效果,甚至导致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增高。
本文将选择本院就诊的120例pds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本院就诊的120例pds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经ct诊断为脑卒中,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对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评分(hamd)。
本组120例患者根据hamd的评分结果均大于8分,因此本组患者均可诊断为psd患者,对患者进行随机的分组,分别为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患者均接受脱水、稳定血压、营养脑神经的常规治疗,并给予患者ssri类中的百忧解药物口服。
对于出现焦虑的患者则给予赛乐特进行治疗。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常规护理。
1.3.1.1 创造舒适的病房坏境。
为患者创造安全、舒适、卫生的病房环境,保证病房设施安全,灯光效果佳,并对地面做清洁、干燥、防滑的处理,以便患者行走。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抑郁患者28例,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并予抗抑郁药物干预,对比治疗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变化。
结果: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值19)。
总有效率为96.42%.结论:通过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生活活动能力。
有利于失语、偏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心理护理;治疗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对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旨在缓解抑郁症状,促进卒中病情的康复,调动患者积极性,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8例,均根据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与CT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CCMD-3器质性抑郁综合征的症状诊断标准为入组条件。
男16例,女12例,41~83岁,平均63.1岁。
住院时间13~38天,平均(23±0.5)天。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状评分[1],患者入院后即由主治以上神经、精神专业医师逐项评分填写量表。
入院时量表评分与出院作对照,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依据。
量表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20分以上诊断为卒中后抑郁状态。
随着病情好转总分减少,降至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减为8~10分为好转,18分以上为效果不明显。
根据入院时首次量表评分情况,作因子分析。
归纳为:⑴迟滞性抑郁,⑵激越性抑郁,⑶焦虑反应,⑷躯体症状四个方面;有利于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抗抑郁剂治疗。
1.2.2心理护理的内容及方法心理护理在入院后即进行。
内容包括:⑴重点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悲观、焦虑不安情绪,树立疾病一定能治好的信念。
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
护理上从解决患者的日常生活困难着手,同时解决患者的躯体痛苦。
对激越性抑郁者应予关心安慰,积极开导,使其正视病情,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对迟滞性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引导,消除沮丧,克服消极悲观心理,鼓励和指导功能锻炼,向患者介绍治愈的典型病例,增强治愈信心。
⑵老年患病后要求康复的心理非常迫切,愿意让有经验的老医生和护士给以治疗和护理。
同时容易出现情绪低沉,心情忧郁。
认为自己年龄大,患病后留下残疾,不能照顾自己,反而给亲人带来麻烦,增加经济负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轻生的心理。
这部分患者存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
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他们,正视现实,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信心。
对失语的患者应用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人体语言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
1.2.3药物干预在作好心理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
以精神与躯体性焦虑为主要表现者,用多虑平50~75mg/d,2~3次服用。
对迟滞性、激越性抑郁患者予西酞普兰20~40mg/d,每日1次服用。
伴有睡眠障碍者应用罗拉1~2mg每晚睡前服用。
2.结果28例经针对性心理护理与抗抑郁药物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如下: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19分)。
总有效率96.42%. 3.讨论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比较多见,文献介绍发生率约为30%~50%[2],并且认为急性期即发生抑郁。
本资料28例均为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发生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3]:⑴卒中后内源性抑郁,⑵对卒中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⑶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
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降低有关[2]。
有学者认为卒中后抑郁的病残状态多为精神性而非躯体性。
卒中后抑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如不及时有效的进行临床干预,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失语和肢体瘫痪的康复,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本研究提示;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4],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抑郁状态,总有效率为96.42%,效果满意。
我们认为;积极防治卒中后抑郁,对患者失语及肢体瘫痪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例数尚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1]沈渔邨。
精神病学[M]。
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1-202。
[2]何伋。
临床心脑血管病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22。
[3]杨玲玲,左成业。
器质性精神病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9-170。
[4]何永姬,陈远,车革方。
运用护理程序进行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的健康教育[J]。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