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37.32 KB
- 文档页数:2
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中“与”的意思如下:
1、作动词:赐予;结交;参与。
示例:《史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2、作名词:党与,朋党;盟国,友邦。
示例:《荀子》:“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
3、作介词:跟,和;及;为,替。
示例:《战国策》:“与臣而将四矣。
”
4、作助词: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句。
示例:《战国策》:“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5、作副词:通“举”,推举,选举。
示例:《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与”常用词组:
1、与夺:赐予和剥夺;
2、与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分开;
3、与虎谋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
4、与民更始:政治革新;
5、与其: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
但,“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
所以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
“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其次,“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与”。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文言文虚词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与的用法和例句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含义丰富的虚词,其中之一就是“与”。
本文将重点讨论“与”的用法及其常见的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这个常见的虚词。
一、“与”的基本用法1. 作介词,“与”表示并列、共同的意义。
例如:“天与人归哉!”(《孟子·滕文公上》)其中,“与”表示天和人具有共同的归宿。
2. 作连词,“与”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多用于表示选择、对比或对等关系等。
例如:“先王之道,斯道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论语·学而》)其中,“与”连接了诸多动词,并表示逐步推进的关系。
二、“与”的具体用法和例句1. 表示交往、相处在一些文章中,“与”可用来表示人际关系亲密、交流相处的情景。
例如:“是日朝麦场穑。
”(《水浒传》)其中,“朝麦场穑”表示宋江与同伴一起去麦场收割庄稼,共同完成任务。
2. 表示并列、共同之义作为一个介词,“与”常用于表达两者拥有共同特征的意义。
例如:“古人有云:言既过贵以行险,则固无此残也。
”(《宋史·党项传》)其中,“言既过贵以行险”,表示当言语越过了应有的尊重边界时,就肯定会发生冲突。
3. 表示选择、对比或对等关系作为一个连词,“与”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成分,表示相对或对比关系。
例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中,“靖康耻”与“臣子恨”构成对立关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不满情绪。
4. 表示条件、因果等复杂逻辑关系在一些状语从句和条件从句中,“与”常用来连接动宾补足语或表达递进、因果等复杂的逻辑关系。
例如:“先师屏蔽方寸之余念而纾腹心之痛,世奉先师则渐将斯屏蔽之忠亮继焉。
”(《戴德启示录》)其中,“渐将”与“继焉”表达了递进的关系,描述了以后人将先师的精神转承下去。
三、小结通过以上对“与”的用法和例句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与”在文言文中具有广泛和多样的用法。
与在古文中的用法一、古文中“与”的用法及含义在古代文言文中,“与”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义的字。
它可以作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具有丰富的用法和灵活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与”在古文中的用法及含义,并给予相应例句进行解析。
二、“与”作为动词的用法1. 表示给予或授予的意思在《论语·学而》一章中,孔子曾说:“不怨天,不尤人。
”其中,“不尤人”就是由动词“与”表示的意思,指责别人。
这里体现了“与”作为动词时所表达的一种赠予、给予或者传递给他人某种东西或情感的含义。
2. 表示使役或劝告例如,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一句话:“唾尔以命尔,勿忘尔身以下(下 ),乃启齐杜门。
”这里,“唾尔以命尔”中的“以命尔”即由“与”表示,表示某种使役或劝告。
三、“与”的介词用法1. 表示和谐共处例如,《左传·襄公十九年》:“退食而与人共焉。
”从字面上看,这里的“与”可以理解为“和”,表示在同一个地方与其他人一起共事或共处。
2. 表示把某物分配给他人《庄子·外篇·秋水》中有云:“天下皆忻忻焉以受其福,萌生希夷之志。
”其中的“忻忻焉以受其福”中,“以受其福”的“以”即通过介词“与”表示,意思是把某种幸福或好处分配给他人。
四、“与”的连词用法1. 表示并列关系例如,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
不可以呼啸而吞噬,则为之敦;臣弑君则罪大于夫杀人者。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这里,“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的用法就体现了连词“与”的意义,表示长幼、君臣、父子等关系的并列。
2. 表示转折关系例如,《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人逃百无一得谓之死,又若化终三万者则固无类矣。
”其中,“又若化终三万者则固无类矣”中的“又”与“与”都属于连词用法,表示转折关系。
五、“与”的助词用法在一些动宾结构中,作为动词的助词,可以加强动宾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尔雅·释阳》中有这样一句话:“喇,表也;黎,《尔雅》云,‘政事贵组成’。
与的用法和例句文言文一、与的用法和例句文言文在汉语中,“与”是一个常见的介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它可以表示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相似或对等的关系。
在古代文言文中,这个字经常被运用得恰如其分并富有表现力。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详细阐述“与”的不同用法和示例。
二、表示人际关系1. 表示亲近和合作的关系【例句】:“使臣献无敢忘本国之贞节。
”(《萧子良书》)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使臣(外国使者)献上礼物,表示他们对本国(接收礼物的一方)高尚的道德品质永远不会忘记。
”2. 表示师生、父子、恋人等亲密关系【例句】:“入则与主人言。
”(《孟子·公孙丑上》)这个例子中,“与”字体现了师生之间亲密而平等的关系,学生能够自由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三、表示相似或对等关系1. 表示意见相同或态度一致【例句】:“君于闺中尔;女于洞庭之南,与之长。
”(《离骚》)这句诗中,“与”字表达了男女主人公在意见和态度上的共同观点,彼此之间具有相似的追求和理念。
2. 表示交流或协作【例句】:“子不我与而愈听俞?”(《论语·为政篇》)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颜回向他请教问题。
通过使用“与”,表达了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思想交流的关系。
四、结构助词1. 用于表示动宾关系中的宾语【例句】:“舆至于临泽乎?骖乘风乎?与?!”(《左传·悼公十二年》)这句话中,“与”作为一个结构助词,对前面提到的动宾关系进行补充说明。
“骖乘风”是指用车马来追赶飞奔而过的车辆。
五、总结在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多种多样,既可以表示人际关系中的亲近,也可以表示相似或对等关系。
此外,“与”还可作为结构助词出现在句子中。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深入了解并体味了“与”的妙用,感受到文言文在表达细腻情感和精确意义方面的独特魅力。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五:与.《说文解字》:“与,赐予也。
一勺为与。
”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
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
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
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
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消失了。
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
一、连词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
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
可译为“或者”“还是”等。
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二、介词“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
可译为“为”“替”等。
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将进酒》)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
可译为“随”,或仍作“与”。
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5.表示对宾语所表示人、事、物的处置或使令。
可译为“将”“把”“使”等。
这种用法唐宋期间较多见,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此种用法。
例: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集·新制绫袄成》)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君即指大裘,言将大裘覆盖之也。
文言文中虚词大全文言文中虚词共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详解: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三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8.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9.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10.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二代词;1.相当于“之”;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11.也一句末语气词,⑴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⑷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12.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⑵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13.因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4.于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文言虚词与的用法
文言虚词与的用法:
1.作介词
⑴引进共同活动的人。
译为: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⑵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受益者)。
译为:给,替,为。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作连词
⑴表示并列关系。
译为: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
⑵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表选择。
常用“与其”跟“宁”、“毋宁”、“孰若”、“岂若”等配合。
可译为:“与其……宁可(哪如、宁肯)……”。
①与人刃我,宁自刃。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童区寄传》)
3.作语气助词,通“欤”。
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
②无乃你是过与?(《季氏》)
③然则废衅钟与?。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与”作为一个常见的虚词,用法较为广泛。
它可以带有多种意义,包括表示连词、介词以及动词。
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逐一介绍。
1. 连词:“与”的连词用法主要是连接并列的成分,表示并列的关系。
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与…并举”的表达方式,例如《孟子·离娄上》中的“昔者尧舜禹、稷契文王之为人也……礼乐耆英、慎刑司训; 不肖考艰、焉肆说定; 顺明己公, 傲少众”; 再如《枢庭饰奏疏》中的“性承天命以报应无涯, 加和同升平旧物将来”。
这些例子展示了“与”作为连词时起到连接前后并列成分的作用。
2. 介词:“与”的介词用法在文言文中具有指示共同行为对象或者谓语动作施事者等含义。
例如《红楼梦》第四回中写道:“少刻间二恩人只闻好书之声忽没至此,心下便想:‘此钟声之来者,其必有异于常人者!’ 如此心不起五服,静推背几悲痛。
俄而东南强鸣云《与咏史》、杜少府之任薄《摘才表》之事了。
”这里的“与”指示了谓语动作的施事者。
3. 动词:“与”的动词用法主要表示给予、交付或者参与等含义。
例如《红楼梦》第十回中写道:“寿童笑着笑着,突然抬头看见黛玉灭了泪,只是坐在那里谛听琴声。
落后向余者道:“我们说什么话?”宝钗笑道:“漫说些儿无伤大雅、怡情养性的题外话罢!”贾环道:“我们从一入园时到如今日子,亏你也去已得多少个对象?”宝钗见他慌乱状态。
”这里的“与”表示参与某种活动。
二、文言文中“与”的例句1. 例句一:“世人所归曹韩, 其故皆出路非(不)同; 现今三百年至工布, 书皇恩在范陯。
”(出自宋代林则徐)这句话中的“与”作为连词,起到连接前后并列成分的作用。
它连接了世人归属于曹操和刘备等两位历史人物,并在后文中展示了“曹韩”的出路不同。
2. 例句二:“昆仑山下畅装坊门(未)拂, 万里河东初返(至)。
”(出自明代詹之褧)这句话中的“与”作为介词,指示了动词的施事者。
它表达了门畅装与解装以及到河东回到来之间的行动顺序。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是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可以作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连词:能表达多种关系的连词、短语和从句。
(1)表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
(2)表累进关系。
可以翻译为“和”或“和”。
(3)表承接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
(4)扭转关系。
它可以翻译为“但是”和“但是”。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
(6)有时可以翻译为“Di”。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
(8)它通常翻译成“来”或“不”。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
2.代词:仅用作第二人称,通“儿”,一般用作定语,翻译成“你的”,也用作主语,翻译成“你的”。
3、通“如”:好像,如同。
如:军惊而坏都舍。
二、 [他]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询问原因,后跟语气词“在”和“耶”。
翻译为“为什么”和“什么原因”。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用作属性。
翻译成“什么”和“哪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副词:程度的表达,常用在形容词之前。
怎么,怎么,怎么。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三、 [胡]1、语气助词(1)它显示出疑问的语气。
翻译成“做”和“做”。
(2)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呢”。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3、作形容词词尾。
四、奈1、副词(1)它表示两个事件的逻辑连续性或时间连续性。
它可以翻译成“just”、“this is”、“then”等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
译作“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翻译成“人才”、“唯一”等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yǔ1、和,跟:正确与错误。
与虎谋皮。
生死与共。
2、给:赠与。
与人方便。
3、交往,友好:相与。
与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4、〔与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赞助,赞许:与人为善。
6、帮助: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7、等待。
8、或者。
yù衍义:参加。
如:参与、与会。
与:yú。
衍义:同“欤”。
jǔ衍义:同“举”。
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读音:yǔ1、<动词>与:给予。
[例句]《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
”2、<动词>与:结交;交好。
[例句]《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名词>与:朋友;同类者。
[例句]《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4、<动词>与:通“举”。
整个;都。
[例句]《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5、<连词>与:和。
[例句]《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6、<介词>与: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
[例句]《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7、<介词>与: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例句]《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
”8、<介词>与:为;替。
[例句]《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
”读音:yù1、<动词>与:赞同。
[例句]《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2、<动词>与:参与;参加。
[例句]《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
”读音:yú<助词>与: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例句]《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1. “与”可以表示“和”呀!比如“我与你一起玩耍”,这里的“与”就是连接“我”和“你”这两个人。
2. 你想想看,“蜩与学鸠笑之”,这里的“与”不就把蜩和学鸠联系在一起了嘛!它能将不同的事物串起来呢。
3. 哎呀呀,“咸与维新”里的“与”表示参与,就好像大家都一起参与到新的事情当中去,很神奇吧!
4. 嘿!“与虎谋皮”这个成语懂不?这里的“与”就是和老虎打交道呀,多形象!
5. 你看“岁不我与”,这里的“与”表示等待,时间可不会等待我呀,是不是很有意思?
6.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个“与”就是给予别人啦,给予别人方便自己也会方便呀。
7. 哇塞,“赠与”这个词常见吧,里面的“与”就是送的意思呀,和我们平时送东西一样哟。
8. “与国无疆”,这个“与”表示连接国家和无疆,意味着国家永远无尽头,多豪迈呀!
总之,文言文中的“与”用法可多啦,作用也很大呢!大家可要好好记住哦!。
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 哎呀呀,“与”可以作介词呢!就像“我与你一起玩耍”,这里的“与”就是表示“和”的意思呀,是不是很简单易懂呢?
2. 嘿,“与”还能用来表示“给”呢!比如说“将某物与某人”,这不就像把一份礼物递给朋友一样自然嘛!
3. 哇塞,“与”有时候能表示“参加”哦!像“我与这场比赛”,就是说我参与到这场比赛中啦,你说有趣不?
4. 咦,“与”也可以表示“赞同”呀!“我与你的观点”,这就表明我同意你的观点呢,是不是很神奇?
5. 哦哟,“与”竟能表示“对付”呢!像“与困难作斗争”,就是要去对抗困难呀,真带劲!
6. 哟呵,“与”还能有“交往”的意思哟!比如“与他交往甚好”,就是和他关系很不错呀!
7. 哈哈,“与”在一些情况下还表示“连带”呢!“与此事相关的人”,就是跟这件事有连带关系的人呀!
8. 太棒啦,“与”的这些用法真的很实用呢!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各种场景都能用到,对吧!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真的好多呀,而且都很有趣又实用!。
孰与的文言用法摘要:一、文言中“孰与”的用法简介1.孰与的词义和词性2.孰与的疑问句用法3.孰与的比较句用法二、文言中“孰与”的具体用法及例句1.用作疑问代词,表示“谁”2.用作疑问代词,表示“哪一个”3.用作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正文:文言中的“孰与”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词汇,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它既可以作为疑问代词,也可以作为比较代词,常出现在各种文言文作品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孰与”的用法及例句。
一、文言中“孰与”的用法简介“孰与”作为一个疑问代词,主要用于询问对方的名字或身份。
例如:“请问孰与为此书者?”(请问这本书是谁写的?)同时,“孰与”也可以作为一个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
例如:“吾与侯景,孰与尔之力?”(我和侯景相比,谁更有力量?)二、文言中“孰与”的具体用法及例句1.用作疑问代词,表示“谁”在文言文中,“孰与”常常用作疑问代词,用来询问对方的名字或身份。
例如:- 屈原《离骚》:“彼吴戎兮,孰与尔谋?”(那些吴国的士兵啊,谁和你们商量过?)-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之诸臣,孰与孟子?”(齐国的各位大臣,哪个比得上孟子?)2.用作疑问代词,表示“哪一个”有时,“孰与”也用作疑问代词,表示“哪一个”。
例如:-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孰与吾君?”(哪一个国君比得上我国的国君?)- 《国语·齐语》:“吾子,孰与管仲?”(你们这些人,哪一个比得上管仲?)3.用作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在文言文中,“孰与”还可以作为一个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
例如:-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庄子·逍遥游》:“吾闻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孰与的文言用法
【最新版】
目录
1.孰与的含义和用法
2.孰与的例句分析
3.孰与的现代汉语对应表达
4.孰与的文言特殊用法
正文
一、孰与的含义和用法
“孰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用于表示比较选择,意为“与……相比,哪一个更……”。
在文言文中,它可以单独充当谓语,也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构成复杂的句子结构。
二、孰与的例句分析
1.与“何”的比较:“孰与”可以用于与“何”进行比较,表示选择。
例如:“孰与为尊,何与为贵?”(《论语·子罕》),意为:“与尊重相比,什么更可贵?”
2.表示反问:“孰与”也可以用于表示反问,加强语气。
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意为:“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三、孰与的现代汉语对应表达
在现代汉语中,“孰与”可以翻译为“与……相比,哪一个更……”,也可以翻译为“什么比……更……”。
四、孰与的文言特殊用法
在文言文中,“孰与”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如果……就……”。
例
如:“孰与今日之乐,何不乐也?”(《论语·述而》),意为:“如果像今天这样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呢?”
总之,“孰与”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疑问代词,不仅可以表示比较选择,还可以用于反问和连词的特殊用法。
文言文中和的用法一级标题:引言在古代,文言文是我国的正式书面语言,具有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和”字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它可以表示相似、并列、顺承等不同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详细探讨文言文中“和”的用法。
二级标题:相似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和”字可以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这一用法通常出现在形容词或动词前。
例如,“英俊和勇敢矫捷之人”中的“和”字就是表示两者之间有共同点,即既英俊又勇敢矫捷。
此外,“和”的相似关系也可体现在名词后面。
比如,“公正与廉政合为一体”,这里使用了“与”字与“和”字并列,并且两者后面都跟随一个名词,所以它们可以视为一个整体,表示公正和廉政是紧密相关并且相辅相成的。
二级标题:并列关系除了表示相似关系外,“和”的主要用途还包括表达并列关系。
当我们说“喜怒哀乐,与日俱增”时,其中的“和”字就是用来将四种情绪进行并列。
这样的表达方式有助于使写作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给予读者全面的信息。
而在描述一系列事件或事物时,“和”字也可以用来表示并列关系。
比如,“雄州雾凇塔摇晓和风”中的“和”字就起到了将雄州、雾凇塔、摇晓、风等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的作用。
此外,“和”的并列关系还常常出现在对偶结构中。
例如,“彭祖与南風石同病,伯安之招始露头。
”这句话中,“与”字与“和”字两者均以对偶结构呈现,从而突出了彭祖与南風石因同样的原因而受到困扰,伯安迫于形势不得已采取行动。
二级标题:顺承关系除了相似关系和并列关系外,“和”的另一个重要用法是表示顺承关系。
当我们说“杏花春雨润如\\textbf{酴},\dots 手若悬餐般不解之缆。
”时,其中的“和”字就是用来表示两个相邻的动作或情境之间的关系,即后一个与前一个保持一致或相承。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文意更加连贯顺畅。
此外,“和”的顺承关系还可以出现在句子中的多个部分之间。
举例来说,“今日胜地胥烽起,炼砢嵖冰爨珞琌。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一、引言
在文言文中,“与”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词,其用法和意义也非常丰富。
它可
以表示并列关系、附加关系、对比关系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言文中“与”的用法和意义。
二、表示并列关系
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就是表示并列关系。
比如:“古者民生无他求者,膳以五穀,衣以羽皮,居以石室,則可謂之足矣。
”(《礼记·檀弓上》)这句
话中,“与”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表示一种并列或叠加的关系。
通过使用“与”字来连接两个并列成分,能够有效地表达出事物之间的平等、相伴、相互作用等关系。
三、表示附加关系
除了表示并列关系外,“与”字还可以用来表示附加关系。
比如:“九月则与京
师告急而国家危矣。
”(《资治通鉴·唐纪》)这句话中,“与”字表明了九月时发生
了两个事件:京师告急和国家危机。
其中,“与”字起到了连接两个事件的作用,使整个句子更加连贯和完整。
四、表示对比关系
在文言文中,“与”字还可以用来表示对比关系。
比如:“昔之兴也,於斯为盛;而今之势也,沦丧至此矣。
”(《礼记·檀弓下》)这句话中,“与”字表明了过去和
现在的两种情况,通过对比突出了差异和变化。
使用“与”字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不同时间或事物之间的对照关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五、表示选择关系
此外,“与”字还可以用来表示选择关系。
比如:“心穆暨群卒议曰:‘大丈夫生共凶危,死以成功,与登岸逐鹿鱼,老夫请从进不能退。
”(《左传·昭公四年》)这句话中,“与”字表达了两个选择:要么死于战场以求成功,要么登上船只射猎鱼类。
通过使用“与”字,作者展示了人们面临抉择时所做出的决定,并揭示了他们追求成功乃至牺牲自己的精神。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广泛的用法和意义。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附加关系、对比关系以及选择关系等,为作者传递信息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理解“与”字的用法和意义,以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的含义。
同时也应该注意不同上下文中“与”的差异使用,避免武断地将其作为一个固定词义来解读。
通过探索和理解“与”字的多样性,我们能够更好地体味到文言文的魅力,并深入领略其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