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
- 格式:ppt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36
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诊疗指南【概述】1.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指起源于希氏束以下水平的心脏传导系统或心室、至少连续3个或以上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或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6个和(或)以上的心室搏动。
非持续性VT临床表现、预后意义及处理原则相当于复杂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临床上VT是指持续性VT,即持续超过30秒,或伴有血流动力不稳定者。
2.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持续和非持续VT;单形和多形VT;器质性和正常心脏结构VT。
常见的可逆因素包括:心肌缺血、药物(尤其是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解质(尤其是低钾、低镁)。
【临床表现】VT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及其严重程度、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故症状多种多样。
通常表现为心悸伴有心排出量减少和低血压的症状,包括头晕、眩晕、意识改变(如焦虑)、视觉障碍、出汗、先兆晕厥和晕厥,或者血流动力学衰竭、休克甚至猝死。
少数较慢频率的VT患者,尤其无器质心脏疾病者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或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发现。
无休止性VT长期发作导致原先正常的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称为心动过速介导性心肌病。
【诊断要点】1.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是VT诊断的主要依据,多数VT频率在100~250次/分之间,持续性VT多数在180次/分,小于100次/分者通常称为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
单形性VT的RR间期相对规则,多形性VT则可以极不规则。
多数VT的QRS波群时限大于120毫秒,起源于高位室间隔或束支的VT也可小于120毫秒。
仔细阅读记录图有时可见室性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常用采用Brugada标准鉴别宽QRS心动过速的方法为:所有胸前导联均无RS 形,诊断VT(否则进行下一步,以下同);心前区导联QRS有RS型,且RS大于100毫秒,诊断VT;存在房室分离,诊断VT;胸前导联V1和V6形态符合VT诊断标准,即V1呈RS型,RS大于70毫秒,V6起始为正向波,R/S大于1即诊断VT。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指心室内快速而规则的激动,频率100-250次/分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室速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的分类方法有:按QRS波群的图形可分为: 单形性室速:每一阵发作中,QRS为同一形态。
多形性室速:同一阵发作中有两种或更多不同形态的QRS波群。
尖端扭转型室速:QT间期延长,每隔数个或十几个心动周期,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相反方向逆转一次。
按每阵连续发作的持续时间分为: 非持续性室速:每次发作小于30秒,无晕厥或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持续性室速:每阵发作大于等于30秒,或虽未达30秒,病人已有意识丧失,需紧急电复律。
【入院评估】一、病史采集要点1.现病史详述起病过程:发作频度、持续时间、类型、有无突发突止特点,以及心动过速终止的方式。
主要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晕厥等及其经过。
心功能不全进展的情况:有无活动后气短、夜间平卧及憋醒情况、端坐呼吸,活动或劳动耐力情况,进而评价心功能分级。
注意询问有无脑、肾、心、肺等处的栓塞症状。
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既往治疗的医嘱遵从情况。
2.既往史: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有无应用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无心脏手术史,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诱因,既往心电图是否存在长QT间期表现等。
3.个人史:叙述是否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职业。
4.家族史:叙述在直系亲属中是否有类似发病情况。
二、体格检查要点1.心脏体征:发作时心率快慢、节律,心尖搏动位置与范围,有无震颤、心界大小,心脏杂音的部位、时相、性质、强度、传导、随体位等的变化。
2.心功能不全体征:颈静脉充盈度、肝脾大小,下肢及腰骶部浮肿情况、肺部湿罗音,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或奔马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一)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头晕,接近晕厥或晕厥。
(2)体征包括颈静脉搏动,不规则的巨A波,S1强弱不等,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的表现。
2.心电图特征连续发生的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为室速。
室性心动过速护理措施概述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是一种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室频率长时间高于100次/分钟。
室性心动过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心脏病等。
对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介绍室性心动过速护理措施的相关内容。
护理措施1. 监测心电图对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持续监测心电图是非常重要的。
心电图能够提供患者的心律情况,及时反映患者的心脏状态。
护士应定期记录心电图,观察心率、QRS波形和RR间期等指标的变化。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2. 观察病情变化护士应密切观察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血压、脉搏、症状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同时,护士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3. 密切监测心脏指标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能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情况,护士应密切监测心脏指标,如心率、心律、心音、心肌缺血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
4. 给予氧气和呼吸支持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缺氧的情况,护士应及时给予氧气和呼吸支持。
保持氧气供应和呼吸道通畅,可以改善心肌缺氧情况,提高患者的氧合状态。
5. 静脉药物治疗对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等。
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速度,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心脏除颤对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如果存在严重的心律失常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心脏除颤。
护士应掌握除颤技术,确保操作正确、及时。
在除颤过程中,应加强监护,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和血流供应。
7. 病情指导与教育护士在护理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过程中,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指导与教育。
包括告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