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595.50 KB
- 文档页数:10
课时作业(二十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作业时间:月日1.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讲:“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
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反映了( )A.自由世界的人民渴求美援B.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C.美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D.杜鲁门挑起美苏冷战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
杜鲁门以世界人民渴望自由和平为借口提出保卫世界的所谓责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故B项正确;杜鲁门提出美国责任的目的是称霸世界而非为了捍卫世界和平,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是战后两国国家利益相左的必然结果,故D项错误。
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
这表明当时( )A.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需打开苏联市场B.苏联轻工业发达,须竭力保护本国市场C.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D.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答案:C 解析:1959年美国的霸主地位并未动摇,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轻工业长期落后,故B项错误;展览会本是经济交流,但却引起了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冲突,这说明两国的政治对立影响了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展览会并不能体现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对立,故D项错误。
3.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
”这一演说( ) A.意味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有利于维护各地区之间的和平C.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D.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冷战开始的标志,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不利于维护各地区之间的和平,故B项错误;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故D项正确。
高一历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试题答案及解析1.“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
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未真正爆发大战,其主要原因是A.双方合作多于对抗B.美苏双方势均力敌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依据所学,二战后,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尤其是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日益严重。
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使世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所以应选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美苏对峙2.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北大西洋公约》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C.《华沙条约》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就是指联邦德国参加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才成立了C.《华沙条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华沙条约》3. 1944年10月21日,罗斯福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讲演中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吾国为本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这最能表明的是()A.美国不自量力、自吹自擂B.美国实力最为强大C.美国企图领导世界D.美国为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空前强大,认为自己有能力领导世界,并以“世界领袖”自居,企图领导世界,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与C项相比,C项更符合材料意图,故B项排除。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学习目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及表现。
难点:美苏的“冷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整体感知:“冷战”的兴起→“冷战”的表现→“冷战”的影响→冷战中的“热战”趣味探究肩扛原子弹,兜里装美元,脚踏欧亚大陆,头顶巍巍青天。
老子天下第一,谁敢把我来管。
脚踏欧亚大陆,头顶巍巍青天。
我乃世界警察,大小事物全管。
听话者给美元,不听话者一拳把他打翻。
苏联有点不老实,我想请他吃颗原子弹。
提问:顺口溜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知识梳理一、“冷战”的兴起1原因:(1)二战结束,由于共同的敌人被打败,美苏失去同盟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2)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美国把苏联看作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遏制苏联。
苏联把确保东西部安全作为国家首要利益,扩大在世界的影响。
(4)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
2表现(1)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对抗,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从此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
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马歇尔计划:即1948年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苏联成立“经互会”对抗。
【归纳比较】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军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
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第19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1 美苏争锋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1)雅尔塔体制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基本过程(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政治上:(3)经济上:(4)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1)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内容:遏制苏联,反对社会主义制度。
(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用经济手段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加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隐蔽的手段)(3)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其本质还是遏制苏联。
二、“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1.德国分裂(1)背景: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如何处置德国是美苏斗争的焦点之一。
(2)概况: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2.朝鲜战争(1)原因: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美苏两个占领区。
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概况: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立即派兵干预,随后又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3)性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1)概况: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一、选择题1. “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
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
……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
"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主人最有可能是()A.丘吉尔B.爱因斯坦C.杜鲁门D.富兰克林·罗斯福解析:选C。
从材料内容分析看,材料明显具有反共产主义的色彩,结合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时间可以判断是与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有关。
2.1947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出台背景为二战后初期,美苏加紧在全球的争夺②它标志着美苏两国昔日战场盟友关系的破裂③它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④由此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二战后,美苏加紧在全球的扩张,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开始,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3.《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中提到: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
政策设计人员认为,美国的计划要按照上述目的制定.“美国的计划"的实施( )A.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导致朝鲜战争的爆发C.有助于恢复西欧经济和遏制苏联D.使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解析:选C。
关键信息是:“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所以指的是马歇尔计划,就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并以此来遏制苏联。
4.下表为“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比例”(截至1951年),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B.注重西欧工农业生产的恢复C.稳定欧洲的社会秩序D.扶植并控制西欧国家解析:选D。
本题为数据表格式选择题,考查根据表格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由表格数据可知,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在重工业方面少,结合马歇尔计划属于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目的可以得出D项正确.5.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
阶段十五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总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政治上经济上科学文化上课时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美苏争霸*。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4.表现5.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考点二美苏争霸(选修3)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①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苏美关系趋于紧张。
②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3)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
2.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2)重大事件⎩⎨⎧①“缓和”: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和1975年的欧安会的召开。
②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谋求同中国对话。
(3)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必修一)第24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时间:25分钟)3.(2013·广东文综·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马歇尔计划应是欧洲的内容,排除A、C。
而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不对。
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
【答案】D4.(2013·江苏单科·20)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考点】冷战格局【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地图中找出关键信息:时间1945——1949;地点欧洲德国被占领。
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在欧洲主要是冷战,没有热战;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德国在该时期被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而其统一是在东欧剧变时期,故BCD表述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选A.。
【答案】A5.(2013·海南单科·2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
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
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材料强调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排除B;选项C,虽然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排除C;1948年冷战已经开始,美苏展开全面对抗,但有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故D。
【答案】D1.(2013·浙江高考调研·23)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在世界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
这种选择是正常的而不是自由的……”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美苏两国均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B.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形成C.战后科技革命使物质财富极大增长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考点】考查美苏冷战的背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材料中的“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的咨文”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冷战的背景是美苏两国势均力敌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
【答案】A4.(2013·黑龙江教研联合体二模·34)下图为我国漫画家华君武1947年创作的一幅时政漫画作品。
该漫画主要( )A.强调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悲苦无奈B.说明西欧各国国际影响力江河日下C.揭露美国援助西欧实质和真实目的D.讽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貌合神离【考点】马歇尔计划【解析】从图中的时间消息可知这是对马歇尔计划的讽刺,漫画旨在说明美国对西欧实行援助像黄鼠狼给鸡拜年一样不安好心。
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5.(2013·广东广州一模·21)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
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
“它”是指( )A.经济互助委员会B.杜鲁门主义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马歇尔计划【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信息:“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
采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A属于苏联冷战经济方面措施与材料中“美国”不符,BC分别是美国冷战政治军事措施,结合所学二者所产生消极影响,可得出与材料中“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不符,故选D。
【答案】D10.(2013·山东临沂一模·23)1947年马歇尔在演讲中提到:“欧洲今后三到四年的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主要是从美国——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的帮助,否则她将面临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么种非常可怕的状况。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实行的原因是( ) A.稳定西欧的社会秩序B.扩大美国的海外市场C.应对共产主义苏联的威胁D.巩固美国和西欧的同盟关系【解析】1947年二战结束不久,西欧经济遭到战争的严重摧残,美国人认为西欧只有从美国获得援助,才能防止“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么种非常可怕的状况。
”由此可见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旨在稳定欧洲的社会秩序,故选A项。
其他三项也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但不是材料体现的内容。
【答案】A11.(2013·湖南衡阳一模·33)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说,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的主要目的是( ) A.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B.维护欧洲资本主义制度C.推行霸权主义政策D.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制度【考点】马歇尔计划【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通过恢复西欧经济从而巩固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C项所述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原因。
【答案】B13.(2013·北京丰台高三期末·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
下列事件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①北约组织成立②欧共体成立③杜鲁门主义实施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③①②④D.③④②①【考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解析】本题排序题,采用排除法。
①②③④的时间分别是1949、1991.12、1947、1944。
故选B。
【答案】B14.(2013·广东惠州三模·23)2009年5月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这样评价美国对欧洲国家安全的作用:“美国的安全保证,自二战以来一直让我们受益,也使不少欧洲邻国在国家安全方面搭上了山姆大叔的便车。
”二战以来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安全保证是通过( )A.马歇尔计划B.欧共体C.联合国D.北约【考点】冷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
二战后美国控制欧洲主要是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政治方面主要是通过杜鲁门主义,军事方面主要通过北约,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安全保证”,同义转换,可得出答案D。
【答案】D16.(2013·广东揭阳高三期末·21)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D.雅尔塔体制、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考点】美苏冷战对峙【解析】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
1947年3月,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雅尔塔体系确立。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被一分为二。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故C项正确。
【答案】C17.(2013·山东烟台高三期末·7)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考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冷战【解析】冷战客观上使得世界长期以来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世界局势相对稳定,D项正确;A项是美国冷战政策,但不足为“长时期的和平”的主要依据;冷战下的国际关系是全面冷战、局部热战,B项说法错误;C项“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说法错误。
【答案】D21.(2013·福建厦门一模·23)在对“冷战”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某校学生拟定的以下主题不符合史实的是( )A.朝鲜战争:热战背后的大国角逐B.欧洲联合:扩大生存空间的努力C.跨越鸿沟:中美外交关系的调整D.苏东剧变:一场静悄悄的制度革命【考点】苏东剧变【解析】根据所学冷战是在1946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应该排除D。
故选D。
【答案】D22.(2013·广东韶关一模·23)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属于20世纪40、50年代美苏冷战及影响的史实有( )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②柏林危机的发生③朝鲜战争的爆发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冷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现。
这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采用排除法。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于1961年,故有④均不正确。
【答案】A23.(2013·浙江杭州一模·21)图三为美国《时代周刊》1962年8月刊的封面,反映了柏林墙给德国人民造成的苦难。
柏林墙有一个美丽的代号“中国长城第二”。
关于长城和柏林墙,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设施,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②长城是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标志,柏林墙是现代德国分裂的标志③长城为抵御游牧民族的铁骑而建,柏林墙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筑④长城和柏林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的象征A.①④B.②③C.①③D.①②【考点】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中国古代政治史【解析】根据史实可知①③正确。
【答案】C24.(2013·浙江宁波二模·21)有四位同学找到一张残缺的海报(右图),他们根据图中残留的信息对这一海报的历史进行推断,其中推理最合理的是( )A.甲:一战时期协约国发行的海报B.乙:西班牙内战中人民阵线发行的海报C.丙: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发行的海报D.丁: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发行的海报【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美苏两极格局【解析】图片中有两把剑分别指向法西斯和社会主义苏联,所以海报应该发行在既反法西斯又对抗社会主义时期,所以应该是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