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与”的用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文止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战为动用法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以之为何”的意义,即认为宾语何如或者把宾语当做何如.普遍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汇战名词汇的活用,动词汇自己不意动用法.1、名词汇的意动用法:名词汇用做意动,是把它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瞅搞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例1: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去宾:本为名词汇,那里活用为意动词汇.“去宾其女”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女为去宾”.例2:女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汇活用做意动词汇.“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那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2、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汇用做意动,是主瞅上认为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代表的本量或者状态.例1:渔人甚同之.(《桃花源记》)同: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同之”,即“以之为同”(认为那件事偶怪)例2: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偶: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偶之”,即“以之为偶”(认为他才搞非凡是)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之怎么样”的意义,即此时谓语动词汇表示的动做不是主语收出的,而是由宾语收出的.本量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办法表白了兼语式的真量.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汇,有的是由名词汇、形容词汇活用去的.由于本去的词汇类分歧,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真足相共.1、动词汇使动用法:动词汇战它的宾语不是普遍的收配与被收配的闭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爆收那个动词汇所表示的动做止为.例1:止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逆.例2:曲可惊天天,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哀号.例3:操军圆连船舰,尾尾相交,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遁窜.2、名词汇使动用法:名词汇用做使动词汇,是指那个名词汇戴了宾语,而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形成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翻译时要采与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自我介绍》)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3、形容词汇使动用法:形容词汇戴上宾语以去,如果使得宾语具备那个形容词汇的性量战状态,那么那个形容词汇则活用为使动词汇.例1:既去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慢:使……慢.例3:凄神热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热:使神骨凄热.三、使动用法战意动用法的辨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它是用动宾结构表白使令式的真量.意动:认为……怎么样.例:余颇易之(尔认为甚是简朴)使动用法指动词汇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汇战形容词汇活用为使动词汇,表示“使……”的意义.有三种:①动词汇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前骨”中的“劳”,意义是“使……劳乏”.②名词汇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义.③形容词汇的使动用法.特性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者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表示的本量或者状态.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有二种:①名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义是“以……为王”②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而荣教于师”中的“荣”,意义是“以为荣”.四、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不妨由动词汇、形容词汇或者活用的名词汇充当.例1:妇人将开之(《触龙道赵太后》)妇人姜氏将为他们挨开乡门.例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共样是死,为国家而死不妨吗?例3:祭祀必祝之(《左传・成公十三年》)祝,祈祷,动词汇的为动用法,为……祈祷.例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例5:后裔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而哀.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史记•滑稽列传》)丧,为……治丧.例7:文嬴请三帅.(《秦晋崤之战》)请三帅:替三帅哀供.例8: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例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脉:为……诊脉.例10:伯夷死名于尾阳之下,匪跖死好处东陵之上.(《庄子•骈拇》)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例11: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为……而死.五、特殊句式:1、主谓倒拆:主谓倒拆也喊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子也战新颖汉语中一般,普遍搁正在主语之后,但是偶尔为了强调战超过谓语的意义,正在一些疑问句或者叹息句中,便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里.例: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表强调的表示,可译为“您太不智慧白”.2、定语后置:新颖汉语里,定语普遍皆搁正在核心词汇的前里,起建饰节造的效率.但是正在古代汉语里,为了超过战强调定语,偶尔也会把定语搁正在核心词汇之后,那种情况喊搞“定语后置”.译成新颖汉语时,普遍皆应提到核心词汇前边去.其余,定语后置时,往往正在核心词汇战定语之间家“之”子,偶尔也正在定语后里加“者”字.(1)用“者”结句,产死“核心词汇+后置定语+者”.(2)用“之”结句,“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乏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如:“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天圆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教》)应注意的是,文止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建饰闭系的句子,表收属闭系的定语则不后置.3、状语后置:新颖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即是补语.但是正在文止文中,处于补语的身分往往要以状语去明白.例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北.”(《鸿门宴》)“战河北”即“战(于)河北”,应明白为“于河北战”.例2:“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明白为“用脚掌覆盖(蟋蟀)”.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①用介词汇“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文止文中多数处正在补语的位子,译成新颖汉语时,除少量仍做补语中,大普遍皆要移到动词汇前做状语.例:青,与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教》)介宾短语“于蓝”,前者该当移到“与”的前里搞状语;后者该当移到“青”的前里搞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②介词汇“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今译时,普遍皆做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搞“告”的状语.③另有一种介词汇“平”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补语位子时,正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身分.例:死乎吾前,其闻讲也固先乎吾.(韩愈《师道》)“死乎吾前”中的“乎”便是介词汇“于”;“乎吾前”该当移到“死”的前里搞状语.4、宾语前置:便是常常做宾语的身分,置于谓语动词汇的前里,以示强调.例1:“何以战?”该当是“以何战”,凭什么做战?例2:“良问曰:‘大王去何操?’”(《鸿门宴》)“何操”应明白为“操何”.另有许多分歧形式的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去何操?”(2)可定句中,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帮“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建是慢,已之多睹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可则,籍何以至此?”。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及类型(一)定义:古汉语中,各类实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比较固定的,每一个词属于哪一个词类也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古汉语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有的时候可以临时改变它们的基本功能,由甲类词用作乙类词,也就是说,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
这种情况,叫做“实词的活用”。
(二)活用与兼类的不同词的兼类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可充当句子中的不同成分,是固定性的。
词的活用指某种词性的词在句子中因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临时的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是临时性的。
(三)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左传·成公二年》:“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肘,用肘关节捣。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君,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用手提着。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东,向东进发。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前进。
三、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吴莎【摘要】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
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以”;古汉语;介词用法;连词用法【作者】吴莎【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以”是古汉语中一个常见却十分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力强,用法繁复,尤其是作介词或连词用的时候,在一些用例上很容易混淆。
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是经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以”的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这与白话的“拿”和“用”相当。
这是介词“以”最基本的用法。
例如: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醒来,用戈驱逐子犯。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搅沸。
(《荀子•议兵》)——以桀去诈骗尧,就好像用蛋去碰石头,用手指去搅动开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用公平正直汇报怨恨,用恩惠报答恩惠。
儒以文乱发,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文人用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用暴力触犯律例。
前两例中,“以”的宾语“戈”和“卵、指”都是具体名词,表示具体的事物;而后两个例子中的宾语“直、德”与“文、武”都是抽象名词,为抽象事物。
但不论“以”所带的宾语是具体事物或是抽象事物,“以”字介宾结构在这里都叫做工具状语或工具补语。
吕叔湘和郭锡良在谈到“以”字的介词用法时都认为,“以”字作介词用,最普通的涵义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古汉语量词的用法
在古汉语中,量词是用于表示事物数量、动作行为、时间长度和容器容量的词。
它们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表达清晰、准确的含义。
下面将分别介绍古汉语量词的用法。
1.用于衡量事物数量的量词
在古汉语中,量词用于衡量事物的数量,通常与数词一起使用。
例如:“一狼,一羊,一牛。
”这里的“一”表示数量,而“狼”、“羊”、“牛”则表示事物的名称。
另外,有些量词可以用来表示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
还有一些量词可以表示不定数量,例如:“有些”、“一些”等。
2.用于衡量动作或行为的量词
除了衡量事物数量,古汉语中还有一些量词用于衡量动作或行为。
例如:“一拜”、“一礼”、“一叩首”等,其中“拜”、“礼”、“叩首”等是动作或行为的量词。
3.用于衡量时间的长度的量词
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量词用于衡量时间的长短,例如:“一刻钟”、“一炷香”、“一盏茶”等。
这些量词通常与时间相关的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时间长度。
4.用于衡量容器的容量的量词
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量词用于衡量容器的容量,例如:“一壶”、“一觞”、“一盏”等。
这些量词通常与表示容器的名词一起使用,表示容器中所盛物品的容量。
总之,古汉语中的量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
正确使用量词可以使句子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在学习古汉语时,掌握量词的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于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嘿,咱今儿就来唠唠“于”这个字在古汉语里的那些用法和意义。
你说“于”像不像个小魔术贴呀,能把各种词语、句子给巧妙地黏合在一起呢。
它呀,有时候就像个引路人,指引着我们去理解句子的方向。
比如说,“于”可以表示在某个地方。
就好像你说“我于家中”,那就是明确告诉你我在自己家里呢,多清楚呀!这就像你知道自己的宝贝藏在哪个抽屉里一样。
它还能表示在某个时间呢。
像“于今日”,可不就是说在今天嘛。
你想想,这不就跟你知道生日是哪天一样重要嘛。
还有啊,“于”能表示对于、关于。
哎呀,这就好比你和朋友谈论你最喜欢的明星,你会说“关于那个明星呀”,这“于”就起到类似的作用啦。
咱再类比一下哈,“于”有时候就像一座桥,连接着不同的意思。
比如“寡人之于国也”,这里的“于”就把国君和国家给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
你看那些古代的文章呀,要是没了“于”,那可就像少了点啥似的。
它虽然小小的,可作用大大的呢!有时候它能让一句话变得更完整、更准确。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于”,很多表达是不是就没那么清晰明了啦?就像走路没有了方向标一样,会让人有点晕乎呢。
所以呀,可别小瞧了这“于”字。
它在古汉语里那可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呢!它就像一个默默奉献的小功臣,虽然不显眼,但缺了它还真不行呢!你说是不是呀?这“于”字的用法和意义,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古老而又有趣的文章呀!。
古代汉语字古代汉语字、词、句异体字(异形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姜原出野,见巨人e,心忻然说,欲践之。
《史记周本纪》迹与e只是形体的相同,但所代表的音和义则完全相同。
音同,义同,形体相同,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四种情况:1、结构类型相同。
泪(会意字)和妫ㄐ紊字)、(形声字)和悖ㄏ形字)。
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相同。
迹与e、唇与。
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相同,但边线相同。
胸与r、宽与n、秋与k。
4、某些笔画有所微小的变异。
朵与\、污与@。
异体字的相关解释1、有些字,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在起初就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一个时期,它们就是异体字,但至后来,用法和意义逐渐存有了分工,那就不再就是异体字而是两个相同意义的字了。
喻和谕2、有些字,读音相同,并具有相同的义项,但有些义项并不相同,这也不是异体字。
预和豫3、异体字的产生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们的存有可以导致一些经济负担。
因此,现代汉语里已经整理了异体字,只是古代汉语已就是既成事实,在自学过程中要有所介绍和重新认识。
古今字1古今字:不是汉字书体上说的古文字和今文字。
而是指用字代词的一种情况。
说与悦辟与v、避、僻。
和“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有关。
2两大类(一类就是造字构形具备相续关系,一类就是没关系)(提特别注意符令:建为与v、躲避、僻或转意意符:说道与悦)身与娠繁与`不与3大多数异体字就是一对一的关系:叶祖奇嫁给弟与悌言与智前往与讣等,但也不全是:遣与追捧俸Mainpuri彩z不是否4古今字的认定、及和异体字的区别通假字明明是甲字,却当做乙字来用。
换句话说,本来应该写乙字的,但写成了甲字。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汉书苏武传》畔同叛。
古书中,这种具备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予音同音将近的字去替代另一个字的现象,叫作用字通假。
所借予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蚤和畔),被通假字所替代的字通常称作本字(晚和入寇)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同音替代(通假字和本字须要相同或者相似)全然同音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五、词类的活用一、什么是词类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也就是为了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功能。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一致的。
先秦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无助动词)。
在文言文中量词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的地方。
词类的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
这里简单地谈一下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事物变化的词,经常用作谓语。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三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有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
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这就是词类的活用。
例如:阕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左传》“隧”本来是名词,在这儿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
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坚”“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作宾语。
又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本是名词,这儿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情况(铁了心、丰富词汇),但远不及古汉语那样普遍。
词类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现像是不同的。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可以兼两类或三类。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陈涉世家》——(动词)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知觉(名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考虑,打算(动词)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史·陈涉世家》——计谋,计策(名词)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吕氏春秋·察今》——涨,溢水(动词)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所”“以”与“所以”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第13小题考查文言虚词时,考查了“所以”,题目及讲解如下:题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古有之,未之.思耳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B.其巧百倍于.常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帝以.问先生:“可动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此马氏所以..欲死秦军状。
..不对也。
行过夷门,见候生,具告所以讲解:答为A。
“之”:①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该代词宾语前置;②助词,“何……之有”这个固定格式中,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的“于”都是介词,表示比较;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拿”,这个句子中省略了后面的代词宾语;D项中的“所以”都是“……原因”。
“所”“以”都是2004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规定考查的文言虚词,而“以”从1994年以来的考试中每年都出现。
命题者居然选择“所以”,可见用心良苦。
考生对“所以”却并不真正理解。
借此笔者将“所”“以”“所以”的用法作详细说明。
虚词“所”的用法:《说文》:“所,伐木声也。
”在古汉语中,实词“所”可用作名词、代词、量词、数词;虚词“所”可用作助词、连词。
无论是实词“所”还是虚词“所”,都是假借字。
作为助词和连词的“所”,其用例均见于先秦。
助词“所”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连词“所”多见于《尚书》《左传》《论语》等先秦著作中。
助词“所”与动词(或者与“介词+动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
当“所”与它们相结合的时候,必须放在他们的前面。
一般把“所”字与其后面的动词(或者“介词+动词”)总括起来称“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
一、“所”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在句中可以表示与动作行为相关联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事、物、处所等。
“所”字结构可按“(所)动词+的+名词”这样一种格式来对译。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古汉语动宾结构的特点及用法
古汉语动宾结构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句式,是指一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和一个宾语(或宾语短语)构成的句子。
古汉语动宾结构的特点:
1、动词短语和宾语短语可以置于句首,也可以置于句尾;
2、古汉语动宾结构中的动词短语可以是单一的动词,也可以是动词短语;
3、宾语短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形容词、介词短语等;
4、古汉语动宾结构的句式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如表示完成、表示持续、表示转换等;
古汉语动宾结构的用法:
1、表示完成:古汉语动宾结构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完成的动作,如“饮酒而醉”。
2、表示持续:古汉语动宾结构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持续的动作,如“持续讲话”。
3、表示转换:古汉语动宾结构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转换的动作,如“改变态度”。
精品word 你我共享
知识改变命运
古汉语“与”的用法
(一)“与”,繁体作“與”,原本是动词
《说文解字》:“与,赐与也。一勺为与。此与與同。” “一、
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 《说文》“ 黨與也。从
舁从与。”共同抬起,与,给予。其本义应是“给与”、“授与”。
“与”作动词,意义很多,其基本意义是“给与”、“帮助”、
“赞同”、“等待”、“对付”、“参与”等。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②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一》)
③朝过夕改,君子与
.
之。(《汉书·翟方进传》)
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⑤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史记李将军列
传》)
⑥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
.
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例①中“与”译作“给与”,例②中“与”译作“帮助”,例③
中“与”译作“赞许”,例④中“与”译作“等待”,例⑤中“与”
译作“对付”,例⑥中“与”译作“参与”。
(二)“与”的介词用法
“与”的介词用法从动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二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一般可译为“为”、“给”、
“替”等。例如: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史记·陈涉世家》)
精品word 你我共享
知识改变命运
②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另一个实施者,一般可译为“和”、“跟”、
“同”等。例如:
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②吾比夫子,犹黄鹄与
.
壤虫也。(《淮南子·道应训》)
(三)“与”的连词用法
“与”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结构中的名词、
代词、名词性短语,可译为“和”。例如:
①句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语·越语上》)
②知可以战与
.
不可战者,胜。(《孙子·谋攻》)
(四)“与”的语气词用法
“与”作语气词,通“欤”读作yú,位于句子末尾,可以用来
表达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可酌情译为“呢”、“吗”、“吧”等。
①管仲非仁者与
.
?(《论语·宪问》)
②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
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