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侵权纠纷管辖权
- 格式:pdf
- 大小:273.04 KB
- 文档页数:3
网络侵权案件的侵权行为地管辖依据评析关键词: 网络侵权属地管辖侵权行为地侵权设备所在地内容提要: 侵权行为地这一传统属地管辖依据能否适用于以及该如何适用于网络侵权案件,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重要问题。
该依据虽然受到网络的冲击,但仍能适用于此类案件。
然而,我们必须基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对其加以发展。
“被告侵权设备所在地”作为被告侵权行为实施地管辖依据,具有确定性和合理性,应作为网络侵权案件的主要管辖依据。
“原告发现侵权信息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一般不能作为管辖依据。
只有当被告侵权行为实施地难以确定时,它才可作为侵权结果发生地管辖依据而得以适用,成为网络侵权案件的辅助管辖依据。
引言对案件是否享有管辖权是法院审理案件时面临的首要问题。
侵权行为地是法院对侵权案件进行属地管辖的一项基本依据,已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普遍采用。
侵权行为地是指构成侵权行为的法律事实所在地。
我国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
)。
传统的现实物理世界中的侵权行为,其实施地和结果发生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确定性,比较容易判定。
但是,网络的无界性使得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侵权行为的地域性明显弱化,侵权结果的发生又体现出很强的扩散性和不确定性。
这使得传统的侵权行为地管辖依据在适用于网络侵权案件时受到挑战。
所以,现在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侵权行为地这一传统属地管辖依据还能适用于网络侵权案件吗?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否则其他相关研究将成为无本之木。
其次,若该依据还能适用,那么该如何确定网络侵权行为地、如何适用该依据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则是依该依据确定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的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是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工作。
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依次进行探讨,系统论证“依网络设备所在地确定网络侵权行为地”的观点,深入分析网络侵权行为地管辖依据及其确定方法,以期对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理论有所发展,对我国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问题的更好解决有所帮助。
【精编范文】探究网络侵权诉讼中的地域管辖问题-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探究网络侵权诉讼中的地域管辖问题近十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网络己经深入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网络侵权纠纷也是时有发生。
比如网站域名的抢注行为、网络著作权的侵犯行为以及网络上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行为。
网络侵权的案件总体上来说包括两类:一是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主要包括网络上对于商标权、专利权以及著作权的侵犯。
其中,侵犯著作权的案件的数量较为突出,在网络侵权案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例如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1999年受理的全部网络侵权案件中,网络侵犯著作权的案件数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
二是网络侵犯人身权的案件。
主要体现在侵犯他人隐私、网络上发布虚假消息侵犯他人名誉权、未经授权发布他人照片等等行为。
随着论坛、微博等新兴客户端的发展壮大,这类案件的数量也在飞速发展着。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非中心化、虚拟性、实时交互性等特点,与传统的地理空间有很大的区别,致使各地法院运用传统理论确认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问题上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一、我国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规则由于网络侵权问题属于相对新兴的领域,我国民事诉讼法还未对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普通的侵权案件管辖权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如下: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其中侵权行为地,是指侵犯他人法益的法律事实所在地,包括侵权事实的实施地以及侵权结果的发生地。
我国关于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问题主要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两个司法解释之中。
其一是201X年12月19日出台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规定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网络侵权管辖权异议申请书模板如下:申请人:(姓名/名称、住址/地址)被申请人:(姓名/名称、住址/地址)案件名称:网络侵权纠纷异议事项:对本案管辖权提出异议尊敬的法官:您好!我方作为本案的申请人,就网络侵权纠纷一事,向贵院提出管辖权异议。
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案件基本情况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在网络上侵犯了我方的合法权益,具体表现为:(简要描述侵权行为,如侵犯著作权、商标权、肖像权等)上述侵权行为给我方造成了经济损失及名誉损害。
为维护自身权益,我方已向贵院提起诉讼。
二、管辖权异议理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
现就本案管辖权提出以下异议:1. 侵权行为实施地:被申请人通过网络实施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实施地为被申请人的住所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网络侵权行为的实施地可以理解为被申请人住所地。
因此,被申请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
2. 侵权行为结果发生地:侵权行为结果发生地为申请人住所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网络侵权行为的结果地可以理解为申请人住所地。
因此,申请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
3. 合同履行地:本案涉及的侵权行为并未涉及合同履行地,故不应以合同履行地确定管辖。
4. 被告住所地:被申请人住所地与侵权行为实施地、结果发生地一致,故应由被申请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综上所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本案应由被申请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为此,我方特向贵院提出管辖权异议,请求贵院将本案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十五条;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网络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
网络商标侵权诉讼管辖网络商标侵权诉讼管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商标侵权案例呈迅速增长之势。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全球性、无形性等特点,如何确定互联网商标侵权管辖法院就是商标权利人在实践中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现行法律规定现行法规对商标侵权诉讼管辖法院的确定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指出“侵权行为的”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关于商标行政执法中若干问题的意见》则进一步对“侵权行为地”的范围做出界定:“指侵权行为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地域,包括侵权物品生产地、运输地、销售地及仓储地等。
”上述法规中关于“侵权行为地以及被告住所地”为管辖地的规定同样适用于互联网商标侵权案件。
但在实践中,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无形性等特点,侵权行为地以及被告住所地的确定较为困难。
如果以上两种方式都无法确定管辖,我们应如何选择合适的管辖地以解决网络商标侵权纠纷呢?如何确定管辖参照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队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管辖的相关规定,网络商标侵权纠纷案件可按以下方式确定管辖。
被告住所地“原告就被告”是中国民事诉讼管辖的基本原则。
但在互联网侵权案件中,要确定被告的企业名称、住所地较为困难。
原告往往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信息、工商局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或者被告在网站上的地址、电话等联系信息用以判断侵权行为人,但实际中仍困难重重。
因此,经常发生原告由于无法确定适格的被告而主动撤诉的情况。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于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办法》第十条规定:·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体工商户“应当在其网站主页面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网页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
论网络信息侵权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管辖权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侵权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关于个人信息的侵权更是层出不穷。
因此,对网络信息侵权的表现形式有必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高反侵权的意识。
关键词:信息;网络;侵权网络的出现与普及,特别是各类虚拟现实技术的大量涌现,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还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宣泄情绪的机会,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
然而在网络世界中,信息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有内容丰富的共享资源,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散布色情、进行诈骗、拐骗妇女儿童的现象屡见不鲜,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比比皆是。
这些“网络垃圾”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网民。
个人信息通过网络被泄露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一、个人信息和个信息权所谓个人信息,具体指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婚姻状态、教育背景、职业情况、医疗记录、联络方式、财务情况、社会活动、血型、基因、性生活、犯罪前科及其他直接或者间接方式识别该特定个人的任何信息。
其本质特征是可识别性,包括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核心在于具体的个人信息与该特定自然人(信息主体)相关联。
个人信息是一种新型的权利内容。
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关涉的是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个人信息所体现的利益作为公民人格利益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立的、新型的法律利益,理应被赋予新的权利。
我国立法层面应采纳个人信息作为基础概念,所以个人信息所指向的新型权利可称之为个人信息权。
个人信息权的主体是产生个人信息的自然人,称为信息主体,不包括死者和胎儿。
确立个人信息权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人信息的利用,排除他人干涉,并为信息主体遭受非法侵害时提供保障,使得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完整人格,并且拥有人之为人的尊严。
因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科技的发展,特定人格权既已进入市场而商业化,具有一定经济利益的内涵,应肯定其兼有财产权的性质。
⽹络侵权管辖权当今社会,⼏乎每个⼈都需要⽤到⽹络,通过⽹络四通⼋达的信息可以给⼈们带来便利。
但⼀个事物往往会有两⾯性,⽹络的兴起,也让⽹络带来了⼀系列的不良问题。
例如很多⼈在最近说到的⽹络侵权问题的管辖权是什么?今天,店铺⼩编就整理了下⾯的⽂章给⼤家参考。
⼀、⽹络侵权案件的管辖权如何确定纵观我国关于管辖的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不外乎《民事诉讼法》第⼆⼗⼆条、最⾼⼈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
这些规定确⽴了对于侵权案件的管辖,即被告住所地⼈民法院和侵权⾏为地的⼈民法院均享有管辖权。
侵权⾏为地⼜包括侵权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地。
因为互联⽹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所以,在互联⽹中,侵权⾏为地不易确定。
终端设备是侵权⼈实施侵权⾏为、外化其侵权意志的必要⼯具,其“侵权命令”必须通过终端设备发出。
在命令到达⽬的ICP服务器后,必须通过服务器相应主机硬盘完成相应操作,才能实现其侵权的⽬的。
因此,侵权⾏为的实施要经过终端设备和⽬的ICP服务器两个环节才能完成.从⽽使得终端设备所在地和ICP服务器所在地与侵权⾏为的实施存在实质性关联。
⽽终端设备所在地与⽬的ICP服务器所在地都是⽐较确定的,因此,在⽬前的司法实践中,终端设备所在地与⽬的ICP服务器所在地被认为是⽹络侵权⾏为的实施地。
⼆、认定⽹络侵权的法律依据法律依据为《侵权责任法》第36条,该条规定为:⽹络⽤户、⽹络服务提供者利⽤⽹络侵害他⼈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络⽤户利⽤⽹络服务实施侵权⾏为的,被侵权⼈有权通知⽹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部分与⽹络⽤户承担连带责任。
⽹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络⽤户利⽤其⽹络服务侵害他⼈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络⽤户承担连带责任。
三、对该条⽂的解读这⼀条规定分为三款,具体体现为两部分内容:第⼀部分是⽹络⽤户利⽤⽹络实施侵权⾏为需承担责任;第⼆部分是⽹络⽤户利⽤⽹络实施侵权⾏为⽹络服务提供者需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浅析摘要:互联网络在给予我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由于其全球性、虚拟性,使得网络侵权与传统的侵权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对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的确定进行分析关键词:网络侵权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行为发生地“不方便法院”原则一网络侵权的概念和特征网络侵权行为是指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
通常网络侵权被定义为:在互联网络环境中,利用网络因过错或法律的特别规定而侵犯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民事权益而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行为。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一切发生于互联网络中的侵权行为,都可简称为”网络侵权行为”。
网络侵权行为的具有网络性、非身体性和复杂性。
在网络侵权案件中,网络是侵权行为得以实施的媒介,在侵害他人人身权时,只会对被害人造成精神、名誉等方面的侵害,一般不会对受害人的身体造成直接威胁。
而且,网络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快速性、全球性等特点,这使得网络侵权行为复杂多变。
由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性,司法机关在解决此类纠纷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从管辖上看,如何确定侵权行为的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地;二是,从侵权主体看,有些网络侵权行为的侵权主体难以确定。
二各国有关确定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权欧盟。
欧盟在2002年3月1日,正式生效《民商事案件管辖权与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条例》,该条例的基本内容与1968年的《布鲁塞尔公约》相同,主要是从保护消费者这一弱势群体出发,对电子商务新形式下的消费合同纠纷案件设置了消费者住所地法院的管辖权。
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也可借鉴欧盟该条的规定,从侧重于保护商业秘密所有权人的角度出发,可设定受害人或原告住所地作为网络环境下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管辖权基础。
美国。
美国则把长臂管辖权扩张至网络侵权案件。
长臂管辖权是指,当被告住所不在法院所在的州,但和该州有某种最低联系,而且所提权利要求的产生和这种联系有关时,就该项权利要求而言,该州对于被告具有属人管辖权(虽然被告不住在该州)。
论互联网上侵权纠纷的诉讼管辖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涉及互联网的侵权纠纷问题也日益
增多。
互联网作为信息的载体,不仅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
便利,也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和困难。
在网络世界中,传统的诉讼管辖
原则已不能完全适用,如何正确处理互联网上的侵权纠纷问题,成为亟
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互联网上侵权纠纷的诉讼管辖问题,探究如何在互联
网时代下建立适当的诉讼管辖机制,以实现侵权纠纷的快速、公正和有
效解决,满足人们对公正司法的需求。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内容:首先,对诉讼管辖的概念和原则进行介绍,以及互联网上侵权纠纷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和现实意义;其次,探讨互联
网上侵权纠纷的诉讼管辖问题,包括诉讼管辖的适用范围、管辖权的认
定原则、管辖权的冲突解决等;最后,针对互联网时代下的诉讼管辖问题,提出了建立适当的诉讼管辖机制的建议并进行分析,包括优化程序
规定、加强司法合作、提高法律意识等方面。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和比较国内外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立法成果,结合典型的互联网
上侵权纠纷案例,对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三、预期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互联网上侵权纠纷的诉讼管辖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
将有望提出一套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侵权纠纷解决机制,为解决互联
网时代下的诉讼管辖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也将有助于提高
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强司法机构的监管及公正性,推动网络环境的法治
化和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