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论文(菊花挥发油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308适用专业: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64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天然药物化学》主要介绍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本技术与技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性强,是培养相关专业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专门人才的一个必备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提取、分离及鉴定天然药物活性成分能力。
本课程既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及中医药概论等,后续课程是药物分析、药剂学、药品营销学。
4.课程作用:本课程主要服务于医药产业,为医药行业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其在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作用是:培养从事药品调剂、天然药物产品生产、检验等工作,掌握天然药物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基本技能,能胜任药物提取工、药品检验工等相关工作岗位,综合素质好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本课程的功能是:使学生具有天然药物产品开发和生产等方面技能,为将来学生从事天然药物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及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医药生产、药品营销企业以及医院中药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设计思路根据本课程在药学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针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三大就业岗位群(天然药物制剂生产岗位群、研发人员的助手岗位群、药学服务岗位群)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等等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考取相关工种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专题论述植物挥发性化学成分又称挥发油、精油,是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简单化合物组成,具有芳香气味,在常温下可挥发。
植物精油多具有祛痰、止咳、平喘、驱风、健胃、解热、镇痛、抗菌消炎等作用。
精油还是天然香精、香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天然香料有着合成香料无法代替的、独特的香韵以及大多不存在毒副作用等原因,其生产和销售经久不衰。
在天然香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制和生产中,提取和保留挥发油成分是保障其效用的重要步骤之一。
现将植物挥发油提取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为植物挥发油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1传统的提取方法传统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1-2]、溶剂提取法、压榨法、吸附法等方法。
水蒸气蒸馏(hydro distillation ,HD )是根据每种挥发性成分都有固定沸点且不同温度下具有相应蒸汽压的原理。
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方式有:水中蒸馏、水上蒸馏、直接蒸汽蒸馏、水扩散蒸汽蒸馏等。
其中,水扩散蒸气蒸馏是近年国外应用的一种新颖的蒸馏技术;水蒸气由锅顶进入,蒸气自上而下逐渐向料层渗透,同时将料层内的空气推出,其水散和传质出的精油无须全部气化即可进入锅底冷凝器。
蒸气为渗滤型,蒸馏均匀、一致、完全,而且水油冷凝液较快进入冷凝器,因此所得精油质量较好、得率较高、能耗较低、蒸馏时间短、设备简单。
水蒸气蒸馏适合于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此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易操作、成本低、产量大的优点,但若加热温度较高时,可能会使精油中热敏性成分发生热分解,易水解成分发生水解及原料焦化等。
HD 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溶剂提取法是利用低沸点的弱极性有机溶剂如石油醚、乙醚等连续回流提取或冷浸提取,提取液经过蒸馏除去溶剂,即可得到粗挥发油。
此法得到的挥发油含有树脂、油脂、蜡、叶绿素等较多杂质,必须进一步精制提纯。
其方法是将挥发油粗品加适量的乙醇浸渍,放置冷冻(-20℃左右),过滤,滤液蒸馏除去乙醇;也可将挥发油粗品再进行水蒸气蒸馏。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发展方向展望2009-4-2 16:1【大中小】【我要纠错】目前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依其目的不同可分为3个方面:①以阐明药用生物有效成分,获得具有新结构的化合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为目的,进行提取分离条件、结构鉴定、一般活性研究;②以解决自然资源有限的活性化合物或其前体的来源为目的,进行半合成及生物转化研究;③以获得高效低毒的创新药为目的,以天然活性化合物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结构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
由此可见,天然药物研究已经从最初对天然来源活性化合物被动全盘地接受到积极主动地改进,研究在不断深入。
1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应以创制新药为目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竞争的形势迫使我国必须将创新药物研究放在重要位置。
新药研究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而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创新药物适合现阶段国情。
国内外研究经验表明,来自于天然的先导化合物很有希望成为治疗疑难病症的新药,而且天然产物药理筛选的命中率比合成化合物高。
天然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为新药的目标化合物提供了结构模式,从天然结构活性成分出发,经结构修饰、类似物的合成及系统的活性研究,总结结构与活性(毒性)的相关性,作为设计新药目标化合物的基础,是国际上研究天然活性成分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上述第一个方面的研究比较普遍,以发表论文为其主要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资助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为主,以寻找天然先导化合物继而获得专利保护的新药为目的和主要成果。
在现阶段,这3个方面的研究还会长期并存,而创新药物的研究,应在得到活性单体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构效关系研究。
天然来源的新药创制在我国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
天然药物化学基础研究应从目前我国新药研究的迫切需要出发,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为我国创制新药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创新药物的发展,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活性测定、发表论文为止。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摘要:概述了菊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菊花为药食同源的常用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黄酮、三菇类等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心血管、抗病毒、抗肿瘤方面活性研究报道较多。
菊花还可制成各式糕点及粥膳,让你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关键词:菊花简介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保健功效正文:一、菊花的介绍菊花(学名Dendranfthema morifoliuum 常用chrysanthemum, 拉丁文Flos Chrysanthemi ),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全体被口色绒毛。
叶片卵形至皮针形, 叶缘有粗大锯齿或羽裂。
头状花序直径2. 5-20cm;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边缘膜质;缘花舌状,雌性,形色多样;盘花管状,两性,黃色,具托片。
厘果无冠毛。
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
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二、化学成分菊花因产地和品种不同,其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
LT前对药典收载的四种来源的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均有报道。
硏究发现,菊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三菇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是其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从菊花中已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香叶木素、芹菜素、木犀草素、郴皮素、香叶木素7 O0D葡萄糖昔、芹菜素7OPD葡萄糖昔、木犀草素7O0D葡萄糖背. 金合欢素7 OBD葡萄糖昔、棉花皮素五甲1醍、5羟基3' ,4' ,6,7四甲氧基黄酮、橙皮素(hesperetin)、刺槐素(acacetin)、橙皮昔、刺槐昔、金合欢素7OPD半乳糖昔、芹菜素7OPD半乳糖昔、4'甲氧基木犀草素70BD葡萄糖baicalin>金合欢素70 P D葡萄糖、diosmetin70 P D葡萄糖等)。
经过各种法测定,不同釆收期对菊花中木犀草素及其昔的含量,以考察它们在采摘期内的含量变化,表明木犀草素含量在釆摘期中无显著变化,但其糖昔的含量在采摘初期变化不明显,在采摘后期呈下降趋势。
生药野菊花药用成分作用及提取进展研究作者:童淼张楚楚侯学雯汪从雨高玉婷邓同乐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19期摘 ;要:该文选取近几年来与生药野菊花相关的文献,重点论述野菊花总黄酮和挥发油的药理作用和提取工艺。
得出如下结论:野菊花的临床研究尚需加强,药理作用仍需发掘,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仍需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开发野菊花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前景。
关键词:野菊花 ;药用成分 ;药理功效 ;提取工艺中图分类号:R285.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198-031 ;生药野菊花简介野菊花是菊科植物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凉,味苦、辛,归肺肝二经,具有疏散风热、消肿解毒的功效。
能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
《神农本草经》称“菊花味苦、平、主风、头晕、肿痛、目欲泪出、皮肤死肌、恶见湿脾、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1-2]”。
2 ;生药野菊花的主要化学活性成分以及药理作用2.1 黄酮类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主要活性成分,与野菊花的药理药效密切相关,其含量高低也是评价其药效的主要标志[3-4]。
野菊花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木樨草苷、木樨草素、芹菜素和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等[5-6]。
2.1.1 免疫抗炎作用对这方面的药理作用也有不少人研究,如郑璐璐等人采用HPLC分析法[7],初步确定野菊花中抗炎作用的药效组分。
后续还进一步比较了野菊花的水煎液与五味消毒饮之间的抗炎活性,将野菊花水煎液设置低、中、高3种浓度,共同用于因二甲苯而导致耳廓肿胀小鼠上,发现二者都有消肿能力,水煎液浓度越高抗炎消肿能力越明显。
2.1.2 肝保护作用由生药野菊花中提取得到的野菊花总黄酮(TFC),能对诸多原因引起的肝脏损伤起到很好的修复作用。
能明显降低患有酒精性脂肪性肝大鼠血清中的AST、ALT、TC、TNF-α水平; 降低肝脏中的MDA含量,增强SOD活性,并且还能有效改善大鼠因酒精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对大鼠酒精性脂肪性肝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8]。
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菊花是中国传统药材中的一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盛开的时节正逢秋季,因此被誉为“秋之花”,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美容品等领域。
菊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一直是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菊花的研究进展也越来越多。
一、菊花的化学成分菊花的化学成分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挥发油、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粗蛋白、多糖物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其中,挥发油是菊花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挥发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α-蒎烯和β-蒎烯,此外还含有柠檬烯、萘醌、芳樟醇、桂皮醇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菊花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包括石楠素、石蒜素、杨梅素等。
它们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过敏等作用。
有机酸主要包括苹果酸、草酸、柠檬酸等,具有降低血糖、促进消化的作用。
而氨基酸则是构成菊花粗蛋白质质量的基本成分,它们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此外,菊花的多糖物质也被广泛研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
二、菊花的药理作用1. 抗氧化作用菊花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预防细胞氧化损伤。
实验证明,菊花提取物能够有效预防心脏病、癌症等疾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 抗炎作用菊花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的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菊花提取物对不同类型炎症的抑制效果显著,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
3. 降压作用菊花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实验数据显示,菊花提取物可以通过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降低血管紧张度,从而起到降压效果。
4. 镇静作用菊花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等症状。
据研究发现,挥发油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发挥镇静的作用。
5. 美容作用菊花对于皮肤具有很好的护肤功能,特别是改善毛孔粗大、调节皮脂分泌、抑制黑色素沉着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侧茎垂头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涂永勤;杨荣平;寿清耀;王宾豪;彭腾
【期刊名称】《重庆中草药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分析结果表明侧茎垂头菊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S]-2,6,6-三甲基二环[3.1.1]2-庚烯(11.30%),1,3,3-三甲基-2-乙烯基-环己烯(5.65%),1,2,3,5,6,7,8,8a-八氢-1,8a-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萘(5.48%),正十六烷酸(4.16%),4,4a,5,6,7,1
【总页数】1页(P45)
【作者】涂永勤;杨荣平;寿清耀;王宾豪;彭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侧茎垂头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2.垂头菊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3.盘花垂头菊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4.侧茎垂头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探析
5.铺散亚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及其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毒杀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进展摘要:结合当今世界医药研究新方向,咱们不难看出在此后相称长时间里,世界医药研究新方向应当是生物制药。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有专家以为本世纪药物化学发展趋势为生物化学发展,是由于:生命科学,如构造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学和生物技术超速进展,为发现新药提供理论根据和技术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人们对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层分离技术和各种光谱分析法,对天然药物成分复杂,含量少。
不容易分离得到很大解决。
则本文对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核心词:天然药物;研究;办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tudy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has undergone a major yer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various spectral analysis method,the natural medicine composition is complicated,less content.Not easy to separate greatly solve.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this paper made a review.目录1.前言..................................................2.天然药物新作用发现..................................3.天然药物配合物物理化学研究..........................3.1.配合物热力学研究..................................3.2.配合物动力学研究..................................4.新技术和新办法发展..................................5.天然药物中抗氧化成分研究..........................5.1.黄酮类..............................................5.2.苯酚类..............................................5.3.皂苷类..............................................6.天然活性产物构效关系研究............................7.天然药物化学获得重要成就............................8.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发展展望............................ 参照文..................................................1 前言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当代科学理论与办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一门学科,重要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构造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办法、构造鉴定手段等方面问题。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天然药物研究论文蚕蛾药用保健功效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蚕蛾体内的主要药用保健成分,并对你在药用保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说明了蚕蛾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关键词:蚕蛾药用保健研究进展蚕蛾由蚕蛹蜕皮,羽化而成。
蚕蛾和蚕蛹也自古作为中药材入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
早在唐宋时期就被皇室视为珍贵的补品。
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记载:“雄原蚕蛾,壮阳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脏,治暴风、金疮、汤火疮,灭瘢痕[2]。
”此外,在《中药大辞典》中也有雄蚕蛾补肾壮阳的记载[3]。
蚕蛾的药用价值已经历了历代医书的验证[4]。
随着昆虫食品和药用保健品的深入研究,蚕蛾的综合利用也将会发出新的光彩。
1 蚕蛾体的药用保健成分1.1 基本营养成分将雄柞蚕蛾按重量比制成10%水提液,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发现水提液中含有丰富、种类齐全的游离氨基酸。
另外,蚕蛾蛋白质经酸水解后,分析发现其水解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天门氡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含量均较常见食品的高。
蚕蛾蛋白的氨基酸不但种类齐全,而且比例恰当,符合WHO/FAO推荐的蛋白质氨基酸计分模式。
国内许多学者对家蚕雄蛾体内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雄蚕蛾体内含油非常丰富,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陈智毅采用超临界CO2萃取雄蚕蛾中的油脂,经气相色谱-质谱联仪进行测定分析,在雄蚕蛾油中分离鉴定出1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5.52%,其中a-亚麻酸含量最高,高达36.71%[5]。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血液凝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预防心脏病及血栓病、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提高神经功能和防癌等作用[6]。
蚕蛾体的维生素含量也极为丰富,100g蚕蛾体中含有0.04mg硫胺素、0.06mg核黄素和94.5mg视黄醇,100mL10%蚕蛾水提液中含有1.4g维生素E,这与牛乳中的含量相当。
菊花的药理研究进展李英霞① 彭广芳① 王小梅① 刘 青① 马承严②①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济南 250014; ②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菊花为常用中药,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根据其产地,生境及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杭菊、亳菊、祁菊、贡菊、滁菊、怀菊、济菊、黄菊八大主流商品。
国内外对菊花的分类、鉴定、化学、药理、临床等方面报道较多,现就国内外菊花药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1 对冠脉的作用浙江医科大学研究[1]菊花制剂具有明显增加离体兔心、在体狗心冠脉流量的作用,可使由刺激脑中枢引起的缺血性心电图ST 段压低的状况得到改善,提高小白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性。
杨学远等[2]发现杭白菊制剂的酚性部分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并对家兔的心、肝、肾功能无明显毒性作用。
菊花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实验性冠脉粥样硬化或供血不足的实验动物,能增加血流量和营养性血流量,还有加强心肌收缩和增加耗氧量的作用。
2 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菊花水煎剂[3]能抑制大鼠肝微粒体中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HM GR)的活力,激活胆固醇7-2-羟化酶,从而起到加速胆固醇代谢的作用。
胡春等研究[4]菊花提取物对大鼠血清胆固醇的升高有明显改善作用,对于正常的基础饲料组大鼠,菊花提取物能保持血清总胆固醇基本不变,而提高有保护作用的HDL浓度,降低有危害作用的LDL浓度,在高脂膳食情况下具有抑制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的作用。
这对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疾病无疑是有益的。
3 抗菌作用杭菊[5]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完全有抑制作用。
并对[6]金卜及Β-溶血性链球菌有抗菌作用。
对人型结核杆菌呈若干抑制作用[7]。
菊花水浸剂(1∶4)[8]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肥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好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OCCUPATION2011 8140菊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功能研究进展文/段崇霞菊花(Chrysanthemum)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菊花为常用中药,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经过长期的栽培选育,至清朝《广群芳谱》已记载300~400个品种。
1983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76卷1分册,称菊花品种已逾千。
谈及它的药用价值,早在春秋战国,屈原的离骚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一、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1.菊花中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菊花中含有大量的芳香物质,主要有菊油环酮、菊醇、龙脑、单龙脑肽酸酯、乙酸龙脑酯。
中外学者对不同菊花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品种间差别极大。
刘伟曾对杭菊、怀菊、滁菊、亳菊四种菊花挥发油,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出二十余种萜烯类化合成分:α-侧柏烯、α-菲兰烯、γ-松油烯、1,8-桉叶烯、β-菲兰烯、叔丁基苯、α-萜品烯、蒲勒烯、优葛缕酮、樟脑、龙脑、异龙脑、醋酸冰片酯、芳樟醇、β- 石竹烯、β- 榄香烯,假紫罗酮、α- 松油醇、Dihgdro-khusilol 等。
他发现怀菊、亳菊挥发油中含单萜类成分较多,滁菊挥发油中含单萜少,怀菊中含有α-萜品烯、β-石竹烯、β-榄香烯等。
周维书等对祁菊挥发油分析,发现其成分以萜类和倍半萜的含氧衍生物为主。
2.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菊花中的黄酮类物质主要包括:芹菜素、金合欢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芹菜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木犀草素、槲皮素、金合欢素-7-O-(6'-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藤黄菌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甲氧基藤黄菌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黄芩苷、芹菜素-7-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6-O-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苷。
3.菊花中氨基酸的研究菊花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即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
菊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功能研究进展作者:段崇霞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8期菊花(Chrysanthemum)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菊花为常用中药,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经过长期的栽培选育,至清朝《广群芳谱》已记载300~400个品种。
1983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76卷1分册,称菊花品种已逾千。
谈及它的药用价值,早在春秋战国,屈原的离骚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一、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1.菊花中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菊花中含有大量的芳香物质,主要有菊油环酮、菊醇、龙脑、单龙脑肽酸酯、乙酸龙脑酯。
中外学者对不同菊花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品种间差别极大。
刘伟曾对杭菊、怀菊、滁菊、亳菊四种菊花挥发油,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出二十余种萜烯类化合成分:α-侧柏烯、α-菲兰烯、γ-松油烯、1,8-桉叶烯、β-菲兰烯、叔丁基苯、α-萜品烯、蒲勒烯、优葛缕酮、樟脑、龙脑、异龙脑、醋酸冰片酯、芳樟醇、β- 石竹烯、β- 榄香烯,假紫罗酮、α- 松油醇、Dihgdro-khusilol 等。
他发现怀菊、亳菊挥发油中含单萜类成分较多,滁菊挥发油中含单萜少,怀菊中含有α-萜品烯、β-石竹烯、β-榄香烯等。
周维书等对祁菊挥发油分析,发现其成分以萜类和倍半萜的含氧衍生物为主。
2.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菊花中的黄酮类物质主要包括:芹菜素、金合欢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芹菜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木犀草素、槲皮素、金合欢素-7-O-(6'-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藤黄菌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甲氧基藤黄菌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黄芩苷、芹菜素-7-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6-O-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苷。
3.菊花中氨基酸的研究菊花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即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
菊花的有效成分、功效、提取工艺及开发前景一、本文概述菊花,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和茶饮原料,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
其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菊花的研究逐渐深入,其有效成分、功效以及提取工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菊花的有效成分、药用功效、提取工艺以及其在现代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开发前景,以期为菊花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详细介绍菊花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挥发油、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些成分是菊花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菊花的药用功效,如清热解毒、明目降压、抗氧化等,以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接着,本文将介绍菊花的提取工艺,包括传统的水提法、醇提法以及现代的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等新技术,这些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菊花的提取效率和有效成分的含量。
本文将展望菊花的开发前景,特别是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以期为推动菊花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菊花的有效成分、药用功效、提取工艺以及开发前景,以期为菊花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菊花的有效成分菊花,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植物,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源于其内部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
这些成分在中医理论中发挥着清热解毒、明目提神等多种功效。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菊花中含量较高的一类有效成分,包括黄酮醇、黄酮苷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挥发油:菊花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菊酮、龙脑、樟脑等。
这些挥发油赋予了菊花独特的香气,并具有提神醒脑、抗菌消炎等作用。
维生素与矿物质:菊花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钙、铁等。
这些营养成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成分:菊花中还含有多种其他成分,如多糖、氨基酸、蛋白质等。
这些成分在菊花的药用价值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浅谈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浅谈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天然产物自古以来就为人类健康服务,天然产物化学的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轻工、化工等领域。
本文就我国植物资源和科技发展现状主要讨论了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深入了解天然药物化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1 简介1.1 天然产物简介与我国生物资源利用情况广义地讲,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应称为天然产物,但在化学学科内,天然产物专指由动物、植物及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生物二次代谢产物,以及生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化合物,这些物质也许只在一个或几个生物物种中存在,也可能分布极为广泛。
有机化学是从研究天然产物开始的,发展至今,天然产物化学仍是这门学科中极为重要和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它与生物学、药物学、农艺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公元1596年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载了1892种天然药物,其中57.8%来自植物,23.6%属于动物,14.5%则为矿物。
而在清代赵敏学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又补充了1021种[1]。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为我国的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天然产物化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有机化学的关系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历史其实就是有机化学的发展史,有机化学的起源就是对天然产物的研究。
对天然药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理论及应用的发展,而反过来有机化学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对天然产物的研究。
Haworth 通过对糖的结构研究提出了著名结构表示方法;Ruzicka 通过对天然萜类结构的研究提出了萜类的生源异戊二烯规则。
(2)与合成化学的关系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始终是有机合成化学家们要征服的最高目标之一,也成就了一大批天然产物合成大师。
他们合成了一系列复杂并且有很好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如奎宁、吗啡、河豚毒素、莫能菌素、利血平、羽扇豆醇、赤霉素等[7-10]。
(3)与现代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的关系目前,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已从常量、易得的成分转向微量、甚至超微量的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进展挥发油是指存在于植物中的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常见的有萜类、芳香醇、酮类、醛类等。
中药中的挥发油是中草药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氧化、抗炎、抑制肿瘤等作用。
近年来,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下面就其研究进展进行一下介绍。
首先,中药中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不断改进和优化,以保证提取效率和成分的完整性。
传统的提取方法包括水蒸气蒸馏、溶剂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等。
近年来,还发展出了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离子液体萃取等新技术,这些方法在提高提取效率的同时,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研究人员对中药中挥发油的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利用GC-MS和LC-MS等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中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
同时,借助于体外和体内实验,可以评估挥发油的抗氧化、抗炎、抗菌、抑制肿瘤等生物活性。
研究发现,很多中药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对一些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具有开发为新药的潜力。
此外,中药中挥发油的药理机制也受到了研究的关注。
一些研究表明,挥发油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如NF-κB、MAPKs等,发挥其抗炎和抗肿瘤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挥发油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消化功能等作用。
最后,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药中挥发油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经有一些中药挥发油制剂进入市场,如薄荷脑、茶树油等,被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
同时,一些研究还尝试将挥发油与其他活性成分或载体材料结合,以提高其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为中药挥发油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综上所述,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进展丰富多样,涉及到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成分鉴定、药理活性研究、药理机制探索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中药的开发利用和现代中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会有更多新的突破和发展。
菊花挥发油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综述学院:班级:生物工程09-2班学号:姓名:摘要:菊花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挥发油是其主要成分之一,本文综述了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提取方法、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
关键词:菊花挥发油提取方法药理作用开发利用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是我国的常用中药。
在我国栽培历史至少已有 1500 多年,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等功能[1],主要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2]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木犀草素等。
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生理活性。
目前我国药用菊花在市场上有八大主流商品来源:分别为杭菊、亳菊、贡菊、滁菊、祁菊、怀菊、济菊、黄菊。
而中国药典第一部(2005年版)根据菊花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收载了亳菊、滁菊、贡菊和杭菊4个品种。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菊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拟对菊花挥发油的研究情况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做一综述。
1 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菊花挥发油成分复杂,多为萜类化合物,其成分及含量也因菊花种类不同而各异。
刘伟等[3]对不同产地四种菊花 (毫菊、怀菊、滁菊、杭菊 )的测定表明,挥发油的含量分别为 0.21%、 0.18%、 0.27%、 0.11% 。
对各种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初步鉴定出二十余种萜烯类化合成分,发现怀菊、毫菊挥发油中含单萜类成分较多。
滁菊挥发油中含单萜少,怀菊中含有β-石竹烯、β-榄香烯等,4种菊花在挥发油中均含有1,8-桉叶素、樟脑、龙脑芳樟醇等活性组分。
这为制定菊花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黄保民等[4]从怀菊花挥发油的63个组分中鉴定了40个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含量的82.68%;从大怀菊挥发油的41个组份中鉴定了27个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含量81.89%;怀菊挥发油主要成分含有聚伞花烯3.06 %、桉油精9.70 %、菊烯酮9.57 %、樟脑2.51%、龙脑3.48%、菊烯酮乙酸11.01%、β-石竹烯3.75%和喇叭茶醇4.40%等。
而大怀菊挥发油 -蒎烯等单萜类含量很少或不含有,其挥发油主要成份为菊烯4.89%、樟脑2.47 %、龙脑3.07%、菊烯酮乙酸13.75%、荜橙茄烯6.07 %、橙花叔醇4.32 %和喇叭茶醇8.68 %。
试验显示二者挥发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分布明显不同。
据报道,贡菊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为萜类和倍半萜的含氧衍生物及烷烃类。
其中以 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乙酯(39.64 %)、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2-庚烯-苯(5. 24 %)、正十六烷酸(4.77 %)、顺式-澳白檀醇(4.73 %)、1,7,7-三甲基-双环(2.2.1)-庚烷-2-乙酸酯(3. 95 %)、(-)斯巴醇(3.38%)、2,4,6-三甲基-1-乙酰基-3-环己烷(3.22%)、氧化石竹烯 (2.88%)、1,2,3,4,5,6,7,8-八氢-1,4-二甲基-7-(1-甲乙烯基)-奥(2.80%)、3-(1,5-二甲基-4-己烯基)-6-亚甲基-环己烯(2.50%)、等成分为主[5]。
对杭白菊的花进行化学分析,通过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证明其中5个新成分,其中两个为五环三萜,分别命名为棕榈酸16b,22a-二羟基假蒲公英甾醇脂和棕榈酸16b,28-二羟基羽扇醇酯;另外为倍半萜类:依次为chrysanthediol A ( I )、chrysanthediolB II )、chrysanthediol C ( III)。
矢原正浩等[6]等采用气相等色谱-质谱对杭白菊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出126个峰,鉴定出50种化合物,挥发油总量63.15%。
实验表明杭白菊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单萜烯类、倍半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据报道[7],神农香菊挥发油化学成分主要为马鞭草烯醇、姜烯、倍半水芹烯、金合欢烯、桉叶油素、乙酸菊烯酯、石竹烯等单萜类、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王莹等[8]用GC-MS 分析不同炮制品怀小白菊的挥发油成分,鉴定了75种化合物的结构,占挥发油总量的90.56%~93 %,小白菊中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包括单萜和倍半萜,其中石竹烯、氧化石竹烯、α-杜松醇、杜松脑含量最多。
综上所述,不同品种菊花挥发油各组分相对含量明显分布不同,但化学成分基本为单萜烯类、倍半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其中,单萜类成分主要有:樟脑脑、a-侧柏酮、β-蒎烯、1, 8-按叶醚、对聚花伞素、马鞭草烯酮、马鞭草醇等。
倍半萜类成分主要有:金合欢醇、金合欢烯、甜没药醇、α-荜澄茄醇、衣兰油醇、姜烯等。
2 菊花挥发油提取方法菊花挥发油提取方法包括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吸收法、压榨法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据现有报道,菊花油的得率在0.1%~0. 7%不等。
2.1 蒸馏法蒸馏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我国药典中测定菊花挥发油含量的方法。
挥发油与水不相溶,在加热后两者蒸气压的总和与大气压相等时,溶液即开始沸腾,继续加热则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
蒸馏法分为直接蒸馏和水蒸气蒸馏,得到的蒸出液常采用盐析法使挥发油从水中分出,再进行萃取。
2.2 溶剂提取法挥发油只能用石油醚、乙醚等低沸点有机溶剂在室温下冷浸渗漉或连续回流浸出,蒸去溶剂即得,此法得率较高。
近年来出现了采用二氧化碳作为提取溶剂的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法,此法优点是二氧化碳很容易被除去,无需考虑溶剂残留,但提取成本较高。
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SFE超临界流体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SFE是通过调整操作压力和温度来改变流体的密度[9],从而改变流体的萃取能力,实现不同物质的萃取分离。
采用此法要选用适当的压力、温度、时间、流量、夹带剂(乙醇丙酮、正己烷等)等条件,以使挥发油获得较高收率。
薛焰[10]等用超临界法提取滁菊的挥发油,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萃取压10Mpa,萃取温度45℃,分离温度45℃,超临界萃取滁菊2h,滁菊挥发油的得率为3.64%;而按照药典附录挥发油测定法提取滁菊挥发油的得率为0.25 % 。
Scalia.S[11]等用超临CO2 萃取法提取春黄菊的活性成分,在40℃、90个大气压条件下,超临界 CO2萃取30min所得的挥发油的量是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 h的量的4倍多。
2.4 酶法提取酶法提取是在提取挥发油之前经纤维酶预处理破坏植物细胞壁,从而提取出挥发油。
张福维[12]等采用多次添料酶法提取菊花挥发油,利用在反应过程中分批添加底物的酶解方法,破坏植物细胞壁后提取,以期提高天然植物挥发油提取率。
研究表明:分批添料在酶解 24 h,水气蒸馏5 h后,菊花挥发油的提取率提高到0.45%,大部分组分的相对含量增多。
2.5固相微萃取法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0)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无溶剂样品前处理技术[13],PME操作简单,廉价实用,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
整个过程实现了无溶剂化,这不但减轻了环污染,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柱效,缩短了分析时间。
周海梅等[14]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进行菊花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分别用不同温度、不同平衡时固相微萃取间,不萃取纤维头,进行顶空微萃取操作。
结果表明在水浴75℃,平衡时间6 h用100聚二甲基硅氧烷萃取纤顶空提取贡白菊和贡黄菊的成分效果较好,共鉴定黄菊和贡白菊挥发性成分53种,其中共有成分35种。
3 菊花挥发油药理作用的研究3.1 抑菌作用现有研究认为[15]挥发油是菊花抗菌作用的物质基础,其中的樟脑、龙脑则是其发挥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
李英霞等[16]对不同产地的菊花挥发油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不同产地的菊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葡菌、变形杆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明显。
3.2抗肿瘤作用菊花挥发油中含有较多的β- 榄香烯[17],而β-榄香烯[18]具有广谱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国家一类新药β-榄香烯乳剂已用于癌症病人的临床治疗。
因此菊花挥发油部位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3.3 解热作用戴敏[19]等研究菊花解热、降压的物质基础。
研究证实,菊花的挥发油则有明显解热作用,非挥发油提取物均无解热作用,表明挥发油是菊花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
3.4 抑制突变 Herna'ndez-Ceruelos[20]等发现春黄菊挥发油在老鼠骨髓中能抑制柔红霉素和甲磺酸甲酯诱导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抑制机理可能是春黄菊挥发油减少了柔红霉素诱导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有丝分裂指数从而起到了抑制作用。
3.5 抗炎作用殷红等[21]发现杭白菊挥发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壳肿胀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炎症介质PGE2的产生有关。
4 小结目前市场上对菊花作为药品和食品方面的开发加工的技术含量低,产品品种单一,其制品附加值不高,不利于中药材的合理利用,宝贵的中药材资源得不到科学的开发。
挥发油是菊花的主要化学成之一,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
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关于菊花挥发油功效上的报道较少,对菊花挥发油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不同产地各种菊花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较少,挥发油中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未能揭示,需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为充分利用资源和新药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18[2]王春霞 1菊花的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 [ J ] 1广东医学 ,2005, 26 (12) : 1740~17411[3] 刘伟不同产地菊花挥发油的 GC/MS 分析[J]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 10(5) 12-13[4] 黄保民刘杰气质联用法对怀菊花及大怀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与比较[J] 中医研究1997 10(5) 14[5] 秦民坚龚建国顾瑶华黄山贡菊的挥发油成分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3 12(4)9055-56)胡立宏[5]([5] Hu Lihong Chen Zhongliang. Sesquiterpenoid alcohols from Chrysn themum orifolium [J] Phytochemistry 1997 44(7) 1287-1290[6] 矢原正浩森田宇野原念弘菊花的成分分析[J] 生药学杂志(日) 1990(44) 335)也从菊花挥发油中分得一种新三萜棕榈酸酯鲍忠定[7]([7] 鲍忠定秦志荣许荣年等杭白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J] 食品科学 2003 24( 6) 120-121[7] 芦金清李竣神农香菊的挥发油化学成分[J] 中国中药杂志2002 27(8) 598-599[8] 王莹杨秀伟不同炮制品怀小白菊挥发油成分的 GC-MS[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6)456-459[9] 韩布兴超临界流体科学与技术 [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219[10] 薛焰郭立玮沈静等超临界萃取与溶剂法联用提取滁菊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0(2) 102-103[11] Scalia S Giuffreda L Pallado P Analytical and preparative supercritical fluidextraction of Chamomile flowers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1999(21) 549-558[12] 张福维韩玉兰付海英多次添加酶料提取菊花挥发油的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 1999 611-13[13] Arthur C L Pawliszyn J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with thermal desorption usingfused silica optical fibers [J] Anal Chem 1990 62 (19) 2145[14] 周海梅谢培山王万慧等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应用于菊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 7 13[15] A lvarezC as t el l anosP P , B i shop C D, PascualV ill alobosM J . An tif un galact i vit y of t h e essent i al oi l of flo w erhead s of garl and C hrysanthe mum( Ch rys anthe mum coron ari um ) agai nst agricultura l pat hogen s [ J ].Phytoche m istry , 2001, 57( 7 ) : 99.[16] 李英霞, 王小梅, 彭广芳. 不同产地菊花挥发油的抑菌作用 [ 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 , 20 ( 3) : 44 .[17]刘伟, 郭庭江, 梁生旺,等. 不同产地菊花挥发油的 GC /M S分析 [ J] .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 , 10( 5) : 12.[18] 翟延晖, 顾洪丰. β- 榄香烯抗肿瘤机理研究进展 [ J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2( 4) : 64 .[19] 戴敏刘青云李道中等.菊花解热降压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J].中药材 2001, 24(7)505-506[20] Herna'ndez -Ceruelos A Madrigal -Bujaidar E dela Cruz C Inhibitory effect ofchamomile essential oil on the sister chromatidexchanges induced by daunorubicin and methyl methanesulfonate inmouse bone marrow[J] Toxicology Letters 2002 135(1-2) 103-110[21] 殷红黄越燕蒋小红杭白菊挥发油的抗菌抗炎作用及对 PGE2的影响[J] 浙江预防医学2007 19(8)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