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缺陷及与辨病治相结合必要性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辨证论治为主题的作文800字中文回答: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治疗,而不是简单地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单独的疾病。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即通过观察、问诊、望、切等方法来判断病情的变化,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来进行治疗。
English Answer:The theory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emphasizes th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 rather than simply treating the symptoms. This treatment method focuses on the holistic concept, viewing the human body as an organic whole, rather than individual diseases. The core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is differentiation, that is, judging the changes of the disease through observation, inquiry, inspection, andpalpation, and then treating the diseas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iation.辨证论治的理念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治疗的方案。
比如,对于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病因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金匮要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林庚庭;张俊杰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4(039)002
【摘要】《金匮要略》论治杂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后的反应。
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方法。
这一主要精神,贯穿于全书各篇,在具体讨论病证时得到充分体现。
如《中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林庚庭;张俊杰
【作者单位】310004,解放军第117医院;310053,浙江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治马属动物肺炎 [J], 田国瑞;吴蓉;杨军瑞;李世忠;曹永强
2.浅谈辨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 [J], 王波;张跃辉;吴效科;侯丽辉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J], 刘克林
4.宏观与微观辨证辨病相结合诊治功血例析 [J], 张慧娟;张信伟
5.宏观与微观辨证辨病相结合诊治功血例析 [J], 张慧娟;张信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作者:指导教师:2012年10月26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辩证方法思考(医学院)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科学底蕴、治疗用药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医的差异,进而从辩证法的角度,总结思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三种辩证方法,即交叉兼容、互补增强与集成创新。
关键词:中医西医结合治疗辩证方法0 引言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传统的中医药学,又有现代的西医药学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从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实际出发,以及人民群众防治疾病和卫生保健社会需要而提出的。
中西医结台医学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学科,同中医、西医一起组成了我国的医学科学体系[1]。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持中西医结合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中西并重,发展中医药”和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方针[1][2]。
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正确应用中西医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中西医结合的强大作用,为人类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西医的主要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实现中西医有效结合的三种辩证方法。
1 中西医差异比较分析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在研究方法上,中医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西医大都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来诊断,同时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工具对人体进行局部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中西医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基础、科学底蕴、治疗用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4]。
2.1研究对象中医学之研究对象偏重于人与自然之关系,中国古代先哲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是适应自然,而不是关心是否能认识到物质世界之深层结构、形态,并不离开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先说说现在的治病模式,我举个临床常见的腰痛。
先通过一系列检查看一下有没有长东西,不管是增生、突出还是肿瘤,能切就切了;遇上切不了的,或者干脆检查就没有异常的,那就止痛药物上,也十分简单高效。
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等等,基本都一样的模式。
简单的说,高了降下去,多了少下去,发热就退热,失眠就安眠。
一切都很合理,但为什么临床经常会出现,退烧药一过又发烧,失眠药不吃又失眠,降压药不吃又高了,肿瘤切了又生,突出切了又跑到别的节段复发?
因为这些都还不是因,只是结果,只是身体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发热、疼痛、失眠、血压高,但引起这些表现形式真正的因没有解除,人体还是会不断的继续,形成新的表现形式。
于是就形成了现在,一个局面没有解决,产生了新的局面。
这就是辨病论治。
那什么是辨证论治?症,带个病字框,表示症状,人体不适的表现形式。
那证,是什么?证是证据,人体如何排病的证据。
往哪个层面排病,怎么排的。
辨证论治,就是收集各种症状,证明人体是往哪个层面排病的证据。
那仲景先师为什么要对证,不对症呢?因为我们说过,找到人体怎么排病证据,顺势而为,力量最小,对人体的损伤也最小。
反之,直接对抗症状,要想扭转趋势,力量要大,对人体的损伤也最大。
一个是针对结果,就直接对抗处理;
而一个是针对人体的排病反应,顺势而为。
中西医结合看“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中西医结合看“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本文的题目是一个老问题了,似乎没有什么新东西可说,其实不然。
试看近来对“证”实质研究的反思,集中在对“证”概念的争论,大有进入误区不能自拔之势,足见最初没有说清什么是“辨证论治”。
换言之,“证”概念进入误区,是由于对“辨证论治”的认识还没有走出误区。
粗查文献也可知,当初有关文章太少,深度也不够,今天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鉴于“辨证论治”最初就是和“辨病论治”中西医结合讨论的,现在仍然以结合讨论更容易说明问题,所以本文题目不是为了勉强结合。
或问:“证”的概念还不统一,怎么能说清“辨证论治”呢?笔者以为,直接从“证”说起,不是不可以。
但是,有一个参照系,总是更方便些。
况且,“证”概念的争论,就是由于引进这个参照系才发生的。
换言之,倘若至今没有西医,大概不会有“证”概念的争论。
l.辨证论治特色论的出现上世纪50年代末,通过批判一些人的错误思想之后,确立了保护中医药的政策。
自上而下,号召并组织西医学中医,中西医之间开始全面交流。
交流的主要热点,就是“辨证论治”。
很快就出现了“辨证论治”中医特色说。
中医理论家们最初说不清什么是辨证论治。
最早撰文介绍的秦伯未说:“‘辨证论治’堤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的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任应秋则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注意于生体病变的全身证候,务使生体的生活机能恢复其正常状态,也就是说要把病体整个病理机转一变而为生理机转。
”以上两说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但是,秦伯未有一句话很重要,即“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
在此提醒读者,辨证论治不但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也不是一般的理论。
它不是理论,故不是规律。
近来还有人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华”就是错误理解。
辨证论治本身不是理论,它只是对理论的运用。
旧时要求中医病案包括理法方药四部分,故辨证论治需要运用全部中医理论。
中医辨病辩证之我见摘要:中医辨证论治的探讨逐年递增,各家说法不一,各执一词,中医辨病辨证的发展,以个人观点,应当吸取各种技术成果,不断充实自己,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也应给吸取精华,从而达到辨病与辩证论证的和谐统一。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基础,其中辩证是关键。
这就要求医者在政治疾病是均被辩证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反应在医者对辩证思维的模式与应用的理解程度上。
中医辩证思维的模式是一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其应用的表现形式是多角度的辩证方法。
本文从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入手,着力于讨论中医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应用。
在研究方向上,应立足现实,一方面不断挖掘经典著作,想先哲圣贤学校。
另一方面中医辩证理论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应该如何前进,值得近一步探讨。
关键词:中医,辨病,病症,辨证论治正文文字大小:大中小概述:中医学体系是着眼于全局诊断,注重整体矛盾,但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有人认为应当以辨病为主,在明确某一疾病,才能有的放矢,横却用药。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有辩证的思想,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理中寓法,就产生了相互应的辩证方法。
所以,对中医辩证思维的研究既包括了对辩证思维的认识论研究,也包括了方法论的研究。
对辩证思维的认识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对中医辩证思维的应用研究一方面要走传统中医病症相结合的道路,保持独立自主性。
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在理法上对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可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医在辩证方法上该如何发展需进一步讨论。
二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传统哲学对中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医学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古人云:“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老子曰:“万物负阳而抱阴,负阴而抱阳。
”1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源于秦汉时代的《内经》,其系统论述见于东汉时代的《伤寒论》。
它的内容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辨证就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收集患者病因、病状、病情等信息,结合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饮食等情况,依据不同的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的诊断;论治就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汗、和、下、吐、温、清、消、补等相应治疗法则,组方遣药予以施治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往往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去伪存真的多层次分析、归纳,把握住疾病在这一阶段的内在本质—“证候”,明确病证诊断,确定治疗法则和处方用药。
疑难病症仍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薛晓寒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2(017)005
【摘要】@@临床工作中有一些患者症状多端,病程较长,久治不愈者,而成为
疑难病症。
笔者所见,病患并非不治之症,而是由于医者辨证错位,论治不能中的所为。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人皆言之,亦皆用之,然要辨证准确、药之中的,还非易事。
余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辨证、认真施治,使久治不愈者,经我手中而诊,轻松小治而愈,年复一年,收益匪浅,特举案例告后,以飨读者。
……
【总页数】2页(P62-封三)
【作者】薛晓寒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中医医院,22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辨病辨证结合治疗妇科疑难疾病的应用与思考 [J], 王志梅;陈林兴
2.从辨证论治的缺陷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 [J], 沈礼勇
3.综合汽车维修企业疑难病症解析(五)——大里程车辆维修预检疑难病与辨证施治[J], 黄国相
4.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慢性心衰辨证论治 [J], 孟媛;毛秉豫;韦汉文
5.治疗疑难病症的思路: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J], 何光明;涂华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摘要:辨证与辨病都是中医学中的诊疗方法,在明确二者概念的基础上,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诊疗疾病,相互为用,从而建立完整的中医治疗思维。
关键词:病;证;辨病;辨证;临床诊疗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的两种诊治方法,二者既存在不同,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为用。
相比之下,中医学较注重辨证论治,而西医学则更重视辨病治疗。
本文通过对辩证与辨病的对比以及对列举疾病的分析,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1、辨病与辨证的概念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两个不同的名词,要明确二者关系,首先要确定其医学概念。
1.1辨证“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厥证”“痛症”;或称病为证,如“痹症”“淋证”。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解释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
而“辨证”则是我们常说的辨证论治,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也就是说,辨证需要结合地方水土,季节气候以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各种理论和方法,制定出全面的治疗方针,对病人整体施治。
1.2辨病所谓“病”,是指包括一群症状,具有一定特点,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包含各种不同阶段的不同证的不健康状况而言。
“病”反映疾病的基本矛盾,辨病、定位、定量是西医学的特点,这种方法为人类纵向认识自身开辟了前进道路,但仍然是偏重局部观察整体,用静态观点观察运动着的疾病过程,根据致病因子的特点和原发病灶特异损害部位进行辨证治疗,是西医学的特点。
[1]中医学中也有对辨病的解释,即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病人辨证辨病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行业工作中,病人的辨证辨病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中医中,辨证辨病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听取病史、把脉等方式,确定病人的病情和病因。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将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西医疗法相结合,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行业工作中,病人的辨证辨病是一项基础工作。
中医通过对病人症状的观察与辨别,根据其脉象、舌苔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人的辨证,即病人体内的失调情况。
随后,中医针对不同的辨证,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体内有湿气的病人,中医会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气血不足的病人,中医会运用补气补血的方法来调理。
通过准确的辨证,中医能够帮助病人找到病因,从而找到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除了辨证辨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中医行业工作中的重要方面。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将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西医疗法相结合,利用两者的优势,来提高疗效并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中医师与西医师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确保病人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比如,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时,中医可以运用针灸、中药等传统疗法来调理病人体内的气血失调情况;而西医则可以使用药物或手术等现代疗法来控制或消除病变。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更全面地照顾到病人的身体和病情,提高疗效。
辨证辨病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医行业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例如,对于慢性病患者,中医可以帮助他们辨证施治,找到患病根源,通过中药和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而西医则可以提供现代化的药物和技术支持。
对于急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也能够发挥作用。
比如,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时,中医可以使用中药来缓解病人的症状,促进病人的康复;而西医则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控制和消除病菌,加速疗效。
在实际工作中,中医师要先进行病人的初步辨别,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而辨证辨病。
论辨证论治的缺陷及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必要性【关键词】辨证论治;缺陷;必要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40-0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只要运用中药治疗,就脱离不了这一原则和方法。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辨证的一些缺陷逐渐的显露出来,加之近年来随着西医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的不断研究进步,我们应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
在认识上应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使内外之间、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密切结合起来。
在治疗用药上,应将传统的辨证论治与现代的辨病论治密切的结合起来。
这是较有成效和可靠的措施。
1辨证论治的缺陷
1.1临床存在无症可辨者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日益敏锐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诊断发现了大量的仅仅依靠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是无法发现的疾病,特别是对于主诉不清,没有主诉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完全没有临床症状的疾病。
由于其具有隐匿性和亚临床型,这些患者只有在献血、体检或其他偶然的情况下才被发现。
对于这些患者,由于无“症”可辨,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
1.2辨证所需的信息量不足有些患者在就诊时其临床表现仅为
一、二处不适,症状比较少而轻,有时会出现时有时无、似有似无
的现象,不足以构成辨证所需最低限度的信息量,因此难以做到完整而准确的辨证论治。
1.3证的归纳可能出现偏差患者在就诊时可能会伴有其他种种
症状,但是有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未必是该疾病的本质反应,有可能是其他合并症的表现,这样如果只是辨证论治就会造成诊断发生偏差。
1.4症状描述因人而异辩证通常是在病症表现的基础上加之患
者的主诉,而由于患者的水平不同,对于疾病的认识也不同,在叙述方面常常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及个体差异,医生在辩证时如果不能明确判断,受患者表达能力的影响。
其在辨证基础上建立的治疗方案也将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干扰。
1.5缺乏客观统一标准由于中医证型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定量或定性的规范化标准,加之医生个人经验以及主观的影响,在辩证时会出现很多困难。
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临床研究的质量。
1.6缺少病种特异性在中医学的辩证治疗中很多疾病所表现出
的证具有同一性,从而掩盖了不同疾病的差异性。
就出现了“异病同治”的情况,使临床研究面临种种困难。
1.7方随证立”缺乏对病的针对性引起症状的疾病通常是不同的,但是在临床表现有时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由于古代解剖学水平的限制,它们都是指的人体的外表信息。
如胁痛病: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痿证病:以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
运动,甚则肌肉萎缩为主症的疾病。
胃寒证:脘痛绵绵,泛吐清水,苔白脉迟。
胆虚证:头晕欲呕,易惊少寐,苔薄滑脉弦细。
辨证只看症状并不会发现其致病的根本,虽然对症治疗,其疗效也是难以奏效的。
2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优势
中医学从诞生便开始了辨病与辩证的结合。
在《黄帝内经》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辨证。
比如《咳论篇》、《痿论篇》等章,都是先说这种病,然后再去辨证。
之后,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既辨病,又辨证,先辨病,后辨证,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都是病名。
后又如《金匮》中的每篇都先冠以某某“病”,然后才是“证”、“脉”“并治”。
经过综合分析,深入细致地分析各个症状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辨证,为治疗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两者的结合就相当于解一道题——辨病论治就是解题的思路,而辨证论治即每一步的解题方法,所以辨病论治是前提,辨证论治则为辨病论治的关键所在,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1有利于扩大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范畴当患者临床症候不明显
时如果可以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和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给予相应的诊断和中医学治疗。
这样即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需要,也顺应了中医药学的历史变化。
此即两者在诊断上的结合应取决于疾病的表现是否足以确诊其病名,二者皆为摸清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发
展进程从而为疾病的治疗奠定确凿的基础。
2.2有利于中医临床研究大多数情况下,在治疗上应继承以辨病论治为主、辨证论治为辅的方向——因常见之疾病多有确切病名。
病证结合,以病统证,不仅使“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剔除标准”变得可行,可以弥补中医证型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的不足,而且便于确定“安全性指标”、“疗效性指标”和“疗效机制性指标”,便于设立对照组,便于减少偏倚和重复,使研究尽可能地在可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当然在两者结合诊断仍不能确诊其为某病时,应以辨证论治为主,根据证型选择方药,同时以辨病论治为辅助,加上针对性相对较强的中药,这样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两者在治疗上的结合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2.3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精髓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追求疗效。
但是在单纯的辨证论治的情况下,其疗效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如果结合辨病论治可以期待进一步提高疗效,从而完善与发展辨证论治。
2.4有利于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道路期间,由于科学技术的相对滞后,中医对病的认识进展缓慢。
而现代医学则紧跟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辩证治疗与辨病治疗可以互相补充、日臻完善,以弥补辨证论治方法的不足。
医学上:“医学虽繁,可一言以弊之,曰阴阳而已。
”“五脏受邪生五病,五病能该万病形”。
但光掌握这么几个信息是无法全面,
准确地治疗疾病的,“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但赐以方士后,“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不仅要知道虚实补泻,还必须“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知其六淫,知其脏腑,知其三焦,广泛地掌握信息,才能在治疗上达到“桴鼓相应”的境地。
所以,从总体上说,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发展的过程都表现为人们掌握的有关人体生理、病理、治疗上的信息的逐步增加。
从“六经辨证到“三焦辨证”,从感染性疾病到自身免疫性疾病,都体现了这一规律。
临床上要“三因制宜”,除了辨病之外还要辨证(包括中、西医),也就是要使医生尽可能多地利用已知信息,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使诊治达到尽可能的完善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