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2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特点: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长,反复发作史,室速发作持续时间长,短时间不影响血液动力学状态。
特发室速可至心脏扩大,在纠正心律失常后心脏迅速恢复正常。
用利多卡因、洋地黄效果差,射频是根治的最好方法。
按起源部位分:左室间隔
右室流出道
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呈窄QRS波群≤120ms,心动过速可被心室或心房刺激诱发,心电监测发现较少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及短阵室速,不易由运动诱发,异丙肾对室速诱发作用小,维拉帕米治疗有效,有时心律平有效。
一般左室室速发病率高于右室。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心电图呈左束支图形,电轴右偏,易由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一般为腺苷敏感型室速,β受体阻滞剂有效(静脉可用艾思洛尔)。
室速定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特发性室速)约占所有室速病人的10%,表现为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局灶起源为主,其中最常见的为流出道室速,特别是右室起源的流出道室速,其他还包括左室分支性室速,起源于瓣环(二尖瓣或三尖瓣)或左室乳头肌等部位的室速等。
以形态而论,流出道室速从部位上又可以分为右室或左室流出道心内膜、肺动脉瓣上、主动脉窦、甚至心外膜起源如心大静脉远段或前室间静脉近段等。
由于特发性室速起源部位较多,而同一或相近形态的室速可能起源位置不同,给其电生理标测和消融带来一些困难。
通过室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形态尽可能判断出特发性室速的起源,对选择合适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提高消融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特发性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作一讨论。
1.概论由于特发性室速大多数为局灶起源,并由相近部位向远离部位扩布,体表心电图可以将这一特点反映出来。
一般来说,左室游离壁室速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RBBB),而右室或室间隔部位起源的室速表现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LBBB),表1可以大致初步判断室速的起源。
另外,靠近间隔部位的室速QRS波时限相对较窄而游离壁起源的室速QRS波时限相对较宽,靠近心底部的室速在胸导上更多地表现为QRS波主波正向而靠近心尖部的室速在胸导上更多地表现为QRS波主波负向。
表1 体表心电图与室速起源判断2.流出道室速(OT-VT,outflow tract-ventricular tachycardia)流出道室速可分为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和左室流出道室速(LVOT-VT),主要表现为II、III、aVF大单向R波,右室流出道室速多表现为V1呈左束支传导阻滞,R波在V3V4过渡,反复发作VT或单形性室早,心动过速周长常有变化;左室流出道室速多表现为V1呈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束支传导阻滞,R波在V2过渡,非持续性,R-R间期可有变化。
室速有这么多种,怎么分得清?我有好办法!医脉通导读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组急危重症,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大多数室速发作时患者有临床症状(心悸、胸闷、晕厥等)才来医院就诊。
医生在急诊面对宽QRS波心动过速时所做出正确的诊断以及相应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浩(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脏诊疗科)本文主要撰述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位诊断,旨在方便临床中判别预后、加深各位临床医生对宽QRS波心动过速的认识和理解。
一、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室性心动过速主要分为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双向性室速、扭转型室速、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单形性室速、束支折返性室速、特发性室速以及其他类型的室速。
二、室速定位的简要方法(一)第一种快速判别方法1.看V1导联定左右室RBBB形态的图形或者以R波为主导的图形,起源于左室LBBB形态的图形或者以Q波为主导的图形,起源于右室2.看下壁导联定上下II、III、aVF导联主波向上,位于上侧流出道II、III、aVF导联主波向下,位于下侧心尖部3.看侧壁导联I、aVL导联正向波----室间隔I、aVL导联负向波----侧壁(二)第二种快速判别方法(根据起源位置判别)1.间隔部位的室速:QRS波宽大畸形不明显,与窦性QRS 波接近。
2.特发性室速中的分支折返性室速中:起源于左前分支的室速,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图形;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速,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3.起源于心室下部:下壁导联QRS波主波向下,R导联主波向上。
4.起源于心室后壁:V1~V5导联QRS波主波向上。
5.起源于心室前壁:V1~V6导联QRS波主波向下。
6.呈左束支阻滞图形的起源于右心室:其中II、III、aVF导QRS呈Rs或qR型者,一般起源于右室流出道;II、III、aVF导QRS呈QS或rS型,起源于右室下壁;起源于心尖部的,II、III、aVF导QRS呈QS或rS型,V1-V3以至V4、V5呈QS型或rS型。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及定位诊断(RVOT)1)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起源定位,首先肯定是在右心室流出道起源:①V1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②Ⅱ、Ⅲ、aVF导联、V3~V6导联主波向上,呈R波;③aVR、aVL导联QRS波主波向下,呈QS型;④心前区导联QRS波移位(第1个R/S >1的胸导联),不早于V3导联,大多在V3导联之后,大多出现在V4导联。
2)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①I、aVL导联QRS波主波向下(呈QS型)多为前间隔部,如QRS波主波向上(呈R型或QRS型)多为后间隔;中间隔呈正向或负向;② aVL 导联QRS主波向下为间隔部;③QRS时限<140ms、Ⅱ、Ⅲ导联单向R波且无切迹(如无RR或Rr)。
心前区移行较早;④间隔部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其胸前导联移行稍早,一般在V3或V3与V4之间,下壁导无顿挫3)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①QRS波呈三相的RR或Rr,可能反映QRS时限较长(>140ms),激动自右心室游离壁向左传导(图3-1-16、17);②aVL导联QRS 波主波向上为游离壁(左侧壁)室性心动过速;③游离壁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其S波在V3导联较深(>3.0mV),胸导联移行一般在V4导联或以后,并且部分患者下壁导联QRS波存在顿挫,这种顿挫的特异性较高,可能反映左室激动。
4)右心室流出道左侧(前内侧部分)与右侧(后外侧部分)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通常I导联的QRS波呈QS型时,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前间隔或靠近前间隔的位点(仰卧前后位观察,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最左侧部分)。
随起源点右侧移动(位于间隔或游离壁)导联出现R波,并逐渐占主导,QRS波的电轴更向左。
因此:①QRS波振幅呈avl>**,提示起源点位于右室流出道的左侧;②QRS波振幅呈aVL<aVR,提示起源点位于右室流出道的右侧。
5)右心室流出道上部与下部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定位:起源点越靠近上部和左侧,V1和V2导联R波振幅越较大。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分析陈舒玲;翁智远;李贵;陈小明;金铃胆【摘要】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DC)、心率加速力(aceleration capacity heart rate,AC)、连续的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及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探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及DC、DRs等新技术指标在此类型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我院符合研究标准的45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和45例作为正常对照的健康人群,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数据,比较两组间DC、AC、DRs及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包括时域指标:RR总体标准差(SDNN)、24小时每5分钟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两者的比值(LF/HF)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间的LF/HF 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他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 05);两组间DC、AC、DR1、DR8、DR10的差异无显著性(P>0 05),但从DR2起直到DR7,及DR9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且以迷走功能减退为主.【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11【总页数】4页(P801-804)【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室早;心率减速力;连续心率减速力;心率加速力;心率变异性【作者】陈舒玲;翁智远;李贵;陈小明;金铃胆【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心电图室,福建,福州,350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心电图室,福建,福州,350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心电图室,福建,福州,350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心电图室,福建,福州,350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心电图室,福建,福州,3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是指心脏结构正常,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同时也排除了其他致心律失常因素(如电解质紊乱等),发生于右室流出道部位的室性早搏,该类型室早通常预后良好,但是频繁出现的室早可能出现心室功能障碍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心脏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