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系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14
常用语言的分类及特点分析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语言,它们根据不同的特点被划分为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对常用语言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特点。
一、汉藏语系汉藏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之一,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等。
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最重要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是音节简单,声调丰富,词汇量庞大。
汉语的书写系统采用汉字,具有丰富的象形意义。
二、印欧语系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系之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等。
英语是印欧语系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语言之一。
英语的特点是语法简单,词汇量丰富,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英语的书写系统采用拉丁字母,易于学习和使用。
三、日韩语系日韩语系包括日语和韩语,这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词汇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日语的特点是音节丰富,词汇量庞大,书写系统采用平假名和片假名。
韩语的特点是音节规律,词汇量丰富,书写系统采用韩文字母。
四、南亚语系南亚语系包括印度语、尼泊尔语等。
印度语是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印度语的特点是音节丰富,词汇量庞大,具有复杂的语法结构。
印度语的书写系统采用梵文和拉丁字母。
五、东南亚语系东南亚语系包括泰语、印尼语等。
泰语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具有丰富的音节和复杂的语法结构。
泰语的书写系统采用泰文。
印尼语是印度尼西亚的官方语言,具有简单的语法和词汇。
印尼语的书写系统采用拉丁字母。
六、非洲语系非洲语系包括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
斯瓦希里语是东非地区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具有丰富的音节和复杂的语法结构。
斯瓦希里语的书写系统采用拉丁字母。
豪萨语是尼日利亚的官方语言之一,具有简单的语法和词汇。
豪萨语的书写系统采用阿拉伯字母。
七、其他语系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语系外,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其他语系,如阿拉伯语系、斯拉夫语系、乌拉尔语系等。
这些语系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汉藏语系包括哪些语言?汉藏语系的语种及分类历来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有两种分类法。
一种是分为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或称侗台语族、侗泰语族、台语族等)。
汉语族:各汉语方言藏缅语族:藏语支:藏语、(嘉戎语)、门巴语、羌语彝语支: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拉祜语、白语、基诺语景颇语支:独龙语、景颇语(克钦语)缅语支:缅甸语、阿昌语、(载佤语)未定:普米语、土家语、珞巴语、怒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泰语、壮语、布依语侗水语支: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伽语)黎语支:黎语未定:仡佬语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瑶语支:瑶语、勉语未定:畲语苏美尔语是一种孤立语,目前也归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族为汉语族,包括汉语诸方言。
其中以官话语支使用人数最多约8亿人,其中又以上江官话诸方言使用者较多。
各种各样的民族禁忌有什么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禁忌。
不知你想了解那一个民族?提供几个参考:苗族人不喜欢吃羊肉,忌讳吃狗肉,禁止杀狗、打狗。
苗族人民忌讳其它民族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蒙”。
黎族,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
壮族夹菜时忌讳来回挑捡着吃,壮族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外人不得入内。
无论家人、客人都不能坐在门槛中间;不能扛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走进家中。
给人递茶时,应双手捧杯,忌讳单手递送。
高山族的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
仫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时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进门时不能踏门槛。
土家族人的禁忌有禁小孩吃猪蹄子、吃猪尾巴,除夕吃年饭忌泡菜汤等。
禁止女孩子吃鱼卵。
忌吃狗肉的是什么民族?蒙古族:不食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藏族:忌吃奇蹄类畜肉,最忌吃驴肉、狗肉,一些地方不吃鱼,忌讳捕杀野生动物。
回族:忌食猪、狗、马、驴、骡、猫、鼠、鹰、蛇、乌鸦的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或自死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等满族: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语系、语族、语⽀简表(语⾔谱系分类)⼀、汉藏语系
1.汉语。
2.僮侗语族——僮语、布依语、傣语、⽼挝语等。
3.苗瑶语族——苗语、瑶语等。
4.藏语语族——藏语、彝语、景颇语、哈尼语、缅甸语。
⼆、印欧语系
1.印度语族——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
2.伊朗语族——波斯语、阿富汗语。
3.斯拉夫语族——俄语、乌克兰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捷克语。
4.波罗的语族——⽴陶宛语、拉脱维亚语。
5.⽇⽿曼语族——荷兰语、德语、英语、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冰岛语。
6.凯尔特语族——不列颠语、爱尔兰语、苏格兰语。
7.拉丁语族——西班⽛语、葡萄⽛语、法语、意⼤利语、罗马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
三、乌拉尔语系
1.芬兰-乌⼽尔语族——芬兰语、匈⽛利语。
2.撒莫狄语族。
四、阿尔泰语系
1.突厥语族——⼟⽿其语、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
2.蒙古语族——蒙古语、满语、鄂伦春语。
五、闪-含语系
1.闪语族——阿拉伯语、埃塞俄⽐亚语。
2.含语族——索马⾥语。
六、伊⽐利亚-⾼加索语系
七、达罗毗荼语系
⼋、马来-玻⾥尼西亚语系
九、南亚语系
关于⽇本语和朝鲜语尚未证实是属何种语系。
参考资料:⼈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初中地理第⼀册教师教学⽤书》。
藏族语言日常用语摘要:1.藏族语言概述2.藏族语言的日常用语3.藏族语言日常用语的特点4.藏族语言日常用语的例子5.学习藏族语言日常用语的意义正文:1.藏族语言概述藏族语言,又称藏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藏族语言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传承和对外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藏语有着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2.藏族语言的日常用语藏族语言的日常用语主要包括问候、介绍、道别、感谢、道歉等用语。
例如,藏族人见面时会用“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作为问候,分别时会用“拉索”(再见)道别。
在需要表达感谢时,藏族人会说“吐吉其”(谢谢),而在道歉时会使用“瓜真切”(对不起)。
3.藏族语言日常用语的特点藏族语言日常用语有以下几个特点:(1)表达方式丰富:藏族语言日常用语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这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和丰富。
(2)敬语使用广泛:藏族人在日常交流中,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和使用场合使用不同的敬语,以表示尊重。
(3)地域性差异:由于藏族分布地域较广,不同地区的藏语在日常用语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4.藏族语言日常用语的例子以下是一些藏族语言日常用语的例子:- 你好:贡嘎(gong ga)- 谢谢:吐吉其(tji khji)- 对不起:瓜真切(gua zhen qie)- 再见:拉索(laso)- 吉祥如意:扎西德勒(tshe xi dde le)5.学习藏族语言日常用语的意义学习藏族语言日常用语对于藏族人民以及与藏族人民交流的外族人具有重要意义。
藏语和汉语语法
摘要:
1.藏语和汉语语法的概述
2.藏语和汉语语法的差异
3.藏语和汉语语法的相似之处
4.藏语和汉语语法的学习和应用
正文:
藏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的语法结构和规则都有很大的差异。
藏语是一种藏缅语系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汉语则是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藏语和汉语的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藏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主谓语宾语的语言。
其次,藏语的动词变化较为复杂,需要根据时态、语态、主语等因素进行变化,而汉语的动词变化相对简单。
此外,藏语的形容词和副词用法也与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藏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而汉语中则通常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前。
尽管藏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规则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藏语和汉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结构,都遵循着主谓宾的句子结构。
此外,藏语和汉语都有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变化。
对于学习和应用藏语和汉语语法的人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藏族语言日常用语摘要:一、藏族语言概述二、藏族语言的日常用语1.问候与礼貌用语2.家庭与亲戚称谓3.日常生活用语4.数字表达5.藏族节日祝福语正文:一、藏族语言概述藏族语言,又称藏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云南等藏区。
藏族语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藏族人民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藏语分为多种方言,其中以拉萨话为代表的卫藏方言被广泛接受为标准藏语。
二、藏族语言的日常用语1.问候与礼貌用语在藏族日常生活中,问候与礼貌用语十分重要。
常见的问候语有“贡康桑”(意为“你好”)、“嘎拉若”(意为“早上好”)等。
在交谈中,表示尊敬和感谢的词汇也非常常见,如“啦嘛”(意为“谢谢”)、“嘎”(意为“对不起”)等。
2.家庭与亲戚称谓藏族家庭和亲戚称谓丰富多样,反映了藏族人民尊重亲情和家族传统的观念。
常见的家庭称谓有“阿爸”(父亲)、“阿妈”(母亲)、“哥哥”(哥哥)等;亲戚称谓有“姑父”(岳父)、“姨妈”(岳母)等。
3.日常生活用语藏族日常生活用语丰富多彩,既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也包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词汇。
例如,关于饮食的用语有“苏鲁”(意为“糌粑”)、“亚朵”(意为“酸奶”)等;关于居住的用语有“帐篷”(意为“帐篷”)、“碉房”(意为“石碉房”)等。
4.数字表达藏族数字系统与汉语相似,但读法略有不同。
例如,1 读作“尼”,2 读作“尼玛”,3 读作“尼玛坚”,4 读作“尼玛坚坚”等。
藏族数字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特点。
5.藏族节日祝福语藏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藏历新年、雪顿节、萨嘎达瓦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互致祝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常见的节日祝福语有“洛萨扎西德勒”(意为“新年快乐”)、“萨嘎达瓦甫”(意为“身体健康”)等。
总之,藏族语言的日常用语是藏族人民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藏语系词汇对比研究汉藏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之一,包含了许多语言,如汉语、藏语、缅甸语等等。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各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通过比较汉藏语系中几种语言的词汇,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首先,我们来比较汉藏语系中两个最为重要的语言,即汉语和藏语。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之一,其词汇量达到了十万以上。
而藏语则是一种在喜马拉雅山区广泛使用的语言,它的语法极其复杂,而其中的词汇却非常纯粹,几乎没有外来词。
在比较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词汇来源截然不同。
汉语中许多词汇来源于古代汉字,而藏语则几乎所有的词汇都来源于单词,这使得藏语的词汇非常纯粹,没有太多的变异。
其次,我们来比较汉语和缅甸语。
缅甸语是一种在缅甸南部广泛使用的语言,其特点是语法复杂,而且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
和汉语相比,缅甸语的词汇量相对较少,但种类非常丰富。
在词汇上,缅甸语往往和印度语、泰语等南亚语言有着相似之处。
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汉语和印度语。
印度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得印度语的词汇在世界语言中也是一枝独秀。
在词汇方面,印度语经常使用复合词,这使得印度语的词汇量相对汉语而言更加丰富。
此外,印度语中的一些词汇也对汉语产生了影响,如“咖喱”、“香橙”、“卡马克”等。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汉藏语系中各个语言在词汇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的词汇量极大,而藏语则非常纯粹,而缅甸语和印度语则在种类和用法上较为独特。
尽管这些语言在词汇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藏文分词总结
藏文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有着独特的分词规则。
藏文的分词主要依据词根、词缀和语法规则进行。
以下是对藏文分词的总结:1. 词根分词:藏文的词根是词的基本形式,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通过加上词缀来构成复合词。
词根可以是一个音节或多个音节组成的单词。
2. 词缀分词:藏文中有丰富的词缀,包括前缀、后缀和中缀。
这些词缀可以用来改变词的词性、数目、时态等。
分词时,可以根据词缀的位置判断词的边界。
3. 语法规则分词:藏文的语法规则对分词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动词前面常常有助动词或者标志性的词缀,这些可以帮助确定动词的边界。
总的来说,藏文的分词是一个综合考虑词根、词缀和语法规则的过程。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具体的分词方式。
苗族语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苗族语言是苗族人民口头传承的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达方式。
苗族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汉藏语系语言,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中具有重要地位。
苗族语言主要使用苗文书写,苗文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字系统,采用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结合的方式。
苗族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成语,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民俗习惯。
例如,苗族人称“人”为“巴”,称“事情”为“古”,称“大”为“弥儿”,这些词汇反映了苗族人民对世界的认知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苗族语言的语法结构复杂,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各种词类,还有大量的语法规则和句型。
在苗族语言中,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动词有进行时、完成时等时态,形容词有肯定和否定之分,这些特点使得苗族语言表达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韵味。
苗族语言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传统。
苗族语言也是苗族人民心灵的家园,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苗族语言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挑战。
因此,继续传承和发展苗族语言是每个苗族人民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苗族语言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学习。
通过学习苗族语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和传统,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保护和传承苗族语言,不仅是对苗族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多元文化的珍视和维护。
苗族语言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语言宝库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苗族语言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保护和传承苗族语言,让苗族语言永远流传下去,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
汉藏语系语言一概说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早期曾称为“印支语系”(Indo—Chinese Family),也有的称为“藏汉语系”(Tibeto-Chinese Family),现在通称为汉藏语系。
这是由于这个语系中的汉语和藏语的历史文献最丰富,使用人口较多,因而用这两种语言的名称来概括与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
汉藏语系一般认为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三个语族。
壮侗语族在国外有的称为侗台语族或台语族。
最早提出这一分类法的是李方桂先生。
他在《中国的语言与方言》(1937)一文中就提出汉藏语系分汉语、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的论点。
1954年罗常培、傅懋勣先生在《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一文中提出的汉藏语系分类表与李方挂先生的分类法大致相同。
汉藏语系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老挝、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亚洲各地,此外,在世界各地还有不少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人。
中国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集结点,据孙宏开、胡增益、黄行编的《中国的语言》,已确定的语言有120多种。
国外学者有的并不清语言和方言的区别,以族称或地理分布为依据,把方言也认作语言,认为中国的语言总数有三、四百种之多。
这个结论不可靠。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各民族杂居的较多。
汉藏语系各语族、语支的语言,形成许多语言交错的地区。
汉语分北方、吴、湘、赣、客家、粤、闽等方言,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藏缅语族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即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外分布在缅甸、印度、锡金、不丹、尼泊、泰国。
苗瑶语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和东南地区,即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广东、海南;国外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1975年越南战争后,有一部分难民移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西方国家。
壮侗族语分布在中南、西南地区,即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海南、四川;国外分布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
在汉藏语系语言中,有些语言的分类问题,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大都认为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与汉语、藏缅语族不仅在现状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而且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应属同一语系。
另一种分类法以美国学者白保罗(Paul K. Benedict)为代表,认为苗瑶语、侗台语与汉语没有发生学上的关系,其相同或相似之处或来引相互借用,或来自类型学上的一致,是语言的表层现象。
他认为苗瑶语、侗台语在发生学上与印尼语有密切关系,应属同一语系,称澳泰语系,并举出一些侗台语与汉语不同源,但与印尼语同源的词,以证明其论点。
关于苗瑶语、侗台语的系属问题,双方分歧的焦点在于:苗瑶语、侗台语与汉语之间相同或相似之处是发生学上的同源关系,还是类型学上的一致或是借用关系。
这种分歧不仅涉及到具体语言事实如何认识,还头系到如何确定语言分类原则等问题。
由于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和系属分类的理论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所以现则还不宜下死定论。
由于社会和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因素,在语言和民族的关系上出现许多复杂的情况。
多数情况是一个民族使用一种语言,但也有一个民族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
(一)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由于汉藏语系语言还没有进行全面的历史比较,因而对其特点的认识主要是在现状方面。
通过语言比较就可以看到,不同语言间不仅在现状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而且还存在许多共同的发展规律。
1. 语音除少数语言外,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语音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声调的作用主要是区别词汇意义,如汉语的 “寒”, “汉”。
在有些语言里,它还能区别语法意义。
如彝语凉山话的单数人称代词用声调区别不同的格:, “我”(主格)—— (属格)—— ”(宾格)。
水语用声调区别词性: “锅盖”—— “盖”。
四声八类p ph b声调同声母、韵母的关系很密切,三者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为条件。
声调与声母清浊而分阴阳,这一规律在整个语系中具有普遍性。
从中古汉语到现代各方言的四声,普遍经历了分阴阳的过程。
如古四声在今温州话和潮州话里都分阴阳两类,共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八个调。
壮侗语族的声调一般也依四声八类的系统发展,数目都在八个上下,如壮语武鸣话有六个舒声调,两个促声调,与汉语的四声各分阴阳的八个调相当。
苗期语族也存在这种分化。
藏缅语族许多语言也有因清浊而声调分化的现象,清浊对立造成声调的分化,多数情况是清声母使声调变高,浊声母使声调变低。
如藏语拉萨话分高低两类调,其分化与清浊声母有关,高调来源于清声母,低调来源于浊声母。
壮语武鸣话平、上、去、入的阴调类调值是24、55、35(长元音)、55,阳调类调值是31、42、33、33,也是阴类高、阳类低。
此外,声母的送气不送气,元音的长短,元音的松紧,韵尾的有无等特点,也能影响声调的变化。
许多语言的声调因韵母是否带塞音韵尾而分舒促,舒声调一般都比促声调多。
如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通常有5~6个舒声调,但促声调则多为两个。
有些地方还有因元音长短而分四个的。
总的看来,汉藏语系语言的声调发展很不平衡。
从数量上看,最少的只有两个(如普米语),最多的有12个(如苗语宗地话)。
汉语方言在3~10个之间,苗瑶语族在4~12个之间,壮侗语族在6~10个之间。
相对说来,藏缅语族的声调最少,在2~5个之间,还有的语言和方言没有声调(如珞巴语和藏语安多方言)。
汉语、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之间声调的特点比较接近,都是四声八类系统,声调对应关系也比较明显。
许多语言的元音分长短。
这以壮侗语族为最普遍,汉语的粤方言,苗瑶语组的勉语,藏缅语族的藏语、珞巴语、独龙语等也有这种对应。
汉语、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长短元音的对应大多出现在带韵尾的主要元音上,如广州话的 “鸡”和 “街”,水语的 。
“肝”和t “挑(水)”,勉语大坪江话的 “舅父”和 “老鼠”。
主要元音长,韵尾则短,主要元音短,的尾则长。
所以,就整个音节来说,长元音韵母和短元音韵母的音节长短大致相等。
元音单独作韵母时,长短不对立,大多念长音。
藏缅语族不带韵尾的单元音韵母也分长短,长元音韵母和短元音韵母的长短不同。
如珞巴语米林话的 “五”和 “鱼”。
在长短元音的分布上,有的语言配列整齐,如黎语保定话行 、 、 、 、 、 六个元音,带韵尾时各分长短。
而有的语言长短的对立只出现在个别元音上,如水语三洞话有 、 、 、 、 、 、 七个元音,单独作韵母时只有长音,带韵尾时只有一个a分长短,其余都读长音。
长短往往影响其他语音特征的变化。
一是长短往往伴随元音舌位上的某些差别:长元音比短元音舌位低,如勉语兴安话的 ,实际音值为[ ], 为[ ], “箩筐”读为[ , “菜”读为[ ]。
长元音比短元音舌位高,如壮语隆安话的 ,实际音值为[ ],u为[ ], “锥”读[ ], “裙”读[ ]。
其次,长元音往往还带有元音性的过渡音,其舌位一般比主要元音低。
如黎语黑土记的 都带过渡音 , 读为[ ]。
广东中山话的 也带过渡音 , 谈为 。
另一更普遍的现象是元音的长短影响声调。
如布依语兴义话的第7调,长元音的调值是13,短元音的是35,如; “挑”和 “小猪笼”。
壮语广南话的入声有四个调,是长短对立消失后分化而成的。
汉语广州话的入声分阴入、中入、阳入三类;中入从阴入中分化而出,条件是元音的长短,中入是长元音,阴人是短元音。
从发展上看,大多数语言的长短对立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所以在有些语言里长短的配对已不整齐。
如侗语北部方言元音长短对立已消失,只有一个短元音 ;而南部方言一些短元音韵已合并于长元音韵,长元音韵比短元音韵多。
闭塞音内暴音许多语言的声母有清浊对立,并存在共同的发展趋势。
如汉语的吴方言,壮侗语族的壮语、水语、毛难话、黎语,苗瑶语族的勉语,声母都有清浊的对立。
在多数语言里,清浊对立主要出现在塞音、塞擦音、擦音。
塞音、塞擦音的清浊对立大多只出现在不送气音上,但也有出现在送气音上的,如苗语石门坎话的 “花”, “咬”。
有些语言如苗语、缅语、彝语、阿昌语、勉语、拉珈语等,鼻音、边音也分清浊。
如阿昌语陇川话的 “泼”和 “弄泼”, “豹子”和 “裤子”。
此外,有些语言除了纯浊音声母,如 、 、 等外,还有一套带鼻冠音的浊声母,如 、 、 等,如纳西语的 “(鸡)冠”和 “雪”, “地”和 “侵”。
水语的两套浊声母是带鼻冠音的浊声母与带喉塞音的浊声母的对立。
如 “靠拢”和 “蝴蝶”。
水语的鼻音有三套,浊鼻音、清鼻音、带喉塞音的鼻音,如 “舌头”、 “狗”、 “青菜”。
清浊与声调的关系最密切,送气不送气、元音的松紧等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清浊由对立到不对立,是汉藏语系语言共同的发展趋势。
就塞音、塞擦音、擦音而言,一般是浊音清化,就鼻音、边音而言,一般是清音浊化,清浊对立往往引起声调的分化。
p、-t、-k -m、-n、-汉藏语系语言的韵尾比较丰富,常见的有-m、-n、- 、-p、-t、-k、- 、 、 、 、等7个,发音只有成阻,无除阳)。
有个别的语言还有-r、-1、-s等延续音韵尾,如错那门巴语的 “东”、 “七”,墨脱门巴语的 “银”。
个别的语言或方言还有复辅穿韵尾,如羌语麻窝话有- 、- 、- 、- 、- 、- 、- 等22个复辅音韵尾。
韵尾的发展很不平衡,但存在从繁到简的发展趋势。
一般是:塞音韵尾由部分合并和转化,如-p并于-t,-k转为- ,到全部转化为- ,然后- 又脱落;鼻音韵尾与塞音韵尾发音部位往往有平行的发展,如-p并于-t,则-m并于-n、- ,然后转化为元音鼻化,直至鼻化成分进一步消失。
中古汉语有-p、-t、-k、-m、-n、- 等韵尾,到了现代方言,有的全部保留,如粤方言,有的局部消失,如吴方言。
藏语的发展也经历过这个过程,七世纪的藏语有-b、-d、-g、-m、-n、- 、-s、-r、-1等韵尾,到了现代方言,有的地方完全保留下来,如阿力克话仍有-p、-t、-k、-m、-n、- 等韵尾,有的地方已丢失了一部分,如拉萨话保留了-m、- 、-p、-k,-t和部分-k转化为- ,-n和部分- 转化为元音的鼻化。
有的地方塞音韵尾都转化为- ,鼻音韵尾都转化为元音的鼻化,如德格话。
缅语也经历了多种塞音韵尾转化为- ,多种鼻音韵尾转化为元音鼻化的过程。
彝语支语言的大多数地区,辅音尾和鼻音尾部已消失。
苗瑶语族的苗语也存在韵尾简化、脱落的趋势,如中国境内的苗语一般已无塞音的尾,鼻音韵尾也只保留一个- ,在后元音后读- ,在前元音后读- 。
在苗语石门坎话里,韵尾已全部脱落。
汉藏语系一部分语言还保留有复辅音声母。
复辅音以二合的为多,还有少量三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