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时期的汉化与北魏文学的繁荣
- 格式:pdf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6
北魏的改革与文化繁荣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改革与文化繁荣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北魏时期的一些主要改革措施以及其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一、陆续推行的政治改革北魏建立初期,由于各族人民聚居在一起,政治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为了加强统治,北魏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的分封制度。
北魏将国家的土地划分为若干个封国,以分封的方式安抚各族部落的首领,使其臣服于北魏的统治。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权的基础。
同时,北魏还改革了官制,增设了各种职位,为国家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二、农业改革的推行北魏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北魏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首先,北魏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划分,取消了原有的土地兼并制度,实行等级制度,使得小农经济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北魏推行了强迫种植法,要求农民按照国家的规定,种植指定的农作物,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北魏还对农业生产进行了技术改进,引进了先进的农业工具和种植品种,推广了灌溉和水利技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文化的促进作用北魏尽管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但其对文化的促进作用却不可忽视。
首先,北魏时期,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实行了汉化政策。
北魏皇帝大力推崇儒家思想,修建了许多学校,提倡儒学,使得儒家思想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其次,北魏还推行了文化交流政策,与南方的宋朝进行了密切的文化交流,为北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北魏还兴修了一系列的文化建筑,如洛阳城的修建、云冈石窟的开凿等,这些工程的完成,为北魏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北魏的改革与文化繁荣密不可分。
北魏的一系列政治、农业以及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为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为其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期间的种种改革,为后世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1)一、选择题1.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3.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三国时期B.两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D.元朝时期4.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A.伊斯兰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5.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盘庚迁殷C.文成公主人藏D.孝文帝改革6.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7.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淝水之战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9.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七年级下册历史观点论述题结构:三段式(总——分——总)一、观点1.可以用所学核心知识点的影响、意义、作用、启示直接做观点。
2.观点主题必须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清楚。
3. 观点不能太长,不能用疑问句和设问句作为观点,只能是陈述句。
(观点=认识、见解、看法、感悟等)二、论述:一般格式:史实+史论(史实的意义、评价、作用、地位、影响等)。
论述1:相关史实+由史实得出的小结论;(表述:史实+史论)——来自材料论述2:相关史实+由史实得出的小结论;(表述:史实+史论)——结合所学三、结论1.要有总结,即“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总结与观点在表述上要有所区别,不能照抄观点。
常见的总结套用方法如下:①扩句法:在原来观点上增加适当的词句补充。
②替换法:用表述不同但本质意思相近的句子替换观点。
2.要有提升(体现我们要怎样做或者家国情怀的句子。
)【分类汇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一观点: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与维吾尔等民族的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清朝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同时通过金瓶掣签制度确定大活佛的转世。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加强,稳定了地方秩序,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我们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示范二观点:交融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
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
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南北朝文学——作品选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汉文化的复兴——以陈庆之、
杨元慎正统之争为例
钟盛
【期刊名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3)001
【摘要】<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期中原汉族士人在对待夷夏问题上观念的转变,从而揭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洛阳汉文化复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总页数】5页(P115-119)
【作者】钟盛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政法系,四川,自贡,6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9;K239.21
【相关文献】
1.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特征 [J], 贾文慧
2.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特征 [J], 贾文慧
3.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饮食文化 [J], 赵凯
4.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商业布局特点 [J], 周梦杰;刘亚中
5.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商业布局特点 [J], 周梦杰;刘亚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
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2.下图为1981年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木棺上的漆画(局部)。
经考证,漆画绘制于太和(477-499,孝文帝年号)年间,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
画中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穿着典型的鲜卑服;下方装饰连珠纹的团花图案,显示出波斯文化的重要特征。
作为实物史料,该画可以证明当时A.中原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B.鲜卑贵族阻挠孝文帝改革C.与西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D.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3.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
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A.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C.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D.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4.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等草原人后裔分成甲、乙、丙、丁四姓,中原士人分为全国大姓及州大姓、郡大姓、县大姓几个等级,鼓励二者按等级通婚。
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A.促进民族融合B.取缔特权阶层C.加快社会流动D.提升官员素质.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A.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6.近代以来,唐代钱币在新疆多地发现。
1992年,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又发掘出大批唐代钱币,样式如图所示。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巩固】1.图示法是梳理知识线索的重要方法。
下面图示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A.东晋、西晋、北朝、南朝B.东晋、西晋、南朝、北朝C.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D.西晋、东晋、北朝、南朝【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国家统一;②317年东晋建立。
北方是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③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④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所以,①-④分别应该填写的是西晋东晋北朝南朝,D项正确;ABC三项中朝代对应不正确,排除。
故选D项。
2.马克思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下列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江南地区的开发C.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 D.郑和下西洋【答案】A【详解】依据本题材料“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可知,落后的征服者最终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被征服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
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
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把都城从大同迁移到洛阳,有利于向汉族人学习,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东晋在哪一事件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A.牧野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答案】B【详解】根据课本所学,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高祖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是为西魏。
洛阳作为北魏首都前后只存在了40年,然这短短的40年是北魏最为辉煌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学创作兴盛。
宋燕鹏先生从朝廷内应诏赋诗、文人赋诗酬唱两个层面分析了北魏洛阳时期的文学活动;①金前文先生认为是儒、释、道三教关系调和促进了洛阳时期文学繁荣。
②这些学术成果对于我们认识北魏洛阳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然亦存在商榷之处。
在太武帝朝,北魏道教达到极盛,自寇谦之去世后,道教逐渐衰亡,失去了昔日辉煌,对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洛阳时期佛教极为兴盛,《洛阳伽蓝记》记述甚详,其影响主要是促成说唱文学的繁盛,今人贺玉萍《北魏洛阳时期“说唱文学”成熟期考》已有述及。
③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说唱文学今已不存。
因此,就现存文学创作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北魏迁都洛阳后全面推行汉化的结果。
这些问题少有人问津,故撰此文试论之。
一、洛阳时期文学创作的汉化情境洛阳处于中原腹地,黄河南岸,洛水北岸,是历代统治者宣传教化、统治万民的绝佳场所。
西周时周公辅佐成王平定管叔、蔡叔之乱,开始修建了洛阳。
周公在洛阳作礼制乐,为先秦儒家学说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成王和康王励精图治,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开创了成康之治。
东汉建立后,洛阳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与学术中心。
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太学,为东汉培育了大批优秀学者。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④抄刻成46块石碑,立于太学讲堂之前,史称“熹平石经”。
正始二年(241年),齐王曹芳命邯郸淳用古文、小篆、汉隶刻《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28块石碑立于太学讲堂西侧,史称“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洛阳文化犹如一道汉族文明之光,吸引着北魏历代国君,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对洛阳神往已久,孝文帝则迁都洛阳,促进了北魏经济辉煌和文学繁荣。
孝文帝屡次下诏,要求重视农业生产,“京民始业,农桑为本”[1]180,北魏出现了“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2]178的局面。
洛阳城内退酤里的酿酒业、孝慈里的丧葬业、殖货里屠宰业、闻义里的制陶业兴盛一时,商人们过着“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2]178的奢华生活。
洛阳居住着大量归附北魏的外国人,他们收稿日期:2018-10-18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化视阈的北魏文学研究”(18FZW039);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出土文献与北朝文学研究”(18YJA751001)作者简介:柏俊才(1970-),男,陕西麟游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研究。
①参见宋燕鹏、吴克燕《北魏后期的文学活动》,载《兰台世界》2008年第7期。
②参见金前文《论北魏后期儒释道三教的发展及其对文学的影响》,载《渝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③参见贺玉萍《北魏洛阳时期“说唱文学”成熟期考》,载《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④即《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
洛阳时期的汉化与北魏文学的繁荣柏俊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北魏文学自拓跋鲜卑族建国之后就在缓慢之中发展,迁都洛阳之后文学突显繁荣的局面。
究其原因在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使学习汉族文化与文学成为社会时尚。
在全面接受汉族文化的过程中,拓跋鲜卑族也向汉族文学学习。
若从洛阳时期拓跋鲜卑族、北漂南人、本土士人的文学创作来看,他们并非全盘南朝化,而是吸取南朝文学之长,融合北魏文学固有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北魏文学风格,表现出明显承袭汉魏文风的倾向。
关键词:洛阳;汉化;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72(2019)01-0068-06第21卷第1期石家庄学院学报Vol.21,No.12019年1月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Jan.2019从事贸易,“门巷修整,阊阖填列。
青槐荫陌,绿柳垂庭。
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2]145,对外贸易极为兴盛。
各种经济形式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洛阳时期经济的繁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2]179。
洛阳成为当时世界上繁华的大都市。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孝文帝开始着手进行政治文化建设,推行汉化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礼制方面的汉化。
孝文帝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摒弃拓跋鲜卑陋习,学习中原文化,他每到一处,遍祀上古先贤,如汉高祖庙、汉光武帝陵、唐尧陵、虞舜陵等,同时在祭日、祭器和祭法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恢复了汉族宗庙郊祀之礼。
太和二十年(496年)春正月下诏,“壬寅,诏自非金革,听终三年丧”[1]179,回归儒家守孝三年的丧礼制度。
第二,政治制度的汉化。
孝文帝元宏将异姓元勋之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和皇族拓拔(元)、回骨(胡)、普(周)、拔拔(长孙)、达奚(奚)、伊娄(伊)、丘敦(丘)、侯(亥)、乙熴(叔孙)、车(车)十姓定为最尊贵的士族,使之与汉姓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四大高门并列。
改汉姓、禁胡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实施考绩法,考核官员政绩,分别给予奖惩,使大批有才能之士脱颖而出。
第三,官制改革的汉化,实施俸禄制,“议定州郡县官依户给俸”[1]162,沉重打击了北魏开国以来形成的官场贪赃贪污之风。
改北魏建国以来的五等爵为四等爵,“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1]169,完善官制,刺激有才干的官吏人才脱颖而出。
第四,经济制度的汉化。
为了促使经济的发展,孝文帝对北魏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屯田制和三长制。
屯田制的实施,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长制”改变了北魏初期农户由地方豪强所控制的郡主督护制,朝廷将农户重新编组,紧紧地控制在手中。
屯田制和三长制的实施,增加了国家收入。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初衷是为了促进北魏王朝的发展。
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这种目的达到了,洛阳40年超过了拓跋鲜卑民族此前几百年的发展。
同时,这种汉化改革主要采用了儒家思想体制,为北魏文学的繁荣创设了难得之氛围。
二、拓跋鲜卑族的文学创作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汉族文化的传播,拓跋鲜卑族开始改变了轻视文学的陋习,学习汉族文化与文学成为一时的风尚。
南安王元熙好学,俊爽有文才,声著于世,“既蕃王之贵,加有文学,好奇爱异,交结伟俊,风气甚高,名美当世,先达后进,多造其门”[1]504,与袁翻、李琰、李神俊、王诵兄弟、裴敬宪等文士诗酒往来,形成了北魏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集团。
安丰王元延明博览群书,家藏图书万余卷,喜彧好文学,“与中山王熙及弟临淮王等,并以才学令望有名于世”[1]530,著诗、赋、赞、颂、铭、诔三百余篇,又撰《五经宗略》《诗礼别义》《帝王世纪注》《列仙传注》等著作。
洛阳时期拓跋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学与文化,并不是全盘接受南朝文学,而是吸收南朝文学的优秀传统,承继汉魏文学的倾向较为明显,今试以元恭《联句诗》、元顺《蝇赋》、元英《乞乘虚取沔南表》三篇作品,分别代表洛阳时期拓跋鲜卑族文学诗、赋、散文三种文体论述之。
节闵帝元恭《联句诗》是其与群臣宴飨之作,模仿汉代诗歌的特征也极为明显:既逢尧舜君,愿上万年寿。
(孝通)平生好玄默,惭为万国首。
(节闵帝)翙圣主临万机,享世永无穷。
(元)岂唯被丰草,方亦及昆虫。
(孝通)芃芃朝贤既济济,野苗又。
(元翌)君臣体鱼水,书轨一华戎。
(节闵帝)微臣信庆渥,何以答华嵩。
(孝通)[3]2210这首联句诗作于普泰二年(532年),其意就是歌颂节闵帝元恭圣明。
元恭诗四句,“平生好玄默,惭为万国首”,“君臣体鱼水,书轨一华戎”,标榜自己喜好玄默,不讳言自己傀儡皇帝过去;如今大权独揽,国家一统,华戎一体,君臣如鱼水,好不惬意,帝王之霸气与豪情油然而生。
薛孝通是在尔朱世隆面前力主迎元恭为帝的功臣,元恭即位后礼遇甚隆,多所倚重。
其诗六句,“既逢尧舜君,愿上万年寿”,“岂唯被丰草,方亦及昆虫”,“微臣信庆渥,何以答华嵩”,将元恭歌颂为尧、舜一样的明君,并称帝业永久,传至万年;皇恩浩荡,不仅惠及百姓,而且泽被丰草、昆虫,自己万死不辞,也难以报答皇帝的恩情;官位显翙赫,霸气外露,春风得意之情隐喻其中。
元诗一句,歌颂元恭万寿无疆。
元翌诗一句,歌颂元恭朝人才济济。
全诗一人一意,各不相属,又契合其身份,一韵到底,与汉武帝《柏梁诗》创作风格极为相似。
此前孝文帝君臣曾作《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诗》,在模仿汉武帝《柏梁诗》的基础上多有创新。
37年后,他的侄儿元恭却没有继承乃伯父的精神,却远追汉代诗风,表明了北魏拓跋鲜卑族文学追求。
元顺《蝇赋》是讽刺城阳王元徽而作,“顺疾徽等间之,遂为《蝇赋》曰……”[1]483。
该赋将元徽比作苍柏俊才:洛阳时期的汉化与北魏文学的繁荣第1期69蝇,揭露他们惑乱朝纲、污秽不堪的卑劣行径。
以苍蝇为描写对象,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亦屡见不鲜。
《诗经·小雅·青蝇》云:“营营青蝇,止于樊。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4]694王充《论衡·商虫》有云:“谗言伤善,青蝇污白。
”[5]720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有云:“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6]294傅咸《青蝇赋》云:“览诗人之有造,刺青蝇之营营。
无纤芥之微用,信作害之不轻。
既反白而为黑,恒怀蛆以自絜盈。
秽美厚之鲜,虫嘉肴之芳馨。
满堂室之薨薨,孰闺寓之得清。
”[7]1755这些作品中的苍蝇,都是用来比喻奸邪小人的。
元顺继承这一文学传统,在讽刺奸邪小人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愤世疾邪之情,“非如苍蝇之无用,唯构乱于蒸民”[7]3600,其创作精神与东汉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有许多相似之处。
故而曹道衡先生说:“孝明帝元诩即位以后,北魏朝政日乱,有些文人就利用辞赋的形式来发愤抒情。
元顺的《蝇赋》和卢元明的《剧鼠赋》是借物喻人以讥刺世态的,比较接近东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8]176元英《乞乘虚取沔南表》是针对景明二年(501年)九月萧衍逼近建业、萧宝卷婴城自守、南齐政权岌岌可危之际,建议北魏挥师南下,直捣南齐首都建业而作。
文章分析南齐形势准确精准,特别陈述取齐方略,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不可一世的气概。
“臣乞躬率步骑三万,直指沔阴,据襄阳之城,断黑水之路。
昏虐君臣,自相鱼肉。
我居上流,威震遐迩,长驱南出,进拔江陵。
其路既近,不盈五百,则三楚之地,一朝可收,岷蜀之道,自成断绝。
又命扬徐二州,声言俱举,缘江焚毁,靡使所遗。
建业穷蹙,鱼游釜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