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对峙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26
(必修一)第24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时间:25分钟)3.(2013·广东文综·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马歇尔计划应是欧洲的内容,排除A、C。
而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不对。
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
【答案】D4.(2013·江苏单科·20)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考点】冷战格局【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地图中找出关键信息:时间1945——1949;地点欧洲德国被占领。
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在欧洲主要是冷战,没有热战;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德国在该时期被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而其统一是在东欧剧变时期,故BCD表述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选A.。
【答案】A5.(2013·海南单科·2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
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
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材料强调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排除B;选项C,虽然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排除C;1948年冷战已经开始,美苏展开全面对抗,但有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故D。
高一历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试题1.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德国的分裂【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早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所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而不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2.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
”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A.柏林危机B.古巴导弹危机C.越南战争D.中东战争【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作者认为冷战并不是美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事件,言外之意是还有比冷战更光辉的事件,即是热战。
备选项中AB都是冷战的表现,所以排除AB两项,D项中东战争与冷战无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获取能力。
做好本题,关键抓住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美苏争霸的高潮时期,两大阵营的对峙,制约着全球化的进展。
所以答案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影响4.(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
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
第13课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课标要求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和难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线索导入新课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在打败法西斯国家之后,战时同盟关系的美苏两国会走向何处?2.引用一个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完全成为敌对关系是从美国的“冷战”开始。
(二战后初期,还未完全成为敌对对手)3.参考教参P120第3段。
一、东西方“冷战”的概念和原因“东”和“西”各指什么? “东” 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西”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冷战”?什么是“冷战”?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昔日的强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彻底击溃。
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它们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的削弱,战后实际上已降为“二等”国家。
只有美国和苏联战后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均无法与之相匹敌。
战后国际力量的基本特征是“两极化”,即“新的权利天平上只剩下美苏两国”。
其中美国力量最强大。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居世界之首,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本目第1段大字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得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材料:二战期间,美国军事实力膨胀。
1939年,美国武装部队总数只有33。
5万人,军费开支仅为12亿美元。
到1945年,武装部队总数达1230万人,军费开支达90多亿美元。
美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
它垄断着原子弹。
————《教参P118页》得出:美国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综上: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已居世界之首,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主要讲述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抗,以及这种对抗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包括冷战的背景、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以及冷战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冷战时期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冷战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听说过一些基本概念,但对于冷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冷战的整体框架,使他们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掌握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2.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2.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料;3.小组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冷战?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如何?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