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瞿同祖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7.05 KB
- 文档页数:4
瞿同祖学术的“边缘人”缄默到底的隐者学术的“边缘人”今天介绍一位无法被界定学术领域的博学大家,他的著作在西方汉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许多西方著名学者是他的友人,有的甚至是他的粉丝,如今他却已被时代所遗忘,他就是瞿同祖先生。
▌被腰斩的学术生涯1965年,瞿同祖学术声誉正隆,他辞去了海外教职,辗转回到了大陆。
等待他的,将是史无前例的动荡。
此后,在长达40余年的岁月里,瞿同祖在中国大陆的学术及社会生活领域,均保持了缄默状态。
瞿同祖的学术生涯在盛年时被腰斩。
当他在湖南长沙无所事事之际,在大洋彼岸,他此前参与的“中国史研究计划”仍在结出硕果,其英文著作《汉代社会结构》1972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国社会经济史学家魏特夫,以研究中国水利工程的文化意义著称,同时兼任“中国史研究计划”的总监,他认为,瞿同祖的工作,已经将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魏特夫且表示:“瞿教授在与他早些时候返回中国大陆的妻儿会合之前,完成了他的工作。
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在这个计划里面,世界大战和中国的发展都留下了印记。
尽管我与他见解不同,但我仍然尊重他阐发自己观点的自由,就像我对待一个自由世界里面的自由学者所应该做的那样。
”2023年10月3日,98岁高龄的瞿同祖在北京协和医院去逝,根据他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供医学解剖后火化。
这是他最后一次非同寻常的奉献,因为瞿同祖从小就在协和医院看诊,这里有他一生的详尽病历,其样本因而有了特殊的科研价值。
▌显赫的世家出身“瞿同祖不能够算是同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出身就决定了他的不具代表性”。
赵利栋1910年7月12日,瞿同祖出生于长沙。
祖父瞿鸿禨是晚清重臣,曾任光绪时期的军机大臣。
他曾经三次向慈禧保荐康有为,参与筹划预备立宪,并与另一位权臣岑春煊配合,试图扳倒袁世凯而未果。
事情虽败,而其影响所及,却是清代末年的政局演变。
瞿同祖是其嫡孙,瞿鸿禨亲自教授,为其开蒙。
中国封建社会(节选)
瞿同祖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假如我们以整个的眼光来看,便会发现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逐渐的.并不是突然的。
其间包含经济、政治、社会,各种结构全部的转变。
仅有一种结构的转变,还只是部分的,不能说封建社会已经完成.只能说是正在形成的途中而已。
【总页数】1页(P1-1)
【作者】瞿同祖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3.581
【相关文献】
1.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长的封建社会--从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
2.论传统文化理念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锁定——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意识形态原因
3.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宗族组织的法治功能初探——兼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法治"
4.一个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封建社会史体系——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述评
5.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周期──续《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王朝、分裂时期全国农民战争及更替关系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纪念吴景键:一九六五,瞿同祖归來纪念2020年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先驱林耀华、瞿同祖与费孝通三位先生的110周年诞辰,三位先生皆受教于燕京大学,与师长和同学一道,在1930-40年代亲历了燕京社会学矢志于社会学中国化之路的艰苦努力。
从华北到西南边疆,燕京社会学以社区民族志为核心方法,采取实地调查与社会试验的方式,对内陆城乡社区、民族地区的人文生态进行了深入探究。
吴文藻和他的学生林耀华、费孝通和瞿同祖等,以及诸多共此理想的燕京社会学人,不仅代表了早期中国社会学以通达的心胸理解域外社会学的眼光,也代表了以社会学的思路重看、重写中国社会的传统与变革的精神。
燕京社会学人不仅为社会学入中国奠定了根基,他们所树立的学术典范和精神品格,又通过北大社会学的发扬,不绝于缕,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至今仍有待我们充分地尊重、认知和延续。
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将自秋季学期始,陆续推出燕京社会学派学人专题,一方面回溯他们的研究历程、学术渊源,另一方面,也针对燕京社会学的经典研究,以学术传承的眼光加以重新归纳、对照和编排,希望引发学界与读者的思考。
7月12日是瞿同祖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我们将先期推出一组文章,回顾瞿同祖先生的学术历程,重温他的思想遗产。
今天,我们推送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候选人吴景键的文章《一九六五,瞿同祖归来》,本文首发于“雅理读书”公众号。
一九六五,瞿同祖归來文 / 吴景键作者按:近日,笔者读罢瞿同祖先生《清代地方政府》一书,深深膺服。
遂就去年于孔夫子旧书网上所见国家科委专家局旧藏瞿同祖档案一组草成此文,以为纪念。
1962年4月28日,刚收到妻子赵曾玖自国内来信不久的瞿同祖坐在哥大的东亚图书馆里思绪万千。
十二年的别离,拿着信的瞿同祖“恍惚听见你低声唤我,无限惆怅”。
妻子赵曾玖(佩琼)是他燕大时的同学,大家闺秀,中英文俱佳,1944年带着两个孩子与他一同赴美前往魏特夫主持的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工作。
紫川:书生天下事,生前身后名——追记瞿同祖先生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没有领导慰问,没有媒体专题。
官方讣告来自他生前任研究员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他已多年未参与所里的正式活动。
2008年10月3日,98岁高龄的瞿同祖先生安详地告别了人世。
瞿先生所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开创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之先河,至今仍是该领域学人的必读著作。
先生早在1940年代便蜚声中西学界。
晚年他恬淡安详、与世无争,过着“大隐隐于市”的生活。
从中青年的才华惊艳,到晚年的宁静淡泊,瞿先生的后半生低调而神秘。
一方面他的名字和著作不断为学人重温,另一方面各类媒体和公开场合几乎从未出现他的影迹。
难怪1999年台湾学者林端造访北京时,会惊愕于瞿先生仍然健在的消息;而拜访瞿先生之后,又会以瞿先生治学一生之沉浮荣辱,论证学者与社会文化背景之联系。
平心而论,瞿先生并不是西人所谓的传奇学者。
他不是体制内或学术圈的宗师或学阀,没有一长串的行政、社会和学术头衔;他并不是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师”,毕生只有4本书和几篇论文,其中有两本他自认学术价值“不高”,一直不情愿再版;他经历近百年的人生历程,主要学术成果却主要完成在52岁之前;他跨越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却多半因为这个原因缺少同道,也没有嫡传弟子,他的几代仰慕者几乎都是从著作中知道他的名字。
加之,瞿先生虽然家学渊源,名师良友甚多,但他的性格未免太过于平和温顺,并没有太多奇闻佚事、壮怀激烈供后人评头论足或者缅怀。
那么,对于大众,对于广义的文化人,瞿同祖这个陌生的名字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悼念瞿先生,其意义又是什么?或许,瞿先生百年人生的浮沉荣辱本身就值得我们低回潜思。
在这个资讯爆炸、学术重建的年代,借着悼念和回顾瞿先生,我们得以借机重温和反思这一百年的中国学术史,乃至中国历史,从而让我们的视野从当下回溯过去而理解当下,从过去出发而展望未来。
经由先生的人生轨迹,我们得以探求学术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揣度学者在纷繁世局中如何保持学人本分,思考何谓优秀学者的标准。
拥有敬畏之心的高二作文800字5篇拥有敬畏之心的的范文1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
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在社会文明不发达的过去,我们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自然。
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于是我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今,当我们忽视自然规律,不停向自然索求,排放更多时,我们可想过,这种漠视自然的态度会让我们自吃恶果吗?还记得因砍伐红树林而使苏门答腊的海啸酿成逾十万人的死亡的惨痛教训吗?因此,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时刻抱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常怀敬畏之心,还要始终地尊重生命。
特蕾莎修女对贫苦人们的爱就是在于她对生命的尊重,哪怕如此卑微,但值得我们思考。
她把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带回救护所,老人躺在床上,紧紧地握住修女的手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如今我活得像个人,谢谢你!”尊重人的生命,视他人与自我生命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不因他的种族,财富,地位等而鄙视他,漠视他,特蕾莎修女用敬畏生命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沉思者”,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个准则,用“伟大的人爱做小小的事“的理念唤起世界的良知。
这就是常怀敬畏之心的最高体现了。
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每一个生命,平等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常怀敬畏之心,还应该对消费者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如今,食品的质量越来越差,就比如过期的月饼,中秋节到了,有些产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用过期的月饼来骗取消费者。
还有那些假药假酒毒牛奶等,无不在侵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我们要怀敬畏之心,保证食品的质量,让消费者安心地消费。
无论是对自然,对生命,还是对消费者,我们都要常怀敬畏的心理,不要纵容自已逾越那条道德准线,让自己的行为始终与起码的道德操守,人的良知相一致。
否则,我们不仅背叛了自己,也造成世界的混乱无序。
常怀敬畏之心,使自己的内心与外在和谐,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和谐,!拥有敬畏之心的的范文2人当有敬畏之心!何为“敬畏”?敬,是尊重敬重;畏,是指一颗畏惧之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
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
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
“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
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
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
“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
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编者按:著名的历史学家瞿同祖先生近日驾鹤仙去,实为法律史学界的一大损失。
编辑部谨以此文深切悼念瞿老先生。
瞿同祖和他的法律社会史□ 王 健1996年秋季,我们几个读法制史专业的博士生(胡旭晟、范忠信和我)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丁小宣在一同开始筹划"20世纪中华法学文丛"的时候,就决意聘请法律史学界的老前辈—瞿同祖先生来担任这套文丛的学术顾问。
瞿先生有关法学方面的全部作品也在首批整理出版的选题之列。
不过,虽然闻知瞿老在法史学界的大名已久,但对于瞿老其人及其治学的详细背景所知甚少,社会科学家辞典或者名人录一类的介绍显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于是,利用这个机缘,我们有幸理由十足地访问了心中景仰已久的这位法史学老人。
是年初冬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按照预先的电话联系,在崇文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宿舍大楼的十层,我们叩开了瞿老的家门。
以前,我们大多是从照片上认识瞿老的,而眼下,面对着这位已有86岁高龄的老学者,作为晚辈后学,我们的心中不觉微微地有些颤抖。
瞿老身材不高,看上去精神很好。
略微泛着红润的面庞上隐约现出几处老年斑,在他善和慈祥的目光背后,不时闪现着智慧的神韵。
他的言谈话语舒缓而平和,给人的印象是极其地安然闲适。
瞿老亲自开门,把我们带进他的书房。
这书房非常地整洁,也很简朴。
书架上的书并不是象我们原来想像的那样巨多。
书桌上面,一小盆文竹沐浴着融融的阳光,给整个书房增添了几分雅致……从这以后,我们便常常带着各种各样的好奇和疑问,开始了寻找法学家往昔足迹的漫长之路。
通过与瞿老的多次访谈,渐渐地获得了对这位法史学老人大部分治学经历的大致印象。
瞿同祖先生1910年7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世宦之家。
祖父瞿鸿,号文慎,是清光绪时的军机大臣。
父亲瞿宣治,号希马,在驻瑞士和荷兰的公使馆里任职。
瞿先生因与他祖父的生年同为庚戍,故取名同祖。
又因生于阴历6月初6日,为天贶节,故字天贶,后改为天况。
瞿先生在家里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
・名家访谈・为学贵在勤奋与一丝不苟———瞿同祖先生访谈录瞿同祖 赵利栋 2007年3月下旬一个雨后初晴的上午,我第一次见到了现已98岁高龄的瞿老。
我就瞿老的成长经历,工作与研究的历程,学术成就、治学经验与体会进行了数次访谈。
瞿老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而平易谦和的长者风范,更令晚辈的我折服。
访谈稿在此基础上写成并经瞿老审阅。
一、家世与求学赵利栋(以下简称赵):瞿老,您是清末军机大臣瞿鸿 的嫡孙,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家世和童年的情况?瞿同祖先生(以下简称瞿):我是1910年7月12日(宣统二年,庚戌六月初六日)出生于湖南长沙。
祖父文慎公(瞿鸿 )生于1850年,岁在庚戌。
我出生于庚戌年,故名同祖。
出生之日,适为天贶节,故字天贶,后改天况。
辛亥革命后,祖父挈全家迁居上海。
我的童年是在上海度过的,在沪入小学。
我是由祖父开蒙的,他每天教我《论语》,我是由《论语》开蒙的。
父亲希马公(瞿宣治)先后在驻瑞士及荷兰公使馆任职,1923年于回国探亲途中病故于马赛。
1924年叔父瞿兑之(瞿宣颖)迎养祖母来北京居住,挈我同行。
我先后就读于育英中学、汇文中学。
1928年母亲在沪病逝,因奔丧而辍学一年,故我晚一年毕业。
1930年毕业时,我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
①我叔父文学修养很好,他给我讲汉赋,别的都是我自己自学的。
中学教的国文不够用,放学回来后每天晚上点书经,看正文,看注释,作为自学的课,这对我后来的古文功底有很大的帮助。
赵:《尚书》是一本很难读的书,当时为什么不找一本稍为容易一点的书来自学呢?瞿:为什么要选《尚书》,那是因为知道它难,自己想学,就从《尚书》入手,就是想从难的入手。
赵:瞿老,当年燕京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在学术上极有成就,就拿1930年与您同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学来说,费孝通、林耀华等都是对社会学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您也写出了能够传世的经典著作,我很想知道您当时在燕京大学的学习情况?瞿:我在燕京大学主修社会学,选读了以下课程:林东海先生的“社会学概论”,雷洁琼先生741①据北京大学所藏燕京大学档案,瞿老在汇文中学三年学习成绩极佳,除数学、物理、化学略弱点,其余课程平均分在90分以上。
拥有敬畏之心的高二作文800字拥有敬畏之心的的范文1“敬畏”,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语。
熟悉在于人们常说要怀敬畏之心,陌生在于没有多少人能将其付诸实践,持之以恒。
时至今日,人们才发现常怀敬畏之心是多么的迫切与重要。
常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才能明白永恒。
从古至今,无数国内外文人用自己的笔书写着自己对自然的最高敬畏,当然也包括了艺术家。
他们将生命扎根于自然,追求灵魂艺术与自然的永恒结合。
“扑向自然的画家”梵高,将毕生倾注于在大自然中作画。
他喜欢到田间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
他不断地观察身边的花草、鱼虫、稻田,逐渐被自然的强大所折服。
厚重的油彩是他向自然表达的敬畏,灿烂的向日葵是他对自然热烈的爱。
英年早逝的他把自己大部分的生命刻进了大自然的轨道里,他的画作也被世人视为“永恒”。
但愚昧的人类还在肆意践踏自然的尊严,他们还没有看见自然的怒容。
砍树、填海、捕杀动物……人类的傲气凌驾于、自然之上,没有尊敬,没有畏惧。
结果,换来天灾不断,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走向末日的时钟一下子拨前了三分钟。
人们这才明白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才有永恒的基石。
常怀对人生的敬畏之心才会懂得珍惜。
刚刚离世的传奇人物“台塑大王”王永庆有一句名言:节省一块钱就是多赚一块钱。
他这句话被国内外许多商界人士奉为“经典”,除了因为它能使人致富,更重要点是它参透了人生的本质――珍惜。
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从一个米店学徒到全球知名商人;从贫穷困窘到富可敌国,王永庆始终不变的是对生活的节俭。
几十年来,他坚持让子女记账用钱,哪怕是买支牙膏也要记录下来。
但对于慈善事业,他毫不吝啬,捐钱建医院和希望小学。
人们问他原因,他只是淡淡地说:“财富是上天给的,它并不真正属于我们。
”他懂得生活来之不易,因此王永庆用一生保持对人生的敬畏之心。
这让他看到了值得珍惜的一切,这让他懂得了该如何去珍惜。
常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才可赢得尊敬。
国内著名史学家、法学家瞿同祖在中国的史学和法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瞿同祖简介
生平简介
瞿同祖,1910年7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书香世家,因与其祖父同在庚戌年出生,故命名同祖。
幼承庭训,奠国学之始基,少年时代先后就读北京育英中学、汇文中学。
1930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主修社会学。
1934年获燕京大学文学士学位后,即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在吴文藻与杨开道的指引下,从事中国社会史研究,1936年获硕士学位。
其学位论文《中国封建社会》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旋即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书,并被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
瞿同祖在书中以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引起国内学界的瞩目。
抗日战争爆发后,瞿同祖不甘做亡国奴,只身南下,1938年在重庆任国民政府贸易委员会调查处处员。
1939年到昆明云南大学执教,任社会、政经、法律三系讲师,后升任副教授、教授,开设“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及“中国法制史”三门课程。
1944年兼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在此期间,撰写了《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从法律和社会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
这一专着探赜发微,独辟蹊径,书中涉及家族、婚姻、巫术及宗教,既是一部法制史,也是一部社会史,成为学术界的开新之作。
他认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
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法律所着重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在法律上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
该书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文版,1961年以《传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书名在巴黎和海牙出版英文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好评,成为研究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的必读参考书,被认为是关于中国法律研究最好的西文著作。
该书中、英文版均多次再版,是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1945年春,瞿同祖应德裔美籍社会史学家魏特夫之邀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任研究员,从事汉史研究。
在此期间,他完成《汉代社会结构》初稿,对汉代的家族、婚姻、妇女地位、社会阶级、豪族等专题进行研究,该书后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1955年,费正清教授在哈佛大学成立东亚研究中心,他被聘为研究员,继续中国史研究,中心成员杨联升教授和哈佛法学院梅伦教授共同开设“中国法律”一课。
在此期间,他完成《清代地方政府》一书,并于1962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该书中,瞿同祖采用政治社会学的方法,既描述、分析和诠释中国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也探索了绅士在地方行政上的作用,这一研究大大推进了对传统中国政府和行政的研究,成为其学术历程中又一重要创新之作。
该书英文本多次再版,其观点为不少专家所引用、
接受,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62年,他应朋友威廉·荷兰之邀,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担任亚洲系副教授,讲授中国通史和古代汉语。
瞿同祖虽身在海外,却心系故国。
1965年,他辞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职,经欧洲回国。
历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1972年,英文着作《汉代社会》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6年与夫人赵曾玖应约合译的《艾登回忆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后编译的《史迪威资料》一书,197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1985年起享受终身在职的专家待遇;20XX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80年8月作为中国历史学家代表团团员出席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15届国际历史科学会议。
同年9月出席在瑞士举行的第27届欧洲汉学会议,做《清代法律的延续性和演变》报告。
1983年在香港大学演讲《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
1985年应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以高级学者名义访问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多次报告阐述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揭示儒家思想与中国法律发展的关系,指出法律儒家化实为中国法律发展史最重要之大事,为国际学术界所广泛关注。
20XX年10月3日,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