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讲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文库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JT叔叔:少阴喉咙痛的辩证与治疗12.喉咙痛分太阳表证顺便及发炎少阴喉咙痛有个证状是温病跟伤寒会共通发生的状况,也是麻杏甘石汤有机会用到的情形,就是喉咙痛。
如果看张仲景的书,去看喉咙痛,就会发现,张仲景的六经传变里,有针对喉咙痛在处理的,好像主要在少阴篇,其它篇章只是带一下,没有治疗。
张仲景心目中喉咙痛这件事,好像只出现在三阴证里的少阴病,可是一般有些感冒,也会立刻喉咙痛,但喉咙痛也不一定是少阴病,因为肺会太热,咽喉也会发炎。
要怎样判断它到底是适合用麻杏甘石汤,或是温病派的银翘散的喉咙痛,还是属于少阴病的喉咙痛?一旦开始喉咙痛,就要立刻把脉,因为这两种喉咙痛的医法是互相冲突的,所以喉咙痛要辨证的话,当你感冒时,喉咙一痛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脉,要感觉一下,脉是比平常的脉更加的浮滑有力?还是更加的沉细?这是第一件要做的事。
这件事要先搞清楚,因为我觉得从前我还是在药房玩时,药房的老板告诉我说,最近流行什么感冒,温病派有一方子银翘散,不要久煮,用快火煮一煮,像茶一样每天喝很多杯,因为它用的药──我们说伤寒的病是风寒之邪,所以袪邪的药,都比较偏热药、暖药,像桂枝、麻黄都比较会让人发热,温病是细菌感染,是发炎,是热性,它当然在袪邪气时,要用比较凉的药,所以温病派的银翘散跟桑菊饮都是比较辛凉解表,不是辛温解表,用辛凉解表的好处是可以顺便消炎,坏处是对袪赶邪气的力道会比较弱一些,所以温病派是银翘散,就要一直吃,一天吃六次,而麻杏甘石汤就一天吃两次,因为里面有麻黄,比较够力──无论是用麻杏甘石汤或用银翘散都可以,对热性的喉咙痛,这两个方都可以。
如果脉象是比平常更洪、更滑或更有力,这就是标准温病的脉,它的发炎是一个真正细菌的发炎,用麻杏甘石汤或用银翘散都对。
有个助教就跟我们说,他很容易喉咙痛,上星期他吃了桂枝汤或是麻黄汤,就加两瓢银翘散,治喉咙痛,听起来也蛮有道理,所以经方做了一个最大局部的正确,细部加点时方调节也没关系,所以桂枝汤或是麻黄汤或是小青龙汤随便你得,如果喉咙有点痛,确定脉是比较有力,脉是真正的喉咙发炎,加1g或2g的银翘散,效果都不错。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xx年xx月xx日•辨少阴病脉证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辨少阴病护理保健篇目录01辨少阴病脉证篇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心肾两脏虚衰为特征的病变。
少阴病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心悸、失眠、头晕、耳鸣、盗汗、潮热、口干、两颧潮红、尿频、腰膝酸软等。
定义和症状少阴病的病因主要包括过度劳累、年老体衰、饮食失调、情志失调等。
少阴病的病机主要为心肾两虚,即心阳不足,肾阳虚亏,温煦无力,脏腑功能衰退。
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望诊: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质、舌苔等方面的情况。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气息来判断病情。
切诊:通过把脉来判断患者的寒热虚实等情况。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方面的情况。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辩证施治。
0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针对不同的少阴病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口服药物、静脉注射、物理降温等。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少阴病患者往往存在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针灸可以缓解少阴病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等,但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少阴病的方法包括耳针、头针、手针、足针等多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少阴病主要遵循“养阴清热”的原则,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效果。
针灸治疗注意事项针灸治疗后,患者需注意保持针眼清洁,避免感染,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针灸治疗少阴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口服药物进行治疗。
口服药物外用药物注意事项少阴病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一些外用药物辅助治疗,如中药外敷、药膏等。
少阴病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03药物选择020103辨少阴病护理保健篇定期进行家庭成员的健康检查,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定期检查提供营养均衡、全面的饮食,保证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所需。
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少阴咽痛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猪肤汤证,这个证候的基本成因和病机是由于一个慢性的下利,下利日久真阴耗伤,虚火循经上扰,因此出现了胸满,心烦,咽痛,用猪肤汤“清浮热,润喉咙”,治疗咽喉疼痛。
咽痛证的第二个证候是:“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
在《伤寒论》中用甘草,其他方剂中用的都是炙甘草,而只有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
生甘草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从其他书中来看,凡是“毒热聚于阴经”的,差不多都会用到生甘草。
比方说:会阴部的脓肿,会阴部是诸多阴经所过的部位,这个部位的脓肿,中医把它叫做“海底发”,用一味生甘草浓缩、熬膏,叫“国老膏”,用“国老膏”治疗“海底发”,就是取一味生甘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
又比方说,有人用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来治疗牙髓炎,中医把牙髓炎叫作“骨槽风”,升阳散火汤里头是生甘草和炙甘草都在用,他用炙甘草来“调和诸药,保护中焦”,他用生甘草来“清解阴分的毒热,阴经的毒热”。
所以《伤寒论》中的甘草汤,用一味生甘草来清解少阴阴经中的毒热,如果用生甘草,咽痛没有缓解的话,再加桔梗来开喉痹,止咽痛。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张仲景治疗咽痛还用什么方子,312条,苦酒汤,“苦酒汤证”“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这是一个咽喉有溃疡,有溃烂,所以他才说“咽中伤,生疮”,有溃疡,有溃烂;而且又出现了不能语言,“声不出”,所以这是咽和喉都出现了病变,都出现了问题,只有声带受到影响,他才会出现不能语言,“声不出”,它的病机是什么,我们以药测证。
苦酒汤用了米醋,用了半夏,用了鸡子白,所以它有清热涤痰,敛疮消肿的作用,因此我们以药测证,它是一个“痰热闭阻少阴经脉”的证候,鸡子白有清热的作用,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苦酒也有清热的作用,那就是“痰热闭阻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中伤,生疮”造成了咽喉疼痛。
伤寒论偶感——少阴病咽痛辨析#伤寒论浅识#少阴病咽痛,也有很多人质疑这个咽痛是否来源于少阴病。
其实如果从脏腑辨证来说,无论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很少会表现为咽部症状,但是仲景在少阴病里花了大量的篇幅用于表述少阴病咽痛,而且用了五个处方,而且也可以看到这五个处方大部分是局部用药,没有涉及肾阳肾阴,除了猪肤汤在条文里也没有涉及少阴病的其他症状,因此我觉得这里的少阴病咽痛,大部分是指足少阴肾经经络的病变。
没有涉及脏腑的问题,除了猪肤汤以外。
这样我们就可以简单的认为邪客于经络,达于咽,有热邪,有寒湿之邪,这样整个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这五个方剂里,猪肤、半夏散、苦酒汤都有局部外用的意思,这在以前的方剂里很少见。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方猪肤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注:白粉即大米粉。
少阴病下利,伤阴,出现阴虚虚火上炎,心烦咽痛,应当滋阴清热利咽,猪肤就是猪皮,滋阴润肺清热,白蜜也是滋阴润燥,米粉健脾。
共同来治疗咽炎。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甘草二两桔梗汤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少阴病外邪客于少阴经,出现咽痛,轻的用甘草汤,重的用桔梗汤。
甘草是生甘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桔梗辛苦,宣肺散结。
这里要注意,和猪肤汤不一样,310是阴虚内热,311是外邪内犯,中少阴经,外邪可能不能直中三阴之脏,但是客于经络还是有可能的。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
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本方用于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这样的情况也不是阴虚火旺能够解释的,一定还是外邪所致,仲景这里还是用了外治法,不过临床中我也没有试过。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本方属于寒邪痰湿客于咽,桂枝温阳散寒,甘草这里用了炙甘草,可以缓解止痛。
伤寒论纲要~少阴病第六章少阴病第一节概说一、性质:据经络学说,少阴经可分手足两部分,统括心肾二脏,(心属火,肾属水),主水火二气,少阴受病是心肾阳气不振,阴寒内盛,属于全身性的虚寒证,病邪传入少阴,邪气深,正气衰微,气血俱虚,机体抵抗力减弱,表现证状错综复杂,因此,死候较其它经为多。
二、病机:少阴主水火二气,有阴阳之分,正常时保持平衡,受病邪干扰后,阴阳发生偏亢,偏于阳则热化,偏于阴则寒化,由于少阴属虚所以仍以寒化为主。
三、成因:少阴病形成的原因,一般有下列四方面:1.太阳失治,少阴素虚,病邪由太阳传入少阴。
2.素日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
3.太阳和少阴同时受邪。
4.太阴病失治进一步发展到少阴证。
四、主证主脉:少阴病一般多见久病的后期,或者是初病体质素虚的人,不论那一种原因,均属心肾阳气衰微,气血俱虚的全身虚寒证。
其主要脉证,为脉微细,但欲寐。
微细是气血亏损,心阳不振所致。
但欲寐是心神衰惫,意识朦胧。
第二节少阴病的辨证与治疗一、少阴病的寒化证治:少阴病的发病机制已如前述,从水寒化以后,病变大致可以分如下三种类型,1,阳虚阴盛厥冷下利2.阴盛阳盛水气为患3.虚寒滑脱下利脓血。
1.阳虚阴盛厥冷下利:此类疾病以厥冷下利为其共有症候。
故临床见有全身虚寒证,伴有厥冷下利者应从本类病证考虑。
由于受病有轻重不同,体质有强弱之异。
故此,又可分为如下几种汤证:(一)下肢厥冷下利清谷,脉沉微而细,呕不能食或食入而吐,此为脾肾阳虚,肢厥下利,阴寒上逆而有呕不食或食入即吐。
应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323、324、225条)。
方用附子干温中散寒,炙甘草、甘草补中即逐寒回阳。
(三)如同时更见有,脉微欲绝而反有身热,不恶寒甚至面赤者。
此为内脏阴寒更甚,阳气被格于外的真寒假热现象,病情较上述症状更重要,应急用通脉四逆汤,急救垂绝之阳。
(317、370条)本方药味同四逆汤,但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分量加倍,以大剂高热之品,急驱内在之寒,使阳气得回,脉复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19)【伤寒】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词解】但欲寐:但欲,只想之意;寐,是睡。
但欲寐,指精神委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一种昏沉迷糊状态。
【要点】本条论述少阴病的脉证。
【今译】少阴病所表现的主要脉证,脉搏微细,精神委靡不振。
【释析】本条仅十二字,以“脉微细,但欲寐”一脉一症立论,代表了少阴病阴阳衰微,气血双亏的一类证型。
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阴阳俱虚,神失所养,则精神委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状态,称为“但欲寐”。
此脉证反映了少阴病的本质,故以之作为少阴病的诊断依据,凡起病具有此脉症特点者,即可诊断为少阴病。
本条历来被注家称为少阴病的提纲,其一,首先剖析“脉微细”作为提纲,本篇在“少阴病”三字下,脉呈现:脉阴阳俱紧,脉细沉数,脉微而尺脉弱涩者,脉暴微、脉紧反去者,脉阳微阴浮者,脉不至者,脉微细沉,脉沉者,脉暴出者,脉微欲绝,脉弦迟者,脉微涩,少阴病诸多之脉象以“脉微细”统之,实难理解。
其二,“但欲寐”一症本篇提到两次,即本条与下条,多数注家认为心肾阳虚,神志恍惚,而紧接着下一条又提出“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如果真出现“但欲寐”的似睡非睡的情况,怎么又有“欲吐不欲,心烦”的自觉症状呢?其三,少阴病按照寒热分类,“脉微细、但欲寐”作为寒证不具体,热证又不包括,假若把少阴病作为虚寒证而称之为提纲,而少阴病又不尽虚寒证,如黄连阿胶汤证、猪肤汤证、猪苓汤证,均为少阴热证;少阴“三急下”急用大承气汤通泄邪热,实属少阴里实证治。
以上阐明“脉微细,但欲寐”远远不能概括少阴病的脉证,它只能作为少阴病证治的一类证型,而不能作为提纲。
标出此文字为提纲的目的意在表达“少阴病皆属心肾阴阳两虚”,从全篇论述看,心肾阴阳两虚不能概括少阴病,其余不讲,仅少阴“三急下”之证治,岂能用心肾阴阳两虚所能讲通?心肾阴阳两虚固然属于少阴病,但不能概括少阴病,这说明仲景本无提纲提法之意。
《伤寒悬解》少阴病——脏寒虚火之咽痛少阴十一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1太阳之阳,外感伤寒,则少阴之阴,内寒之盛,故脉阴阳俱紧。
脉阳之外紧,此当表实无汗,而反汗出者,此为亡阳也,此属少阴。
脉阴之内紧,此当无汗,反见汗出,此属少阴,脏寒亡阳。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此是一定之理。
脏寒亡阳,水沉而火逆,则咽痛也。
水旺土湿,脾陷胃逆,则吐利也。
2太阳之阳外伤,则少阴之阴内寒,故脉阴阳俱紧。
太阳篇十九,二十,脉阴阳俱紧,无汗,名曰伤寒。
本条,脉紧为寒,反汗出者,知为亡阳,此非太阳外寒之阳紧,郁其少阴内寒之阴紧,是为阴阳俱紧之义,反汗出者,此为亡阳,故属少阴。
脏寒之紧,格阳于外,阳不内交,外脱亡泄,则见汗出;少阴水旺,亡阳之火逆,则见咽痛,中虚下寒,则见吐利,总因少阴之脏寒亡阳,故言法当;此也是少阴咽痛与吐利之纲,下分应之。
附:营气发散,此秉木气风性。
卫气收敛,此重肺金之性。
太阳经者,总统于营卫。
营卫者,阴阳也,你也可以理解为营阴与卫阳。
太阳在外,能统阴bj ,对比少阴在里,水藏其火,是为肾气,也统阴阳。
少阴在里,统于水火,也是总统阴阳。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皆统阴阳。
少阴十二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1少阴病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此为内寒水旺,反汗出亡阳,君相皆腾,二火逆冲,是以咽痛,甘草补中泻热,降火逆而缓急迫也。
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泻热而缓急,桔梗降逆而开结也。
附;少阴脏寒,阴寒格阳,火逆上热之咽痛,观结尾五,舌苔摘录小巧汇参,少阴脏寒,亡阳之火,四个医案。
少阴十三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1少阴病者,此是脏寒,亡阳之火,逆冲咽喉,故咽中痛,半夏、桂枝,降其冲气,甘草缓其急迫也。
此是脏寒虚热,也就是所谓的真寒假热,此不能表清热解毒病理论治,更不能用寒凉之药,寒凉败中,越用越痛。
2半夏降胃逆之冲气,桂枝降乙木之冲气,甘草建中缓急止痛。
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文库.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
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
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少阴咽痛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猪肤汤证,这个证候的基本成因和病机是由于一个慢性的下利,下利日久真阴耗伤,虚火循经上扰,因此出现了胸满,心烦,咽痛,用猪肤汤“清浮热,润喉咙”,治疗咽喉疼痛。
咽痛证的第二个证候是:“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
在《伤寒论》中用甘草,其他方剂中用的都是炙甘草,而只有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
生甘草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
从其他书中来看,凡是“毒热聚于阴经”的,差不多都会用到生甘草。
比方说:会阴部的脓肿,会阴部是诸多阴经所过的部位,这个部位的脓肿,中医把它叫做“海底发”,用一味生甘草浓缩、熬膏,叫“国老膏”,用“国老膏”治疗“海底发”,就是取一味生甘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
又比方说,有人用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来治疗牙髓炎,中医把牙髓炎叫作“骨槽风”,升阳散火汤里头是生甘草和炙甘草都在用,他用炙甘草来“调和诸药,保护中焦”,他用生甘草来“清解阴分的毒热,阴经的毒热”。
所以《伤寒论》中的甘草汤,用一味生甘草来清解少阴阴经中的毒热,如果用生甘草,咽痛没有缓解的话,再加桔梗来开喉痹,止咽痛。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张仲景治疗咽痛还用什么方子。
312条,苦酒汤,“苦酒汤证”。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这是一个咽喉有溃疡,有溃烂,所以他才说“咽中伤,生疮”,有溃疡,有溃烂;而且又出现了不能语言,“声不出”,所以这是咽和喉都出现了病变,都出现了问题,只有声带受到影响,他才会出现不能语言,“声不出”。
它的病机是什么,我们以药测证。
苦酒汤用了米醋,用了半夏,用了鸡子白,所以它有清热涤痰,敛疮消肿的作用,因此我们以药测证,它是一个“痰热闭阻少阴经脉”的证候,鸡子白有清热的作用,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苦酒也有清热的作用,那就是“痰热闭阻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中伤,生疮”造成了咽喉疼痛。
苦酒汤这张方子,在服用方法上非常特殊。
“半夏,洗”你看他那个时候用的是生半夏,要洗一洗,要洗多次,“破如枣核,十四枚”,这个枣核是指的那个硬核呢?还是指的枣仁?我想是指的那个小小的枣仁,否则的话那个蛋壳是装不下的,“鸡子一枚”,就是鸡蛋一枚,把蛋黄去掉,蛋黄不是在黄连阿胶汤中用了么?“内上苦酒”,苦酒就是米醋,再放上米醋,“着鸡子壳中”,你看这个鸡蛋壳,作为一个容器,里面放着蛋清,又放上一些半夏的细粒儿,再放上一点米醋,“上二味,内半夏苦酒中”,就是把半夏和苦酒放到鸡蛋壳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为什么要放到刀环上啊?你手拿着放到火上烧那个鸡蛋壳,不是太烫吗,古人那个大刀刀柄上有一个铁环,把鸡蛋壳放到铁环上,支在火上,“令三沸”,开上三开,“去滓”,把半夏去掉,“少少含咽之”,少少就是慢慢,慢慢含在嘴里头,“不差,更作三剂”。
半夏这个药,能不能这样吃?我觉着存在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它对咽喉的粘膜、舌头的粘膜、口腔的粘膜有刺激作用,吃完了整个口腔舌头都麻了,所以今天这个方子我没有看到有人临床报道使用。
但是用蛋清来治疗咽痛,这是过去的梨园传统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旧社会的时候,戏剧演员咽喉疼痛,就是喝一些鸡蛋清。
我小学一个同学,她小学毕业就去唱戏去了,以后还成了名角儿,四五十岁的时候她的嗓子还是那么好,我就问她,你用什么方法保护嗓子?她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喝蛋清,我说现在这鸡蛋污染得这么厉害,你还敢喝么?她说现在不喝了,我说那你喝什么呢?她说我什么饮料都不喝,只喝白开水,所以过去的蛋清利咽喉止疼痛应当说是有效的。
好,这个方子我们就讲这么多。
最后一个方子,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这个方子用了半夏是化痰的,用了桂枝是散风寒的,用了甘草,还是炙甘草,是调和这两味药的,保护中气的,因此应当说这是一个“风寒引动痰涎”,外有风寒,内有痰涎,风寒引动痰涎,客于咽喉的,或者说是“客于少阴经脉”的证候,风寒引动痰涎,客于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痛。
所以才用了散寒的、通阳的、涤痰的这些药物。
这个方子,“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分别捣,捣碎了以后,和在一起,“白饮和,服方寸匕”,用白米汤来调服这个药散,便于吞咽,“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含咽之。
”这又是煮好了的汤剂,慢慢的含咽的一种方法。
我们说,现在治疗咽喉病有含剂,实际上,含剂,从猪肤汤开始就有了,在汉代就有了。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不知道这是谁加的注解,所以半夏做散剂吃,对口腔粘膜有刺激作用,所以不应当作散。
这个方子只有个别人报道,用于风寒外感引起的咽痛,我没有用过,所以后面两个方子只是供大家参考。
少阴病篇的主要内容就谈完了。
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少阴病的内容还是比较整齐的。
首先我们说,“少阴脏证”主要是寒化和热化两大类。
那个寒化证,“阳衰阴盛证,阴盛格阳证,阴盛戴阳证,阳虚身痛证,阳虚水泛证”,这都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见得到,而且这几个方子在临床上都是经常用得到的。
至于那个“胃寒剧吐”,所出现的吐利,四肢厥冷和烦躁欲死的“吴茱萸汤证”,那充其量它是一个少阴的类证,因为它的病本身是胃寒导致的剧烈呕吐,至于那个“肾气虚,关门不固,下利滑托,脾阳虚,脾气虚,不能摄血”所导致的大便脓血,又伴有腹痛,又伴有小便不利的“桃花汤证”,那也不应当是一个典型的少阴病,尽管它涉及到“肾气虚,关门不固”,可是在治疗的时候,还只是温中阳,只不过它用了固涩止脱的这种药物。
在《伤寒论》中,作为一个涩法,它是一个代表方。
我们在介绍太阳病篇,谈到的那个赤石脂余粮汤,所以在《伤寒论》中,有收敛固脱涩肠的作用,来治疗大便滑脱的这种方剂,就有两个,一个是赤石脂余粮汤,一个是桃花汤,这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至于少阴的热化证,那就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黄连阿胶汤证”;还有“阴虚火旺,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
“猪苓汤证”有心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证”有心烦不得卧,“栀子豉汤”适应证有心中烦,心烦不得眠,所以这三个方证在“心烦不得眠”上,容易相混淆,应当注意鉴别。
“栀子豉汤证”的心烦不得眠,是只有火,没有水;“猪苓汤证”的心烦不得眠,是既有水又有火;“黄连阿胶汤证”的心烦不得眠,有火又有阴虚,这是不一样的。
以上我们讲的少阴寒化、热化,是少阴病的主要证候。
我们在上次课讲到了“少阴病的兼证”,“太少两感”,我们刚刚复习过,可以说记忆犹新。
“少阴急下证”是因为阳明燥热,或者是少阳燥热,应当说提少阳燥热的这句话的别的书上没有,我的这个想法对不对,仅供大家参考。
阳明燥热或者少阳燥热,下伤肝肾之阴,这种亡阴失水的少阴病,你怎么去治疗?在张仲景的时代采取了急下阳明,来救少阴的方法。
我们今天可以采取攻补兼施的方法。
一边滋水,一边泄热,像后世的增液承气汤就是这个样子。
“少阴阳郁证”临床很多见,四逆散用的也很多。
在《伤寒论》中用四逆来命名的方子,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四逆散,我们将在厥阴病篇,谈到一个当归四逆汤。
这五个用“四逆”来命名的方子,在药物组成上,有的有关系,有的没有关系。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在药物组成上是一样的,都是附子、干姜、甘草,只不过通脉四逆汤中的干姜和附子的用量要比四逆汤中的干姜和附子的用量要大。
茯苓四逆汤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了两个药,哪两个药?茯苓和人参,这三个方子在药物组成上有关联。
四逆散和四逆汤在药物组成上毫无关联,它用的是枳、甘、柴、芍,疏肝和脾解郁。
当归四逆汤我们后面的厥阴病篇会提到。
它的药物组成是桂枝汤的加减,和四逆汤毫无关系。
随后我们谈到了少阴的“伤津证”,“动血证”,还有少阴病的“热移膀胱证”,这都不是主要的。
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因为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所以当邪气侵袭少阴经脉的时候,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咽痛,分别用四个方子来治疗,其中有的方子常用,有的方子不常用。
这样的话,少阴病篇就这么多内容,我们就谈完了。
下面我们谈到“厥阴病篇”的内容。
厥阴病的病变部位自然涉及到肝与心包,因为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
它也涉及到了肝经。
但是,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他附了一句话,“厥利呕哕(yǔe)附”。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在厥阴病篇附入一部分内容,附入一部分关于杂病的“厥证、下利证、呕吐证、哕(yǔe)逆证”等这样一部分内容,附入到厥阴病篇,所以厥阴病篇56条。
如果我们去读《伤寒论》的话,我们发现直接谈厥阴病这三个字的,也就是那么4条,剩下的那些证候,“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似乎有的根本和厥阴病沾不着边,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不知道是王叔和还是后人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把“厥利呕哕(yǔe)”另外一篇的内容,附于厥阴病篇,所以就使厥阴病篇的内容看起来错综复杂,甚至路渊雷就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厥阴病篇,错综复杂,竟为“千古疑案”,说厥阴病篇问题太多了,竟为“千古疑案,无可研究”,没办法研究。
应当说,厥阴病篇先天不足,虽然我们这里谈到他的病变部位,提到了肝和心包,提到了肝经,实际上它后面附的“厥利呕哕(yǔe)”的这些证候,有的根本和厥阴肝、厥阴心包没有关系。
厥阴病的成因:外邪直接侵犯厥阴经脏,这是它的成因之一;成因之二,邪由它经传来,哪一经的邪气可以传厥阴?太阳之邪可以传厥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
至于厥阴的生理,我想我们就简单的知道,“厥阴肝经从足走腹到胸”,然后“上巅顶和督脉相交”,而肝经是络胆属肝,沟通了肝胆的表里关系。
至于厥阴肝脏,“藏血,主疏泄,寄相火”,知道这三个要点就行了。
心包呢,也“内藏相火”。
下面我们谈谈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第一种情况,“邪由少阴传来”。
大家想一想,由少阴发展到厥阴,那是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现了“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
这不等于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耗竭了么?这个证候在厥阴病篇把它叫做什么?把它叫做“脏厥”,所谓“脏厥”就是内脏,五脏六腑,内脏真阳相火都是衰竭而造成的厥冷,不仅手足厥冷,而且全身皮肤都发凉了,这个证候它的预后会好吗?预后不好。
预后不良,人的生机就要衰竭,心肾真阳虚衰,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生机泯灭,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外寒伤厥阴之经”。
我们这里所说得经,不仅仅是指经脉,实际上是指表浅,是在血虚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血虚经寒”。
为什么说是在厥阴?因为它有血虚的表现,肝不是藏血吗?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血虚经寒证”,他的临床表现就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