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单元 冷战和苏美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自学 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56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1.学习本课之前,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回忆反法西斯联盟国家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内容。
2.学习冷战的发生时,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会提出冷战政策。
可以分小组讨论,也可以教师先简要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方面的情况,由学生归纳回答。
(如: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3.通过材料了解美、苏、英、法四国对德国的占领,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4.在教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地图上,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用不同的色彩或阴影标出。
表格归纳法。
用表格归纳冷战政策的表现。
复习导入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
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战后,双方根据确立的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曾说过:“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战略的对立,美苏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战争结束以后美苏之间的关系演变。
提问导入在回忆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时,丘吉尔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这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
从丘吉尔的比喻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苏三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被美苏均势所取代。
在这一背景下,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美、苏两国能否继续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呢?1 冷战的发生(教材P74)“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反苏反共的演说。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
“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
“外来压力”是指苏联。
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思维导图】第16课冷战【课程标准】知道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知识。
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定义: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开始:1947年3月,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3.表现(1)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形成: 1955 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5.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
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程标准】知道欧洲的联合和美国、日本经济发展的知识,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知识。
1.欧洲的联合(1)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美国给予了大量的援助。
②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积极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
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的联合①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
②欧盟的成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战后的美国(1)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3)新经济:20世纪90 年代以后,出现了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点的“新经济”。
3.日本(1)经济发展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
②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扶持日本。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④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
(2)崛起: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主要讲述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抗,以及这种对抗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包括冷战的背景、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以及冷战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冷战时期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冷战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听说过一些基本概念,但对于冷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冷战的整体框架,使他们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掌握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2.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冷战时期的美苏对峙;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2.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料;3.小组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冷战?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如何?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
“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
“外来压力”是指苏联。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一、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原因:苏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三、冷战的主要表现:政治上:1947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成立北约(以美国为首),成立华约(以苏联为首)。
四、苏联的对策: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影响)五、德国的分裂:1.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成立东德(苏占区)和西德(美英法占领区)。
2.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欧洲的联合1.战后经济发展:表现:持续繁荣原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③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走向联合:原因:联合自强;提高国际地位。
过程:20世纪50年代,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六国);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3.影响:①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②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③提高了国际地位;④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1.表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3.过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放缓。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三、日本的崛起1.表现: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原因:外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②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刺激日本经济发展。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1.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1)原因①二战结束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
②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是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原因。
(2)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的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2.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一方面,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
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了西欧的门户,达到了控制西欧的目的。
3.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4.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5.两极格局有何特点?它的形成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特点:以美苏为中心的全面对抗。
(2)影响①积极影响a.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对抗,在一定程度上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②消极影响: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各国。
(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
(3)西欧国家认识到,要在美苏两国之间保证自身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密切合作,以期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