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时代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_基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启示_李炜永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6
上海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规划的世博理念实践卢柯【摘要】总结了上海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规划中的世博理念借鉴与实践体会,包括强化系统协同理念,注重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功能匹配、资源互补和联动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功能的多元复合和环境的舒适宜人;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倡导紧凑布局、集约开发、绿色出行,推广应用生态环保技术;注重“文化传承”理念,强调保护历史遗存、延续城市原有脉络肌理等。
%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cept,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Shanghai World Expo site post-use planning,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systematic col aboration, emphasizing on the match between each functionzone,complementing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jointly. “People-oriented”, the Expo site wil become a comforta ble, livable and accessible public space that keeps work, life and leisure in balance. “Low carbon”. the Expo site champions compact urban design, resource-efficient development, green mobility, and eco-friendly technologies.“Heritage preservatio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istrict and city development plan, the Expo site wil make.【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世博理念实践;上海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规划【作者】卢柯【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上海世博会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就近了解世界城市发展历程,学习国际先进理念经验的机遇,也为上海未来的城市发展创新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上海进入“后世博时代”作者:英子来源:《绿色中国》2010年第12期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
上海世博会共邀请到189个国家、57个国际组织参展,累计入园人数达7308万人次,文化演艺活动突破2万场次,中国实现了申办世博会时的承诺:上海世博以“最广泛的参与度”被载入史册。
在上海世博闭幕的同时,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举行了开幕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时出席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两个仪式。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发布了《上海宣言》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青年宣言》。
正如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罗塞泰斯所说,“世博会有形和无形的遗产将继续对上海和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11月1日,上海正式迎来“后世博时代”。
后世博时代的“新城”上海上海世博是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
世博园中特设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一方面集中总结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诸如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瓶颈,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最佳实践城市的展示,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诸多解决方向。
在《上海宣言》中,“城市”主题再次被凸显出来——“通过创新来建设和谐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这个理念将在中国和上海的“十二五”规划中被具体化。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9月1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环保部、公安部等13个相关部委组成的审查组,在上海召开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审查论证会——这就意味着世博后,现行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将被修改。
首先是世博园区的改建。
历届世博会结束后,主办城市都会在保留少数地标性建筑的同时,将其他建筑拆除,重新规划原有的世博园区。
上海世博原定的计划就是,待到世博结束后,保留“一轴四馆”——即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这五个建筑将作为永久建筑成为上海的新地标。
而大多数场馆拆除后,原有的世博园土地也将被分为三个部分重新规划,三分之一用来建设城市公共设施,三分之一保留用于城市绿地,三分之一用于商业开发。
上海城市管理的“世博”创新与“世博后”挑战作者:张丽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第01期导读:2010年,围绕“世博”中心工作,上海在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由政府专门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实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实践。
世博会后,尤其是“十二五”时期,上海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也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并对提升上海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深入全面总结“世博”期间的城市管理与运行实践,研究如何深入践行“世博”理念,推动城市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将成为今后面临的首要问题。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1.017一、世博阶段上海城市管理与运营的创新实践举办世博会对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带来巨大挑战。
围绕世博会中心工作,在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由政府专门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实施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实践。
其中,交通组织、社会治安、城市环境和安全应急等职能部门,也分别从组织协调、方案制定、法制保障、技术支持以及跨区域协作等各方面,建立了世博期间各条线上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
世博会阶段形成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以及采取的多项体制机制创新举措,对上海日后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综合协调管理为保障世博会的顺利举办,上海在城市协调管理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具体可归纳为多元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和社会化五个方面的特征。
1、多元化管理的部门协调机制。
以上海世博会组织机构为核心,在上海市职能部门之间构建了高规格的部门协调机制,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有效结合,推动了管理协调的条块联动。
2、服务保障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世博园区建设、管理与运营,注重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保障“世博”期间城市公共服务的超常规需求,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3、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加快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城市管理各个领域的推广与应用,以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管理设施与技术,全面保障“世博”前后城市运行的安全、稳定与有序。
世博会给城市规划工作的启迪和反思真正体会和领略了“城市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世博会主旨。
每一届世博会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作为城市规划者,如何去承继历史,超越现状,铸就未来,打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宜居生态发展是考察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当我们怀着学习的心态,抑制了旅途劳顿、排队等待的烦躁情绪来到园区的时候,心境豁然开朗。
徐徐漫步穿梭于每个各具特色的建筑展馆之间,听到和看到展示的各国家、各地区、国际组织或国内组织的建筑外观、建筑材料、构思理念、古老文化、宗教符号、现状优点、缺点、未来方向等诸多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关元素,融合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新文化,毫无疑问,这些将是引领未来城市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的发展方向。
中国做为东道国,“中国馆”是园区占地面积最大、建筑面积最大的展馆,规划的地理位置也是最佳的,位于世博园的核心区,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
主馆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
主馆造型厚重有力、雄浑荡气,宛如华冠高耸,引领四方;天下粮仓,泽被神州,富庶四方。
富涵中华民族传统喜庆的红色“斗冠”状造型,居中而立,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使我们仿佛揭开了从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开始这个国家至今生存、发展的又一幅“清明上河图”,寄寓着中国人民对和平、进步、发展、友谊的无限憧憬和孜孜以求。
我暗自思忖,中华民族在对这个世界期望更美好的愿望,并付出维护这些美好的一切思路和手无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细节上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主本人斗胆拟几个题,供同仁磋商:1、世博会在一个近4000万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的超大都会城市举办,交通、安保等诟病产生机率相对较大。
2、园区内虽有区域分工,但游览时规划路线有的不合理,重复走的路线很多。
3、单体建筑个个为经典。
但由于占地面积小,破环了个性化整体气围。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后世博转型实践作者:龚峥来源:《上海企业》2013年第08期世瞩目的2010上海世博会降下帷幕后,后续利用成了政府、市民关心的热点所在。
根据已公布的土地利用规划,整个世博会地区后续利用将形成“五区一带”的功能结构(五区为:世博浦东会展商务区、国际社区、后滩可持续发展预留拓展区、浦西文化博览区、城市最佳实践区;一带为:滨江生态休闲景观带)。
其中,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以下简称“实践区”)将延续世博会期间的基本格局,传承世博会的“美好城市”理念,充分依托现有建筑和设施,打造成为集创意设计、交流展示、产品体验等为一体,具有世博特征和上海特色的文化创意街区。
创意功能如今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着力培育的重要功能。
它既是支撑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又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所依和魅力所在,文化、文化产业、创意空间是城市“软实力”的最佳体现,对提升城市品质,形成城市发展独特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实践区地处浦江文化创意集群带中心位置,是世博会后永久保留的片区场馆之一,具有城市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世博会的后续效应优势和文化传承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驱动的战略定位优势,以及与区域内经济发展同步并轨的整体联动优势,发展优势较为明显,起步较高。
另一方面,从产业布局而言,实践区应该充分借助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已形成了先发优势和引领地位,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产业龙头,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因此,在世博会刚刚结束的2011年初春,实践区的商业定位研究在“先定位、后规划,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谋划新发展”的理念基础上开始了。
实践区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大创新项目,会中集中展示了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进行的各种具有创新意义和示范价值的最佳实践。
项目由两个街坊组成,总用地面积为15.08公顷。
从总体布局上来看,可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
北部区域由8栋永久性单体建筑(汉堡馆、上海馆、罗阿馆、马德里馆、澳门馆、阿尔萨斯馆、伦敦、UBPA办公楼)和1个室外景观案例(成都活水公园)组成;中部区域由位于半淞园路南北两侧的四组联合展馆组成,共7栋单体建筑;南部区域主要由世博期间的城市未来馆(由原南市发电厂主厂房改造而成,现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城市广场组成。
上海:零拥堵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将亮相世博会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年(卷),期】2009()8
【摘要】2030年,上海将不再受到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污染和交通事故的困扰,全新的道路交通系统、飞驰的燃料电池车和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将令城市更加洁净。
【总页数】1页(P134-134)
【关键词】交通拥堵;城市;上海;世博会;通解;汽车尾气污染;道路交通系统;新能源汽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F713.83
【相关文献】
1.后世博时代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基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启示 [J], 李炜永
2.后世博时代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基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启示 [J], 李炜永
3.国道城市交通进出口拥堵现状与解决方案的探究 [J], 史玉娟;
4.浅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成因与车路协同解决方案——以北京为例 [J], 李慕
5.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方案探讨——以厦门市为例 [J], 陈凯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治理“拥堵病”的经验与启示作者: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第01期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拥有430余万辆机动车、650余万驾驶人、近1000万辆非机动车。
想象中,“堵”应该是这个城市的常态。
但令记者没想到的是,近日的一个晚高峰期间,驱车行驶在上海的马路上,不仅没有“寸步难行”,反而可以保持一定速度,“比起过去,上海交通变了样,好多了!”许多市民告诉记者。
据了解,上海市自2016年3月开展交通大整治以来,道路交通秩序明显改观。
据上海市交通委综合评估,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1小时以上,高峰时间公交专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
紧抓交通违法整治,立足道路挖掘潜力如今的城市道路上都有标志标线、人行道、红绿灯等,它们是司机驾驶的指引,是交通秩序的保障。
但是在很多地方,随意变道、乱停车、闯红灯等仍然屡见不鲜,一个“自私的、不守规矩的冲动”往往就会造成一场交通意外、一个大面积拥堵。
“我们深入调研分析发现,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这一表象多是因为交通秩序混乱,而在后者的各种成因中,交通违法行为占30%以上。
”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总队长邢培毅说。
上海市紧紧抓住“整治交通违法”这个“牛鼻子”,立足道路交通自身的改善,挖掘车辆通行的潜力。
据了解,上海在市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划分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立一个交警大队,对应若干街道和派出所,目前共整合形成了84个责任区大队,细化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片区、每一个民警。
针对违法停车,完善禁停标线,出动吊车直接拖离;针对违法变道,加装电子警察,设置警示牌曝光……半年多时间,上海市坚持见违必纠、纠违必处、处罚必严,连乱鸣号、不系安全带、开车打电话等原来见怪不怪、取证困难的“小违法”也得到了有力查处。
大整治开展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27%、13.62%、46.69%,其中机动车违反交通信号、超速行驶引发的事故数分别下降70.23%、65.08%。
定位后世博的战略空间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与引领上海城市功能提升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如果说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对上海的城市转型是一种外部压力、是一个外部契机的话,那么,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是推动上海城市转型的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
世博会展和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对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功能升级,乃至推动上海跻身于世界城市之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做好世博园区后续开发这篇文章,开发好上海中心城区最后一块具有较大空间的核心区域,是事关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步骤。
一国外世博会园区后续开发的经验及其启示(一)国外世博会园区后续开发的经验1.紧密结合世博园区所在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世博园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世博会带来的大量土地资源以及物质和非物质财富,将对城市的中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为该市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西雅图乃至美国西北部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有研究者认为,该次世博会是西北太平洋沿岸经济圈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里程碑。
因此,世博园区的后续发展,必须根据城市长期发展战略需求,制定具有宏观高度的定位原则,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发挥世博园区对城市发展的长远推动作用。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该市在1990年获得举办权后,就将世博会作为提高城市与国家竞争力的机遇,进行新一轮的城市开发。
他们认为,城市真正的开发是在世博会之后,整个城市的发展要以世博会时的动力继续下去。
2000年之后,汉诺威围绕世博展区进行扩建,每年都进行大量投资更新,改善服务设施,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建筑、公路网和运输通路,使自身保持了世界会展中心的领先地位。
2.充分挖掘世博会品牌效应和原有会展、景观功能成功的世博会将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举办城市的内在特质和风采,成为城市乃至区域的重要品牌。
世博会品牌作为历届世博会结束后留存下来的核心无形资源,已拥有150多年历史。
后世博时代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基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启示李炜永(上海黄浦区行政学院 上海 200011)摘 要:根据北京、上海两城市在交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梳理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
借鉴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示案例,提出带有全面性、创新性的治堵思路与策略,以期有助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治理工作。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交通拥堵;城市规划;交通管理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11)-03-026-06收稿日期:2011年4月10日作者简介:李炜永(1983-),男,硕士,上海黄浦区行政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城市建设与治理。
一、前言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城市化带来人类文明演进的同时,也使城市自身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城市病 的困扰。
到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47%,成为30年来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尽管有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被大大高估了,但基本的共识是,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人口向城市流动与集聚是未来长时期的一个基本趋势。
而城市中人口及要素的顺畅流动,需要有与之匹配的交通体系支撑。
但当下中国城市所面对的状况,却是交通的拥挤不堪以及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窘状。
据调查表明,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有80%的路段和90%的路口通行能力已接近极限,机动车的时速由上世纪80年代的30公里已降到目前的10-13公里,同时乘车环境严重恶化。
交通拥堵犹如城市健康肌体的 病变 ,它导致时间损失、燃料浪费、环境污染以及生活幸福感的缺失。
在这一背景下,治堵仿佛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最热门的词汇。
在关于如何 治堵 的纷纷扰扰之中,梳理既有思路,借鉴有益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便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大城市交通拥堵 病变 的成因拥堵,一个难以治愈的 城市病 。
对于这一 病变 的痛苦,已经无需用更多的言语来形容,更紧要的是找出导致 病变 的症结所在。
(一)直接推手:城市人口的膨胀与汽车销量的持续激增对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交通拥堵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汽车数量与道路资源增长不平衡。
进一步说,就是道路资源的增加赶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造成道路资源出现稀缺性。
造成这一结果,基本可以从两个层面做出解释:1、迅猛增长的人口超出了城市的承受能力。
据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从2002年开始至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增长率以超过20%的速度大幅增长,最高时达2011No 3(Tota l No 103)北京城市学院学报J O URNAL OF BEIJI N G CI T Y UN I V ERSI T Y2011年第3期(总第103期)37 97% 。
而据有关专家透露,到2010年底上海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2300万左右,大大超出此前媒体常说的 上海总人口2000万 。
2005年至2010年六年间,上海每年新增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60余万。
出现交通拥堵并非政府投入不足,而是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满足不了人口带来的需求增长,当需求总量增加时,政府的投入就会变得微乎其微 。
2、近几年我国汽车销量持续激增,这种销售政策上的放任直接恶化了车路之间的矛盾。
2010年,汽车销量实现了32%的增长,达到1806万辆,成为有史以来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
同时,销量增加带来汽车保有量的蹿升。
到2010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上升到1 99亿辆的规模,其中汽车8500万辆,而这个数字在1999年还是1319万辆,十年间翻了三番 。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种在销量与保有量上的增速体现更为明显。
以北京市为例, 2010年北京新车销量达89 1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6%,其中12月份高达14 2万辆,月均增加4733辆 。
尽管北京、上海各地加快了路网建设,但毕竟道路资源因地理空间的限制而不能无限扩张,使车路之争呈现严重的不对称性。
反过来,由于交通拥堵未得到及时治理,导致公共交通吸引力下降,使用私人交通工具出行随之增加,交通拥堵进一步加剧,导致恶性循环。
(二)深层祸根:城市功能布局失衡与道路规划混乱城市功能布局的严重失衡与道路规划的预见性不足,实际上已经埋下了交通拥堵的 隐患 ,这也构成了导致交通拥堵 病变 的两大 病灶 。
病灶 之一: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
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国内多数城市基本是以 同心圆 扩张模式发展的,这就使城市形成一种 中心 边缘 结构。
在城市中心,往往集中了大量的优质公共资源,如医院、学校、图书馆等,这就使大量的人流从不同地域汇集于此,交通拥堵在所难免。
此外,由于大量商务区和行政办公区集中于市中心,高昂房价让大量人群迁往城郊,而这些地方却不能有效吸纳就业,导致职住分离矛盾加剧,从而加重了交通流量负担。
一般而言,规划一座城市的交通线路,必须要从这座城市现有的功能布局出发,而一旦线路(主要是地铁)修建完毕,城市以后的功能规划又得反过来按照已成型的线路布局来设计,而令人痛心的是,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这一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病灶 之二:规划预见性不足。
据资料显示,2009年底国家一次性批复了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预计总投资超8000亿元。
但问题是,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更长的地铁、更多的公交车,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仍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地铁规划就存在两处不太引人注意的致命软肋:一处是地铁布局规划与城市布局规划相矛盾;另一处是地铁线路本身设计不合理 。
对于北京这样单一中心的城市格局,最理想的交通格局应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线路在市中心区域内集中,然后再分散各方向。
因为这种布局,可以使得整个交通更有效率,能够在中心地带以最短的时间运输最多的旅客。
但翻开北京的地铁线路图会发现,在中心区地铁线路的布局并不符合这样的规则:2号线是一条环线;1号线东西向,贯穿多个热门地点;另外还有南北走向的4号线与5号线。
缺陷在于各线相距较远,缺乏共线,单一线路无法满足高峰时段的大客流。
结果是,地铁公司除了不断增加发车频率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分流措施。
而一旦出了中心区,旅客人数就会迅速下降,频繁的发车次数又显得浪费了。
而由于地铁线路设计失误,为了提供更多的运力,只有增加路面上的公交车。
而路面公交车的增加,只能是进一步加重了交通负荷。
(三)促发因素:管理水平滞后与文明行车文化缺失交通管理水平滞后加上司机肆意违规违章,无异给本已十分脆弱的交通体系 雪上加霜 。
从交通管理角度而言,一个红绿灯的合理设置,将起到缓解交通的重要作用。
例如,按照国际27后世博时代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标准,每条有信号灯控制的车道,每小时的车流量应为1000至1200辆,而上海只有600-700辆) ,这就意味着平均每辆车占用了更多的道路资源,使本已勉强支撑的道路资源更加 捉襟见肘 。
此外,文明行车文化的缺失也是导致拥堵 发作 的直接因素。
一次普通的违章变道,都可能引发几公里外的 蝴蝶效应 。
总之,城市交通拥堵 病变 的原因是多方面复合性的,它与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设施建设、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以及全民的交通意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缓解我国城市目前的交通拥堵状况,必须采取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解决。
三、国内外治堵的策略: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启示找出城市交通拥堵 病变 的成因,是为了拿出更好的一套治疗 药方 。
过去几十年,世界各大城市在控制汽车数量与流量、合理规划交通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与尝试,取得许多宝贵经验与成就。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就汇集了这些智慧,这些经验对我们有效缓解与解决交通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一)控制路面私人汽车数量:不来梅的汽车共享 计划由于交通拥堵直接是由车路增长不平衡造成的,所以国内外多数城市治堵的着力点也就放在解决这一基本矛盾上,即一方面想尽办法控制道路机动车数量,另一方面尽可能的多修路。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已经开始出现的拥堵,北京、上海等城市采用的主要办法就是修路。
但到了90年代中末期,各城市修桥架路的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了。
面对此景,治堵的重心就转到控制道路机动车数量上来。
控制机动车数量的办法,京沪等城市策略又有所差异。
北京在2007年试行并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推开 单双号限行 措施。
从效果来看,单双号限行确实在短时期内控制了路面机动车数量,但从长期来看,该政策诱导了更多的人购买第二辆车。
今年初,北京又推出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治堵 新政 ,内容包括 摇号购车 、 缩减公车指标 以及尝试征收 拥堵费 与 高停车费 等。
上海1994年开始实行 牌照拍卖制度 。
在最初的几年,此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私家车的快速增长,但近几年来其所起的门槛作用却已经越来越小。
一方面,从2009年以来,拍卖投放额度一路走高,从最初的每月5000个增加到现在的每月上万个。
对于相当部分车主,三五万的牌照费并没有起到阻滞作用。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车辆选择挂外地牌照,也抵消了对私车控制的力度。
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的限车政策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
在德国,不来梅采用 汽车共享 办法,有效地控制了路面汽车数量,并在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了这一点。
汽车共享 不是 拼车 ,而是更接近于租车,即用一套非常系统、简单同时经济环保的办法对车辆进行管理 。
关键的是,汽车共享计划是通过一个基于市场的巧妙方法来减少车辆总数,而不是通过限制流通来达到此目的。
在不来梅,租车的顾客会收到一张智能卡和密码。
当你需要车时,你可以选择地点及车型,然后通过一个电话来预定它。
在车站,钥匙管理员会给您乘车通行证。
旅行结束后,车被返还到车站。
相关的数据会自动反映在账单上。
在不来梅的经验基础上,若移植相关经验到像上海这样包含预计超过750000租车者的城市,这个高效的租车系统会使全上海拥有7000个可用的车站,大约150000辆可供调换的车。
按照节省的空间计,这等于一条750公里的停车线 。
(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弗赖堡的公交优先 计划限制私家车上路的另一面,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如今,各大城市均意识到,把开私家车的人从车里拉出来去乘坐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办法。
近年来,北京与上海均加大了地铁建设的力度。
目前为止,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已达14条,运营历程达336公里,五28后世博时代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年内计划可能达到1000公里 。
而上海运行线路有11条,总里程超过420公里,成为世界上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地铁网 。
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修了更长的地铁,增加了更多的公交线路,解决拥堵的目标就可以轻易实现。
因为缺乏合理的路网规划与管理支撑,公共交通的效应也会大打折扣。
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我们不妨看看德国弗赖堡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