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世博时代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59.35 KB
- 文档页数:1
后世博时代提升上海市政府形象的若干思考世博会不仅是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和人类文明的盛宴,更重要的是,它也将为举办国,尤其是举办城市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虽然世博会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它对于上海发展的影响还在持续,尤其是对于上海市政府形象的提升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通过分析后世博时代上海市政府提升自身形象的有力条件,提出提升上海市政府形象的若干建议。
后世博时代世博会政府形象一、后世博时代上海市政府提升自身形象的有利条件1.世博会为后世博时代的政府与公民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世博会是一个声势浩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单凭一个政府、几个官员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依靠千千万万的市民甚至全国人民的支持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在世博会筹办过程中,上海市政府通过与市民的积极沟通、共同协作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增进了政府与市民的合作、交流。
后世博时代上海市政府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深化市民对政府的认识,借此机会解除一些由于长期沟通不畅造成的误解,增强政府与市民的互动。
相互沟通理解是群众拥护政府、支持政府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政府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2.世博会为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品牌的树立和政府形象的提升做了充分的宣传世博会为上海市政府向世界展示其政府能力和提高政府的国际知名度提供了平台。
上海作为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城市,已经先于我国其他城市一步进入了国际世界的视野,为上海融入世界舞台提供了有力条件。
同时,也有一个现实摆在面前,就是怎样进一步开发自己,寻找城市新的具有吸引力的热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城市硬件设施迅猛发展,不管是我国的其他城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型城市都在成为上海的竞争对手。
在硬件条件逐渐缩小的同时,如果能够另辟蹊径,发展政府形象这一软实力必定能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
2010年,世博会就恰恰为后世博时代的上海市政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一个地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地区的整体状况。
“后世博时代”的思考10月31日,一届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的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圆满落下帷幕。
随着“后世博时代”的到来,人们不禁要问,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到底带来了什么?首先在经济上,我认为世博会带给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今已经走到了第30个年头,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样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凸显。
环境污染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
同时,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开始向劳动力更为廉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的区位优势逐渐减弱。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又一次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可以说,谁抓住了这一次发展的机遇,谁就掌握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
中国经济的转型势在必行。
而在上海举办的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给中国的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本届世博会上,各国带来展示的都是最新的技术成果,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最新理念,上海世博会标志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的到来。
这届世博会第一次有机会让中国人如此近距离的感受到科技对于生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加坚定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信心。
在世博园应用诸多中国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如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等等,也在强烈地刺激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随着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走入我们的生活,可以断言,今天世博园里的星星之火,必将带来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燎原之势。
在世博会的强烈推动作用下,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转型逐渐开始加速。
我们都说,中国在崛起。
可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的崛起,而主要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个全球化的大国,其国民同样应该拥有国际化的视野。
在当今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当中,只有了解世界,充分的与世界沟通才能有发展和生存的机会。
而在中国的崛起中,我们似乎只看到了GDP的跃升,在国家“软实力”上,中国还亟待提高。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4月上海世博会心得体会在参观了2024年4月上海世博会后,我深受启发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这次世博会不仅向我展示了科技的最新进展,也让我领略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对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感到非常惊叹。
在世博会的展览馆里,我看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科技产品和创意设计。
例如,智能城市展览馆展示了如何通过智能技术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我学习到了很多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能能源有关的信息。
这些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还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其次,世博会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重要性。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馆里,我领略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精彩之处。
每个展馆都展示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成就。
这让我认识到,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互相了解和尊重,我们可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世博会提醒我们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可持续发展展览馆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措施。
这些举措旨在减少碳排放、促进再生能源的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参观这些展览,我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减少对地球的负担,确保我们的后代也能享有美好的生活。
综上所述,参观2024年4月上海世博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心得体会。
我将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智慧,未来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繁荣、和谐和可持续。
关于经济人文领域的后世博时代本文讲述了关于经济人文领域的后世博时代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赶快阅读下吧。
【论文摘要】在成功举办了一届世博会后,对世博资源的继续开发利用,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怎样以最少的投入将世博期间的物资、人脉等资源在经济人文领域再利用起来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论文关键词】经济人文领域;后世博时代;城市一、2010 中国上海世博会基本概况2010 年5 月1 日至10 月31 日在我国上海举办的第41 届世博会(Expo 2010),是由我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 亿人民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吸引了2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 万人次的参观者。
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参展记录和参观记录。
上海世博会参展从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到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会场面积5.28 平方公里,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如正式参展方的自建馆,大约有4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报名建设,其数量为历届之最、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 万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主题馆墙面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墙,为5000 平方米。
上海世博会直接投资为286 亿元,财政总预算将达到300 亿-400 亿元。
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其目标是要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范例,这个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二、世界各国、历界世界博览会后期利用基本情况比较分析世博会发源于19 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萌芽之际。
后世博的思考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5100209150 王凯博2010年世博会已经在上海圆满闭幕,其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了城市带给人民幸福的生活这一事实。
各国的场馆都显示了科技、经济、文化等主题,展现各自风采。
中国自从建国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更是加快了强国的步伐。
在这61年里,我国从一个被列强侵略的弱国成长为如今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国家,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10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如今,进入了信息化、科技化时代,我们更要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找取经验,发展自己,世博会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世界的步伐,这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强国的时代。
要做好“兴科”文章,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对接问题,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和动力,我认为关键在于创新。
(例如:世博会中,加拿大场馆利用墙体外部的一种绿色植物来回收利用雨水;英国馆的“触须”,瑞士馆的“大豆纤维”帷幕,意大利馆的透明混凝土……)第一,在科技创新指导思想上要更注重原始性创新,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重。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各国的技术壁垒保护,我们要注重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创新、实现跨越。
要大力实施专利战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的机制。
第二,在科技创新的工作方针上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重点以信息化带动整个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同时要强化传统产业的提升力度,重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升制造业水平。
二十一世纪也是一个环境与资源协调的时代。
各国在发展的同时也都注意到了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于是纷纷开进绿色发展的步伐。
日本爱知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
从这点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对生态越来越关注。
二十一世纪主导的住宅是绿色家园,二十一世纪主导的食品是绿色食品,二十一世纪主导的的环境是绿色环境。
F0902006 5090209133 于子强“后世博时代”的思考2010年10月31日,火热了半年的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
一个世界级盛会的结束,其余韵将影响数年乃至十数年,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后世博时代”。
世博之后我们该怎么走?这是个问题。
世博会直接促进了园区及周边地区的建设程度,但是世博结束之后园区并不是消失了,因此合理利用园区这块资源相当重要。
“就像精彩的奥运会赛事,也没有办法永远比下去”。
对于展馆在世博会之后要拆除,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表示,这是惯例。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曾表示,从世博会159年的历史经验来看,保持原样会给主办国带来很大负担,不仅后期需要资金维护,原有地块也无法重新开发,所以依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则,世博会上的外国自建馆属于临时场馆,一般在会后拆除。
上海世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表示,早期世博会所有的展馆都要拆除;不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世博会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如何让展馆在世博之后被更好利用,带动城市的发展成为课题,于是一些标志性建筑被留了下来。
据查,世博场馆留下的建筑非常有限——比如埃菲尔铁塔、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大阪世博会的太阳塔。
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在此论坛上透露,世博会早在规划之初就已经确定了世博会永久性场馆在世博会后的作用。
“永久性展馆设施与临时场馆设施在功能、经济、文化特征、景观特色等方面相互协调,在世博会结束后,‘一轴四馆’可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有机部分。
”像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一样,世博会的影响力使得保留的场馆在今后很长时间将具有很大的商业用途,成为演唱会、晚会等的热门举办地。
世博会结束后的11月中下旬,歌坛“天后”王菲“复出之旅”的第二站就选择了园内的世博文化中心,这一“苦心安排”想必也是为了抓住世博会的“余热”。
世博是一场大戏,每个人都是演员。
在世博的进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民众素质的提升。
世博会如同一所“文明大学”,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不仅可以看到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接受科学技术洗礼,也将得到一次文明素质的大训练。
世博让生活更美好的思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从确定的那天开始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后发的国家,作为一个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作为一个仍在城市化进程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的国家,却第一个在世博的舞台上把目光聚焦于城市;上海,这个有着超过19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这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这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或许是对这个世博主题最好的诠释和实践。
那么世博究竟给我们、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一、世博,让生活更有质量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进入了“挖地修路”和“拆房‘涂’城”的时代——轨道交通全面规划施工,上海形成了一个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世博拆迁如火如荼,曾经“蜗居”在老城区的居民们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百年老厂集体搬迁,沿街商铺的门面焕然一新。
这个我们居住的城市就这么在我们不经意间发生着如此巨大的变化,直到突然有一天,当你发现你不用再每天换乘好几辆公交车去上班、学习,只需要搭上一班地铁就可以直达目的地,当你发现平时去惯的小商店突然都改变了门面招牌,当你忽然接到居委会的通知,得知居住了几十年的“螺蛳壳”似的老房子居然要动迁了,你才会猛然发现,这座城市因为世博而改变。
我们不能否认,在这庞大的世博前期建设中,一定有人得利,有人受到了损害——大规模的施工的确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不便,可能只是因为隔了一条街有些人就无法享受到世博拆迁的优惠政策,或许工厂的搬迁让你产生了困扰;或许沿街商铺的统一门面装修让店主少了一个张扬个性的方式,但是正如我们很难再一项公共政策中实现帕累托改进,相反我们会常常发生帕累托最优的情况,即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那么在一项庞大的公共政策实行过程中,我们或许很难满足社会各种群体的需求,但决定一项政策的执行最终是要考虑是执行的成本和实际的成效。
倘若只是牺牲一小部分群体利益却能够换来绝大部分群众的获益,我想这项公共政策的执行依旧是成功而可行的。
畅想后世博时代
随着世博会即将进入尾声,人们已经开始在思考“后世博时代”。
世博会给我们带来了各国的科技、文化、理念。
我想后世博时代上海可以从其他城市案例中学习借鉴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用于上海城市的发展。
“后世博”时代更要弘扬世博精神。
在世博会展开期间,排队的过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城市精神的塑造、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排队”。
排队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秩序意识及文化力量的尺度,从排队、排队的内容及排队的规模等上总能看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局部,如人口结构、经济形势、价值观念、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精神倾向、道德水准、文化差异等等。
所以,学会排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学会不乱扔垃圾,这些已经超越了观博本身的意义。
我认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要让生活更美好,我们除了要继续建设更好的城市,还要注重城市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