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4月月考作文试题导写
- 格式:pdf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卡尔·马克思人可以自己选择,这是人远比其他生物优越之处,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
因此,认真考虑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否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否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所认定的信念是不是一种自欺?如果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
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
那么,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的辛酸。
2024届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白菜莫言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
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
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
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
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
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
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社会思潮,它通过偶然性历史事件解读历史、摒弃崇高、拒绝神圣、嘲笑目标、丑化追求,以偶然遮蔽必然,抽离掉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的精神追求。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活动,大张旗鼓地想要实现某种政治诉求,比如明目张胆地发表和从事否定革命、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行,这是一种属于实践层面的显性历史虚无主义;二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活动,主要借助思想研究和文艺表演等形式以碎片化、微观化、主观化的隐性方式叙述历史,表达出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进步的否定。
理论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拉拢民众认可其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与实践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相互印证,这种隐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思潮披着思想文化传播的外衣而不断为历史虚无主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是从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出来的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变种。
不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使用何种障眼法,我们都要透过现象剖析其本质和特点,认清其危害。
第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关注的议题和领域更为广阔。
显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比较直白,关注的领域主要有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史、革命史、党史和国史等,议题和领域都较容易识别。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设置全面转向社会底层,不断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容易被理论文艺工作忽视的边边角角延伸,目前有效识别这种具有广泛性、日常性的议题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第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更为隐晦。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借助公众娱乐消费平台,这种相对难识别的传播手段更容易“吸引和俘获”普通民众。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学术研究、文艺表演以及宗教渗透等绵里藏针的形式传播:学术研究打着“学术”“学理”的旗号,借助学术论坛、学术期刊等载体,将个体的偶然性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其终极目的是扭曲正确历史认知,折射甚至讽刺社会发展进程;大量的“伪”文艺作品充斥于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兴网络载体,揶揄时代、解构历史、颠倒黑白、虚无主义的低级文化产品以剥夺和摧毁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信心为目的;宗教渗透活动的目的更为明显,礼拜、聚会等实现心灵慰藉的宗教形式活动负载着大量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帝、奉西方价值为圭臬的信息。
【最新】贵州贵阳第一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笔墨祭余秋雨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
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
即如秦桧、蔡京者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
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④这个论断着实高妙。
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
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
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⑤“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
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
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
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法家的痕迹,不大容易。
但是,当高峰树起来之后,它也就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
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
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
“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
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
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
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
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
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从而达到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目的。
绝密★启用前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
1647 年10月16日,就在无尽的 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因反清复明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
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__________地含笑赴义,他就是 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
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短暂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精力都主要投入到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
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抗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
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
( )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
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 “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 的境界中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甬道 从容不迫 名噪一时 大气磅礴 B .甬道 从容自如 名扬天下 大气磅礴 C .甬道 从容不迫 名扬天下 气吞山河试卷第2页,总14页D .甬道 从容自如 名噪一时 气吞山河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说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当时与他一起就义。
B .据说江南文社领袖钱栴是他的岳父,当时与他一起就义。
C .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他的岳父钱栴是江南文社领袖。
D .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在南明王朝即将覆灭的短暂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
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四模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1.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
①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②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④①③②B.④③①②C.②③④①D.②①③④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展现其永久魅力。
B.这部电影之所以广受欢迎的原因是融入了特有的爱国情怀。
C.通过不断的努力,使他的模拟考试成绩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D.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是勇气不足和谋略不当。
3.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A.“兴趣”“兴奋”“兴致”“兴味”都是名词。
B.“保卫蓝天”“打扫干净”“蓝色国土”“目光犀利”“扫黑除恶”五个短语的类型都不相同。
C.“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一句的主干是“赵州桥显示智慧和力量”。
D.“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运用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学者往往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同一性,归因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塑造。
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
先从地理环境来看,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三级阶梯式地貌,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接处,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是孕育复杂多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
这种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
西部地理结构内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发展比翻越高原峻岭向西发展对自身更为有利。
北部地理结构开放,草原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欧亚大草原,使得北亚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
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
再从经济条件看,作为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带,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始终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周边疆地区。
这种“中原富于周边”的地理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谋求生存空间。
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原农耕地区也不乏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何以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呢?这不得不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农耕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特征在于“地理依赖性”。
由于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无法实行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只能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而不是对外拓殖经济版图。
重要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竟然产生了两种文明在经济上彼此依赖的耦合互补结构,这一点已经为茶马互市的历史所验证:马对农耕文明而言是军国大计。
贵阳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参考答案1.(3分)C 【解析】根据原文“‘旋涡模式’……即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中原因此成为一个‘旋涡’”,因果倒置。
2.(3分)A 【解析】此处为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3.(3分)C 【解析】原文句子说因中原“地理优势”,不“对外扩张”。
涉及地理环境和对外的状态。
A项只涉及对外扩张,B项内容与原文一致,不存在对比点,D项只涉及地理环境。
4.(3分)①从中心向四周扩张;②包容性(和平性);③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少数民族)5.(6分)①地理环境方面,三级阶梯式地理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
②经济条件方面,农耕文明令中原地区始终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高于四周边疆地区,并与游牧文明在经济上形成耦合互补结构。
③精神文化资源方面,文字及以其为载体的思想体系,加上天命观与大一统的观点,构成了中原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这也成为历代统治者逐鹿中原的动力。
(每点2分)6.(3分)A 【解析】老瞎子并不因循守旧,因为收音机本就是他为了学习新词汇买来的。
他不愿徒弟过多关注收音机的原因是希望小瞎子能专心学艺拉琴。
7.(3分)A 【解析】小说并没有强调勇气与意志就是希望,根据原文“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可知,作者认为希望本身就蕴藏在生命追求的过程之中。
8.(5分)同意是老瞎子和小瞎子继续说书:老瞎子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后失去了活着的动力,但最终因为挂念徒弟,更因为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就藏在追求希望的路途之中,所以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独自去山里救小瞎子,因此今后继续陪着小瞎子上路是合理的。
同意不是瞎子师徒:最后一个段落与第一段相比,少了“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这一句,且句末标点改为省略号,产生留白效果,耐人寻味。
结合文章探讨人生意义与希望的主题可知,这篇小说有深刻的寓言意味,因此结尾的“瞎子”也可以象征每个在自己人生旅途中跋涉,追寻目标和意义的普通人,淡化“三弦琴”、“说书为生”这类有具体身份指向的词恰好强化小说的深层含义。
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是思想的巨人,他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者、塑造者、导引者,他的伟大形象和高尚品格,他的精神和气质,尤其是他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几千年来,感动、激励着历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民族品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作与日月同辉者,首推孔子与屈原。
《论语·子张》载子贡说:“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屈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史记》的“太史公曰”有120余篇,大多秉笔直评、画龙点睛,彰显客观公正的史学观。
唯有对孔子和屈原则是带着浓烈的个人感情,以读其著、寻其迹、“想见其为人”的基本相同笔调,发出了触动人们心灵的赞叹。
司马迁以伟大史学家纵览古今的高远眼光,盛赞屈原与孔子一样“与日月争光”,是对屈原历史影响的至高文化定位。
汉代以后,屈原的地位虽然可能难与孔子比肩,但屈原的“与日月同辉”仍是后人的共识。
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屈原和孔子一样,是中国历史上鲜有其比的精神导师,他们以不同的途径与方式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做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贡献。
56本题模仿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全国新课标卷Ⅲ命制,既借鉴了卷Ⅱ多句名句组合立意的形式,也融入了卷Ⅲ以副标题暗示文体的命题指向,这使写作在立意、立论上有了多元深广的角度,同时在文体上也有开拓和尝试的空间。
要写好此题,首先应准确把握每句话的内涵,更为关键的是,应思考各句话间的有机联系,将六句话“分组配对”,以确定立意角度,并提炼出综合了两三句话内涵的中心观点。
以下就写作构思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每句话的内涵①句马云的话强调尊己与尊人。
不管是否考入大学,人应始终对自己自信、自赏。
由此来看,大学并非人生唯一的锻造之地,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是建构强大自我的法门。
但马云在自赏之外更看重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对他人的欣赏与尊重,这暗示名牌大学的身份并不具有光环和优越感,欣赏与尊重他人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②句亦舒的话强调上大学的目的。
上大学并非是为获得文凭,以谋求上升的通道,而是为非功利地增长学问、开拓襟怀。
③句梁启超的话强调大学存在的正面意义。
大学重在高深、专门学问的研究,是知识和学问的殿堂。
④句周立波的话否定大学文凭的价值。
上大学如若只为谋求一纸文凭,结果必反受其害,因而读大学不应以获取文凭为目的。
⑤句《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台词关注大学学习的方法。
大学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应增长真才干、真能力,以应对毕业后的生活。
⑥句俞敏洪的话关注读大学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只是提供了平台,而将来如何抉择与应对却需要自己的思虑与考量。
二、语句间的关联及立意参考题中六句话虽各有侧重,但各句间的关联却不难发现。
如②③句强调上大学的目的和意义;⑤⑥句关注如何渡过大学生活;②④句否定读大学的功利主义取向;①⑥句关注大学与自我成长的关系;②③④句从正反两方面关照大学的价值和意义……以下试举几种组合与立意。
②+③句:大学之道在增长学问、求得真知;①+②句:大学只是人生的其中一个阶段,成长与成才关键在欣赏自己、把握自己;⑤+⑥句:大学生活应明确选择与方向,而不是在死记硬背或随波逐流中浑浑噩噩;③+④句:大学求学的目的不在文凭,而在学问。
三、关于文体本题如以“我看大学”为副标题,宜写作议论文,偏重谈对大学的认识、理解、思考等;而以“我的大学”为题,宜写作记叙文,可充分展望和想象自己的大学生活,编织自己的经历、体会、感受等。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4月月考作文试题导写■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 张
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①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进或考不进大学,都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你一定有自己的机会。
(马云)②你大概误会大学文凭是世界之匙、开启顺风顺水之门,这并不正确。
读书的目的是进修学问、拓阔胸襟。
(亦舒)③夫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学问,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生命之所在,而可视之为一学问之国家者也。
(梁启超)④大学生花了四年的学费,换回了一张长得像文凭一样的发票,并试图拿着这张发票到社会上去报销,但是社会不认这张发票。
(周立波)⑤死记硬背也许能让你通过大学4年,但会毁掉你接下来的40年。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台词)⑥大学教育好像买一个火车月台票,只是给你有机会进月台,但是上哪班车,去哪个方向,到哪一站下车,那完全就要靠你自己。
(俞敏洪)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以“我看大学”或“我的大学”为副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名师讲坛
CXZW
57名校金题
MINGXIAO JINTI 贵阳市第一中学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贵州省优秀科研学校、省一级学校、贵州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贵州省第一所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
学校素以设施一流、管理严谨、名师荟萃、教育高质、英才辈出而
名播黔中、饮誉海内。
近年来,贵阳一中一本上线率已达92%以上,高考全省前十名占1/2强,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占两校在黔统招生计划近1/2。
张喆,贵阳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硕士研究生。
张老师乐于工作,用心付出,任教班级成绩优异;勤于钻研,积极思考,发表论文数篇,主持承担多个省市级课题;勇于创新,敢于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更形成了序列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和体系。
大在格局,学贵自主——我看大学文/ 林 赫王国维在《读书的三重境界》中有云:“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依我看来,此三种境界亦适用于求学深造,尤其于我所将拥抱的大学生活而言,更是良训箴言。
大学之“大”,大在格局,要对自己的大学修行有清醒的认知;大学之“学”,贵在自主,明确方向,潜心学问,方不为外界所惑,而终有所得。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于我观之,当今的大学,不缺大师,缺的却是学生的“大格局”。
所谓“格局”,乃是对大学有清醒的定位和认知,并于其中不断修行,以拓宽人生的境界。
当下的许多学生,将大学视为敲门砖、垫脚石,为一纸文凭随波逐流,为一己之利蝇营狗苟。
君不见,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学术能力的锻造、人格品质的修行都应放在一生的时间长度中,而非希冀在四年中求得功成名就、一世舒心。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说,当下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当下的大学生之所以变成这样,与其狭隘的格局不无关联。
他们以为“大学文凭是世界之匙”,只要考进了名牌大学就目中无人,他们毫无方向,只会死记硬背……暂且不问过往吧,只愿春秋鼎盛的我们上了大学后,
能始终不忘提升人生的境界和格局!
这篇考场高分作文妙在思之深入、论之有理,旁
征博引、见地非凡。
文章开篇巧妙地以王国维之
语引出观点,将“大学”一词分而释之,阐述了大
学之“大”和“学”的内涵。
“大在格局、学贵自主”
的中心论点体现了作者综合材料立意后,对大学
的独到认识和思考。
围绕中心论点,文章分而论
之,在贴切的引用、巧妙的化用、精密的论证、生
动的表达中将大学的“大”和“学”论说得周到严密,
形象具体。
可以说,文章胜在思想深刻,但在结构、
语言、内容等方面亦有颇多亮色,值得细读咂摸。
名校简介名师简介
点评
曾有人把中国传统教育概括为:小学
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
识教育。
经过中小学的规训,许多大学生
都有一种挣脱了束缚的感觉,在知识的“洗
礼”下,没有沉潜学问,却渐成“迷惘的
一代”。
归结而言,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
在于许多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自
我规划的能力以及自立静心的矜持。
大学
很大,但不是大在校园之规模、交往之多
元,而是大在学问之深广、真知之难求。
因而,理想的大学生活应是在清晰的自我
规划中,自主地去贴近那些让人欣喜的学
问,亦在求知、求学中去探寻自我发展的
人生正道。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在大学之
“大”中,看到个人之“小”,学知无涯、
诱惑良多,唯有始终自主、自省,方能以
小见大,在四年生活中真正学有所得。
有人说,我们用高中三年去憧憬大学
四年,却用大学四年去怀念中学六年。
于
我看来,中学也好,大学也罢,怀念青春
尚可,而若有大之格局、学之自主,人只
会关注当下,而不会被过往羁绊,被未知
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