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外科感染(续页) -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13
外科感染一、概述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
1.分类通常分为①非特异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由单一或几种病菌共同致病;②特异性感染:此类感染的病菌各有不同的致病作用,引起比较独特的病变。
按病程为分①急性:病程在3周以内者;②慢性:病程超过2个月者;③亚急性:介于两者之间者。
其他分类有①条件性感染:在人体局部或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②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如金黄葡萄球菌、难辨梭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
这种情况称为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③医院内感染: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此类。
等等。
2.常见致病菌的致病特点(表5-8-1)。
表5-8-1 常见致病菌的致病特点致病菌感染特点脓液性质常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局限性组织坏死,常有转移性脓肿黄稠,无味疖,痈,脓肿,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容易扩散,不易局限,转移性脓肿稀薄,淡红色,量多急性蜂窝织炎,丹毒大肠杆菌单独致病力不大,常为混合感染稠厚,有粪臭味(合并粪链球菌) 尿道、胆道、腹膜炎绿脓杆菌多为继发感染,伤口难以愈合淡绿色,有甜腥臭味烧伤创面,尿路感染3.诊断⑴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症状⑵全身症状感染轻微的可无全身症状,感染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等,甚至出现代谢紊乱、感染性休克。
⑶辅助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或降低,出现中毒颗粒等;②尿常规;③脓液:涂片检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④血液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⑤影像学检查:超声波,X线检查,核素检查,CT,MRI等。
4.治疗⑴局部疗法患部休息、固定,有利于炎症局限;外用药、热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散瘀消肿、加速感染局限化之功效;脓肿需切开引流。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第 1 页 第十一章 外 科 感 染 第一节 概论 一、概念 感染 :微生物入侵机体,在体内繁殖,引起局部和/ 或全身炎症 反应 外科感染 : 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或 与外科操作(创伤、手术、器械检查等)有关的感染 二、外科感染的特点: 多为混合感染 病变常集中在局部,引起化脓、坏死 多有明显的局部症状 愈合后形成瘢痕 三、外科感染分类 (一)按感染特性分类 非特异性感染: 一般感染,化脓性感染 不同细菌可造成相似的病变 一种(类)细菌可造成不同类型的感染 如:疖、痈、阑尾炎等 特异性感染: 某种感染只能由特定的致病菌引起 如:破伤风、结核病 (二)按病程分类 急性:<3周 慢性:>2个月 亚急性:介于二者之间 (三)按感染发生情况分类 原发感染:感染发生时感染部位无其它诱发因素 继发感染 :感染继发于其它病变如外伤等 混合感染 :几种细菌混合感染 二重感染:叠加感染,菌群交替症 感染治疗过程中,广谱抗生素抑制敏感的菌群,不敏感的菌群大量 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条件感染(机会感染):抵抗力下降时,原不致病或致病力低 的病原菌乘机引起感染 医院内感染:病人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感染 四、常见病原菌 1.葡 萄 球 菌 产生血浆凝固酶、溶血毒素等 组织缺血坏死 感染易局限,界限清楚 脓液稠厚,黄色无臭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第 2 页 2.溶血性链球菌 产生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使结缔组织分解,溶解血块纤维蛋白 炎症易扩散,脓液稀薄,淡红色,量较多 3.大肠杆菌 肠道正常菌群,可合成VitB、K等 抵抗力降低时,移位至肠外,引起感染 脓液无臭味。与厌氧菌混合感染时,有恶臭 4.绿脓杆菌 常见于潮湿、大面积创面 脓液为淡绿色,有特殊的甜腥味 对多种抗生素不敏感、且易产生耐药 5.变形杆菌属及克雷伯菌 属条件性病原菌 对常用抗生素耐药 6.真 菌 多为二重感染 由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发病率日益增多 7.厌氧菌 繁殖需要局部缺氧条件 常合并或继发于其它细菌感染 五、外科感染形成的条件 1.病原微生物入侵 数量:1g组织>1*105个 毒力:细菌的侵袭力、毒素 2.局部和全身防御力下降 局部:损伤、坏死、血肿、异物 全身:WBC↓,手术、创伤、休克、糖尿病、营养不良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第 3 页
六、感染的病理生理致病菌侵入机体
病原菌繁殖并产生毒素
炎症反应
发热WBC↑
血管反应炎症介质炎症渗出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年龄
营养不良创伤或手术免疫抑制剂疾病
七、外科感染的结局 1.局限、吸收或脓肿形成 2. 转为慢性感染 3.感染扩散:病情加重、全身感染 八、临床表现 全身 局部 发热、乏力、头痛 红(充血) 消化道症状 肿(渗出,脓肿) WBC↑ 热(充血、淤血) 休克 痛(压迫、介质刺激) MOF 功能障碍(痛肿、组织破坏) 九、诊断 初步诊断:局部+全身症状+ WBC↑ 定 位:深部脓肿:穿刺、B超、CT等 骨、关节感染:X线检查 病原诊断:血液或脓液细菌培养+药敏 十、预防 1、严格无菌操作,抗生素不能代替无菌操作 2、创伤患者,应用TAT等 3、抵抗力低的患者,加强医疗护理 4、正确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十一、治疗 (一)治疗原则 消除病因 消除毒性物质(脓液、坏死组织)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 增强抗感染和修复能力 (二)全身治疗 1.支持疗法: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2.对症处理:物理降温,镇静、止痛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第 4 页 3.抗生素治疗: 4.感染严重者,抗生素治疗的同时,适当使用激素 5.免疫治疗 6.中药治疗 (三)局部治疗 1.局部制动:减轻疼痛、有利炎症局限 2.促进炎症吸收:外敷中药、热敷、理疗 3.手术治疗 : 切除(阑尾炎,胆囊炎等) 引流(脓肿、痈、胰腺炎等)
第二节 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疖和疖病 疖:一个毛囊及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 疖病: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 致病菌:多为金葡菌 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者 (一)临床表现 毛囊及周围的小结节,红、肿、痛,顶部有脓头 上唇、鼻周围(危险三角区)的疖 ,可沿静脉丛到达海绵窦, 致颅内感染,严禁挤压 (二)治疗 有脓头:在顶部点涂石炭酸 有波动:切开引流 二、痈 多个相邻的 毛囊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多发生在皮肤较厚的颈后部、背部 致病菌:多为金葡菌 痈:病灶融合 疖病:毛囊间有正常皮肤组织 (一)表现 成片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二)治疗 “ 十字 ” 切开,超出病变范围少许,深达筋膜,清除坏死组织, 充分引流 三、急性蜂窝织炎 (一)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寒热、WBC↑、败血症 局部:红肿明显、剧痛,迅速扩大 口底、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第 5 页 (二)治疗 广泛的多处切开引流 口底、颈部处及早切开 四、丹毒 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 蔓延很快,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一)临床表现 局部片状红疹,轻压可使红色消退,压力除去后,红色很快恢复 局部烧灼痛 附近淋巴结肿大 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象皮肿 有传染性 (二)治疗 休息,抬高患处 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 全身应用磺胺药或青霉素 五、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局部致病菌进入淋巴管系统 致病菌:常为金葡菌和溶链 (一)临床表现 1. 淋巴管炎 网状淋巴管炎:丹毒 浅层淋巴管炎:伤口近侧,沿淋巴管走向出现 “红线”,硬而有压痛 深层淋巴管炎:患肢肿胀、压痛 2.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压痛,形成脓肿 可有全身症状 (二)治疗 处理原发病灶 脓肿形成:切开引流 六、脓肿 abscess 急性感染后,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液,并有一完整脓壁者, 叫作脓肿 致病菌多为金葡菌 (一)临床表现 浅表脓肿:红、肿、痛、热 波动感是脓肿形成的特征 深部脓肿: 波动感不易触及 局部有疼痛和压痛,凹陷性水肿 穿刺抽出脓液可确诊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第 6 页 可有全身症状 结核脓肿:局部红热不明显,称寒性脓肿 (二)治疗 脓肿波动检查 穿刺定位 切开引流
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 甲沟炎 临床表现 甲沟红肿、疼痛;脓肿形成,可发生于一侧或整甲沟 治疗 未成脓时,局部敷药及理疗。 已成脓时,应行手术处理。 二、脓性指头炎 临床表现 指头(末节指节)红肿、剧烈跳痛 全身症状 治疗 初发时,局部敷药 ,抗生素 严重时(出现跳痛),切开排脓。 切口选择:侧方纵形 三、掌侧化脓性腱鞘炎 发生于手指屈肌腱鞘的化脓性感染 小指屈肌腱鞘与尺侧滑囊相通,常同时有尺侧滑囊炎 拇指屈肌腱鞘与桡侧滑囊相通,常同时有桡侧滑囊炎 (一)表现 局部: 患指均匀肿胀 患指半屈位 被动伸指时剧痛 沿腱鞘全层压痛、张力高 全身症状
(二)治疗 早期: 制动、抬高患肢 理疗 抗生素 12-24小时无改善:外科引流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第 7 页 第三节 全身化脓性感染 一、概念 1.全身性感染 病原菌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介导炎症反应,对机体造成损害, 引起全身反应
2.几个习惯用词
局部病灶
细菌
毒素血循环
血循环
血循环细菌被消灭细菌繁殖菌血症
败血症脓血症毒血症脓
毒败血症
3.脓血症和菌血症 当前常用的概念是脓血症和菌血症 脓血症:指有全身性炎症反应(如体温、循环、呼吸改变)的外科感染 脓毒综合征:脓血症合并器官功能不全者 菌血症:指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 二、病因 致病菌数量多、毒力强 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 1.局部因素 局部感染;创伤;血肿;异物 医疗操作: 静脉置管过长,护理不慎会致导管感染 各种插管、内镜检查 2.全身因素 慢性病如糖尿病、尿毒症等 免疫缺陷 营养不良、贫血 年老体弱 长期应用激素或抗癌药 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 三、临床表现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第 8 页 1.全身感染的共同表现 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常致休克 脓血症症状:寒热、脉搏细数、呼吸困难,头痛、呕吐甚至谵妄、昏迷 可出现肝、脾肿大,黄疸 WBC↑,核左移、幼稚型增多、毒性颗粒 代谢失调、肝肾受损 2.脓血症的类型及特点 (1)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 主要为金葡菌,产生外毒素 一般无寒战,体温呈稽留热或弛张热 常有面色潮红、四肢温暖 腹泻、呕吐 多呈谵妄和昏迷状态 易出现转移性脓肿、皮疹、心肌炎 发生休克的时间较晚 (2)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 主要为大肠、绿脓、变形杆菌等,产生内毒素 突然寒战、随之发热,严重者体温不升 病人脉搏细弱,四肢厥冷,有时紫疳 休克发生早,且以“冷休克”多见 常伴有少尿或无尿 多无全身转移性脓肿发生 (3)真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 多见于长时间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 临床表现酷似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周围血象常可呈白血病样反应,出现晚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 四、诊断 原发感染灶 临床表现 白细胞计数升高,体弱病人可下降 尿中出现蛋自、管型和酮体 血和脓液的细菌培养:明确诊断、指导选择抗菌素。 五、治疗:综合抢救治疗 清除病 灶:切除或引流 抗生素:广谱,大剂量使用,待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后再调整 支持疗法:反复多次输新鲜血、丙球白,纠正水电紊乱及酸、硷中毒,营养维持 皮质激素 对症处理:物理降温,人工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