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北魏洛阳都城.
- 格式:docx
- 大小:34.88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历朝历代时间起止与都城(古今地名)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221年)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220~226)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221~263)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222~280)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历史地理第九辑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史为乐洛阳是中国的著名古都y它与西安.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城市并称为中国六大古都。
如果再加上邺都,就是七大古都。
在这些古都之中亨洛阳的历史算是最悠久的i 个。
^历史文献和现代考古证明,夏文化就是I从离山周围以至伊洛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禱山周围是夏族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老家。
《逸周书•度邑解》说:“自洛洒延于伊洒,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封禅书》也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对这些记载,以前人们还不敢确信无疑,所以洛阳通常被称为“九朝名都”,这是指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唐(武后〉、五代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
但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人们并始发现/九朝名都”的说法不够确切了»1949年以后,沿着伊洛河之滨,在东西大约30公里之内,先后找到了五座都城遗址,其中有中外瞩目的德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偃师县U城西尸乡沟商都“西亳疗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故城遗址。
东周王城遗址是东周时的都城9汉魏故城遗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的都城苗隋唐故城遗址是謂(炀帝人唐(武后)和五代后梁、后唐四朝的都城。
这五座古都遗址中,夏都遗址和商都遗址都是新增加的。
这样,洛阳就不是“九朝;名都”,而是十一朝名都了。
总计洛阳为都的时间在千年以上.这在六大古都或七大古都之中夕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O一、二里头宫殿遗址是否夏都历史文献记载,夏都多迁徙: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告成镇附近),太康迁都斟鄱(今河南巩县西南),后相迁都商丘(即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又迁斟灌(今山东莘县西南观城),帝宁迁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又自原迁于老丘(今河南开封市东北片胤甲迁都西河(在山西省西南部〉,桀又迁都斟瓠,①《今本竹书纪年》还记载二41帝癸,一名♦P♦桀。
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鄂。
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古代地名对照表:扬州(广陵,江都)南京(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京)、洛阳(古又称“洛邑”东都)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安阳(西河,殷都,邺城)郑州(亳都、隞都)杭州(临安)背诵口诀夏禹定都在阳城,先毫后殷莫忘商。
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 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古代地名对照表:扬州(广陵,江都)南京(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京)、洛阳(古又称“洛邑”东都)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安阳(西河,殷都,邺城)郑州(亳都、隞都)杭州(临安)背诵口诀夏禹定都在阳城,先毫后殷莫忘商。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实践调查报告专业及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B111301班小组成员:王朋(组长)B11130108孙佳麒B11130106董博伟B11130120张帅 B11130125报告题目: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指导老师:贺玉萍夏云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摘要【洛阳古称雒阳、神都,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
因此,洛阳的古代都城遗址数量众多,其中留下的有迹可寻的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等著名都城遗址。
这些都城遗址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虽然自被发掘以来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保护,但是还存在管理设施不够完善、部分遗址被毁坏等诸多问题。
为改善这种情况本小组首先对洛阳这些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其次进行细致、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进而根据结果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最终形成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
希望通过这一调查实践队洛阳这些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洛阳,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现状,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和发展建议目录前言 (4)一、洛阳概况 (5)(一)发展历史 (5)(二)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 (5)(三)交通运输情况 (6)二、现存古代都城遗址分布情况及历史渊源 (7)(一)偃师二里头遗址 (7)(二)偃师商城遗址 (8)(三)东周王城遗址 (9)(四)汉魏洛阳城遗址 (10)(五)隋唐洛阳城遗址 (12)三、五大都城遗址现状 (13)(一)保护和开发现状 (13)(二)当前的主要问题 (14)四、发展建议和对策 (16)(一)加强政府的重视,提高人民的认识。
(16)(二)统筹整体发展规划,改革文化体制。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关键词:洛阳;城市规划;影响因素引言: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13个朝代的都城,有着1500年的建都史。
建国后,以洛阳城市规划经验命名的“洛阳模式”一度成为享誉学术界的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辉煌的都城,城市规划历经四期,不断演变,既有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又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1.洛阳古代城市规划建设1.1洛阳做为都城具有优良的条件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具备做为都城的地理优势。
城市地势平坦,具备适宜人居住、发展生产的自然环境。
北临水,南有山,城市具备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
洛阳一直是北方甚至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士大夫的聚居地。
1.2北魏及隋唐洛阳城洛阳建都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都城就是北魏洛阳城和隋唐东都洛阳城。
《洛阳伽蓝记•城外诸寺》中记录“京师东西二十里,步苟一里,里开四门,南此十五里,户十万九千怜。
扁社宫室府曹忍外,方三下,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万二十里。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制建造的中国古代都城。
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轴线偏全城的西部,宫城、皇城也位于城市的西北。
2.布局如棋盘,街道横纵规整。
3.都市繁华,绿化景观较好。
4.城内有“三市”及大型粮仓。
5.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
2.“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洛阳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洛阳被列为了全国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对于洛阳新厂区的选址,中央联合选厂组提出过四个方案:西工、白马寺、洛河南及涧河西。
在这四个方案中:西工是西周王城遗址所在地;白马寺为唐、宋古葬墓区;洛河南不仅是隋唐城遗址所在地,同时距离陇海线较远。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实践调查报告专业及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B111301班小组成员:王朋(组长)B11130108孙佳麒B11130106董博伟B11130120张帅 B11130125报告题目: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指导老师:贺玉萍夏云关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报告摘要【洛阳古称雒阳、神都,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
因此,洛阳的古代都城遗址数量众多,其中留下的有迹可寻的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等著名都城遗址。
这些都城遗址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虽然自被发掘以来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保护,但是还存在管理设施不够完善、部分遗址被毁坏等诸多问题。
为改善这种情况本小组首先对洛阳这些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其次进行细致、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进而根据结果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最终形成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
希望通过这一调查实践队洛阳这些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洛阳,古代都城遗址,文化资源现状,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和发展建议目录前言 (4)一、洛阳概况 (5)(一)发展历史 (5)(二)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 (5)(三)交通运输情况 (6)二、现存古代都城遗址分布情况及历史渊源 (7)(一)偃师二里头遗址 (7)(二)偃师商城遗址 (8)(三)东周王城遗址 (9)(四)汉魏洛阳城遗址 (10)(五)隋唐洛阳城遗址 (12)三、五大都城遗址现状 (13)(一)保护和开发现状 (13)(二)当前的主要问题 (14)四、发展建议和对策 (16)(一)加强政府的重视,提高人民的认识。
(16)(二)统筹整体发展规划,改革文化体制。
《洛阳伽蓝记》所见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与城市环境作者:岳彦如来源:《鄱阳湖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作为北魏政权的都城和当时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城市建设日趋完善。
《洛阳伽蓝记》细致描述了北魏洛阳城的风貌,其中不乏对动植物的介绍。
通过对该书所记载动植物的整理与分析,可知北魏洛阳城动植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街道、寺院、园林、住宅等各类空间场所,且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彰显山水审美风尚,密切联系城市环境,凸显佛教文化特色。
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分布,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点及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当时、当地特有的城市环境风貌。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动植物;城市环境;北魏洛阳城洛阳城开发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之称。
北魏迁都于此,经营十余年,国力渐臻鼎盛。
洛阳的城市规模随之扩大,人口滋生。
优越的自然环境,给洛阳带来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它们与城市中其他景观在长期的共同发展中渐渐成为和谐的整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北魏洛阳城与《洛阳伽蓝记》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坐落在现在的洛阳市东15里处,与偃师、孟津相邻。
它位于黄河下游,自古被认为是“天下之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它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养育众多人口。
水与洛阳城也有密切的关系。
洛阳城历来以洛河为中轴东西分布,并对城市周围的伊河、瀍河、涧河三条河流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①。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人们安居乐业、政权建都的理想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先后发掘了十余座古城遗址,时代最早者可追溯至夏朝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虽然经历战火,但经北魏十几年的经营,洛阳城的规模更为扩大。
它不仅是北魏的都城和政治中心,也是当时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城内人口众多。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魏末洛阳“有户十万九千余”。
北魏政权在迁都前,经过极其科学、周密的规划。
中国古代都城表1、夏安邑(今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省禹州市)2、商商丘(前期、今河南商丘)郑州(中期、今河南郑州)洛阳(今河南西部)(中期、今河南洛阳(今河南西部))安阳(后期、今河南安阳)3、西周镐京(今西安市长安(今陕西西安)区西北)4、东周(春秋战国)洛阳(今河南西部)齐临淄楚郢燕蓟秦咸阳(今陕西城市)韩阳翟(河南省禹州市)赵邯郸魏大梁5、秦朝咸阳(今陕西城市)6、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7、东汉洛阳(今河南西部)8、三国魏洛阳(今河南西部)蜀成都吴建业(今江苏南京)9、西晋洛阳(今河南西部)265年—316年10、东晋建康(今江苏南京)317年—420年11、南北朝420年—589年北魏洛阳(今河南西部)西魏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魏邺城北周长安(今陕西西安)北齐邺城宋建康(今江苏南京)齐建康(今江苏南京)梁建康(今江苏南京)陈建康(今江苏南京)12、隋朝大兴13、唐朝长安(今陕西西安)14、五代十国后梁汴州(今河南开封)后唐洛阳(今河南西部)后晋汴州(今河南开封)后汉汴州(今河南开封)后周汴州(今河南开封)吴国广陵(今扬州)南唐金陵(今江苏南京)前蜀成都后蜀成都闽国长乐楚国(南楚)长沙府(今长沙)南汉兴王府(广州)荆南(南平)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北汉太原15、北宋开封16、南宋临安(今杭州)17、西夏兴庆18、辽上京19、金会宁汴京20、元朝大都21、明朝南京北京22、清朝北京。
王子坊《洛阳伽蓝记》【课文说明】《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都城洛阳佛寺情况的著作。
伽蓝是梵语音译词,即佛寺。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魏自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以后,王公大臣争建佛寺,数十年间仅洛阳城内就建有佛寺一千多所。
北魏末,洛阳屡经战乱,诸寺多成废墟。
(南北朝420—581: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86—581)作者杨衒之是北魏至北齐时人,北魏北齐时均曾担任官职。
公元547年因事重过洛阳,看到洛阳荒芜的景象,追忆过去寺观的侈丽,都城的繁盛,写成这部书,用来寄托他对北魏覆亡的哀悼。
本书善用简洁的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语言流畅。
虽然夹有骈俪成分,但基调是散文,成为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散文名著之一。
文选题目是教材编者所加。
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描述了北魏几个王侯的奢侈生活、腐朽思想和贪婪性格,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封建贵族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课文讲读】【原文】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译文】——从洛阳退酤向西,张方沟向东,向南临近洛水,向北抵达芒山,其间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统称为寿丘里,是皇室宗亲所居处的地方,民间称为王子坊。
(段意:简介王子坊地理位置。
)【原文】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piăo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鳏寡不闻犬豕shĭ之食,茕qióng独不见牛马之衣。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shàn(专也)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本段多骈俪、对偶。
“鳏寡……”——引用、互文——鳏寡茕独都不……【译文】——当时天下安定,四面八方的边远民族也都臣服北魏,遵循职守;文章著作记载着国家的吉祥喜庆,和光普照调节着四季的风雨气候;老百姓家家富足,年成丰收,民俗欢乐。
中国各朝代的都城在哪儿?2009-10-09 14:34五代:后梁;公元907--公元923;朱温、朱友珪、朱友贞;汴梁。
后唐;公元923--公元936;李克用、李存勖、李亶、李从厚、李从珂;洛阳。
后晋;公元936--公元946;石敬瑭、石重贵;汴梁。
后汉;公元947--公元950;刘暠、刘承佑;汴梁。
后周;公元951--公元960;郭威、柴荣、柴宗训;汴梁。
十国:吴;公元892--公元937;杨行密、杨渥、杨隆演、杨溥;江都。
南唐;公元937--公元976;李昪、李璟、李煜;江宁。
吴越;公元893--公元978;钱镠、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倧;杭州。
前蜀;公元891--公元925;王建、王衍;成都。
后蜀;公元926--公元965;孟知祥、孟昶;成都。
南汉;公元905--公元971;刘隐、刘岩、刘玢、刘晟、刘继兴;兴王。
楚;公元896--公元951;马殷、马希声、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马希崇;长沙。
闽;公元893--公元945;王潮、王审知、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王延曦、王延政;长乐。
南平;公元907--公元963;高季兴、高从诲、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江陵。
北汉;公元951--公元979;刘崇、刘承钧、刘继恩、刘继元;太原。
夏是洛阳市偃师市二内中商是安阳周最早是河南商丘(亳),在以后三世纪中共迁移国都五次.东周是洛阳秦是西安西汉是西安东汉是洛阳魏是许昌,蜀是成都,吴是南京西晋是洛阳东晋是南京南北朝太多了不说了隋是洛阳唐是西安五代十国太多了宋是开封元是北京明朱元璋在南京后来是北京清是北京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移国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年龄和战国两个期间。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北魏宫城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所建宫殿在魏晋洛阳宫基础上又吸收了东晋、南朝建康宫的特点。
宫城也建有内外三重宫墙,最高政权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仍在第二重墙内,第三重墙内分为朝、寝两区。
朝区中以主殿太极殿和与之并列的东堂、西堂为中心,殿南有广庭,南对宫城南面正门阊阖门和门外的铜驼街,形成全宫、
全城的主轴线。太极殿与东堂、西堂间有横墙,墙上有门,门内即寝区,在中轴线上建有前后两组宫院。前一组为式乾殿和显
阳殿,后一组为宣光殿和嘉福殿。四殿前后相重,左右各建一翼殿,都形成和太极殿及东西堂相似的三殿并列布局,并前有殿
门,左右有廊庑,围成四个宫殿庭院。在显阳殿和宣光殿之间有一条横街,称为永巷,将寝区中轴线上的四所宫院分为两组。
永巷东西经东西面宫墙上的三重门可通到宫外。在中轴线上四座宫院的两侧还有次要轴线,建有若干次要宫院。北魏宫寝区的
布局虽然和魏晋时基本相同,但在性质上已有改变。式乾、显阳两所宫院已不再像魏晋洛阳宫和东晋建康宫那样用为帝寝、后
寝,皇帝常在这里进行公务活动,性质近于东堂、西堂。
如果说寝区为皇帝私宅,这正殿就近似于宅中的前厅,而永巷以北的宣光、嘉福等殿才是居住后妃的寝殿。这种使用性质
上的变化,实是隋唐时期宫殿布局发生新变化的前奏。
北魏洛阳宫城平面示意图
1,尚书省门 2,尚书省 3,南止车门 4,太极殿 5,太极东堂 6,太极西堂 7,式乾殿 8,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显阳殿 9,徽音殿 10,含章殿 11,宣光殿 12,明光殿 13,晖章殿 14,嘉福殿 15,西省 16,
东省
中国网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