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31.69 KB
- 文档页数:4
4.2 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重点: 杜鲁门主义的影响;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难点: 冷战局面的形成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杜鲁门主义1.背景:(1)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2)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3)土耳其、希腊发生政治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提供了契机。
2.提出: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咨文。
在咨文中,杜鲁门表示要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3.影响:杜鲁门主义实际上是一篇冷战宣言,它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开始。
二、马歇尔计划1.背景:(1)二战使西欧遭受沉重打击,战后西欧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2)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西欧各国社会动荡,而政府对此束手无策。
(3)美国意识到只有帮助欧洲恢复经济,才能稳定西欧政局,从而才能控制西欧并遏制共产主义。
2.提出: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援欧演讲,提出援助欧洲的方案。
3.实施:(1)1947年12月,杜鲁门向国会提交“美国支持西欧复兴计划”的咨文,要求拨款援助西欧,同时成立经济合作署。
(2)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同意援助欧洲。
(3)西欧16国也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推动成员国执行这一计划。
(4)1952年6月,计划实施完毕,美国共向西欧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
4.影响:(1)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渡过了难关,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了西欧经济的联合。
(2)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同时扩大了美国文化在欧洲的影响。
三、北约和华约1.北约的建立(1)背景:①随着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欧洲的国际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在美国的敦促和支持下,英、法、比、荷、卢在布鲁塞尔签订《布鲁塞尔条约》,条约表面是防范德国,其真实目标是对付苏联。
第13课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课标要求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和难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线索
导入新课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在打败法西斯国家之后,战时同盟关系的美苏两国会走向何处?
2.引用一个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完全成为敌对关系是从美国的“冷战
”开始。
(二战后初期,还未完全成为敌对对手)
3.参考教参P120第3
段。
一、东西方“冷战”的概念和原因
“东”和“西”各指什么? “东” 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西”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冷战”?什么是“冷战”?
原因
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昔日的强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彻底击溃。
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它们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的削弱,战后实际上已降为“二等”国家。
只有美国和苏联战后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均无法与之相匹敌。
战后国际力量的基本特征是“两极化”,即“新的权利天平上只剩下美苏两国”。
其中美国力量最强大。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居世界之首,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本目第1段大字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得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材料:二战期间,美国军事实力膨胀。
1939年,美国武装部队总数只有33。
5万人,军费开支仅为12亿美元。
到1945年,武装部队总数达1230万人,军费开支达90多亿美元。
美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
它垄断着原子弹。
————《教参P118页》
得出:美国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综上: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已居世界之首,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②苏联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力量的中心。
苏联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但在二战中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显示其巨大的能量。
战争中,大大增强了它的军事力量,迅速发展了强大的军事工业,战后其陆军数量居世界第一。
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力量的中心。
战后的苏联是一个政治军事大国。
昔日的强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被彻底击溃。
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的削弱,战后实际上已降为“二等”国家。
只有美国和苏联战后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
战后“新的权利天平上只剩下美苏两国”。
③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所以,美苏双方由二战时的盟友转为战后的敌手。
两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冷战”。
2.“冷战”概念:美苏双方因制度不同与利益冲突,由战时的盟友转为战后的敌手。
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冷战”。
它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持续了40多年,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中的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3.“冷战”的表现“冷战”信号——“铁幕演说”(用下图解释本目小字第1段)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降落下来。
它将欧洲分为两半:一半指西欧的资本主义世界,称为“自由世界”,另一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照搬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管理的模式,即受苏联的影响,所以被称为“极权”统治之下。
号召英、美联合起来,抵制苏联,这就是“冷战”信号的“铁幕”演说。
(1)政治:“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本目大字第2段和“读一读”)
“杜鲁门主义”
①公开把世界分成两大敌对阵营(自由世界和极权政制);
②通过援助某些欧洲国家,以遏制共产主义。
③美国挑起了“冷战”。
(本目大字第2段杜鲁门的演说)
意义标志“冷战”正式开始;表明美国已经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开始向苏联及世界共产主义进行反击。
(2)经济:马歇尔计划
(本目大字第3段、“读一读”得出什么是“马歇尔计划”。
小字第2段和《马歇尔计划宣传画》)
“马歇尔计划”:为了复兴欧洲、对抗苏联,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推出了美国在经济方面援助西欧的计划,叫“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复兴计划。
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积极响应,但遭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拒绝和抵制。
影响
①使西欧各国的经济得以复兴。
(本目小字第2段和《马歇尔计划宣传画》)
②加深了西欧各国对美国的依赖,使美国通过援助西欧,打开了西欧的门户,控制了西欧。
③美国也得到了好处。
提供给欧洲的援助主要是贷款而不是现金,这些贷款又主要用来在美国购买设备、机床以及生活用品,然后运到欧洲,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出口。
(一箭多雕)
过渡:美国认为西欧国家仅仅在经济上进行合作,远远不足以对抗共产主义的“攻势”,还必须在政治军事上联合起来。
因此,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美国便着手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
(3)军事:“北约” 组织的建立——军事政治集团(本目大字第1段、小字第1段和《“北约”与“华约”对峙形势图》)
目的: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冷战”,美国首先在欧洲组建军事政治集团。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定《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简称“北约”。
这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北约”的建立,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
4.“冷战”的具体表现和高潮——德国被分裂德国地处欧洲中心,经济发达,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争夺的重点。
(1)柏林危机(本目大字第1段、小字第1段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图)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图——德国在二战中战败,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市(在苏占区),并在各自的占领区内行使最高权利。
为了使德国成为抵御东方“威胁”的防线和向东方进行政治、经济渗透的桥头堡。
美、英、法、苏四国合并了在德国的占领区,迈出了分裂德国的第一步。
苏联对此作出了较为强硬的反应,于1948年6月,切断了苏占领区内西柏林市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造成柏林危机。
危机的表现(本目小字第1段的几组数字和下图)。
最后几经周折,才取消封锁。
柏林危机最后几经周折,才取消封锁。
柏林危机加快了德国分裂的步伐。
(2)德国被分裂
柏林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德国的分裂却无法避免。
1949年西方国家占领区在美国支持下建立了联邦德国;东占区在苏联支持下建立了民主德国,从此德国开始了长期分裂的历史。
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政策的产物。
为什么?美、英飞机向柏林运送物资时,没有炮火的封锁,也没有无线电的干扰,这就是“冷战”,除直接战争形式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
与此同时,围绕西柏林修了一圈柏林墙,(下面两幅图)
可见,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二、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本目大字第1段和《“北约”与“华约”对峙形势图》)
问题:1949年北约组织建立,到1955年华约组织建立,为什么?
直接原因是西德加入北约。
德国从地理位置来说是进攻苏联的桥头堡。
1955年5月5日,西德被拉入北约,一个星期后(5月14日),苏联和东欧七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定了《华沙条约》,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简称“华约”。
欧洲就一分为二,成为美苏对峙的最前线。
这是欧洲要联合起来的原因。
两大世界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形成对峙,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这成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北约”与“华约”组织:两个组织的名称、建立的时间、参与国画在书上。
特别强调记住名称。
小结:学生谈学习此课的感受和体会。
“冷战”发生在20世纪,是东西方之间长达40多年的紧张较量,其最大的特征是:既是和平,也是战争。
这时的“冷战”与传统的战争有着根本的区别。
虽然“冷战”期间东西方之间的战争或者是带有东西方冲突色彩的地区冲突不断发生,但是纵观“冷战”的全过程,新的世界大战一直没有爆发,世界人民因此享受了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时期。
“冷战”给今天世界留下了一份政治遗产,40多年“冷战‘给人们带来的启示、经验与教训,有待于认真总结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