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9
【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先秦①特点: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2)两汉①特点: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①特点: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古代教育水平低下,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含义和背景,注解可以使古书中的意义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如《周易》、《春秋》等书虽然是古代经典之作,但是其中的意义非常深奥,很难让人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注解就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遗产之一。
古书的注解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补充资料,二是解释内容。
在补充资料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书中对当时历史、文化、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补充资料,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就像《资治通鉴》中的注解,它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
在解释内容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是解释书中的意义。
这些意义可能是深奥的哲学思想,可能是关于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也可能是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论语》的注解中,虽然内容简短,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注解解释了孔子的经验,也把孔子的智慧传承给后代。
古书的注解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内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通过阅读标注的注解,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此外,注解也有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古书,拓宽视野和拓展思路。
总之,古书注解在历史上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注释,优秀的注解家们在一代代人们之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遗产。
在今天,注
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考和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
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古书的注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古书的注解工作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汉代已经是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了,兴起了经学笺注的热潮,两汉古书的注解主要是围绕儒家五经展开的。
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后代人,如汉代人,就已经不完全能读懂先秦的许多典籍。
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从而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
例举如下。
《尚书·泰誓》:“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漢代孔安國註:“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
十人:周公旦、召公奭shì、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hóng夭、散宜生、南宮适kuò及文母。
”3.今天学习古注的目的:除了以上的目的外,另外对同一本书有不同注释人,各人观点不一,取舍之间有时不很容易决定。
还有,古人的注解一般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也比较生疏4.常见的古书注解大家:汉代的有:郑玄、毛亨、孔安国、马融、何休、赵岐。
晋代的有:杜预、郭璞,范宁。
魏代的有:王弼、韩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陆德明、孔颍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唐玄宗。
6.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1)传注体: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常见的名称(术语)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义。
从传述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诗诂训传》。
注:取义贯注,文义艰涩,需要适当地加以解释才能通晓,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须贯注才可通畅。
所以“注”就是诠释的意思。
“注”,古书又写作“注”,二者音义同。
笺: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用笔标志在原文的一侧,所以注文比较短小、简约。
它不但注释经书的原文,亦对原有的注解予以补充和修订。
疏:亦叫“正义”。
唐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注释术语。
不仅解释原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义疏体术语,后叙)。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古书注解是指对古书籍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的一种方法。
对于古书籍,特别是经典性的古书籍来说,注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书籍的含义和价值,而且也能够让这些古书籍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所以,古书注解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注解。
这种方式是最直接的注解方法,就是对古书籍中难懂的句子或者生僻的词汇进行解释和补充,为读者提供更为详细的理解和认识。
直接注解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古书籍中的深奥难懂的内容解释清楚,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书籍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同时,直接注解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古书籍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书籍的真正含义。
第二种方式是引用注解。
这种方式的主要作用是在注解中引用其他古书籍的内容或者跟古书籍相关的历史事件,来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补充和解释。
通过引用注解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到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在古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通过引用注解,读者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古书籍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加深对古书籍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种方式是批注。
批注是指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评注和评论,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并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一些解释和补充。
批注的好处在于,它能够让读者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古书籍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
第四种方式是图解注解。
图解注解主要是通过图片、照片、插图等形式,对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解释和补充。
通过图解注解,读者可以以视觉化的方式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古书籍中的某些内容,进一步提高了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总的来看,古书注解的基本方式有直接注解、引用注解、批注和图解注解四种。
这些注解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读书人在对古书注解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注解方式。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解释词义:这是注解古书的基础工作,需要对古文中的生僻字词、历史名词、典故成语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文意。
2. 串讲文意:注解者会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将文章的主旨和思想进行串讲,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思路。
3. 分析句读:古书的句读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注解者会对古书的句读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序和语气。
4. 提示语法:古书的语法和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注解者会对古书的语法进行分析,提示读者注意古书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古书中的修辞手法比较丰富,注解者会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修辞表达方式。
6. 诠释典故成语:古书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和成语,注解者会对这些典故和成语进行诠释,帮助读者理解其含义。
7. 校勘文字:古书的抄写和流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和错误,注解者会对这些进行校勘和纠正,保证古书的准确性。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注解者可以对这句话进行串讲,分析其含义,并说明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典故。
同时,如果发现有错别字或者句子顺序错误等问题,也需要对其进行校勘和纠正。
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一、古书的注解与训诂、训诂学: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之给古书作注。
然而给古书作注的工作,幷非今人才有。
如果真是如此,则今人亦未必能作出注释,所以它还有前人给古书作的注。
即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所以,它也是古代文献语言三角支撑的一个有力支点。
说文点儿,它是训诂,说白了,它是古人的注释,是文献解释学的内核和主体。
“训诂”之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黄侃说: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训诂。
82年在苏州开全国训诂学会,苏州一家报纸写作“训话”会。
那么,究竟什么是训诂,什么是训诂学呢?《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由此可知,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
今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云:“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陆宗达先生把它叫做“文献语言学”。
“训诂”又写作“训故”,来历较古。
最早的是秦汉间的鲁人毛亨《诗诂训传》,后来《尔雅》也有释诂,释言,释训等名目。
但“诂”所释为古今语,言所释为方域异词,训所释为形容词、联绵词。
孔颖达云:“诂训传者,注释之别名”。
黄侃云:“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综上所述,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说明工作都可称之为训诂。
训诂学:在训诂之后加一学字,从其实质而言,训诂是感性的,个别的分析。
训诂学则是理性的,综合整理的,它使许多零碎的训诂材料带上客观性和系统性。
同时,它通过总结前人的训诂经验,使之成为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体系。
因此,简单地说,训诂学的定义可以描述为: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任务)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
古书的注解一、为什么要读古注《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
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
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
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
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
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
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
(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大都是解释的意思。
“传”有“传通”之意。
《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段玉裁注:“如今驿马,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孔颖达曰:“传通其义也”。
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者合称“春秋三传”,一般说,《左传》多补充史实,文字较多;《公羊》、《谷梁》多解释词语和《春秋》的体例)。
一般说“传”偏重于内容的解说、意思的阐发。
其他“解、说”类,如《韩非子》有《解老》一篇,《墨子》前有《经上》和《经下》两篇,后有《经说上》和《经说下》两篇。
2、两汉、魏晋先秦的古书传到汉代有很多已经很难读懂,于是学者们开始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当时所注多为儒家经典(人们把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如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赵歧《孟子章句》,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子类和史类,如东汉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汉人注书多是循经立训,一般侧重字词、名物的注解,有时也简要串讲句意,说明章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经史子集的许多古书都有了注本,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楚辞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注流注,注明,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下,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亦名为‘著’,故郑叙云:‘凡著三礼七十二篇,著者,取其名经意者也’。
注即著,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明也。
”古书注释称“注”的很多,如郑玄《周礼注》、《仪礼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等。
笺使注释的意思更加明确,即补充注释的意思。
《说文》:“笺,表识书也”,《字林》:“笺,表也;识也”。
《十三经注疏》于《诗经·周南·关雎》郑玄笺下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郑以毛学审备,尊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尊奉,故谓之‘注’”,是说郑称称“笺“有进一步表明毛意,且有自谦的意思(对原注简略不明显的地方加以申说,或记下自己的不同意见)。
章句离章辩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类似今天的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
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3、唐代汉人的注释到了唐代又变的难懂了,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一般叫“疏”。
疏《说文》:“疏,通也”,即疏通文意。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
”如《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人的义疏有“疏不破注”的传统,在尊重原注的同时,罕有发明。
十三经注疏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⒀《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三、注的体例和内容1、体例⑴单注本孔颖达曰:“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皆无经文。
《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诂训传》三十卷”,是毛为诂训亦与经别也。
’”约从东汉开始,为了阅读方便,方有经、注合一的经注本。
⑵经注本即经注合一。
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周南·关雎》“郑氏笺”下孔颖达疏曰:“……及马融为《周礼》之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汉以来始就经为注’。
”自马融“就经为注”后,一些子书注释者也都就原文注释,迳注文句之下,经注本就是就经为注,经注合一,注文紧置于所要注释的文字之下。
随着对同一著作各家注释日渐增多,为了博收众家之长,从魏晋开始又出现了“集注本”,又称集解、集传、集释等。
“集注本”有两种情况,一是集诸家注与本人的注为一体,如: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此书广泛引述刘歆、贾逵等人的说法,加以总结发挥);一是集诸家之注时,于注文之首标明集自何人,如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疏云:“以叙集解之体例也,今谓何晏时,诸家谓孔安国、包戚、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也。
集此诸家所说善者而存之,示无勦说,故各记其姓名,注言‘包曰’、‘马曰’之类是也。
”(3)注疏本是经注合刻的一种注本,这种注本始于大约南北宋之间。
疏出现后也有单疏本,后来集众注疏为一书的注疏本也应时间而生。
阮元《尚书注疏校勘记·序》“宋版”下附记:“盖注疏合刻起于南北宋之间,《易》、《书》、《周礼》先刻,当在北宋之末也”。
注疏本的大致体例:《相鼠》,刺無禮也。
衛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無禮儀也。
○相,息亮反。
篇內同。
【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禮儀”。
正義曰:作《相鼠》詩者,刺無禮也。
由衛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禮儀,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無禮儀者。
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禮,而刺其無禮者,所以美文公也。
《凱風》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無禮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
在位無禮儀,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
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
箋云:儀,威儀也。
視鼠有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
○行,下孟反。
之處,昌慮反。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
【疏】“相鼠”至“何為”。
○正義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
視鼠有皮,猶人之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于鼠乎?人以有威儀為貴。
人而無儀,則傷化敗俗,此人不死何為?若死,則無害也。
○箋“視鼠”至“者同”。
○正義曰:大夫雖居尊位,為闇昧之行,無禮儀而可惡,猶鼠處高顯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恥。
鼠無廉恥,與人無禮儀者同,故喻焉。
以傳曰“雖居尊位”,故箋言“雖處高顯之居”以對之。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止,所止息也。
箋云:止,容止。
《孝經》曰:“容止可觀。
”無止,則雖居尊,無禮節也。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俟,待也。
相鼠有體,體,支體也。
【疏】傳“體,支體”。
○正義曰:上云“有皮有齒”,己指體言之,明此言體,非遍體也,故為支體。
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遄,速也。
○遄,市專反。
《相鼠》三章,章四句。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申国,今南阳宛县。
○宛,於元反。
娶,取住反。
【疏】“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正义曰:杜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
贾逵云“凡言初者,隔其年,后有祸福,将终之,乃言初也”。
○注“申国,今南阳宛县”。
正义曰:《外传》说伯夷之后曰“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则申吕与齐许俱出伯夷,同为姜姓也。
《国语》曰“齐许申吕由大姜”,言由大姜而得封也。
然则申之始封亦在周兴之初,其后中绝,至宣王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於谢。
《诗·大雅·崧高》之篇,美宣王褒赏申伯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是其事也。
《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
宛县者,谓宣王改封之后也。
以前,则不知其地。
生庄公及共叔段。
段出奔共,故曰共叔,犹晋侯在鄂,谓之鄂侯。
○共音恭。
共,地名。
凡国名、地名、人名、字、氏族、皆不重音,疑者复出,后仿此。
鄂,五各反。
【疏】注“段出”至“鄂侯”。
○正义曰:贾服以共为谥。
谥法“敬长事上曰共”。
作乱而出,非有共德可称,糊口四方,无人与之为谥,故知段出奔共故称共,犹下晋侯之称鄂侯也。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寐寤而庄公巳生,故惊而恶之。
○寤,五故反。
恶,乌路反。
注同。
【疏】“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正义曰: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故杜云“寐寤而庄公巳生”。
爱共叔段,欲立之。
欲立以为太子。
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虢叔,东虢君也。
恃制岩险而不脩德,郑灭之。
恐段复然,故开以佗邑。
虢国,今荧阳县。
○亟,欺冀反,数也。
为,于伪反。
岩,五衔反,本又作岩。
虢,瓜伯反,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