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侵权行为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网络言论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的法律界限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的法律界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侵权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言论的自由与侵权问题,并介绍法律界限的相关内容。
一、网络言论的自由1.1 网络言论的重要意义网络言论自由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价值,它使得公众能够自由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并成为监督与批评的重要方式。
网络言论的自由不仅扩大了公众的表达空间,也推动社会的进步。
1.2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在法律层面上,网络言论自由受到国际和国内法律的保护。
《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规定了言论自由的权利,而我国《宪法》第35条也明确规定公民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
二、网络言论侵权问题2.1 网络言论侵权的概念网络言论侵权是指网络言论活动中违反他人合法权益,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这些损害可能包括名誉受损、隐私泄露、商业信誉受损等。
2.2 网络言论侵权的种类网络言论侵权的种类繁多。
其中包括诽谤、侮辱、泄露商业秘密、侵犯个人隐私等。
这些侵权行为对被侵权者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需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的法律界限3.1 法律对网络言论的合理限制尽管网络言论享有自由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进行言论活动。
法律对网络言论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例如,对于传播淫秽色情、煽动暴力恐怖主义、泄露国家机密等行为,法律明确予以打击与制裁。
3.2 法律对网络言论侵权行为的制裁当网络言论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时,被侵权者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的救济措施,例如名誉权纠纷可以提起诉讼,隐私权侵权可以要求删除相关信息。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赔偿责任,以弥补被侵权者所遭受的损失。
四、如何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的法律界限4.1 加强法律意识与素养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加强法律意识与素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法律,才能够更好地行使网络言论自由的权利,也能够更好地避免网络言论侵权的行为。
法律角度看待网络言论引言网络言论的兴起和普及给了人们更多的表达和交流渠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来审视网络言论,并探讨其合法性和界限。
一、宪法保障下的网络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基本权利,受到中国宪法的保障。
根据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并且国家保障公民依法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的自由。
因此,从宪法的角度来看,网络言论享有合法的基础。
二、网络言论的合法界限虽然网络言论受到宪法的保障,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界限。
法律对于网络言论的合法界限进行了明确规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1. 言论侵权言论自由并不等同于任意侵犯他人权益。
当网络言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时,就构成了言论侵权。
此时,法律赋予被侵权人维权的权利,可以要求删除、赔偿等救济措施。
2. 泄露国家秘密或侵犯国家安全网络言论也不能泄露国家秘密或者侵犯国家安全。
国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一旦网络言论涉及国家安全问题,相关言论可能被认定为非法。
3. 诽谤、散布谣言和煽动暴力网络言论中的诽谤、散布谣言和煽动暴力行为是严重违法的。
法律对于此类行为有明确的规定,以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三、网络平台的责任与义务网络平台作为网络言论的传播载体,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依据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网络平台有以下主要责任和义务:1. 审查义务网络平台应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查,防止传播违法言论。
在法律和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平台应制定相应的审核机制和流程,确保问题言论及时删除。
2. 保存义务网络平台有保存用户发布内容的义务。
一旦出现法律争议,平台需要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进行调查,并提供必要的证据。
3. 救济义务网络平台发现用户言论违法时,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告,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结论从法律角度来看,网络言论享有合法的基础,但并非无限制。
法律对网络言论的合法界限进行了规定,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互联网法律问题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便利性,人们享有了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然而,网络言论是否完全自由,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法律问题下的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
一、网络言论的自由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表达空间,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
这种网络言论自由被视为言论自由权的延伸,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也得到明确的保护。
例如我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 但是,虽然网络言论必须受到法律保护,但并不意味着网络言论完全没有限制。
二、网络言论的侵权界限虽然网络言论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也要考虑到维护公共秩序、保护他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因此,网络言论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存在一定的侵权界限。
1. 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在网络言论中,对他人的谩骂、诽谤、造谣等行为,都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此外,公开他人的私人信息、发布他人的隐私照片等行为,则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因此,在网络言论中,应当尊重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避免进行侵权行为。
2. 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在网络言论中,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是禁止的行为。
这些信息的泄露可能对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网络言论自由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幌子。
3. 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在网络言论中,散播淫秽色情信息、宣扬暴力恐怖主义、煽动民族仇恨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这些言论可能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约。
4. 侵犯知识产权在网络言论中,抄袭他人作品、非法传播他人的版权作品等行为都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范畴。
虽然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但也需要保护原创作品的权益。
三、如何平衡网络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在维护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合理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和管理,以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社交媒体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社交媒体作为当今社会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宣泄情感、分享观点、传播信息的便利途径。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在言论自由和侵权之间的界限模糊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言论自由的边界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保障了人们表达观点、批评权力、追求真相的权利。
然而,在社交媒体上,言论自由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的规则和法律法规对有害信息、侵犯隐私、恶意攻击等言论进行了限制,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另一方面,言论自由也受到网络舆论、道德伦理、公共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实践中,言论自由的边界体现在对是否涉嫌侵权、诽谤、造谣、煽动等情况的判断。
社交媒体平台会对违反规定的言论进行删除、封禁等处理,以确保用户在平台上的平等权利和安全感。
侵权界限的探讨侵权是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侵犯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等。
在社交媒体上,侵权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恶意抹黑、盗用他人作品、散布虚假信息等。
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被侵权者的权益,也违背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
在社交媒体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的讨论中,需要平衡言论自由的权利和侵权行为的打击。
社交媒体平台应拥有清晰的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加强对用户信息的审核和监控,及时处理侵权投诉,并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在法律层面,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和法律适用,明确言论自由与侵权的法律界限,以实现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结语社交媒体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的探讨是当下社会中一个持续热议的话题,涉及到人们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社交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言论自由和侵权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愿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的讨论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1.张三, 李四. (2020). 社交媒体言论自由与侵权界限的探讨. 《社会学研究》,36(3),47-59.2.王五. (2018). 社交媒体平台的言论自由及法律责任界限思考. 《法学评论》,24(2),112-125.。
网络言论:言论自由与责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虚拟空间中,言论自由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各种犯罪行为、谣言传播以及不当言论问题。
如何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保持对所表达内容的责任感,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社会议题。
一、言论自由的基本概念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通常被定义为个人在法律范围内自由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权利。
这一权利不仅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还涵盖了通过艺术、媒体等方式发布思想的自由。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支柱,是个体参与公共生活、表达自我意见的重要保障。
在宪法与国际人权法中,言论自由被广泛认可和保护。
各国在立法时通常会规定公民享有此项权利,并确保其不受侵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权利是绝对的。
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还对言论自由设置了一定的限制,例如禁止煽动暴力、仇恨言论以及虚假信息传播等,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二、网络环境下的言论自由1.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几乎没有门槛的情况下发布信息和发表评论。
这种开放性推动了公共讨论,让更多不同声音得以被听见。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人通过社交媒体、博客或论坛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迅速获得反馈和互动。
例如,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或政治议题上,网络成为了公众参与讨论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
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参与到话题的热烈辩论中,这不仅促进了信息流通,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变革。
2. 传播速度与影响力互联网还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当今的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不同观点随时都可能影响他人的看法。
这使得个人在网络上的每一条评论都有可能产生超出预期的影响。
用户所分享的不仅仅是个人看法,更可能影响到他人观念、判断,甚至社会整体舆论。
这种快速性既带来了便利,也增添了风险。
三、网络言论中的责任1. 自我监管的重要性虽然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底线。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1. 引言1.1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障了公民的言论权利,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延伸。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文字、言辞等形式进行言论,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广泛的舆论平台。
网络言论自由使得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了公共讨论和民主决策的形成。
网络言论自由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网络言论自由,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发展。
网络言论自由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网络言论自由是个人权利的保障。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网络言论自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表达空间。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下,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发表意见,倡导自己的理念,维护自己的权益。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由意志和尊严的体现。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保障公民的言论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法律规制在网络言论自由中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秩序:网络言论自由虽然重要,但过度的网络言论可以引发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
法律规制能够有效限制网络言论的过度,维护社会秩序。
2. 保护个人权益: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攻击他人或传播谣言。
法律规制在此起到了保护个人权益的作用,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网络空间中受到尊重和保护。
3. 规范网络管理: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管理之间需要平衡,法律规制可以帮助规范网络管理,确保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不影响社会稳定和秩序。
4. 防止网络暴力: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往往会导致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而法律规制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保护公众安全和社会和谐。
可以看出,法律规制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和促进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言论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而网络言论的自由与网络言论侵权问题也愈发突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网络言论自由和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网络言论自由作为一种社会必要权利,在法律中得到了明确保障。
针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 宪法中的网络言论自由保障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条款承认了公民在网络空间内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
2. 信息传输管理法规的保护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保护。
这些法规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和义务,充分保障了网民的合法言论权益。
3. 国际公约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承认我国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成员,承认了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文件,其中明确承认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并将其延伸到网络空间。
尽管网络言论自由受到法律保护,但也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网络言论自由并非绝对,有一定的限制。
二、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网络言论侵权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
以下是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1. 侵犯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百三十条,任何人不得损害他人的名誉。
网络言论中的虚假事实、恶意诽谤等侵犯他人名誉的行为都属于侵权行为。
2. 侵犯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了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规定,禁止利用网络传播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以及非法获取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
3. 侵犯商业信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百三十四条,禁止对他人商业信誉进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等侵权行为。
4. 泄露国家秘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规定,禁止在网络上泄露国家秘密、军事机密等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
网络言论:言论自由与责任网络言论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发表言论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言论自由和言论责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但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网络言论中的言论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做到言论自由与责任相结合。
首先,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包括在网络空间中。
言论自由是指个人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想法。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自由发表言论,这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舆论空间,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言论自由的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言论自由并不等同于言论无责任。
在网络言论中,言论自由与言论责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言论自由的前提是言论应当合法、合理,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传播虚假信息,不散布谣言,不煽动暴力等。
言论自由的边界在于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言论自由必须与言论责任相结合,才能实现良性的言论环境。
在网络言论中,言论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言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言论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
言论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传播违法信息,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散布谣言和不实信息。
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妄为,言论者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言论应当尊重他人。
网络空间是一个公共空间,言论者应当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
不得进行人身攻击、恶意造谣、侮辱诽谤他人。
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他人的感受,言论者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保持良好的网络礼仪和道德底线。
再次,言论应当客观真实。
网络言论应当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对待事实,不得故意歪曲事实、捏造谎言。
言论者应当对自己发布的言论负责,确保言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网络传媒法网络言论与侵权维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网络言论成为人们表达观点、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在网络言论的自由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和侵权行为。
为了维护网络言论的健康发展和保护公民权益,网络传媒法在网络言论与侵权维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言论的自由与限制网络言论的自由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给予了公民表达意见、监督权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公民在网络上享有表达意见、批评评论、参与讨论的权利,同时也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此,网络言论自由并非无条件的,有一定的法律限制。
我国网络传媒法规定,网络言论不得违反宪法的基本原则、损害国家利益,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不得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不得扩散淫秽色情信息,不得侮辱、诽谤他人,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等。
这些限制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保护国家安全,确保网络言论的健康发展。
二、网络言论的侵权行为在网络言论的自由背后,一些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恶意攻击、诽谤、侮辱、散布谣言等侵权行为,严重损害了他人的名誉、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这些行为不仅对个人造成了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
在网络传媒法的框架下,网络言论的侵权行为被视为违法行为,应该依法追究责任。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载体,对于违法侵权信息的发布者承担一定的审核和管理责任。
此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维权机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网络言论的维权方式对于网络言论的侵权行为,受害者需要采取适当的维权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先,受害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举报机制来投诉侵权行为,要求平台删除违法信息,并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其次,受害者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违法行为,要求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和审判。
此外,受害者还可以通过聘请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来寻求法律救济。
网络言论自由了解网络言论自由和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网络言论自由是指网络空间中的个体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发表、传播言论的权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现代社会一个热门的话题。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言论侵权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网络言论自由的涵义以及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
一、网络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是指个体在网络空间中享有的言论表达自由。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言论自由的特点在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传播渠道的广泛性。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扩大公众的知识面,促进信息流通和思想碰撞,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发表和传播言论。
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网络言论可能会构成言论侵权:1.人身攻击和诽谤:网络言论涉及他人的人身攻击、诽谤、侮辱等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人身权。
2.侵犯隐私:网络言论泄露他人的个人隐私,如私人照片、聊天记录等。
3.侵犯商业信誉:网络言论中传播虚假信息,影响他人的商业信誉和经济利益。
4.恶意散布谣言:网络言论恶意散布谣言,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
言论侵权行为可能导致被侵权者的精神损害、名誉损失和财产损失等,因此,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法律管控和制约。
二、言论侵权的法律规定为了保护个人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法律对言论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1.刑法规定:我国刑法对一些严重言论侵权行为进行了指明。
例如,刑法第246条规定,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构成诽谤罪,最高可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此外,刑法还对其他的言论侵权行为如诬陷、恐吓等进行了规定。
2.民法规定:我国民法中,侵害名誉权和人格权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
根据民法第103条的规定,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名誉恢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此外,网络言论侵权行为还受到网络监管部门的制约。
浅谈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侵权行为作者:符博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它的范畴也在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延伸。
网络侵权案件的不断增加也使人们对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
保护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既是宪法的要求,也是国家依据宪法承担的义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更应该从法律层面规范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正确行使,保护好公民的人身权利、人格尊严等,增强公民在虚拟世界的安全感,捍卫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权。
【Abstract】Citizens' right to free speech has been given a lot of new meaning in the internet era. Its category is also extend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internet infringement cases has also made people think more and more about the security of the internet. The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 is bo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state should regulate the right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 from the legal level, protect the personal rights and dignity of citizens, enhance citizens' sense of security in the virtual world, and safeguard citizens' right to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关键词】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网络侵权行为【Keywords】freedom of speech; freedom of speech on the internet; internet infringement【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1-0076-021 言论自由的概念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大致分为狭义、广义的两类。
狭义的言论自由仅指说话自由;广义的言论自由还包括新闻、出版、著作、绘画等自由。
随着社会发展和公民意识的提高,言论自由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学者认为言论自由除上述所有内容之外,还应该包括集会、结社自由,加入政党和参加政党活动自由、投票与选举运动自由,使之兼有人身自由、参政权和精神自由的性质,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集合权利。
2 互联网的发展对言论自由的影响2.1 互联网上言论自由范畴的延伸和发展互联网不仅吸纳了以往信息传播、沟通、交流的优势,还以它独特的技术手段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接受信息的一方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交流无距离、零时差,让言论自由中的“自由”二字有了更实际更具体的表现。
2.1.1 论坛上发表演说、评论论坛也就是俗称的“BBS”,最初被翻译成“电子公告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逐渐习惯了通过网络更快地获得资讯,在论坛上大家可以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评论,并且这种评论“帖子”会迅速地被他人看到,转眼就获得成千上万的点击量。
这些权利就是“说话自由”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
2.1.2 创建博客、微博博客,英文blog,译为网络日志,一篇典型的博客文章往往会包含文字、图片、照片、网络链接等多种内容,有的博客作者还会将一段时期的见闻进行连载,甚至有的用户会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连载小说,受关注度较高的用户还会因此被称为“网络作家”。
这种连载能否受到关注取决于网友自己的选择,区别于传统媒体,读者必须对已出版报纸杂志的内容被动地接受,但其形式却类似于以往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出版方式。
所以笔者认为这正是出版自由权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延伸。
微博是博客的衍生品,英文为MicroBlog,它是为了人们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分享信息以及传播信息的平台,它有效地综合了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优势,用户只需下载app,就可以将博客的所有功能在个人移动电话上实现,随时随地发表见闻和观点,同时用户还可以@网友关注度高的微博用户(俗称网络大V),让自己的发表被更多的网友看见,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评论者,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自由。
当然除了博客,微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技术也为广大网络用户提供了丰富的获取、分享和传播的平台,网民在网络领域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比如制作网站的自由、创建电子期刊的自由、创建电子书籍和文集的自由等等,这些也都是新闻、出版自由权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发展。
2.1.3 QQ群、微信转发信息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通过QQ群的使用,网友可以大幅度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QQ群更像是一个网民集结地,在一个群里的网民往往有着相同的爱好,或者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大家在群里发表观点,相互交流。
这种网络的集结形式也可以视为集会自由权的延伸和体现。
近年来,微信的出现、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用微信发消息、网络通话、视频聊天正在逐步取代“打电话”这种单一的通信方式,人们的通信方式比以往更加便捷,形式也比以往更加多样,可以说通信自由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呈现了新的特性和形式。
2.2互联网上过度自由的言论可能引发的侵权行为2.2.1互联网上过度言论自由的现象“人肉搜索”最早起源于猫扑网,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性。
2008年4月,女白领姜岩因丈夫婚外情自杀身亡,自杀前,姜岩在博客中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正是这篇“死亡博客”将其丈夫、公婆以及第三者推上了风口浪尖,网友对整个事件中的相关人员以及其亲属进行“人肉搜索”,使得其丈夫、第三者的姓名、单位、住址等详细个人信息悉数曝光,甚至有网友跑到其父母住处贴标语,挂横幅。
丈夫不胜压力最终将大旗网、天涯论坛和“北方的候鸟”网站告上法庭,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这一案件也使“人肉搜索”从网络现象变为法律实践,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1]。
某博客用户在自己的博客上,刊发了一篇《烂人烂教材》的网络日志,指名道姓辱骂陈堂发,陈堂发随后将该网站的主办单位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告上法院。
法院一审判决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保留10日;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
被告提起上诉,南京中院维持了原判。
该案是中国首起进入公众视野的博客侵权纠纷案,被称之为“中国博客第一案”。
经常以“博客侵权”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宋祖德。
2008年10月,宋祖德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捏造事实诽谤谢晋,法院判定宋祖德侵犯谢晋名誉权,要求公开道歉并赔偿谢晋遗孀徐大雯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近29万元。
2014年8月,宋祖德在其博客中发表名为《李连杰的卖国贼之路越走越远》的博文,李连杰将宋祖德和其他两位相关法人告上法院,要求三被告在全国公开发行报纸的显著位置向李连杰赔礼道歉;三被告连带赔偿经济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合理支出共计110万元。
“网络水军”是网络上衍生出的一种新职业,他们以大量的发贴、回帖炒作造势来获取报酬,由于人数众多而被形象地称为“网络水军”。
他们有专兼职之分,占据着论坛、博客、QQ 群等大部分网络空间,有时会为商家做“口碑营销”,有时会成为社会事件的“网络推手”,有时会因利益驱使诽谤、谩骂、攻击他人,新华网曾将“网络水军”定义为“网络黑社会”,呼吁相关部门尽快立法,对着这种现象予以打击。
当然,也有一些网友是在非恶意的情况下变成了某一事件的“推手”。
比如QQ群和微信转发信息,转发的人往往不会考查被转信息是否真实,而是主要看被转信息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能让他人感兴趣,而数以亿计的网友这样毫无置疑地转发,往往会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形成“网络谣言”,侵犯他人利益,引发一系列的侵权行为。
2.2.2 可能引发的侵权行为上述事件都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现象,往往会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还有一种现象非互联网时代特有,但随着互联网上言论自由的发展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舆论审判”。
例如“邓玉娇案”。
邓玉娇在洗浴中心挥刀刺向当地官员,造成一死一伤,被当地检察机关以“防卫过当”起诉。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防卫过当”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
案件借助网络的力量持续发酵,舆论一边倒地认为邓玉娇是无罪的,她甚至成为了网友心目中为民除害的英雄,而当地检察机关对事件的定性被网友看作是“官官相护”的结果。
公众舆论支持将邓玉娇的行为认定为完全无罪的“正当防卫”。
随后,法院在判决中采取折中路线,即认定了“防卫过当”的定性,又以有“自首情节”和“心境障碍”为由,判决对邓玉娇“免予刑事处罚”。
但笔者认为,司法机关应该秉承公正审判的原则,舆论干预司法不行,网络干预司法也不行,司法审判不应受到网络民意的影响。
3 结语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它的范畴也在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不断延伸。
在互联网这个独立的空间中,公民可以充分地行使言论自由权,但也因此遇到了以往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研究网路时代言论自由的特点和网络侵权问题,对于更好地保护公民言论自由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黄惟勤.互联网上的表达自由:保护与规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