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中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20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徐子峰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包含两个子目,即“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
“冷战政策”主要讲了美苏冷战的形成。
二战后初期,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其具体表现是,在政治方面,美国推行干涉别国内政的“杜鲁门主义”,它是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
在经济方面,美国实行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也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相对抗。
于是,形成了两极格局对立的格局。
在亚洲,先后发生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美苏争霸”讲述了自赫鲁晓夫执政以后直至苏联解体的美苏关系。
这一时间较长的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是美攻苏守。
赫鲁晓夫上台后,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开始。
但苏联的实力还比较弱,美国占据优势,具体表现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苏联方面做出了让步。
但双方剑拔弩张的局面得到缓解,一场核战争终于避免。
教材以一段小字讲述了这一事件。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到80年代初,特点是苏攻美守,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此时的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尼克松1969年上台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从越南撤军、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而苏联则采取了战略进攻,把中东、非洲和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重点,于1979年占领了阿富汗。
第三阶段为8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缓和。
面对军事、经济上的沉重负担,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美国面对沉重的债务和西欧、日本的经济竞争,也同意实行有限的缓和。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结束。
二、教学对象分析讲授此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世界历史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世界历史知识,在能力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本课知识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前身和基础,很多学生对此感兴趣,所以也具有一定的课外的时事政治的基础,有利于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理解其实质。
知道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概况,理解其影响。
知道德国分裂。
了解“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过程,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2.通过对“冷战”原因的分析,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过程,培养梳理历史现象发展过程的能力。
【学习重点】1.杜鲁门主义。
2.北约、华约的建立。
【学习难点】“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一)丘吉尔与“铁幕演说”1.背景:_________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2.“冷战”政策(1)政策中心:“遏制”苏联。
(2)含义:美国等西方国家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_________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3.铁幕演说(1)地位:“冷战”信号。
(2)人物:英国前首相_________。
(3)时间及地点:1946年,美国。
(4)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二)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1.产生根源:战后美国的_________战略与苏联的保卫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对立,以及_________的巨大差异。
2.杜鲁门主义(1)出台时间:1947年3月。
(2)对外政策纲领: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_________渗透”的使命。
(3)地位:既是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4)实质: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其_________的野心。
3.马歇尔计划(1)背景:战后初期,欧洲国家普遍出现_________。
(2)名义:“欧洲复兴计划”。
(3)目的:控制西欧,对抗_________和称霸世界。
(4)地位及作用①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对___________的一次大规模的实际运用。
②它对西欧资本主义_________的恢复和各国政局的稳定起过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冷战中的对峙》是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以及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实,揭示了冷战对世界、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我国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冷战这一概念较为复杂,涉及、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冷战中的对峙局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掌握冷战对世界、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冷战对世界、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
2.难点:冷战政策的出台背景、美苏争霸的历程及其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冷战时期的音乐、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冷战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以及冷战对世界、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冷战政策的出台背景、美苏争霸的历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梳理冷战时期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