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442.25 KB
- 文档页数:5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Disease Diagnosing)与辨证(Syndrome Identifying),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
辨病即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与辨证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强调“证”的辨析和确立,然后根据“证”处方遣药,施以治疗。
但中医学临床上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
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的概念尚未从病中分化出来,当时就是以“病”作为辨析目的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进行。
如《内经》十三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
其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以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金元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以病为辨治目的的“专病”性著作,如刘完素的《三消论》、熊笏的《中风论》等。
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辨病”思维。
如中医学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病等病的防治,也是基于辨病的思维。
因此,中医学的辨病思维与辨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的。
但由于中医学对病的认识仍停留的宏观水平上,缺乏对其的细微机制的研究,没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不可能从细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去认识其相应机能的失常,因而在西医学东渐之后,中医学的辨病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原来的与辨证思维同时应用,并驾齐驱,变成基本上被淘汰的地位,而辨证思维因是中医学所特有的,反映了中医学的诊治疾病的特色,故得以迅猛的发展,成为中医学诊治疾病思维方法的主流。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辨证思维起于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即现在所见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其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并以六经辨证辨析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辨析内伤杂病,构筑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谈辨证与辨病(理论探讨)(编者按: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思想,临床上何时运用辩证论治、怎样运用辩证论治都是值得用一生的经验来总结的。
而且不同的医家在总结辨证经验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形成不同的医学流派。
辨病治疗,是直接对于疾病本质不甚复杂的疾病采取治疗的手段,和现代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何时采用辨证论治,何时采用辨病论治是需要认真区分的。
实际在临床上,采用辨病论治,会更直接,疗效也更好,但必须以丰富的经验和辩证论治作为基础。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
特点是以证为基础,这种“证”是通过四诊而获得的,具有客观的临床指征。
只要对“证”进行分析,然后应用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辨证方法,不难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也常遇到无证可辨的情况。
特别是现代检验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情况日渐增多。
例如,某些乙型肝炎病人,往往缺乏自觉证状。
这时,若用传统的辨证方法来诊断和治疗就比较困难了,于是,提出“辨病”的方法。
就是通过现代医技术对疾病作出诊断,探讨中医治疗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针对肝功能及阳性指标,运用中医治疗“胁痛”、“黄疸”等病的经验,找出行之有效的冶疗方药。
由此看来,辨病也是一种辨证方法,只不过这种“证”不是通过四诊而来,而是借助于现代医学检验技术获得的,是一种特定的情况,是在新形势下对辨证论治的补充。
当然,辨病必须以传统的辨证论治为基础,如果脱离了辨证论治,辨病的方法就盲目的,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例如:无症状肝炎必须从“胁痛”、“黄疸”等病中找出治法,无症状肾炎必须从“腰痛”、“血尿”等病中找治法。
五味子降转氨酶、二至丸消血尿等,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总结了来的有效的方药。
值得提出的是,辨病的方法不可无限制扩大使用。
否则,就会置论治于不顾,造成某病套用某方,对号入座的情况,非但不能冶愈疾病,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曾治一胁痛患者,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某医不查病因,不辨虚实,即用玄胡、川楝、枳实、青皮、大黄、芒硝等疏肝利胆药20余剂,病人服后胁痛不止,反增神疲乏力,口苦纳差,甚而服药则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脉沉细弱。
浅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关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关系的探讨逐年增多,各家学说不一,各执一辞。
单一的辨证论治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医发展的需要,而单从辨病论治、全盘西化,又偏离了中医学发展的轨道。
中医的辨证论治,西医的辨病论治,应该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但是二者孰主孰辅?是辨证论治指导辨病论治,还是辨病论治指导辨证论治?这是目前中医学发展的困惑。
1 何为两者结合:许多学者认为,当今所说的辨病论治主要是指辨西医之病,而辨证论治结合辨病论治就是根据、结合或者参考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及现代中药药理学的见地来用中药进行治疗。
两者的结合就相当于解一道题——辨病论治就是解题的思路,而辨证论治即每一步的解题方法,所以辨病论治是前提,辨证论治则为辨病论治的关键所在,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西医辨病注重机体内一定部位器官的形态学或器质性变化。
中医辨证注重疾病变化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机体整体的变化。
两者的结合既善于宏观的抽象和综合.又精于微观的还原和分析.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在充分认识疾病的病因和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既可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又可充分吸收现代科学体系的先进研究成果,必将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效果。
2 二者在诊断上的结合:“辨病”和“辨证”,对于中医诊断来说, 都是很重要的。
“辨病”有利于从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
临床进行思维分析时,有时是先辨病然后再辨证,有时先辨证然后再辨病。
这是因为确定了病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演变规律而提示常见的证型,因而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
当疾病的本质上可反映得不够充分时,则先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并且通过对证的变化的观察,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病名。
此即两者在诊断上的结合应取决于疾病的表现是否足以确诊其病名,二者皆为摸清。
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发展进程从而为疾病的治疗奠定确凿的基础。
中医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和区别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病机的概括。
辨证,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辨证素材的基础上,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以判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的方法很多,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不断创造的。
除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主要还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
病因辨证着重从证候分析入手判别病因;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各种内伤杂病,是综合运用其他辨证的方法,直接为治则的拟定创造条件;气血津液辨证和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为补充;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别适用于外感热病中“伤寒病’与外感热病中的“温病”。
此外,三焦辨证也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
各种辨证各有千秋,相互间有部分内容是交叉的,学习时定要细习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掌握好。
学习辨证的另一方面是要认清证与病的区别。
病是指有一定的致病原因,发病有共同的特点,经历不同阶段,虽然不同患者表现可有所不同,但基本特点和病理是一致的。
古代,对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认识与当代相近,如疟疾,早在二干年前就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有的认识显得不确切,把目前认为的一类证候指为病。
现代,对人类的常见病基本都有相当的认识,尤其大量的传染病、遗传性疾病,发病原因已认识到了分子水平。
既然这样,辨证还有没有意义?有。
这是因为病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病的特点、人体的反应不同,表现为不同的证,治疗的方法也应有差异的,一方一法包治一病,不是最佳的方案。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古人叫异法方宜,即由于各人禀赋不同、强弱不一、居处环境、饮食结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年龄性别、经受治疗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同一种疾病,表现千差万别,再合理的治疗方法都难适应这样的差异,落实到具体患者身上,往往就不是最佳治疗方法。
因而,辨证就是针对每个具体的患者,抓住证给予论治,提供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你知道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吗?每天一个中医小知识
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而辨证更重于辨病。
证是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反映。
因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的证候,要根据不同证候进行治疗。
如温病的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就是温病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的病理反映,应分别治以解表、清气、清营、凉血等法。
同病可以异证,异病又可以同证。
如同为黄疸病,有的表现为湿热证,治当清热利湿;有的表现为寒湿证,又宜温化寒湿,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
再如,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
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
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走近中医:辨证是什么?如何区分“证、症、病”这三个概念现代人对中医理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虽然客观点说,也还是褒贬不一,但总的方向还是偏于正面的。
那么,作为中医诊治体系里最重要的一环、辨证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中医如果脱离辨证来讨论方药,那就非常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
关于辨证,常见的有八纲、脏腑、六经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辨证”是什么。
所谓辨证,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那就是分析病因病机,以此来辨别疾病属于哪种证候的一个过程。
想要理解这个过程,那就涉及三个概念:症、证、病。
这三者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很容易混淆的,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症:指的是疾病里的单一症状,以及舌象、脉象这些体征变化。
想要弄清楚是不是“症”,掌握好里面的一个关键词——单个。
也就是说,“症”是单一的而不是一串串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发热、恶寒,那么发热是一个症,恶寒也是一个症。
此外,在外感疾病里常见的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这些单个说起来就都是“症”。
证:所谓证,指的是证候,也就是在疾病发展过程里,在某一阶段所出现的若干症状的概括,这是“证”和“症”最大的区别。
简而言之,证是“症”的组合,是一系列症状的统称。
例如,一个人感冒了去看中医,中医经过诊断之后,会得出风寒表实证、风热证等不同的“证”。
就以风寒证而言,里面又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体酸楚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所以,中医说“风寒表实证”是指这个疾病当前的发展阶段,是风寒之邪在表,其病理性质属寒,邪盛而正气不虚的一个局面。
病:所谓病,其实就是指机体任何生理机能的异常,也就是说,凡是身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出现变化,都可以称之为“病”。
当然,这种广义上的“病”,有的可能并不需要处理。
而一个“病”又可以分为多个证候,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感冒里有风寒和风热之分一样。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基本分清楚症、证、病的关系了。
可以大致从范围大小来说:“症”是最单一的身体不适,“证”则是一系列的症状集合,而“病”则是指多个证候的分类概括,便于医者更好地掌握其异同以创立治法而得出方药。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认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认识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逐步地把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创造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理论,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笔者现根据个人的认识水平,谈谈对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关系。
1.中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证、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种科学诊治方法,亦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论治之所以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因为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
中医的辨证治疗认为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辨证证候相同,运用同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例如:同是痢疾病,症见腹痛、下痢、便脓血等症,在其发病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则有气分、血分之分,还有属热、属寒之别,及兼湿与不兼湿的不同证候表现,因此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又如慢性肾炎、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出现的水肿,它们的病因不同,而它们的证候相同,均属阳虚证候,均可用温阳化气利水的相同方法治疗,这就是祖国医学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
2.西医辨病治疗辨病治疗是西医认识、分析、辨别、治疗疾病的诊疗手段。
辨病治疗是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工具,通过物理、生化等各方面的检查,用定性定量的直观数据阐明疾病的致病原因、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及损害和疾病发展过程时,对疾病的定位与组织细胞的损害程度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分析,并根据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发展规律,判断疾病的预后,而且从病因学的研究上找出治疗学的依据,从而明确治疗方案与原则,为消除致病因素促进机体康复起很大的作用,但辨病治疗方法比较机械地看待疾病,往往忽略了整体,对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偏于外因,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个体矛盾揭示得不够深刻,因此在治疗上也缺乏整体性和灵活性,单纯依靠辨病的方法选用方药,或拟某方治某病,在临床常会出现不奏效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误治、变证、延误病程等等。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探析析
贾澜
成县妇幼保健站,甘肃成县742500
摘要:病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比《黄帝内经》对证的论述早了约一千年;辨证和辩病理论体系的确立,均得益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学六经辨证的先河,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以辨病与脏腑辩证相结合的方式辨治杂病,完善了辨病论治理论体系。
辩证和辨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辨病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而辨证则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辨证和辨病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理论探讨;辨证与辨病
中医疗效活水源头——经典
王平
合作市通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47000
摘要:一名真正的中医必须要具备高超的中医理论水平、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这三大基本素质。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具有较高的中医经典理论素养。
关键词:中医经典;必要性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探析
作者:贾澜
作者单位:成县妇幼保健站,甘肃成县742500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96457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