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早的电生理学诊断与消融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29.86 MB
- 文档页数:88
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pvc)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患者。
健康人群中,至少发生一次pvc的比例在12导联ecg查出率为0.78〜6%,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查出率为39〜80%[1]。
偶发室性早搏属于良性室性早搏,多由情绪激动、烟、酒、咖啡等引起,心脏无器质性病变。
这种室性早搏一般在祛除诱因之后即可消失,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2]。
一般认为有危害的室性早搏指的是有器质性心脏病变基础,如心肌病、冠心病等引起的室性早搏。
它的危害多为室性早搏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
因此,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肥厚、冠心病等患者,出现室性早搏时需要谨慎注意,频发性室性早搏有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或导致心绞痛、心衰的可能。
这种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还需要针对诱发原因进行治疗。
而既往的观点认为,正常心脏的频发室性早搏是良性的,无需处理[2]。
正因为如此,临床医生往往对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室早关注较多,而对健康人群所发生的频发室性早搏的重视程度相对少。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正常心脏的频发室性早搏并非是完全良性的,也需要积极干预。
1关于pvc诱发的心肌病样改变2000年,chugh等报道了一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pvc后,心肌功能得到完全恢复,首次证明pvc会诱发心肌病,其心脏征象和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一致,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omyopathy,tcm)[4]。
后来又有多个临床研究证实,频发pvc可导致心脏扩大、二尖瓣返流、心胸比增大、心功能降低,且与pvc发作频度呈正相关[5,6,14~18]。
2008年一个前瞻性研究,共入选108左室功能正常的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且室早>10个/小时,随访5年。
结果显示,24小时室性早搏次数在1000次以内的有24例,在1000~10000之间的有55例,大于10000次的有29例,5年后,左室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12%、34%,研究者认为,频发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是左室功能异常的独立预测因素[5]。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程祖亨Ξ,木胡牙提・乌拉斯汗,马依彤,汤宝鹏,侯月梅,张燕一,王 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 V T)的射频消融(R FCA)治疗效果。
方法:对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 LV T)、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 T)及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消融室速或室早,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特发性室速;室性早搏;射频消融中图分类号:R541.71;R54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551(2002)032028120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 V T)临床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变的中青年。
主要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速(RVO T)和起源于左室间隔部的左室特发性室速(I LV T)。
自射频消融(R FCA)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现已成为根治这类室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我科1999年5月~2001年6月对8例特发性室速、右室流出道室速及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进行射频消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例I V T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
年龄17~38岁,平均(30.2±12.5)岁。
3例为左室特发性室速(I LV T),2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RVO T),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8例患者入院后经体检、心脏X线、心脏B超、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器质性心脏结构改变。
1.2 心电图 3例I LV T患者发作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均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电轴左偏-55°~-115°, 、 、avF导联均以S波为主。
其中2例室速发作时,静注维拉帕米5m g可终止。
5例右室流出道室速或室早患者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LBBB)图形伴电轴右偏+100°~+128°, 、 、avF导联均为R波。
杨平珍:分支型室速的电生理诊断和消融分支型室速,又称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多起源于左心室中后间隔部(即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网处),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图形,少数电轴右偏者则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或主动脉瓣窦下方的左心室流出道部位(左前分支分布区域)。
其电生理特征能被程序刺激和快速刺激所诱发和终止,维拉帕米可终止发作,故又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
其发生机制目前多认为折返机制,涉及到慢通道组织的折返(左后分支蒲肯野纤维网与局部心肌微折返)。
本综述将重点探讨分支性室速独特的临床、心电图和电生理特性,并进一步讨论临床导管标测与消融的特性,以最终可以协助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提高导管消融手术的成功率。
由于临床标测方法的日趋成熟(X光下常规的电生理标测、三维标测系统的运用),其导管消融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
下面将重点讨论分支性室速的临床特征、心电图特征以及导管消融的特性。
◆ ◆ ◆ ◆ ◆1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征分支型室速临床上多见于无心脏病史的青少年男性。
患者发作时感受类似于阵发性室上速,即突发突止的心慌、胸闷。
发作时心律多规整,频率多在120-220次/分。
心脏影像学检查多提示心脏结构及功能正常。
其发作时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故患者有比较好的耐受能力;但部分患者的持续、或长期反复发作,会逐渐发展成为“心肌病”。
分支型室速患者发作时心电图为单形性宽QRS心动过速(传导系统起源),符合室速的ECG特征,节律相对规整。
由于靠近正常传导通路,部分患者的QRS波增宽不明显,所以常被误诊为室上速。
其心电图特征常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样图形,同时电轴明显左偏或右偏。
患者少见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发复发作。
部分患者可见房室脱节、室性融和波、或夺获现象。
2分支型室速临床分类分支型室速在临床分为三类,即左后分支型、左前分支型和左侧高位间隔型,其中最常见的为左后分支型室速,约占分支型室速的90%左右。
左后分支型室速:左后分支型室速起源于His-Purkinje系统的左后分支区域,其心电图特征常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同时伴有电轴左偏或极度右偏,V5/6的R/S<1,可见室房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