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
- 格式:doc
- 大小:292.50 KB
- 文档页数:47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原则
危重患者是指因病情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以及身体功能受损而需要
高度监护和治疗的患者。
由于病情危重,这类患者往往不能正常吃饭,导
致营养不良,进一步影响康复和治疗效果。
因此,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至
关重要。
首先,在给危重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之前,需要进行全面评估。
全面评
估包括患者的营养状态、病情、代谢需求以及特殊情况等。
通过全面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营养需要和能力,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
其次,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需要个体化设计。
个体化设计是根据患者
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制定出适合他们的营养支持方案。
例如,对于一些消
化道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以通过胃肠外营养进行支持,而对于有较高
能量需求的患者,可以增加摄入的能量含量。
个体化设计可以确保患者接
受到最适合他们的营养支持,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最后,危重患者的饮食需要适当调整。
饮食的适宜性可以根据患者的
营养状态、病情以及治疗进展来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危重患者的饮食应
该是半流质或流质的,以便于摄入和消化吸收。
此外,饮食中应该包含足
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
总结起来,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原则包括全面评估、个体化设计和适
当饮食。
全面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能力,个体化设计可以制定
出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适当饮食可以确保患者接受到最适合他们的营养
支持。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危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及护理查房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和护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营养支持的方法和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危重病人由于疾病的严重性和身体状况的下降,其营养需求往往明显增加。
而危重病人的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疾病的恶化和病情的延长。
因此,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应得到足够的关注。
1.能量需求:危重病人的能量需求通常比正常人要高。
能量不足可能导致身体消耗过大,使病人更加虚弱。
因此,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量。
2.蛋白质需求:蛋白质是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危重病人的蛋白质需求也比正常人要高一些,因为疾病状态下人体对蛋白质的分解增加,以满足对能量的需求。
3.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求:危重病人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求同样重要。
这些营养素在调节免疫系统、促进组织修复和代谢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方法在满足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时,有几种营养支持的方法可供选择。
1.口服摄入:如果病人的消化道功能较好,可以通过口服摄入各种营养品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这种方式方便快捷,并且有利于病人的消化吸收。
2.肠内营养:对于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病人,可以通过肠内营养来提供营养。
肠内营养可以通过肠鼻或经腹壁插入导管的方式进行。
3.静脉营养:在无法通过肠道摄入营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提供营养。
这种方式适用于胃肠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耐受肠内营养的病人。
三、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需要护士和医生的共同努力,在具体操作中有一些护理措施需要注意。
1.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方式: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并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营养状态进行动态调整。
2.避免并发症: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胃肠反应等。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草案(1)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草案
导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危重病人因为身体状况的不同,对营养的需要也各不相同。
为了更好的护理危重病人,在营养支持方面也需要特别注意。
一、评估食物摄入量
危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纳差、消化吸收障碍等问题,所以需要对食物摄入量进行评估。
对于不能通过口服进食的病人,需要针对每日营养需求量和体重变化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营养支持计划。
二、饮食种类和成分
危重病人的饮食种类和成分应特别注意,建议采用高能量、高蛋白、低脂、低糖的营养成分。
同时,在病人的疾病类型以及治疗情况下,饮食种类和成分也需要相应调整。
三、营养支持途径
危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通过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一般情况下,口服摄入是首选。
如果无法口服进食,需要考虑经胃肠管或经静脉等途径进行营养支持。
四、营养监测和调整
危重病人的营养情况需要经常监测和调整。
包括体重、生化指标、营养状态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营养支持计划,使之更符合病人的需求。
结语
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治疗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只有在营养支持方面得到妥善的处理,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康复。
同时,在营养支持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来进行评估和指导,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重症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治疗水平也逐渐提高。
在重症ICU中,患者往往处于高度危险状态,一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来维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
本文将就重症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进行论述。
一、重症ICU患者的营养需求重症ICU患者的营养需求与一般患者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他们往往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明显提高。
因此,营养支持策略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能量需求:重症ICU患者的能量需求普遍较高,应根据其具体的情况进行精确计算。
一般情况下,采用公式计算能量,比如Harris-Benedict公式。
2. 蛋白质需求:重症ICU患者的蛋白质需求也相对较高,蛋白质具有促进修复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根据研究,重症ICU患者每日的蛋白质摄入量应在1.2-2.2g/kg之间。
3.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重症ICU患者通常需要额外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满足其正常代谢的需要。
补充钙、锌、铁、维生素C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
二、重症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针对重症ICU患者的营养需求,通常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进行营养支持:1. 肠内喂养:对于重症ICU患者,如果肠道功能正常,一般应首选肠内喂养。
肠内喂养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
通过鼻饲管或肠造瘘管给予患者适当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2. 肠外营养:有些重症ICU患者的肠道功能受损,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此时可采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营养物质,可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但需注意,肠外营养不适合长期应用,应在肠道功能恢复后尽早切换到肠内喂养。
3. 营养监测与调整:对于重症ICU患者,营养支持应该是个体化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营养监测。
包括监测体重、血清蛋白、血糖等指标,以及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与食欲。
在营养监测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
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一)危重病是对人体的挑战,通常情况下,患者无力进食,身体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从而影响疾病的恢复。
因此,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
一、确定营养支持病情与营养状态危重病人因病情复杂,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损耗,因此,首先要查询病史与症状,确立病情与营养状态,进而制定相应的营养支持计划。
同时还需要确定好支持的时间和方式,个体化设计方案,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
二、低蛋白血症的处理低蛋白血症是影响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的低蛋白血症会导致肝脏代谢障碍、水肿和免疫功能低下等问题,甚至出现血管内外液体平衡破坏,因此必须及时弥补。
同时,还需控制出血和消化系统并发症,保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以维护营养支持的平衡状态。
三、管路营养的应用范围与注意事项针对危重病人因无力进食的问题,可以通过管路营养进行补给,常见的管路营养包括肠内营养支持和全肠外营养支持两种方式。
肠内营养营养成分相对较为简单,但也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需要对患者肠功能进行处理。
全肠外营养则更为安全,但需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肠穿孔,血流动力学紊乱等。
四、药物治疗对营养支持的影响不同的药物治疗会对营养支持产生影响,一方面是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对营养状态进行破坏,而另外一方面是药物的组成,如抗生素类会破坏肠道菌群等,对营养吸收和利用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关系到病人的恢复与治疗。
营养支持应基于病人的病情与营养状态,以及时间和方式,制定个体化方案,注意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配比与影响等问题。
在营养支持的过程中,也需要把握好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以避免进一步损伤身体机能。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草案)2006年5月工作小组成员(按姓氏笔划)万献尧李元忠汤耀卿刘大为安友仲林洪远许媛贾建国于凯江马晓春李维勤管向东严静曹相原邱海波1.危重症与营养支持1.1 营养支持概念的发展现代重症医学与临床营养支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都已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历史。
数十年来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住院病人中存在着普遍的营养不良;而这种营养不良(特别是低蛋白性营养不良)不仅增加了住院病人死亡率,并且显著增加了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的支出;而早期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则可显著地降低上述时间与费用。
近年来,虽然医学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住院重症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比率却未见下降。
其原因包括:社会人口老龄化;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得重症病人生命延长、病情更加复杂迁延;应激时的乏氧代谢使得各种营养底物难以利用;严重的病理生理损害(意识、体力、消化器官功能)妨碍重症病人进食;部分慢性病人往往有长期的基础疾病消耗;病理性肥胖病人的增多;特别是许多病人在其入院时多忽视了营养状态的评估。
因此,临床营养支持作为重症病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重症医学是对住院病人发生的危及器官功能和生命的急性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全方位支持和综合治疗的学科。
在重症医学的综合治疗中,关键是保护和改善全身与各器官的氧输送并使之与氧消耗相适应,即:灌注与氧合。
灌注与氧合的目的是维持与改善全身与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而代谢的底物以及部分代谢过程的调理,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手段。
早期的临床营养支持多侧重于对热卡和多种基本营养素的补充,随着对机体代谢过程认识的加深以及对各种营养底物代谢途径的了解,人们发现各种营养底物在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与给予方式,对疾病的预后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
例如不同蛋白质(氨基酸)对于细胞生长与修复、多种酶系统活性、核酸代谢、细胞因子产生、免疫系统功能影响各异;而不同脂质的代谢则对于细胞膜的功能和稳定,各种甾体激素与性激素水平,以及众多炎性介质和凝血过程有着不同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在不同疾病状态和疾病不同时期的代谢也不一致。
而一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除了作为多种辅酶起作用之外,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
因此,现代临床营养支持已经超越了以往提供能量,恢复“正氮平衡”的范畴,而通过代谢调理和免疫功能调节,从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发展,发挥着“药理学营养”的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危重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目的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这是实现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总目标。
应该指出,营养支持并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重症病人严重应激的分解代谢状态和人体组成改变。
病人对于补充的蛋白质的保存能力很差。
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减少净蛋白的分解及增加合成,改善潜在和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防治其并发症。
1.3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原则严重应激后机体代谢率明显增高,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体重丢失平均0.5 ~1.0 kg/d,机体营养状况迅速下降及发生营养不良(体重丢失≥10%)是重症病人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成为独立因素影响危重症预后。
临床研究表明,延迟的营养支持将导致重症病人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并难以为后期的营养治疗所纠正。
此外,营养摄入不足(underfeeding)和蛋白质能量负平衡与发生营养不良及血源性感染相关,并直接影响ICU病人的预后。
对危重症病人来说,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为第一需要。
在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阶段,均不是开始营养支持的安全时机。
此外还需考虑不同原发疾病、不同阶段的代谢改变与器官功能的特点。
存在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严重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等情况下,营养支持很难有效实施。
应激性高糖血症是ICU病人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营养支持(EN、PN),应配合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110~150mg/dL)可明显改善重症病人的预后,使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
推荐意见1:重症病人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要给予营养支持。
(C级)推荐意见2: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
(B级)推荐意见3: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充分到考虑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
(E级)(1)Villet S, Chiolero RL, Bollmann MD, et al. Negative impact of hypocaloric feedingand energy balance on clinical outcome in ICU patients. Clin Nutr, 2005,24:502-9. (2)Simpson F, Doig GS. Parenteral vs. enteral nutri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a meta-analysis of trials using the intention to treat principle. Intensive Care Med. 2005 31(1):12-23. Epub 2004 Dec 9..(3)Lewis Rubinson, MD, Gregory B. Diette, MD, MHS, Xiaoyan Song, MD, MHS, et al. Low Caloric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atien ts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 Care Med, 2004, 32:350-7.(4)Barr J, Hecht M, Flavin KE, et al. 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nutritional management protocol. Chest, 20 04,125:1446-57.(5)Van den Berghe, G, Wouters, P, Weekers, F, et al.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 Engl J Med, 2001,345:1359-13671.4 营养支持途径与选择原则根据营养素补充途径,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 n, PN,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途径)与肠内营养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 EN,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两种方法。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营养支持方式已由PN为主要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肠内营养支持(EN)。
这种转换是基于我们对营养及其供给方面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设计较好的RCT及有外科病人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N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增加有关,而接受EN病人感染的风险比要接受PN者为低。
有关营养支持时机的临床研究显示,早期EN,使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等。
但并非所有重症病人均能获得同样效果。
特别是在比较EN与PN对预后改善、降低住院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尚缺乏有力的证据。
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所患疾病的情况、营养供给量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等。
有关外科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方式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80%的患者可以完全耐受肠内营养(TEN),另外10%可接受PN和EN混合形式营养支持,其余的10%胃肠道不能使用,是选择TPN的绝对适应症。
应该指出,重症病人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高于普通病人,有回顾性调查(MICU)显示接受仅有50%左右接受EN 的重症病人可达到目标喂养量(25 kcal/kg•day)。
对于合并肠功能障碍的重症病人,肠外营养支持是其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显示,合并有营养不良,而又不能通过胃肠道途径提供营养的重症病人,如不给予有效的PN治疗,死亡危险将增加3倍。
总之,经胃肠道途径供给营养应是重症病人首先考虑的营养支持途径。
因为它可获得与肠外营养相似的营养支持效果,并且在全身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及费用方面较全肠外营养更具有优势。
推荐意见4: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应积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B级)推荐意见5:任何原因导致胃肠道不能使用或应用不足,应考虑肠外营养,或联合应用肠内营养(PN,PN+EN)。
(C级)(6)Braunschweig CL, Levy P, Sheean PM, et al. Enteral compar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 a meta-analysis. Am J Clin Nutr , 2001,74:534-42.(7)Gramlich L, Kichian K, Pinilla J, et al. Does enteral nutrition compared to parenteralnutrition result in better outcomes in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utrition, 2004,20:843-8.(8)Heyland DK, Dhaliwal R, Drover JW, et al. Canadia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nutrition support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 JPEN , 2003, 27:355-73.(9)Kudsk KA. Effect of route and type of nutrition on intestine-deriv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m J Surg, 2003,185:16-21.(10)Marik PE, Zaloga GP.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acutely il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Crit Care Med, 2001,29:2264-70.(11)Booth CM, Heyland DK, Paterson WG: Gastrointestinal promotility drugs in the critical care sett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Crit Care Med 30:1429-1435, 20 02(12)Woodcock N, MacFie J. Optimal nutrition support (and the demise of the enteral versus parenteral controversy). Nutrition, 2002,18:523-4.(13)Jeejeebhoy K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potion or poison?. Am J Clin Nutr, 2001,74:160-3.(14)Griffiths RD. Nutrition support in critically ill septic patients. 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 2003,6:203-10.(15)Braga M, Gianotti L, Gentilini O, et al. Feeding the gut early after digestive surgery:results of a nine-year experience. Clin Nutr, 2002,21:59-65.(16)黎介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