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2.15 KB
- 文档页数:1
简答题: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①整体审查:诊断疾病时,应重视病人整体的病理联系以及外界环境等对人体病变的影响。
②四诊合参:医生临证时,必须四诊并重,诸法参用,广泛收集病情资料,并综合分析判断。
③病证结合:进行疾病诊断时,将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全面认识疾病的病理本质。
2.中医诊断基本原理?①司外揣内:外: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或体征,内:脏腑等内在病理本质,医生通过诊察、分析病人外部的异常现象,可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
②见微知著:微: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明显整体的变化,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③以常达变:常:健康生理的状态,变:异常病理的状态,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3.何为望诊,包括哪些内容?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包括全身望诊---望神色形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望舌---望舌体,舌苔;望排出物---望痰涕、呕吐物、大小便;望小儿食指络脉。
4.虚证失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久病精亏、神衰而失神。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面色晦暗,目光无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消著骨,动作艰难,或郑声神昏等。
临床意义:提示正气大伤,功能衰败。
多见于久病、重病患者,预后不好。
5.假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神志昏迷,或精神微米,突然甚至清楚,精神躁动;目光晦暗,瞳神呆滞,突然目光明亮,浮光外露;面色晦暗无华,突然颧红如妆;不欲言语,语声低微断续,突然言语不休;毫无食欲,或食量减少,突然欲进食或暴食。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属于病危。
6.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假神见于垂危的病人,在治疗无效的前提下,突然出现局部症状的暂时性“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
重病好转是在治疗有效的基础上,从个别症状的改善,逐渐发展为全身的、稳步的好转,与整体状况好转相一致,如食欲渐渐增加,面色渐渐红润。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 但恶热不恶寒, 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者, 多见于气虚、阳虚。
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 崩漏——不在经期, 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体态自如, 言语清晰, 意识清楚者,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 身重迟钝, 语声断续, 意识朦胧者, 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绪论目的要求【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
【了解】外科学范畴、简史、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了解外科学范畴: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它性质的疾病。
2.了解外科学简史:华佗的麻沸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著——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用葱管导尿薛己的《外科枢要》第一次详细地记述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和预防;《疬疡机要》是中医学第一部麻风病专著汪机《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
3.了解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习方法: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练就扎实的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基本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正确的手术观,勇于创新中西医结合外科的理论,正确运用手术这一扶正祛邪的重要手段。
4.熟悉明清中医外科学三大学术流派及主要成就: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心得派——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外科证治概论第一节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目的要求【掌握】外科疾病的分类释义。
【了解】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与疾病命名。
教学内容1.了解历代外科代表著作、作者及主要成就,例如:元朝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逐渐分立外科与伤科;明代汪机著《外科理例》,明确肯定外科的含义。
2.了解传统中医外科与现代外科的区别。
现代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而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
传统中医外科的范围以病位区分于内科,而现代外科的范围以治疗方法(是否以手术疗法或手法治疗为主)区分于内科。
3.掌握疡、疮疡、肿疡、溃疡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痈、有头疽、发的定义与鉴别;掌握疖、疔的定义与鉴别;掌握无头疽、流注的定义与鉴别;掌握丹毒的定义;掌握走黄、内陷的定义与鉴别,有头疽的不同阶段,又分别称为“火陷”、“干陷”、“虚陷”;掌握痔、漏、肛裂、脱肛、锁肛痔的定义;掌握瘿、瘤、岩、失荣的定义;4.熟悉瘰疬、流痰、结核的定义;熟悉疫疔、烂疔指现代医学烈性传染病;5.了解肛门周围痈疽的定义;了解以风、毒、痰命名的疾病的特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其意义在于通过对病情的全面分析,确定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首先,辨病是指对疾病的名称、病因、病理变化等进行诊断,是中医诊断的基础。
辨病需要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方面的信息来确定疾病的名称和病因,这是中医诊断的第一步。
但是,仅仅辨病是不够的,因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辨证。
辨证是指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方面的信息,从而确定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案。
辨证需要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闻、问、切,来确定患者的病情。
通过望诊,可以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从而确定病机和病位;通过闻诊,可以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通过切诊,可以触摸患者的脉搏,从而确定病机和病势。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在于,通过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确定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因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在中医看来,疾病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避免疾病的恶化。
总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其意义在于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避免疾病的恶化。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为标题的文章辨病与辨证是中医学中重要的两个概念,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内容。
辨病是指通过观察、询问、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的辨别和判断。
辨证则是在辨病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对病机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辨病是中医诊断的第一步,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范围。
但是,单纯的辨病往往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
而辨证则是在辨病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对病机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有助于准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一个患有头痛的患者,辨病可以初步确定为头痛病,但辨证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寒证、热证还是虚证,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指导合理用药。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病和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辨病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类型,但是同样的疾病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辨证来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一个患有感冒的患者,辨病可以确定为风寒感冒,但通过辨证可以确定是表证还是里证,从而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讲究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辨病和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病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辨证可以进一步确定病机和病理变化,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一个患有消化不良的患者,辨病可以初步确定为胃气不和,但通过辨证可以进一步确定是气虚证还是湿热证,从而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指导预防和调理。
周亚滨教授运用辨病辨证辨体思想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经验葛媛;刘新野【摘要】周亚滨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病因关键为情志不遂,病机概括为心气血亏虚,肝胆气郁,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心,义与肝胆脾肾密切相关.治疗上应首分虚实,实证以疏肝、清肝、养肝为主,虚证则重于温阳补虚,养心安神,虚实夹杂者应标本兼顾,虚实同治,并应随其兼证变化而灵活治疗.周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脏腑调护,不拘泥于疾病本身,更注重心理疏导,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8(027)007【总页数】3页(P1266-1268)【关键词】心脏神经官能症;辨病辨证辨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证经验;周亚滨【作者】葛媛;刘新野【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8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为心血管神经症、神经性血循环衰弱症、焦虑型神经官能症等[1],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失衡,可伴随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的心脏血管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2]。
其临床表现多为心血管症状:心悸、气短、胸闷,可转瞬即逝,或隐痛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不等。
亦可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失眠、头痛等神志症状,临床检查并无器质性改变[3]。
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极高,青壮年女性居多,西医治疗方面只可缓解症状,包括小剂量的镇静剂、β受体阻断剂[4]等药物,短时间效果尚可,长期效果欠佳,而且在治疗的同时,西药的副作用明显,不良反应过多,易出现头痛、恶心、胃痛、药物依赖性强等问题。
近年来,中医药已广泛运用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其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发挥全面整体治疗优势,取得广泛认可。
周亚滨教授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心病学学科、心血管重点专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有独到的见解,经验丰富,常应手而效,数剂而愈,周师取效的关键在于能够精准的辨证治疗。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五年制中医各专业及中西医结合、骨伤、针推专业七年制使用)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按照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定病种、辨不证候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要紧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把握望、闻、咨询、切四诊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及方法;把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差不多理论与知识;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的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差不多知识;初步训练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差不多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有用性,又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精讲、略讲、自学相结合。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录象、诊断仪器、CAI课件、运算机软件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提升和巩固教学成效。
临床示教与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差不多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一、把握“中医诊断学”、“四诊”、“辨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差不多概念。
把握中医诊断的差不多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学的进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四诊、辨病、辨证和病案。
三、中医认识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差不多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证求本和辨病与辨证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辨病与辨证是中医学中的两个关键概念。
辨病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疾病发展过程,确定其所患疾病的名称和性质。
辨证是指通过对病人整体状况的分析,包括问诊、望诊、闻诊和切诊,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的过程。
辨病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辨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所患疾病的类型和性质,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而辨证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人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和药物的选择。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个体化治疗。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群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辨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类型,而辨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和体质,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满意度。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辨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所患疾病的类型和性质,而辨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因和病机。
通过综合分析辨病和辨证的结果,医生可以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促进病人的康复和健康。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病理变化,从而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康复速度。
同时,辨证和治疗的个体化也可以帮助病人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促进病人的康复和健康。
在中医学中,辨病和辨证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的独特诊疗体系。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重视辨病与辨证的相结合,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诊疗过程中,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义
辨病和辨证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
辨病是指根据疾病的名称、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等方面来诊断疾病,而辨证则是根据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和辨病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案。
辨病和辨证的结合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可以对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可以避免“一证同治”的情况发生,即相同的病名和症状可能由不同的证候所致,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治疗。
最后,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提高医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
总之,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