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世博会后昆明世博园后续利用状况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881.20 KB
- 文档页数:8
游览昆明世博园感受科技与创意的力与惊喜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世博园,昆明世博园凭借其独一无二的设计和创意,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里融合了科技与创意,为游客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启发。
本文将深度探讨昆明世博园的特色与魅力,让我们一同领略科技与创意的力量。
首先,昆明世博园以其超前的科技设施吸引了无数游客。
在园区内,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前沿科技应用的展示和体验,比如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
例如,游客可以穿戴VR设备,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云南的美丽自然风光,仿佛置身其中。
除此之外,昆明世博园还运用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了更便捷的导览服务,使游览更加有序和愉快。
其次,昆明世博园的创意设计也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园区内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充满了创意与艺术的元素,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比如,其中一座主要建筑以“花的语言”为主题,通过灯光、音乐和动画结合,展现出美丽的花海和色彩斑斓的世界。
而世博园内各个展馆也运用了创新的展示手法,以生动的方式向游客呈现出各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这种独特的设计,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和感官体验,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和创意的探索兴趣。
此外,昆明世博园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科技与创意的场所,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园区内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专业人士和创意企业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科技和创意的交流与合作,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与分享经验的平台。
昆明世博园以其独特的创意和专业的环境,成为了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和参与的重要场所。
最后,游览昆明世博园不仅可以感受到科技与创意的力量,还能体味到创新与智慧带来的惊喜。
科技与创意的结合,在昆明世博园内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通过游览世博园,人们可以看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和创意对艺术的诠释,同时也能够领略到科技与创意给人们带来的全新的体验和思考。
昆明世博园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科技与创意的场所,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期许和引领。
历届世博会后续利用综述作者:查爱苹来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5期[摘要] 随着世博会规模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世博会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将后续利用计划纳入世博会园区规划已成为主流趋势,世博园区后续利用的成功与否也成为衡量世博会是否成功的要素。
结合世博会发展历程及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实践,总结分析世博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园区后续利用呈现出的特点,对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不失为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世博会世博场馆世博园区后续利用现代意义的世博会发源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萌芽之际。
至今,世博会已经先后举办过40多届。
历届世博会的举办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世博会结束后会场遗址及建筑物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决定世博会后续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纵观历届世博会发展,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后续利用从无意识状态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状态伦敦世博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生产技术、新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转变,因此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
此后,西方各国对世博会在展示国力和促进技术、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
19世纪的历届世博会展现了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充分展示出人类工业文明在当时的最新成果。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水晶宫是一个临时性建筑,世博会结束后被拆除。
1852年~1854年,水晶宫被移至西德汉姆(Syndenham)重建,水晶宫的重建完全是其设计者帕克斯顿个人会后筹款的结果,并非有意识的后续利用行为,但这并不否认:水晶宫的重建是第一个世博场馆后续利用的实例。
1855年巴黎世界工农业和艺术博览会成就了工业宫,博览会结束后,工业宫成为一个博物馆。
与首届博览会相比,水晶宫的再利用完全是偶然的,而工业宫是世界博览会历史上首个有计划利用的永久性建筑,开创了场馆后续利用的先河。
至此,世博会场馆后续利用的思想已经陆陆续续、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此后每届世博会中,世博会举办国对于世博会场馆的后续利用已经从无意识状态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状态。
2023会展场馆利用问题及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展行业正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着2023会展场馆的利用问题及建议展开讨论,以期对这一现状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1. 问题分析在进行2023会展场馆利用问题的深度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会展场馆的特点和利用现状。
会展场馆作为承载大型活动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要求。
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浪费:由于场馆的特殊性,很多会展场馆在非活动期间处于闲置状态,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2) 利用率不高:部分会展场馆仅仅局限于展览会等传统活动,利用率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3) 缺乏灵活性:一些会展场馆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多样化的活动需求,限制了其利用范围。
2. 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以便更好地利用2023会展场馆。
1) 多元化利用:建议会展场馆在空闲期间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文化展览、艺术表演、体育赛事等,以提高利用率。
2) 强化管理:加强场馆管理,建立科学的预约制度和灵活的场地分配机制,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合理规划:对于新建的会展场馆,应该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多功能性和灵活性,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3. 个人观点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会展场馆的利用问题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话题。
个人认为,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利益,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会展场馆的可持续利用。
也需要推动会展产业的创新发展,使会展场馆成为城市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总结回顾通过对2023会展场馆利用问题及建议的深入讨论,我们对当前会展场馆利用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方合作,真正发挥会展场馆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的讨论,相信您已经对2023会展场馆的利用问题及建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的会展活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案例成功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指令性经济、区域政策倾斜、允许部分地区优先发展,到现在,已进入一个群雄逐鹿,各展其长的时代。
谁能在百舸争流中脱颖而出,抢占先机,谁就能掌握21世纪竞争的主动权。
许多地方和政府逐渐意识到,借助外脑往往可以改换思路,获得意想不到收获。
199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成功举办。
从国际展览局通过在在云南昆明举办世博会到世博会的胜利开幕,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而1990年日本大阪的世界园林园艺博览会从筹备到开展,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那么昆明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如此漂亮盛会呢?就此,我分析了如下原因:其一、目标明确,适时把握机会,当机立断。
目标即是启明星,有了目标也就有了方向感,也就成功了一半。
中国政府起初并没有把举办城市设在这座春城,而是首都北京,主题“人与自然——共同迈进二十一世纪”。
按照计划,会址需要数百公顷的土地,会期长达184天,跨春夏秋三个季节,在室外栽种多种类植物。
95年,负责进行筹备工作的有关人员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碰到三大难题,这些在万绿之南的云南,都不成问题,云南省政府当机立断,加入申办城市,并将奇花异草搬至北京展览,吸引眼球,积极筹划公关,开展说服和沟通工作,大力展示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赢得主办权。
其二、把握利弊,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云南的综合情况进行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与分析,以识别各种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开拓思路,保证战略目标和方向的正确性。
云南优势明显:首先、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地理面积广阔,解决了北京举办世博的第一大难题:盛会所需的几百公顷土地问题;其次、昆明是一座四季如春的“春城”和花开四季的“花城”,以及避暑游览的名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解决了北京世博第二三大难题:历时184天,跨越春夏秋三季,在室外栽种多种多样植物。
云南省在举办世博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省政府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因这些优势而沾沾自喜、夜郎自大,而是冷静仔细,认真分析自己在举办世博会方面的不足劣势。
世博会给城市规划工作的启迪和反思真正体会和领略了“城市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世博会主旨。
每一届世博会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作为城市规划者,如何去承继历史,超越现状,铸就未来,打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宜居生态发展是考察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当我们怀着学习的心态,抑制了旅途劳顿、排队等待的烦躁情绪来到园区的时候,心境豁然开朗。
徐徐漫步穿梭于每个各具特色的建筑展馆之间,听到和看到展示的各国家、各地区、国际组织或国内组织的建筑外观、建筑材料、构思理念、古老文化、宗教符号、现状优点、缺点、未来方向等诸多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关元素,融合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新文化,毫无疑问,这些将是引领未来城市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的发展方向。
中国做为东道国,“中国馆”是园区占地面积最大、建筑面积最大的展馆,规划的地理位置也是最佳的,位于世博园的核心区,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
主馆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
主馆造型厚重有力、雄浑荡气,宛如华冠高耸,引领四方;天下粮仓,泽被神州,富庶四方。
富涵中华民族传统喜庆的红色“斗冠”状造型,居中而立,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使我们仿佛揭开了从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开始这个国家至今生存、发展的又一幅“清明上河图”,寄寓着中国人民对和平、进步、发展、友谊的无限憧憬和孜孜以求。
我暗自思忖,中华民族在对这个世界期望更美好的愿望,并付出维护这些美好的一切思路和手无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细节上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主本人斗胆拟几个题,供同仁磋商:1、世博会在一个近4000万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的超大都会城市举办,交通、安保等诟病产生机率相对较大。
2、园区内虽有区域分工,但游览时规划路线有的不合理,重复走的路线很多。
3、单体建筑个个为经典。
但由于占地面积小,破环了个性化整体气围。
游昆明世博园作文昆明世博园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它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一个集展览、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园区。
昆明世博园占地面积广阔,绿树成荫,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园区内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花卉,树木,还有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使得昆明世博园成为了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休闲胜地。
昆明世博园内有很多展馆,展示了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品,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文化风情,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此外,昆明世博园还有许多娱乐设施,如游乐园、水上乐园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娱乐和放松。
昆明世博园的建筑风格独特,设计精美,充满了现代感和艺术气息。
园内的一些建筑物采用了传统的云南建筑风格,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在昆明世博园里漫步,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
昆明世博园还有许多特色的活动,如花展、美食节、文化交流活动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特色小吃,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
昆明世博园不仅是一个展示世界文化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场所,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世界的多彩与美好。
昆明世博园不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一个让人们了解世界、感受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领略美景,感受文化,增长知识,丰富生活。
昆明世博园是一个集展览、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园林。
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明世博园,感受世界的美丽,领略文化的魅力。
参观世博会博物馆后,我对这个展览馆有以下观后感:
首先,世博会博物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览馆的设计极具现代感,建筑外观独特,内部布局合理。
展览中使用了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使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世博会的盛况。
其次,世博会博物馆展示了世博会的历史和成就。
通过详细的介绍和展示,我了解到世博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盛会,每届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文化和经济成果。
展览中展示了各个国家参展的精彩展品和亮点项目,让我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创新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世博会博物馆还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环保、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展示,这表明世博会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并鼓励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最后,世博会博物馆给我留下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通过展览中展示的创新科技和文化成果,我相信人类在未来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总体而言,参观世博会博物馆是一次启发性和令人难忘的体验。
我对世博会的历史和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这个展览馆向我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我对世界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渴望。
2207.99世博会后昆明世博园后续利用状况反思罗兵保【摘要】19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昆明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随着展会的闭幕,昆明世博园作为一个主题公园被永久的保留下来,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世博园面临着一系列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本文通过对世博园现状调差研究,在分析世博园现实、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
初步提出世博园后续利用的状况反思。
【关键词】昆明世博园现状使用面临问题后续利用反思1.引言昆明世博园是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的简称,位于昆明东北效金殿风景名胜区旁,为第十四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场。
1999年5月1日至1999年10月31目,第十四届’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世博会对昆明发展的影响有如下几方面:①促进北市区的开发, 减轻老城区的负担;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十年;③滇池治理速度加快;④促进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⑤昆明中心城市地位的提高,它对周边地区和对全省的带动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⑥改善城市生态绿化环境。
昆明世博园园区由于’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而处于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政府及企业努力实施保护策略,但世博园的管理与后续开发措施未能跟上和没有大量资金注入,结果导致园区内的部分场馆及园区内建筑处于荒废状态;另一方面,来自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对世博园的开放与否及其能否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大型综合性公园的争议。
在这种内外双向的阻力面前,世博园内使用状态是怎样的呢?世博园不仅使得昆明变得更加美丽、文明和开放,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地区及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
作为一个时代、历史的见证物,昆明世博园的后续发展问题无疑令人关注。
然而.随着会展的结束,世博园的游客数量却大大下降,加上每天高额的运营成本,使世博园的发展举步维艰。
目前世博园园区内的使用状况如何?园区内的商业设施分布状况如何?游客的活动区域及情况发生了什么改变?这些现实的问题对于世博园园区内研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世博园现状面临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小中见大(知微见著),折射世博园怎么更好地为城市服务,关注会展后昆明世博园将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为其他城市建设世博园提供借鉴和指导。
2.展会十多年后世博园现状使用情况2.1世博园旅游资源现状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简称世博园)作为世界上唯一完整保留的世博会会址,会后被完整保留下来的资源包含以下:①六大专题展园:包括竹园、蔬菜瓜果园、药草园、茶园、盆景园和料木园;②中国室外展园:包括31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民间组织)的34个展示各地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的展园;③国际室外展区:包括来自五大洲的3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造的34个富有特色的庭园;④五大场馆:包括国际馆、科技馆、人与自然馆、中国馆、大温室;⑤花园大道:长850米、宽40米.以草坪为基底,各色花卉为主体,形成五彩缤纷的花廊(图1)。
图1 园区内现状资源2.2园区内场馆的开放状况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走访,对世博园场馆的分布点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园区内的主要场馆的使用功能是否发生改变进行统计(图2)。
从统计数据中来看,昆明世博园区内七个大型场馆存在四种状态:开馆状态两个、半开馆状态三个、关闭状态一个以及开馆但是更换功能的一个。
现状大温室以及科技馆处于完全开放状态,其中科技馆仍然保持着整点播放环幕电影。
中国馆、人与自然馆、国际馆虽然开馆,但是里面许多展厅已经关闭,只有部分展厅仍开放,其中中国馆各省特色商铺已有一半处于关闭状态,人与自然馆正门关闭,只能从侧门进入。
国际馆一楼处于开放状态,二楼处于关闭状态。
游览路线终点处最初设计为餐厅,大部分游客游览到此处就餐,而现状改变为4D电影放映厅。
其中原因必定与游客数量有关。
图2 园区内主要场馆开放状况2.3园区内商业服务设施分布状况世博园园区内的商业网点主要沿路边以及各小型场馆分布,服务类型以植物精油、纪念品、地方特产云南普洱茶、玉石、以及副食品为主。
其中植物精油占9%、纪念品占55%、副食品占23%、玉石以及地方特产占13%。
从统计数据中看出园内商业主要以纪念品为主,而地方特色产品明显不足(图3)。
对各商业网点的服务半径进行分析,发现商业主要分布在园区内主干道上,而在相对偏僻的地方商业明显不足,例如:在植物园、药草园附近都不存在商业点(图4)说明:①目前商业服务不均,偏远场馆商业不足,说明游客到这些地方游玩的时间比较少,或是在这些地方停留的时间比较少。
②目前各商业物品单一,地方特色产品不足,世博园内的商业55%销售的都是纪念品,许多场馆的商品都相同,不仅没有吸引力还在园内造成了竞争。
③云南地方特色产品种类不多,以普洱茶为主,就是缺乏地方特色的商品。
图3 园区内商业类型图4 园区内商业服务半径2.4游客活动区域及路线分析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世博园内游客的分布不均匀,花园大道附近、世纪广场人群比较集中,使用率比较高。
而在竹园、国际各国展区如保加利亚园、斯洛伐克园、德国馆、荷兰馆、摩尔多瓦共和国园、法国馆等比较偏远的区域游客则很少,几个园区均处于关闭状态,使用率比较低。
通过对游客在世博园主要活动区域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游客主要活动区域占世博园区域的43.64%(图5)。
20040060080010001200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图5 游客活动区域分布3.昆明世博园面临的问题3.1游客数量的巨减世博会展会结束后,世博园的游客数量仍逐年减少(图6)。
通过1999年-2009年游客数量变化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博园的游客数量逐年降低,这说明世博园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现在虽基本能维持经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国家相关政策优势; ②公司业务由单一的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向旅游、房地产、园林园艺三大主题和多元产品方向发展; ③与国际展览局、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和99世博会参展国保持长期联系和交流。
图6 1999~2009世博园游客统计3.2运营收入逐年降低2000年12月,为了减少政府的经营负担,由世博集团、红塔实业和世博广告公司等五家,成立子公司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共注入资金1.9亿元。
2001年末云南世博园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功。
但是,世博园的运营收入仍逐年减少,2006~2009年运营收入也逐年减少(图7)。
图7 2006~2009世博园运营收入统计3.3巨额的运营成本世博园占地2 1 8 公顷,有2500个植物种类,共建有77个园区。
每天仅用电就达3万多度。
花园大道上的鲜花多达50万盆,这些花都属忧良品种,全部更换1次,要耗资175万元。
而这些花花期最长的为3个月,最短的1个月,以平均两个月更换1次计;1年要更换6次,仅此1项的成本就在1000多万元。
另外,世博园内还有大块的优质草坪。
日常的管理、维护费用也是惊人的。
如此算下来,整个世博园每日管理成本约在30万元左右,1 年1亿元以上。
如此的管理成本,按门票每张100元人民币计算,每天要有3000张门票出售才能够维持。
4 昆明世博园后续利用反思4.1当前世博园发展状况4.1.1世博园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世博园属于一种政府主导的以各类会展为主的大型主题公园,一次性投资大,开业前及会展期间广告宣传影响大,游客能很快获知信息,并且先睹为快。
因此,游客量最高峰都是出现在第1年,会展结束后,活动内容减少,游客量将逐年下降(见图1.22)。
这种游客量下降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稳定动态平衡,企业可能在一定赢利水平上继续生存,如昆明世博园游客量从1999年的900万下降到2009年的120万,但2009年仍然有近3000万的毛利润;二是下降到企业不能维持正常运转费用,最终倒闭。
4.1.2世博园后续使用受游客行为影响很大会展结束后,世博园的功能已发生改变,它的后续使用受到游客和居民感知行为、出游行为、游览行为、欣赏行为、活动项目的影响。
据调查,23%的游客是购买团体票组织而来,游客重游率低,导致第一年轰动期过后,游客量急骤下降,15%的游客使用年卡,同时在世博园中消费的人很少,导致赢利下降。
仅有17%的游客喜欢到中国馆,主要是由于馆内的展品都还在展出;有37%的游客到花园大道附近和27%的游客到国际各国展区附近活动,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区域经常举办一些跳舞,打太极等活动,还与花园大道的人造景观有关。
这些各方面的行为都影响到场馆和不同园区的使用。
4.1.3世博园内应均衡布置较多的绿化地带和活动场所目前世博园内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从西向东的轴线周边,人群的的活动范围也集中于此(如花园大道两侧),其它区域的游客稀少,不利于整个园区的均衡利用和场馆的经营开发。
通过调查发现人群都喜欢在有绿化和开敞空间的区域活动。
因此,一方面应保证较多的绿化地带和活动场地;另一方面应均衡布置这些场地,才有利于将来的后续开发。
4.1.4昆明世博园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负兼有伴随昆明‘99世博会’的举办,昆明的城市道路交通、绿化环境、电力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同时,由于短期内(2—3年)带动了周边区域大规模建设,但规划层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导致公共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周边居民长期的工作和生活。
虽然昆明世博园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负兼有,但整体来看是利大于弊的,将来其它城市建设应减少这方面的负面影响。
4.2 世博园后续利用情况反思4.2.1不应建设大量的永久性建筑在昆明世博园的建设中以‘永久世博园’为理念,保留了许多大型场馆建筑。
据调研,如国际馆等许多场馆已经闲置,且需要大量的维护成本,影响世博园的后续发展,给世博园的转型带来诸多问题。
另外,52%的人认为昆明世博园更像城郊公园,作为主题公园,永久性建筑少更有利于发展。
在其他城市世博园的规划建设中,不应建设大量的永久性建筑,多一些临时性建筑,以降低后期的运营成本。
4.2.2应提前考虑后期利用规划据调研,昆明世博园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很少(如幼儿园、小学等)。
在具有良好环境和高级住宅区区域,没有足够的城市配套设施不利于聚集人气,浪费资源;不利于带动城市的平衡发展。
在世博园内部,由于项目活动少,各类服务业种类和数量很少(如餐饮业)。
有52%的人停留时间只有3小时左右,而且只有12%的人在世博园内就餐,导致企业赢利下降,不利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把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进去,世博园才能更好地和城市协调发展,两者相互促进。
4.2.3运营中建立联动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世博园附近的植被覆盖率高达76.7%的高质量自然环境,发挥利用附近已发展的房地产优势,世博园应抓住时机,切实进行新项目的建设,树立崭新的世博园形象,使游客量增大,提升企业的赢利空间,例如:结合园区对周边用地的积极效应,在世博园周边及园区内布置合理的餐饮、花卉展销等服务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