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精神
- 格式:docx
- 大小:14.76 KB
- 文档页数:2
世博精神
【摘要】
上海世博园,那些青葱而立的“小白菜”是最让人难忘的风景。
从申博成功那一刻起,志愿者们伴随上海世博会走过8年历程。
世博会开幕以来,8万名园区志愿者、10万名城市志愿服务站志愿者,以及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197万城市文明志愿者,用自己的爱心和奉献,织就绚丽的城市风景线。
——摘自新华网《精神财富从世博延伸上海世博会理念引领未来》【正文】
本文的论点是:世博理念引领未来
我从四个方面论证:
1、“后世博时代”来临;
首先是国民文明素质加速提升。
“排队需要8个小时、7个小时、6个小时……”在上海世博会台湾馆旁边高架步道下的柱子上贴着一排排标签,这是参观预计等候的时间。
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巡视员陈振民看来,世博会如同一所“文明大学”,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不仅可以看到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接受科学技术洗礼,也将得到一次文明素质的大训练。
“学会排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学会不乱扔垃圾,这些已经超越了观博本身的意义。
城市精神的塑造、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场进程中的意义更为重要。
”
2、上海世博会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阶段性总结;
“上海世博会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阶段性总结。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钱智认为,上海世博会核心理念是“和谐”,还包含了“低碳”、“创新”、“包容”、“共生”等四大理念,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着我们的未来。
相对于“包容”、“共生”,“低碳”和“创新”理念已更多被付诸实践。
2010年09月底,上海市发改委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提出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新材料产业。
这可以看成是上海未来5年的低碳发展线路图,所列产业大多与世博会技术展示有高度承接关系,堪称上海对世博会“低碳”理念的一份现实解读。
“创业者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民企馆的主题,这也成为民企30年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民企馆组委会同“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简称YBC)联合主办了“我的创业梦想”活动,选出16个最具潜力的创业梦想作为“创业种子”,提交YBC,由YBC为创业青年提供“一对一”的导师辅导以及“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资金及咨询支持。
3、上海世博会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最佳实践区;
在上海,除了世博会本身留下的精神遗产,办博过程积累的经验,同样在社会激荡起阵阵涟漪。
针对观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世博主办方和参展方想方设法改进服务:为应对大客流,改装硬围栏,增设直饮水点、休息座椅和厕位等;为应对高温,增设遮阳伞、遮阳棚、电风扇、喷雾设施等降温装置,为游客送冰、送水降温解渴;为改善排队环境,在通道边安装长条木质长椅供等候游客歇脚……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引导参观者逐步养成文明习惯。
上海世博会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最佳实践区,也是精神播种机,“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写进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管理之中,成为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4、上海世博会最大的精神财富是培育了国民的公德意识、开放意识、责任意识。
年轻一代的成长让人感叹。
上海世博会最大的精神财富是什么,是开启了国人心智,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意识。
教育了年轻一代人如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青年志愿者为世博会做出贡献,也得到成长,后世博阶段,蔚然成风的志愿服务将转向常态化。
上海将设立青年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做大做强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
志愿者不仅是一种身份标签,更是植根于心灵深处的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力量。
而人们所期望的是,这些力量能够帮助年轻一代建立起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将世博会的理念与精神薪火相传。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世博理念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