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鱼出现暴发性死亡现象的原因及应对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鱼类养殖的风险与应对策略鱼类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还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与其他农业领域一样,鱼类养殖也面临着各种风险。
本文将就鱼类养殖的风险与应对策略展开讨论,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天气灾害天气灾害是鱼类养殖中一种常见的风险因素。
例如,暴雨、洪水、低温或高温等极端天气条件都可能对鱼类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养殖户应该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在暴雨前及时加固鱼塘防渗墙;在寒冬来临时,加强保温措施,确保水温稳定。
二、水质问题水质是鱼类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水质问题也是鱼类养殖中的常见风险之一。
水质恶化会导致鱼类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发生大规模的鱼病爆发。
为了减少水质问题对鱼类养殖的影响,养殖户应该定期监测水质,及时调整养殖池水的酸碱度、溶氧量等指标,并合理配比饲料,避免过度投喂而导致水质恶化。
三、疫病防控疫病是鱼类养殖领域最为常见的风险之一。
养殖过程中,鱼类容易感染各类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导致疾病的爆发。
为了有效防控疫病,养殖户应该加强养殖环境的消毒工作,定期检查鱼类的体况,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的鱼类,同时合理投放预防疫苗和药物,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四、市场波动市场波动是鱼类养殖中经常面临的风险。
市场行情的波动会导致鱼类价格的不稳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压力。
为了有效应对市场波动的风险,养殖户应该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养殖规模和品种结构,降低市场风险对养殖业的影响。
五、管理技术不足管理技术不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风险之一。
缺乏养殖知识和经验,可能导致饲料投放不当、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规避管理技术不足的风险,养殖户应该密切关注养殖技术的更新,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同时,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分享养殖经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养殖效益。
池塘鱼类为什么突然大量死亡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分季节、天气、早晚,常常会遇到池鱼突然大量死亡的现象。
也许傍晚吃食还很正常,晚上或清晨却发生池鱼大量死亡情况。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池塘鱼类因受污染而导致中毒。
②池塘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泛池。
③池塘鱼类突然暴发疾病。
从发生时间上判断鱼类中毒:一般无季节、天气和昼夜之分,随时都可能发生。
但鱼类的氨氮中毒多发生在连续晴天,并多在午后。
药害多与农田施肥、鱼池施药或工厂排污相关,尤其是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病虫害流行期间和鱼病流行期间较为严重,死鱼现象白天、夜晚都可发生。
泛池:多发生于夏秋高温季节,尤其是“大麦黄”或“白露汛”两个节气前后。
高温季节,连续低气压闷热天气、连续阴雨和雷阵雨天气,多发生在半夜至黎明这段时间。
水质越肥、放养密度越大,泛池的可能性越大,程度越严重。
鱼病:导致大量死亡多发生在苗种培育阶段和“大麦黄”或“白露汛”两个节气前后及夏季高温期间,死亡数量也是循序渐进由少到多,尤其是患气泡病、暴发性出血病、草鱼“三病”,短时间内可形成大量死亡。
从发病症状上判断池鱼中毒:一般没有浮头迹象,其症状因毒物的不同而异。
鱼类发生氨氮中毒,先是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有的池中白鲢甚至跳到塘埂上,有时浮出水面,继而呼吸减缓,鱼体仰浮,不久即死亡。
药害中毒,鱼类浮头的现象不明显,症状表现也因毒物的不同而不同。
有的表现为反应迟钝、麻痹、体色慢慢变黑、黏液增加、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有的表现为颤抖、跳跃、挣扎,直至昏迷死亡。
泛池:表现为鱼类分散于全池浮头,嘴一张一合,平静地直接从水面空气中吸取氧气,严重时在池塘浅水处浮头的鳊、鲂鱼肚皮慢慢上翻,挣扎着保持平衡,如此反复几次便肚皮向上死亡。
病害死亡:鱼类常伴有典型的症状,用肉眼观察可发现鱼的体表如眼眶、鳃盖、口腔、下颌、鳍条基部及腹腔两侧等部位出血,鳃盖开“天窗”,肛门红肿,蛀鳍,烂尾等症状,鱼苗体表鳍条上有气泡等。
从发病种类上判断鱼类发生中毒:有时因毒物种类不同而死亡不同的鱼类。
鱼类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鱼类养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能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然而,在鱼类养殖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鱼类养殖者更好地管理养殖业务。
一、水质问题水质是鱼类养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常见的水质问题包括水体浑浊、水质偏酸或偏碱等。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解决办法:1. 定期监测水质:通过使用测试工具,如pH计、溶解氧计等,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
2. 加强清洁管理:定期清洁养殖池和过滤设备,清除废物和污垢,保持水体清澈。
3. 控制饲料投放量:合理控制鱼类的饲料投放量,避免过度喂养造成饲料残余,降低水质污染。
二、水温问题水温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健康和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解决办法:1. 保持适宜水温:根据鱼类的品种需求,保持水温在合适的范围内。
可以使用加热设备或降温设备来调节水温。
2. 防止温度突变:避免水温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以免对鱼类造成伤害。
三、疾病防控问题鱼类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如细菌感染、寄生虫等。
疾病的发生会导致鱼类体质下降,甚至死亡,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
解决办法:1. 加强预防措施:保持鱼类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污染和细菌滋生。
使用优质的饲料,提高鱼类的抵抗力。
2.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请兽医进行鱼类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饲料问题饲料是鱼类生长所需要的重要营养来源。
常见的饲料问题包括营养不均衡、饲料浪费等。
解决办法:1. 选择优质饲料:选择适合鱼类品种的优质饲料,确保其营养成分的均衡和充足。
2. 控制饲喂量:根据鱼类生长的需要,合理控制饲喂量,避免饲料的浪费和过度投喂。
五、养殖密度问题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养殖的鱼类数量。
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鱼类生长受限、疾病传播等问题。
解决办法:1. 控制养殖密度:根据鱼类种类和养殖设施的大小,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过高密度养殖导致的问题。
死鱼的常见原因是啥死鱼的常见原因有很多,涉及到水质问题、疾病感染、营养不良、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经常导致鱼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从而使它们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死亡。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以及阐述这些常见原因。
首先,水质问题是导致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鱼类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它们需要恰当的水温、溶解氧、PH值以及盐度等,以维持自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水质发生变化,比如过于酸碱、温度过高或过低,鱼类的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致命。
例如,如果水中的溶解氧过低,鱼类将无法正常呼吸,导致窒息而死亡。
其次,疾病感染也是造成鱼类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之一。
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它们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体会进入鱼体内部,破坏它们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如果鱼类的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它们的健康将迅速恶化,最终导致死亡。
另外,营养不良也是致使鱼类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鱼类养殖中,如果没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或者提供的饲料质量差,鱼类就无法获取到所需的营养,进而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例如,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导致鱼类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最终导致死亡。
此外,过度捕捞也是导致鱼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渔业需求的增加,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捕捞已经达到了一种不可持续的程度。
过度捕捞不仅会导致捕捞成本的增加,还会破坏鱼类的生态平衡。
一些大规模的捕捞行为不仅会降低鱼类的种群数量,还会损害鱼类的生殖能力,使它们无法正常繁殖,从而进一步减少鱼类的数量。
最后,环境污染也是导致鱼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工业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并进入水体。
这些污染物往往包含有害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农药和各种有机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会在水体中积累并传递到鱼类体内,引起鱼类中毒,并对其免疫力、生殖能力等产生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环境污染会导致鱼类严重生态系统紊乱和死亡。
杂交鳢弹状病毒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
近年来,不断有养殖场暴发杂交鳢大规模死亡的流行性疾病,笔者通过对发病池塘调查了解以及实验室检测分析,确认引起杂交鳢暴发性死亡的疾病为弹状病毒病,该病呈急性发病,已经成为危害杂交鳢养殖的主要病害,为此,本文就该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作简单介绍,以期为养户提供参考。
杂交鳢(channamaculata♀×c.argus♂)是以斑鳢(channamaculata)为母本、乌鳢(channaargus)为父本,通过杂交获得的子-代,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成活率高、耐运输、易驯食人エ配合饲料等优点。
由于杂交鳢的养殖经济效益明显,其养殖势头迅猛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养殖水体水质不断恶化,杂交鳢的病害也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不断有养殖场暴发杂交鳢大规模死亡的流行性疾病,我们通过对发病池塘的调查了解以及实验室检测分析,确认引起养殖杂交鳢暴发性死亡的疾病为弹状病毒病。
该病呈急性发病,已经成为危害杂交鳢养殖的主要病害,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笔者就该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作简单介绍,以帮助养殖户及早做好该病的防治エ作。
-、病原
杂交鳢弹状病毒病的病原为杂交鳢弹状病毒(hybridsnakeheadrhabdovirus,hshrv),属于水泡性病毒属,为线性负链单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53nm×l4Onm,形态似棒状或子
1。
养殖塘专死草鱼和原因分析和治疗实践原因分析:专死草鱼的情况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最重要原因是由草鱼三病引起,从治疗实践来看主要由致病菌引起,致病菌的大量滋生和致病选择性,造成了草鱼的大量死亡;也有部分病例造成死亡的原因是由于草鱼在这个季节吃食量大,代谢水平高,因此对外界的环境要求比较高,因此直接或间接原因导致的溶氧量低(这个溶氧量低并不是指造成鱼类浮头,而是溶氧量不足以支持起正常的代谢,导致代谢性障碍导致代谢性并发症死亡)。
关于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用我们遇到的一个反常的例子来说明。
按照一般情况,由于不同的养殖品种的耐低氧能力不同,出现浮头的先后一般的规律是:白鲢最早浮头,接着是花鲢,既而是团头鲂、草鱼、青鱼、小杂鱼,最后才是鲤、鲫鱼。
越后面的鱼浮头说明养殖池塘的缺氧情况越严重。
但是我们实践中发现有时草鱼竟然后出现先浮头,这我们用理论是讲不通的,但是事实是确实有这样的情况。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草鱼吃食量凶猛的季节,其因为代谢水平最高,对溶氧的要求相应的提高,消化本来就需要氧的参与。
举这个道理是为了说明溶氧在高温季节对草鱼的养殖过程相当关键。
关键词:致病菌、溶氧治疗实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先对鱼进行检查,查看鱼的主要症状和肝胆情况,如果肝胆比较正常并有烂鳃或肠炎症状,以内服为主“中水华蜂.出血止“配合外泼“中水华峰.草鱼三病清”。
一般3-5就能其到比较好的效果(若加入免疫多糖、VC)。
1/ 2如果由于第二条引起,则需主要投喂“中水华峰.解毒护肝宝”,外用“中水华峰.草鱼三病清”,治疗过程中减少投喂、多开增氧机通过调节代谢的方式促进鱼的康复。
以上是我们在治疗方面的一点实际经验和体会,治疗的关键还是要:对证施治、初期早治、正确用药理念、综合管理预防,以保证养殖的成功。
中水华峰鱼病研究部温郁森2/ 2。
桂鱼死亡的原因及养殖技巧桂鱼养殖是一个很好的养殖致富门路,但近年来总有人反应桂鱼容易死掉现象,这对养殖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桂鱼成活率的低下?今天本文就对此做以下介绍,并附有应对措施及秋季桂鱼养殖方法,让能对大家有所助力。
桂鱼死亡是什么原因?1、套放的桂鱼规格太小有些养殖户购买的桂鱼夏花规格偏小,体长3~5厘米,这样的桂鱼小苗适应性和摄食力都很弱,成活率也比较低。
建议套养的桂鱼苗种体长应在5厘米以上,体长10厘米以上的桂鱼苗成活率更高,另外根据池塘中野杂鱼、虾的数量合理确定桂鱼的放养密度,一般10~15尾/亩。
2、桂鱼适口饲料不足桂鱼是凶猛鱼类,终身以活鱼、活虾为食,如果池塘中适合桂鱼捕食的鱼、虾数量太少,很可能会引起桂鱼自相残杀,这也势必影响其成活率。
建议在放养桂鱼苗种前,可在蟹池中放养一定数量的家鱼夏花等,或者放养部分鲫鱼和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为桂鱼提供适口的饲料。
3、蟹池溶氧不足桂鱼对溶氧要求较高,而许多养殖户的塘口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池底淤泥偏多、水质恶化等情况,常造成溶氧不足导致桂鱼缺氧死亡。
套养桂鱼的池塘要求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在养殖过程中,除采取加水、换水的方法调节水质外,还要定期使用生石灰和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另外有条件的养殖户也可通过在池塘中安装微孔增氧等设备改善池塘溶氧状况。
4、病害和用药不当桂鱼发生病害也是导致成活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再加上桂鱼对许多药物都比较敏感,池塘用药不当也会导致桂鱼大量死亡。
建议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苗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定期使用生石灰和生物制剂改良水质达到降低桂鱼发病率的目的。
秋季桂鱼养殖方法1、改善池塘水质进入秋季,桂鱼采食量增大,每天产生废物较多,容易导致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因此应常换水,每7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量20厘米左右。
每5亩~6亩桂鱼池面积配备3千瓦增氧机1台,做到晴天中午开2小时~3小时增氧机,能够起到上下水层的混合,消除氧债,增大鱼池的溶氧贮备。
常见鱼死亡原因鱼的死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鱼死亡原因:1. 水质问题:水质是鱼类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水中含有过高浓度的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时,会对鱼类造成直接的危害。
这些物质是由于饲料残留物和鱼类代谢产生的废物分解而产生的,如果水中的这些物质不能及时削减或去除,会导致鱼类出现中毒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2.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指无节制地捕捞鱼类,超出其自然更新速度。
当捕捞的鱼类数量超过其自然增殖速度时,会导致种群数量大幅减少。
这不仅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也对整个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导致鱼类死亡。
3. 网箱污染:网箱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养鱼方式,但如果不合理使用或不好管理,会导致鱼类死亡。
网箱养殖过程中,饲料、鱼类粪便、死亡鱼类等堆积在网箱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缺氧等问题,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存活。
4. 疾病和感染:鱼类容易受到各种疾病和感染的侵袭。
一些常见的鱼类疾病包括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可能通过污染的水源、不洁的饲料或其他受感染的鱼类传播。
当鱼类感染疾病时,它们的免疫力减弱,生理功能受损,最终导致死亡。
5. 温度变化:鱼类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
如果水温在鱼类的耐受范围之外,它们的新陈代谢将受到影响,导致死亡。
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可能对鱼类造成伤害。
此外,突然的温度变化也会对鱼类造成危害,鱼类需要逐渐适应新的温度环境。
6. 捕食者:大部分鱼类都有天敌,被其他鱼类、鸟类、爬行动物等捕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一些鱼类有逃避天敌的行为和结构适应性,但仍然难以逃脱被捕食的命运。
7. 养殖条件不良:鱼类的死亡也可能是由于养殖条件不良造成的。
这包括饲料不足、水体缺氧、过度挤养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鱼类生存环境恶劣,从而引起致命的后果。
8. 饮食问题:鱼类的饮食不当也可能导致死亡。
一些鱼类对特定的饲料要求较高,如果饲料的质量或种类不适宜,会导致鱼类的营养不良,从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最终导致死亡。
导致热带鱼死亡的原因喜欢养护热带鱼的人们有很多,有的鱼在转变环境时,拒绝进食.因此要喂养鱼喜欢的饲料,可均衡喂食人工饲料和生、活饲料.要注意份量,避免出现吃剩的残渣,因为残渣会腐败,破坏水质。
鱼进食时若吃得津津有味,就表示鱼很健康,同时也说明水缸内的水质保持在理想的状态。
导致热带鱼生病、死亡的几个原因1.水温激烈变化:适合热带鱼存活的最佳温度为25℃,但是不同种类的温度要求还有差别,有的要高至30℃左右,也有些喜爱20℃。
因此全体平均起来,25℃是普遍可接受的温度。
温差在短时间内变化太大的话的话,鱼会休克而死。
所以平常要注意水缸内的温度计,保持适当温度。
保证自动调温器操作正常。
2.放养密度太大:很多人看见水族馆能把很多可爱的鱼放在一个鱼缸里,所以也在家中鱼缸内饲养很多鱼,这种饲养方法,不论是哪一种鱼都会死去。
脂鲤鱼科和鲤科的幼鱼,都是成群生活的,但是如果在饲养多种不同种类的鱼时,必须考虑每种鱼适存的空间,减少鱼的数目。
不管什么种类,缸小鱼多,决不是好事。
3.饲料的种类:热带鱼的食性因种类而异,大致可分为动物性、植物性、什食性3种类别。
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水缸内的鱼,是何种类型,喜欢吃什么食物,分类饲养.在食性方面,有喜吃浮性饲料的鱼,也有吃沉在水底饲料的鱼。
要仔细了解鱼的习性,一般来说,杂食性的热带鱼比较多,但是大部分都喜欢吃动物活饲料(红虫、血虫、水蜇、丰年虾等),喂活饲料时要喂食新鲜的。
4.疾病:热带鱼生病原因很多,包括由买进的病鱼传染,因温度太低引发的白点病以及水质因残食腐败或鱼粪污物分解变坏所致等等。
要经常仔细观察水缸状况,平时要多注意各种饲养器具是否操作正常、水质有没有变坏、水的溶氧量、水温、鱼的状态是否良好等。
养殖鱼出现暴发性死亡现象的原因及应对“养鱼不瘟,富得发昏”,这里说的“鱼瘟”即鱼类因病害等原因而发生暴发性大规模死亡的现象。
鱼类一旦出现暴发性死亡,养殖鱼会在短时间内所剩无几,甚至全军覆没,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很大的精神打击,谈“瘟”色变。
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能引起鱼类暴发性死亡,而水质环境、营养代谢、有毒物质等因素也会引起鱼类暴发性死亡。
以下分类加以分析。
一、鱼类发生暴发性死亡的原因
1. 病毒性病害
主要由病毒感染而发生暴发性死亡。
其中危害最大的要数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主要危害2.5~15cm大小的草鱼种,死亡率极高,可达80%以上,造成大批草鱼种死亡。
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27~30℃,流行季节在6月下旬至9月底,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其它的病毒性病害有:鳖鳃腺炎、虹彩病毒病、弹状病毒病及鳗鱼狂游症等。
有些病毒性疾病并不会直接引起鱼类的大规模死亡,但由于感染病毒后,鱼类的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也会导致鱼类暴发性死亡。
2. 细菌性病害
主要由细菌感染而发生暴发性死亡。
危害最大的当数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引起的鱼类暴发性出血病,该病从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的高温季节为严重。
鱼龄从2月龄至成鱼均可发生此病,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95%以上,是造成鱼类养殖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它的细菌性病害有: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等。
3. 寄生虫性病害
主要由寄生虫寄生而发生暴发性死亡。
有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小瓜虫病、孢子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等,一般只在鱼类苗种阶段可发生大规模死亡,而在成鱼则不会,但是当寄生虫寄生后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时,则成鱼也有可能发生大量死亡。
4. 营养代谢影响
现在的鱼类养殖模式,基本上是投喂颗粒饲料,或只喂颗粒饲料,很少投喂天然饲料了。
如果一味投喂颗粒,营养就不太全面,长期投喂,会造成鱼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肝脏受到损伤,发生脂肪变性,鱼的免疫能力大大下降,易发生病原性疾病而导致大量死亡。
如今年在湖北和苏北一带流行甚广、危害甚大的草鱼肝胆综合症就最为典型。
5. 水质环境因素
主要是因为水质环境中的某些指标严重超标,当超过鱼类的忍受范围时,鱼类就会发生大量死亡。
在养殖池塘中,由于鱼类排泄物及残饵的的累积,而排泄物及残饵都属蛋白质,在水体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生化反应脱氨,在水体中氨态氮、亚硝酸盐累积多了就会超出鱼类正常忍受的范围,如果此时水体中的酸碱度偏高,氨及亚硝酸盐的毒性就会大大增强,使鱼发生毒性反应而发生大量死亡。
6. 毒性物质作用
有农药中毒、消毒剂或杀虫剂应用不当中毒、药物使用过量中毒、摄食有毒物质中毒等。
一般来讲,中毒均有明显的毒物接触史,有些毒物可引起鱼类急性中毒,病势发展迅速,可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
另外,鱼类摄食了霉烂变质的颗粒饲料或浸出菜饼后,这些物质有较强的毒性,会使鱼类发生食物中毒而大批死亡。
二、发生暴发性死亡现象的应对
1. 病毒性病害对策对于鱼类的病毒性病害,关键在于预防。
如危害较大的草鱼出血病,就可在放养鱼种前进行“草鱼出血病疫苗”的注射,一般保护率可达到80%以上。
所以养殖业者不能怕麻烦,要尽可能地做好这项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殖过程中做好水质的管理和饲料投喂工作,每10天投喂两天“肝胆康”保肝护肝,每天拌料投喂一次“水产专用Vc”,增强鱼体的抗病力,就可以大大减小病毒病发生的机率了。
2. 细菌性及寄生虫性病害对策对于细菌性病害,主要是控制鱼塘水体中致病细菌的繁殖,将其数量抑制在发病数量级以内。
这就要求平时定期消毒,每7~10天用“鱼菌净”、“鱼菌净2号”、“菌敌”或“强氯精”、“桂花烂鳃灵”消毒一次,阻止致病细菌的过度繁殖。
发生细菌性病害后,要用消毒剂连续消毒2次,同时用“出血平”、“精博暴血平”、“鱼病康”、“渔夫宝”、“溃疡平”或“健鱼乐”等药物拌饲料内服,连续内服3~5天为一个疗程,可有效防止鱼类细菌性疾病的蔓延,促进鱼体的康复。
对于寄生虫性疾病,在寄生虫病高发季节,可定期使用“灭虫精”或“灭虫精2号”等药物来预防,发生了寄生虫性病害后,用显微镜确诊是何种寄生虫引起的,再用合适的杀虫药来杀虫,同时再泼洒一次消毒剂来消毒水体,以防细菌继发感染。
3. 营养代谢影响的对策对于长期投喂颗粒配合饲料的鱼塘,有条件时适当配合投喂一些天然饲料,如水草等青饲料,停喂一段时间颗粒饲料。
同时定期拌料投喂保肝护肝、强肝利胆的药物,如“肝胆康”、“健肝宝”、“肝胃乐”等,配合“水产专用Vc”一起使用效果更佳,这样能有效预防脂肪肝、肝胆综合症的发生。
4. 水质环境因素影响的对策主要是由于氨态氮及亚硝酸盐的
含量超标引起的引起鱼类死亡的。
当养殖40~50天后,水体中这两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而酸碱度又偏高时,极易引起鱼类的氨和亚硝酸盐中毒而发生大量急性死亡的现象。
在养殖过程中,要每15天定期使用一次“活化利生素”、“亚硝盐速降”或“益菌多”、EM菌制剂等微生物制剂,池塘底质恶化严重时可结合使用“双效底净”、“多氧底改王”、“底改专家”等底质改良剂,能大大消除水体中氨态氮、亚硝酸盐的含量,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杜绝鱼类因氨态氮及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发生的大量死亡事件。
5. 毒物中毒的对策一旦发生鱼类中毒,要及时果断地处理,迅速排除毒物,同时采取措施对症治疗。
发生消毒剂、杀虫剂或农药中毒时,应立即大量换水,引进清洁水源,使鱼脱离中毒环境,并应用适当的解毒药物进行中和、沉淀处理,消除残留的有毒物质,阻止毒物的进一步吸收。
同时用葡萄糖、小苏打、“解毒救星”等药物纾解鱼类因中毒所致的各种机能障碍,缓解中毒症状、恢复生理机能。
对鱼类已吸收的毒物,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设法降低血液中的毒物浓度,阻断毒物的作用,如鱼类发生有机磷中毒时,可用阿托品来排除鱼类体内的毒物。
对于鱼类摄食有毒物质而发生死亡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摄食霉变的颗粒饲料和浸出菜饼引起的,这种现象重在预防,只要保证饲料的新鲜,不投喂霉变的饲料和浸出菜饼,就不会发生食物中毒的现象了。
养殖鱼暴发性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绝收事件一再上演,当然十分令人痛心。
但,只要坚持重在预防,及时处理不良苗头,把预防、管理工作做到位,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养殖鱼暴发性死亡发生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