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进入“后世博时代”
- 格式:pdf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4
后世博时代提升上海市政府形象的若干思考世博会不仅是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和人类文明的盛宴,更重要的是,它也将为举办国,尤其是举办城市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虽然世博会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它对于上海发展的影响还在持续,尤其是对于上海市政府形象的提升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通过分析后世博时代上海市政府提升自身形象的有力条件,提出提升上海市政府形象的若干建议。
后世博时代世博会政府形象一、后世博时代上海市政府提升自身形象的有利条件1.世博会为后世博时代的政府与公民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世博会是一个声势浩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单凭一个政府、几个官员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依靠千千万万的市民甚至全国人民的支持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在世博会筹办过程中,上海市政府通过与市民的积极沟通、共同协作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增进了政府与市民的合作、交流。
后世博时代上海市政府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深化市民对政府的认识,借此机会解除一些由于长期沟通不畅造成的误解,增强政府与市民的互动。
相互沟通理解是群众拥护政府、支持政府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政府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2.世博会为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品牌的树立和政府形象的提升做了充分的宣传世博会为上海市政府向世界展示其政府能力和提高政府的国际知名度提供了平台。
上海作为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城市,已经先于我国其他城市一步进入了国际世界的视野,为上海融入世界舞台提供了有力条件。
同时,也有一个现实摆在面前,就是怎样进一步开发自己,寻找城市新的具有吸引力的热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城市硬件设施迅猛发展,不管是我国的其他城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型城市都在成为上海的竞争对手。
在硬件条件逐渐缩小的同时,如果能够另辟蹊径,发展政府形象这一软实力必定能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
2010年,世博会就恰恰为后世博时代的上海市政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一个地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地区的整体状况。
“后世博时代”的思考10月31日,一届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的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圆满落下帷幕。
随着“后世博时代”的到来,人们不禁要问,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到底带来了什么?首先在经济上,我认为世博会带给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今已经走到了第30个年头,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样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凸显。
环境污染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
同时,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开始向劳动力更为廉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的区位优势逐渐减弱。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又一次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可以说,谁抓住了这一次发展的机遇,谁就掌握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
中国经济的转型势在必行。
而在上海举办的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给中国的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本届世博会上,各国带来展示的都是最新的技术成果,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最新理念,上海世博会标志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的到来。
这届世博会第一次有机会让中国人如此近距离的感受到科技对于生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加坚定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信心。
在世博园应用诸多中国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如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等等,也在强烈地刺激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随着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走入我们的生活,可以断言,今天世博园里的星星之火,必将带来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燎原之势。
在世博会的强烈推动作用下,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转型逐渐开始加速。
我们都说,中国在崛起。
可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的崛起,而主要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个全球化的大国,其国民同样应该拥有国际化的视野。
在当今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当中,只有了解世界,充分的与世界沟通才能有发展和生存的机会。
而在中国的崛起中,我们似乎只看到了GDP的跃升,在国家“软实力”上,中国还亟待提高。
后世博时代上海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关键词:后世博,上海旅游业,发展,对策
摘要:上海是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2010年成功举办的世博会更是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本文将对后世博时代上海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上海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及经济发达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是长三角的中心城市。
此次世博会展的参观人数达7000万,旅游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2010年成功举办的世博会更是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如何利用世博的影响促进后世博时代上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F0902006 5090209133 于子强“后世博时代”的思考2010年10月31日,火热了半年的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
一个世界级盛会的结束,其余韵将影响数年乃至十数年,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后世博时代”。
世博之后我们该怎么走?这是个问题。
世博会直接促进了园区及周边地区的建设程度,但是世博结束之后园区并不是消失了,因此合理利用园区这块资源相当重要。
“就像精彩的奥运会赛事,也没有办法永远比下去”。
对于展馆在世博会之后要拆除,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表示,这是惯例。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曾表示,从世博会159年的历史经验来看,保持原样会给主办国带来很大负担,不仅后期需要资金维护,原有地块也无法重新开发,所以依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则,世博会上的外国自建馆属于临时场馆,一般在会后拆除。
上海世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表示,早期世博会所有的展馆都要拆除;不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世博会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如何让展馆在世博之后被更好利用,带动城市的发展成为课题,于是一些标志性建筑被留了下来。
据查,世博场馆留下的建筑非常有限——比如埃菲尔铁塔、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大阪世博会的太阳塔。
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在此论坛上透露,世博会早在规划之初就已经确定了世博会永久性场馆在世博会后的作用。
“永久性展馆设施与临时场馆设施在功能、经济、文化特征、景观特色等方面相互协调,在世博会结束后,‘一轴四馆’可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有机部分。
”像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一样,世博会的影响力使得保留的场馆在今后很长时间将具有很大的商业用途,成为演唱会、晚会等的热门举办地。
世博会结束后的11月中下旬,歌坛“天后”王菲“复出之旅”的第二站就选择了园内的世博文化中心,这一“苦心安排”想必也是为了抓住世博会的“余热”。
世博是一场大戏,每个人都是演员。
在世博的进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民众素质的提升。
世博会如同一所“文明大学”,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不仅可以看到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接受科学技术洗礼,也将得到一次文明素质的大训练。
上海进入“后世博时代”作者:英子来源:《绿色中国》2010年第12期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
上海世博会共邀请到189个国家、57个国际组织参展,累计入园人数达7308万人次,文化演艺活动突破2万场次,中国实现了申办世博会时的承诺:上海世博以“最广泛的参与度”被载入史册。
在上海世博闭幕的同时,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举行了开幕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时出席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两个仪式。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发布了《上海宣言》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青年宣言》。
正如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罗塞泰斯所说,“世博会有形和无形的遗产将继续对上海和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11月1日,上海正式迎来“后世博时代”。
后世博时代的“新城”上海上海世博是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
世博园中特设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一方面集中总结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诸如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瓶颈,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最佳实践城市的展示,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诸多解决方向。
在《上海宣言》中,“城市”主题再次被凸显出来——“通过创新来建设和谐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这个理念将在中国和上海的“十二五”规划中被具体化。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9月1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环保部、公安部等13个相关部委组成的审查组,在上海召开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审查论证会——这就意味着世博后,现行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将被修改。
首先是世博园区的改建。
历届世博会结束后,主办城市都会在保留少数地标性建筑的同时,将其他建筑拆除,重新规划原有的世博园区。
上海世博原定的计划就是,待到世博结束后,保留“一轴四馆”——即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这五个建筑将作为永久建筑成为上海的新地标。
而大多数场馆拆除后,原有的世博园土地也将被分为三个部分重新规划,三分之一用来建设城市公共设施,三分之一保留用于城市绿地,三分之一用于商业开发。
从世博会到“后世博”: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战略和新资源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以来,许多主办国家开发世博会文化资源,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的“后世博”时期即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的2010—2020年间,是中国文化产业提高能级、规模和效益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后世博”的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产业的内容创造力、科技研发力、国际包容力和时尚影响力,在综合实力方面跨上新的历史台阶。
一、从世博会到“后世博”——吸取文化资源开发的历史经验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就成为全人类科技、工业和文化成果的顶级荟萃,成为全景式反映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当代科技成就的全球性盛会。
在“一切始于世博会”的创新旗帜引导之下,各国的有识之士通过科技和文化创造,不断开辟文明的发展道路。
这些成功的世博会不但在举办期间,给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以巨大的推动,而且在它们闭幕之后的“后世博”阶段,其积累的文化资源,仍然源源不断地造福于举办国家和世界的人民。
开发世博会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规律。
它们包括:第一,通过开发世博会的文化资源,推动人类不断构建“世界化”的想象力量,提出世界性的未来愿景(vision)。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要素,在于人类能够主动地想象自己的未来,能够超越自己的物理存在而追求理想的空间。
这就是文化的核心要素。
可以说:想象力的水平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程度。
而世界性的想象力却是在人类跨入工业革命之后才萌发的一种伟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1851年伦敦世博会正是在大工业背景上出现的第一届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博览会。
从那时起,每一届成功的世博会都描绘出一幅新的世界性愿景。
如果说1889年巴黎世博会展示了未来钢铁时代的世界图画,那么,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则以“科学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为主题,反映了人类对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世界级想象;而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则以“太空时代的人类”描绘了人类走向太空的愿景。
后世博时代_500字
我的故乡上海市一座美丽的大都市。
它承办了2010年的世博会,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位上海市民都携起手来,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就拿我的社区举例子吧,在迎世博的那段日子里,小区居委会阿姨常常会发一些“争创绿色家园,需每位居民努力”的宣传册子。
上面写着,平时我们大都不关注但却对我们十分有帮助的小条例。
例如,废旧的旧电池我们不该再随手乱扔了,小区的门卫室提供了废旧电池回收站,我们小区也同时定时定点举办“环保、绿色”的服务公益活动,时刻提醒我们环保的重要性。
小区这样,我们生活的中国上海亦是这样。
这不是,上海已经提出“限塑令”这么久了,我深知这也是社会给我们市民提出的要求。
作为市民的我,当然没有辜负社会的一片希望。
妈妈还特地去买了环保袋回来,说实话,起初我们都不习惯,认为出去买东西还要带个环保袋真的很麻烦,后来发现,马路上的老老少少都用上了环保袋,也自然而然的习惯了。
习惯真的很重要。
如今,办完世博的上海已将“环保”推向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身居上海的市民都习惯性的出门带上了环保袋,在公共场所也不见有人抽起烟来。
每一位上海居民尽力创造绿色的城市。
假如说:世博里贮藏着环保的身影。
那还不如说是:
环保改变了上海。
如今的都市者们都在竭力创造后世博时代的辉煌,他们唯一不变的是天天进步一点点,让世人看看绿色申城。
后世博时代的上海,因环保而更加美丽、多彩。
“水晶宫”——“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摘要:上海世博中绿色建筑大行其道,节能新技术成为亮点,世博会的建筑所蕴含的环保、民生技术,却会在将来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
给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指出了一个方向。
而当前各种自然灾害让人堪忧,所以抗震、健康、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的概念应该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后世博、未来建筑、历史文化传承、自然灾害、绿色能源、生态自然、建筑理念、建筑材料引言世博会上的建筑大多是临时性的,带有强烈的实验色彩,但自从第一届世博会展示的“水晶宫”建筑以来,每一届世博会都会给建筑理念带来强烈冲击和升华,很多建筑新技术和新观念都是经由那些“标新立异”的临时性“博览建筑”推向世界的。
在经历了世界工业化时代、航空时代、原子能时代、太空时代、信息化时代、环境保护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开辟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时代。
上海世博会对未来理想城市的追求体现在“和谐城市”的理念上。
“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的中华文化之中。
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推动了上海各方面的发展,优化上海城市化的品质,完善上海的城市空间布局;推动黄浦江两岸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创造国际化和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保障;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实现城乡的互动和平衡的城乡发展;推动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目标。
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以及面向未来的理想追求。
世博会作为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展示盛会,其中最引人注目就是各国形式各异的展馆。
世博会的建筑本身就是一次“时装”展览,虽然“时装建筑”未必会真正成为未来的建筑,但其所蕴含的环保、民生技术,却会在将来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
那么,通过本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能起到多少现实意义?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未来建筑与历史文化传承“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中国馆以斗拱为架构、以斗冠为造型、以九宫格为屋顶,古典大气,极富中国韵味;许多细节符合节能环保理念,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具。
后世博时代的上海
王欣
【期刊名称】《经济导报》
【年(卷),期】2010(000)045
【摘要】184天的精彩运行,2010年10月31晚,上海世博会完美谢幕,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上海·为这场世界文明的盛会喝彩。
在此期间,世博各个场馆中的极致景色·共迎超过7000万人次海内外游客,园区内演出2万多场.诸多“壮举”刷新多项世博会历史纪录。
【总页数】2页(P4-5)
【作者】王欣
【作者单位】本报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3.83
【相关文献】
1.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的巨大挑战与战略应对——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管理的破题路径 [J], 周汉民
2.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J], 聂伟
3.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形象研究 [J], 陶兴慧
4.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形象研究 [J], 陶兴慧
5.后世博时代的世博旅游效应及其应对策略——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J], 李向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