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六古书注解
- 格式:ppt
- 大小:348.00 KB
- 文档页数:38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
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
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
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
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
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
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
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
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
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
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后来写作辟(注: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同上)(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词义范围不同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
这是多数词义变化的情况。
C 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通论 [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第六章古书的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字⽅⾯的隔阂,今⼈阅读前⼈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献、掌握古代⽂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的问题,要利⽤古注,⾸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的问题。
⼀、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献产⽣的时代背景、⽂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的注释,我们不是⽆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丈⽈堵,三堵⽈雉,⼀雉之墙长三丈,⾼⼀丈。
侯伯之城,⽅五⾥,径三百雉,故其⼤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雉墙的体积,⽽且知道了三百雉并⾮指诸侯国⾸都城墙的周长,⽽是指⾸都城墙⼀⾯的长度。
⼜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君⼦好逑。
”⽑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宜为君⼦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者,未嫁之称。
盖指⽂王之妃⼤姒为处⼦时⽽⾔也。
君⼦,则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义项。
古注并⾮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不能盲⽬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惊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