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洛阳城的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4
洛阳城市发展分析:
东汉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洛阳城
唐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的宫城,从西汉多宫演变到南北两宫对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而且宫城面积的占全
城面积的比例,较西汉有较大的减少,且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东汉时期的南北两宫就是洛阳城中最
主要的宫殿建筑。
北魏:北魏的洛阳城废除原来的南北二宫制度。
宫城平面成为一规整的长方形,四周筑围墙。
宫城
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朝会宫殿区,北部为后廷寝宫区。
隋唐:洛河将隋唐洛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有桥相连,平面略成方形。
宫城、皇城南北毗连,建于
西北角的高地,东有东城、含嘉仓城,西、北两面有夹城及诸小城围护,占据洛河北岸大部分城区,
洛河南岸为大面积的居民里坊和工商业区。
北魏洛阳故城的历史建设与文化意义洛阳,历史上素有“九州之冀,万邦之都”之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是东周的国都,隋唐的辖区首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镇之一。
而作为北魏时期的首都,洛阳在整个北方地区具有重大的历史建设和文化意义。
北魏洛阳故城作为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遗迹,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和政治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宝贵的史料来源。
一、北魏时期的洛阳北魏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北魏时期,洛阳被选为国都。
作为国都,洛阳得到迅速的发展,城市规划、政府建筑、宗教建筑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北魏时期的洛阳以宫苑之大和市井之繁荣著称。
北魏时期的洛阳城面积非常大,城墙周长超过17公里。
作为城市的中央,洛阳的宫苑非常庞大,许多宫殿、神庙和工厂都在宫苑里面。
而洛阳城内的市井则以繁荣多姿、热闹非凡而著称。
市井中,酒楼、剧场、市集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繁华盛世。
在政府建筑方面,北魏时期的洛阳三公九卿的衙署、六部院、礼部等政府机构建筑较为庞大、繁华。
政府建筑都依据传统的榜样,按权利地位的高低,分为大小衙署,由九卿官担任管理。
六部院是全国性行政机构,主管司法、财政、工程、侍郎、太仆和军事,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单位之一。
在宗教建筑方面,洛阳寺庙较多,多为佛教寺庙。
北魏时期佛教的兴盛,尤以悬空寺、龙门石窟、少林寺之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之壁画、洛阳白马寺之僧侣廊以及大内高等佛教品质之供奉等,使佛教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而洛阳佛教的兴起和发展也使得宗教建筑得到了重要的发展而影响了当时的文化。
二、北魏洛阳故城的建设北魏时期的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建筑规划和设计的中心。
为了展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先考虑到北魏时期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和城市文化方面的发展。
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建设紧密关联着北魏政府和城市居民的需求。
汉魏洛阳城宫城形制及其影响洛阳汉魏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四朝的都城。
由于距今时代久远,人们对其形制布局的认识若明若暗。
根据近年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阊阖门等遗址考古发掘材料,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它所开创的单一宫城“建中立极”“五门三朝”等制度开启了都城布局和宫室制度的新时代,说明北魏洛阳城宫城形制对隋唐以降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有重要地位。
标签:魏晋南北朝;汉魏洛阳城;古代都城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四个朝代的都城遗址,它实际作为都城300余年,而从开始建都到完全废弃则前后延续五个世纪。
汉魏洛阳城及其宫城情况,散见于古代文献,但语焉不详。
自1954年以来,中国考古工作队对汉魏隋唐洛阳城遗址进行了多次勘察,发表了不少研究文章①,但由于汉魏洛阳城几经兴废,遗墟为多个朝代城址叠加,其形制布局和沿革情况极为复杂,文献记载较为简略,宫城的主要部分尚未发掘,相关研究仍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
本文依据近年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结合文献资料,对洛阳汉魏故城的形制、布局、沿革重新加以探讨,着重阐述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文献记载的汉魏洛阳城宫城考述东汉洛阳城是在周代成周城和秦、西汉洛阳城的基础上重建的。
西周初周公姬旦营建洛邑,称成周。
春秋时,周敬王将都城由王城(在今洛阳市西工区)东迁成周,称东周。
战国时改称洛阳,秦庄襄王封丞相吕不韦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遂大规模营建洛阳城,其南宫西汉时期尚存。
汉高祖刘邦五年(前198)曾“置酒洛阳南宫”。
②及东汉定都洛阳,始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十四年春正月,起南宫前殿。
”③汉明帝永元三年(90),“起北宫及诸官府”。
永元八年“冬十月,北宫成”。
④东汉洛阳城内的宫苑,主要是南宫和北宫。
“南宫至北宫,中央作大屋,覆道,三道行,天子从中道,从官夹左右,十步一卫。
两宫相去七里。
”⑤从《永乐大典》所载《后汉京城图》看,南宫和北宫在平面上呈“吕”字形,南北对峙,占都邑多半空间。
汉魏洛阳故城沿革与形制演变初探钱国祥.关键词:汉魏洛阳故城城市沿革形制演变洛阳,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都城之一。
自有史记载的夏、商、周1以来,一直到宋、金,中国历史上有十几个朝代先后在这里正式建都或作为陪都,其都城的历史达1000多年。
因此在古洛河之阳、邙山之南,古代先人为我们先后留下了五座重要的都城遗址,即夏代的二里头、商代早期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洛阳城等遗址。
这些城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汉魏洛阳城,位于五座城址中间(图1),城址历史悠久,经历朝代众多,使用时间最长,经过多次修筑、废毁、再改建,城市形制变化极为频繁复杂,是了解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与发展变.作者简介:1961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
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参加过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汉魏洛阳故城等地的考古发掘工作。
1994年任汉魏洛阳故城队队长,主持该城考古勘察与发掘,现为副研究员,撰写发掘报告及论文十余篇,主要代表作有《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汉魏洛阳故城金墉城址发掘简报》、《汉魏洛阳城出土瓦当的分期与研究》等。
化的重要城址。
因此,通过借用历史文献结合最新考古材料,对这座城址沿革历史与形制演变进行探索与研究,是笔者的初步尝试。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洛阳市区东约15公里,城址最大时面积近100平方公里。
该城曾是我国古代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朝代的王都或国都。
而关于这个城址的历史,最早则始建于西周,其间经过了东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修建与使用,最晚废弃在唐初,使用了约1600年。
一、西周时期的城址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对该城址汉魏时期大城城墙进行发掘解剖时,发现该城墙是由多个时期分别夯打而成,最早的城墙夯土始建于西周,这无疑是一项重要收获。
经过对考古材料进一步整理研究,确认被叠压在汉魏洛阳城下的西周城址形制略为东西长方形,位于汉晋时期洛阳城的中段2(图2)。
·文苑品一札载满阳光的书卷“请君只看洛阳城”——中国古都之北魏洛阳城提到中国古代的都城,势必绕不开洛阳城。
今天的河南洛阳市内有两处洛阳城遗址,分别是汉魏洛阳城遗址与隋唐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时期,其作为都城的历史更是长达540余年,曾先后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的国都。
司马光面对它,也曾发出“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慨。
北魏灭亡后,汉魏洛阳城渐遭废弃。
至隋炀帝时期,宇文恺于汉魏洛阳城旧址以西营建东都,也就是后来的隋唐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北魏都城而存在的汉魏洛阳城。
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上承秦汉、下启唐宋”的重要作用,是反映汉唐之际都城形制演变的有力物证。
同时,它还是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者,这些在其城市的布局形制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选址之巧思中国古代都城选址讲求“择中”“相土”“形胜”“交通”等原则。
即要求都城位于疆域的中心,以形成四方辐辏的效果来加强统治,同时还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以供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有依山傍水的优越地势以便人们生产生活和防御外敌,以及水陆皆备的发达交通网络。
洛阳位于豫西山地和黄河平原交界的伊洛盆地之中,自古就有“土中”的赞誉。
它北至幽燕,南达江淮,西对关陇,东抵黄河下游平原,同疆域四方的距离大致相近。
周公称此处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同时,伊洛盆地三面环山,周围还有伊、洛、瀍、涧四水环绕,起到了天然的防卫效果。
地表覆盖着肥沃的土壤,盆地内平坦开阔的地形于农业耕种十分适宜,适合人们在此繁衍生息。
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是汉魏洛阳城的历代统治者决定定都于此的重要因素。
除自然环境外,都城的选址还需要考虑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有政治、文化上的考量——既可以更好地镇压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稳固政权,也出于北魏游牧民族对“河洛王里”中40科学24小时Science in24hours2021年第6期原文化正统性的向往。
洛阳历史洛阳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洛阳位于中国的河南省,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多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以下是关于洛阳历史的一些概要,供您参考。
1.古代洛阳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商代时期,洛阳是商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代的一个重要都城之一。
在西周时期,洛阳成为了西周王室的都城之一,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周时期,洛阳拥有宏伟的宫殿、庙宇和城墙,是一座繁荣的古都。
2.东汉洛阳在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东汉洛阳以宏伟的洛阳宫为中心,城市规划完善,建筑壮观,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东汉时期,洛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家,如班固、蔡伦、张衡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洛阳曹魏时期在三国时期,曹魏建立了都城洛阳,并将其设为国都。
曹魏时期,洛阳经济繁荣,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洛阳成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名士。
同时,洛阳还是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中心之一,佛教文化在洛阳得以传承和发展。
洛阳还建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园林,形成了独特的曹魏时期的文化风貌。
4.洛阳晋朝时期在晋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晋朝时期,洛阳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建筑风格多样,形成了独特的晋代文化风貌。
晋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如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洛阳还是佛教的中心,佛教文化在洛阳得到了繁荣发展,众多的佛寺和佛塔建立于此,如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成为了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5.洛阳北魏时期在北魏时期,洛阳成为了北魏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北魏时期,洛阳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城墙更加宏伟,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北魏洛阳城与龙门石窟作者:扈晓霞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4期北魏洛阳城自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始,历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孝武帝等,至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前后共计41年时间,经历了始建、繁荣、废弃几个阶段。
龙门石窟自太和年间开凿,迄至隋唐盛期,位列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其中北魏时期的石刻造像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对了解洛阳城的丰富内涵、龙门石窟的造像沿革,具有重要价值。
一、北魏洛阳城建与同期龙门石窟之沿革北魏洛阳城是在魏晋洛阳城故址之上的又一新城。
主体建筑及城市格局的大致形式,主要经孝文、宣武二代的营造、扩建,以后诸帝均无大的改扩建。
魏晋洛阳城在经过“八王之乱”及五胡十六国时期刘曜、王弥、石勒等郡国军队逐鹿中原、烧杀劫掠后,王都风貌荡然无存,楼榭宫室,顿成废墟,满目皆是荒草遍野、路人凄切的景象。
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九月,巡幸故都洛阳,周巡故宫基址。
太和十七年十月,孝文帝巡幸金墉城,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负责营建新都洛阳。
又命青州刺史刘芳、中书舍人常景等,为殿宇、宫门、城门等建筑定名。
太和十九年八月,金墉宫建成,并造光极殿及重楼飞阁。
同时又在东汉北宫故地新筑宫城,南为宫区,北为苑区。
宫区内计有太极殿、太极前殿、观德殿、式乾殿、光明殿、显扬殿等。
在故华林园中新筑清凉殿。
百官衙署等建筑也相继完工。
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洛阳城建设告一段落。
宣武帝于景明二年(501年)九月,发畿内夫五万人筑京师323坊,四旬而罢。
并于华林园中筑蓬莱山。
正始五年(508年)六月,诏可依洛阳旧图,修听讼观,农隙起功,及冬令就。
洛阳城建设到此大致结束,后经诸帝续营,到北魏末期,洛阳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合有三百二十里”。
洛阳遂为北方政治、贸易、交通、文化中心,成为国际大都市。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十月,下诏迁宅漳滏,车驾北迁于邺,改司州为洛州。
AppreciatION 鉴赏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在东汉魏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隋唐长安城承袭发展并对以后朝代都城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对外要求抵御外部入侵,对内要求局域制衡,确保百姓安居乐业。
因此国家初创时,总是把都城建设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
490年,执掌北魏最高权力的冯太后驾崩平城,孝文帝随之亲政,通过不断改制,使王权逐步强化和集中,并决定将都城迁往中原腹地。
北魏洛阳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营建的。
据《魏书·高祖纪》太和十七年(493年)冬十月条记载:“戊寅朔,(孝文帝)幸金墉城。
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
”从布局上看,北魏洛阳城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一、宫城与内城北魏宫城的位置在内城的北中北魏洛阳城布局浅析周巧燕 徐博一图1: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平面布局勘探复原示意图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部而稍偏西,是在曹魏西晋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
它的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四面筑围墙,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占洛阳内城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图1)。
整个宫城区,地势较周围稍稍隆起,地面虽无宫墙遗迹,但地下大部分墙基仍然保留。
据勘探,宫城南墙宽8~11米,西墙宽13~20米。
宫城东墙,已探出长度为1284米、墙宽4~8米。
北墙目前尚未见到墙垣遗迹。
在宫墙设置有四门,南墙和东墙各一,西墙有两门。
其中,南墙的阊阖门为宫城正门,在距西南城角约180米处。
2001~2002年,阊阖门遗址被全面发掘,使其历史面貌得到重新展现。
1.阊阖门从平面布局上看,阊阖门是带有双阙的都城宫城正门。
双阙皆为曲尺形子母阙。
城门后置,使得双阙与宫墙相连。
城门下有夯土基座,面阔方向,除门道一间略宽为6米外,其余皆为5.7米。
进深方向,南、北间的进深为5.7米,中间两间则较窄,进深皆为3.5米,而且中柱比檐柱和金柱的柱坑既大又深,在结构上起着主体的承重作用。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建筑此时期为我国⼤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次民族⼤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族势⼒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劳动⼈民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休⽌的战争使⼴⼤劳动⼈民的⽣活⼗分痛苦,⼀些地⽅货币停⽌使⽤,华北甚⾄倒退到了⾃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民⽣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名俘虏,⼀个异族的奴⾪。
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的作⽤。
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佛道⼤盛,统治阶级⼤量兴建寺、塔、⽯窟等,寺院经济强⼤,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学艺术得到了解放。
总之,这是⼀个建筑技艺⼤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
城市建设此时期由于纵向庭园过多造成纵向交通不便,故以道路或⼩⼴场将纵向庭院划成两组以上。
北魏洛阳城(点击放⼤)南朝建康城(点击放⼤)北魏洛阳城复原图(点击放⼤)麦积⼭⽯窟西魏壁画宫殿(点击放⼤)麦积⼭⽯窟北周壁画宫殿(点击放⼤)单体建筑此时期建筑艺术及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多为⽅形。
⽃拱⽅⾯,额上施⼀⽃三升拱,拱端有卷杀,柱头补间铺作⼈字拱,其中⼈字拱的形象也由起初的⽣硬平直发展到后来优美的曲脚⼈字拱。
屋顶⽅⾯,东晋壁画中出现了屋⾓起翘的新样式,且有了举折,使体量巨⼤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重楼⾼耸,屋顶曲线和鸱尾尚显幼稚分段式歇⼭顶(敦煌壁画)它是歇⼭顶的最初形态,为悬⼭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分段式歇⼭顶及⼈字拱(⽇本四天王寺)⼈字拱(云岗⽯窟)⼈字拱(⽇本四天王寺⼭门,南北朝风格)⽇本法隆寺⾦堂(南北朝风格)结构图(点击察看)法隆寺⾦堂⽴⾯图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的真实特征,是弥⾜珍贵的资料佛教建筑南北朝时,盛⾏“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宅地改建为佛寺。
汉魏洛阳城阳渠遗址与古代都城的生态水利建设阳渠是伴随着汉魏洛阳故城的营建、改造、扩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通过对周边河流的开发利用,并经过不断地增修、完善,其功能日趋合理,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水利系统。
在城市生活用水、防御、灌溉、泄洪、漕运及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洛阳的城市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城市水利设施发展的典范。
标签:汉魏洛阳故城;阳渠;城市水利“居中而治,四塞险固,山河拱戴”是中国封建王朝建都选址的既定理念。
纵观历代都城,几乎无一例外地依山傍水而建,说明古代都城的选址对于以山川河流为载体的水源的高度依赖,其中还有对河流、池沼进行疏浚、截流、导引、改造等工作,使其能更好地满足都城对水源的需要。
汉魏时期的阳渠就是伴随着洛阳城的营建、改造、扩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
有关洛阳故城阳渠的修造、改建及其功能,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①,但关于阳渠的建设对汉魏洛阳城市民生活和城市生态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文拟对此方面做一讨论,以说明人工河渠在古代都城建设中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所产生的影响。
一、汉魏洛阳故城的修建与阳渠的开凿1.汉魏时期洛阳城的修建汉魏洛阳故城修建始于周朝,周成王时期,先后命召公和周公规划营筑雒邑。
“成王在丰,欲宅雒邑,使召公先相宅。
”②“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厥既得卜,则经营。
”周公“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我卜河朔黎水。
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
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③。
经过占卜,在涧水东、瀍水西之间和瀍水东的洛水之滨皆卜兆大吉。
遂在涧水东、瀍水西、洛河北岸修建王城,作为周之东都,周王居之。
周人又在王城东四十里处建都城,以迁殷民,史称成周。
郑玄《诗谱·王城谱》称:“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既成,谓之王城,是为东都,今河南是也;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今洛阳是也。
”④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的洛阳城址在洛水以北,邙山以南,瀍水以西的地带。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关键词:洛阳;城市规划;影响因素引言: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13个朝代的都城,有着1500年的建都史。
建国后,以洛阳城市规划经验命名的“洛阳模式”一度成为享誉学术界的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辉煌的都城,城市规划历经四期,不断演变,既有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又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1.洛阳古代城市规划建设1.1洛阳做为都城具有优良的条件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具备做为都城的地理优势。
城市地势平坦,具备适宜人居住、发展生产的自然环境。
北临水,南有山,城市具备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
洛阳一直是北方甚至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士大夫的聚居地。
1.2北魏及隋唐洛阳城洛阳建都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都城就是北魏洛阳城和隋唐东都洛阳城。
《洛阳伽蓝记•城外诸寺》中记录“京师东西二十里,步苟一里,里开四门,南此十五里,户十万九千怜。
扁社宫室府曹忍外,方三下,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万二十里。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制建造的中国古代都城。
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轴线偏全城的西部,宫城、皇城也位于城市的西北。
2.布局如棋盘,街道横纵规整。
3.都市繁华,绿化景观较好。
4.城内有“三市”及大型粮仓。
5.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
2.“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洛阳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洛阳被列为了全国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对于洛阳新厂区的选址,中央联合选厂组提出过四个方案:西工、白马寺、洛河南及涧河西。
在这四个方案中:西工是西周王城遗址所在地;白马寺为唐、宋古葬墓区;洛河南不仅是隋唐城遗址所在地,同时距离陇海线较远。
作者: 贾文慧
作者机构: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特征
摘要: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整体上在内城和郭城沿御道规整化布局里坊区,并呈现出以类相从、坊市趋于融合、里寺相互掺杂以及权贵富贾竞相豪侈等特征。
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与北魏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折射出北魏历史兴衰,促进了北魏时期城市转型,为隋唐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邺城╱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城各种平面图曹魏邺城邺城(1)邺北城①考古发现邺北城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城墙用夯土筑成。
城址内东西向建春门-金明门大道,为全城横轴线。
第一,该道南面有南北大道三条,其中中阳门大道是邺北城的南北中轴线;第二,该道之北发现南北大道两条。
铜雀台和金虎台是邺北城遗址中仅存于今地面之上的建筑基址遗迹。
②城市布局邺北城以建春门-金明门大道为界线,将全城划分为南北两区。
北区:第一,中部为宫殿区及中央衙署区;第二,西面是王家园林区及具有军事堡垒和宴饮游乐双重性质的“三台”区;第三,东面是高级贵族居住的“戚里”。
南区:一般衙署和城市居民生活区。
③街道系统邺北城建春门-金明门大道与中阳门大道相交,构成“T”字形城市主干道系统。
标志着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2)邺南城①城池邺南城考古已发现东、南、西三面城墙,其北墙则延用邺北城南墙;东、南、西三面城墙外侧筑有马面,并有护城河,以增强城池防御。
②城门、道路南墙中门“朱明门”形制对后世各朝都城宫城设计有深远影响;南北向道路中居中的朱明门是邺南城南北中轴线,路幅最宽,礼制地位最高。
③城市布局宫城区建筑空间并不是完全的中轴对称布局;集北魏洛阳城和邺北城之大成,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规划的直接渊源。
洛阳城曹魏、西晋、北魏沿用东汉故称汉魏洛阳城(2)洛阳城①大城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城垣均系版筑夯土墙,大城周长约合14公里;在大城城垣之外发现了顺城而建的护城河遗迹。
②城门和道路:文献记载汉魏洛阳城前后共建过13座城门,现已发现10座;城内街道共发现东西横道和南北纵道各4条。
③宫城及其宫殿宫城位于大城中北部略偏西处,平面呈南北稍长矩形,占大城总面积1/10左右。
正门阊阖门:第一,发现城门台基、门前左右双阙阙台与阙间广场、城门东西两侧院落遗迹等。
第二,北对正殿太极殿、南对铜驼街和大城正门宣阳门,位置显要。
第三,证明魏晋已实行单一宫城制;门阙形制:为秦汉门阙研究提供演进资料,也为北齐邺南城正门朱明门前双阙找到直接源头。
一、概述北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北魏洛阳城作为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其空间构造和历史叙事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次讲座将深入探讨北魏洛阳城的空间构造和历史叙事,以期能够对北魏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历史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北魏洛阳城的空间构造1. 城市布局北魏洛阳城是当时我国最重要的都城之一,其城市布局体现了北魏政治和社会的特点。
城中心的宫殿和政府机构布局如何体现了当时政权的权力结构?城市的规划是否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 城市功能区划北魏洛阳城包括了宫殿、城隍庙、市场、居民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这些功能区划的设置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和职业分工?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通联和互动又是如何的?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职业状态。
3. 城市防御设施洛阳城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其防御设施建设必然是非常重要的。
城墙、城门、城楼、护城河等防御设施的构造和布局如何反映了北魏时期的军事战略和技术水平?这些防御设施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城市的发展和安全?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方面。
三、北魏洛阳城的历史叙事1. 政治历史北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频繁的时期,其政治历史对洛阳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时期,洛阳城曾经历了哪些政权更迭和权力争夺?这些事件又如何影响了城市的空间构造和功能布局?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的政治历史和演变。
2. 社会文化历史北魏时期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洛阳城的社会和文化发展。
城市中的居民是如何凝聚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城市中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动又如何影响了城市的景观和形态?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的社会文化历史。
3. 经济发展历史洛阳城作为经济中心,其经济发展历史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中的商业活动、手工业生产、农业资源等如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城市的经济地位又如何影响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变化?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的经济发展历史。
描述北魏洛阳城北魏洛阳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是北魏时期的首都城市洛阳的核心建筑。
洛阳城作为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洛阳城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年间,是北魏王朝最重要的城池之一。
城墙高大坚固,周长达到了近20公里。
城墙采用了砖石结构,外墙平整光滑,城门上方设有高耸的城楼,守城士兵可以从城楼观察城外的情况,以便及时应对敌人的进攻。
城墙四周设有护城河,形成了坚固的城防体系。
洛阳城内的街道规划整齐,主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了网格状的街道格局。
重要的街道两侧建有商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游客。
城内还设有官府、官署、学堂、寺庙等建筑,构成了繁华热闹的市区。
城内居民众多,人口密集,生活气息浓厚。
洛阳城内有许多重要的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阳宫。
洛阳宫是北魏皇宫,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壮观。
宫殿建筑群坐落在宽阔的广场上,宫殿主体建筑高大宏伟,殿宇间错落有致,气势磅礴。
宫殿内设有大殿、宴会厅、寝宫等,供皇帝居住和举行各种重要活动。
洛阳宫作为北魏政权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除了洛阳宫,洛阳城内还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如白马寺、龙门石窟等。
这些寺庙是佛教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朝拜。
白马寺是北魏时期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规模宏大,建筑精美。
寺内供奉着佛像和经文,是人们祈求神灵保佑和寻求内心宁静的地方。
龙门石窟则是洛阳城附近的一处石窟群,有各种精美的佛像和壁画,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洛阳城还是北魏时期文化繁荣的象征。
北魏时期,洛阳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文化氛围浓厚。
许多文人在洛阳城内写诗作赋,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洛阳城记》,通过对洛阳城的描写,展现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
北魏洛阳城作为北魏王朝的首都城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的建筑规模宏大,城内的街道和建筑布局整齐有序,各种建筑物层次分明,展现了北魏时期的繁华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