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格式:ppt
- 大小:218.50 KB
- 文档页数:63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全集20【320~335条】以有形调⽆形以⽆形治有形●⽆法胜有法法⽆定法⼀叶知⼼巫娜 - 茶界 II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七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三⽇,⼝燥咽⼲者,急下之,宜⼤承⽓汤.这个少阴病传⾥的时候⼀般传⾥传太阴,但是也有特殊情况,也有传阳明的,少阴病根本就是津液虚,那么它要传阳明呢他⼀化热就了不得了,所以津液枯竭和⼤便燥结特别迅速,所以要有少阴的外观,⽽发⽣阳明病,⼤概都要急下。
它这段就是,少阴病只是⼆三⽇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在表,⼆三⽇之后要传⾥,那么就突然间⼝燥咽⼲,咱们讲太阳病是⼝燥咽⼲不可发汗,说是热盛津液虚衰的⼀种反应,所以急下之。
那么这个要稍⼀延误,津液有枯竭的危险。
咱们讲阳明病也讲了,阳明病本来没有死证,假设津液虚竭之后,那你就攻补两难了,正虚⽽邪实。
你攻邪吧病⼈受不了,你扶正吧邪还在⾥搁着呢,越补越实,所以阳明病这个实呀,全是热实津液虚竭,这个少阴病⼀来就有这种情况,所以没有其他情况开始就是⼝燥咽⼲,这不可轻视,若不急下,转过来就是⼀个内⾥头实得厉害,津液再虚竭就不可措⼿了,所以需要急下,宜⼤承⽓汤。
这是⼆个⽅⾯看问题,仲景把他搁少阴病,⼀⽅⾯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原来是少阴病,那么到⼆三⽇了,急剧传⾥发⽣阳明病,有这种情况。
另⼀⽅⾯,我们在临床上,假设遇上⼀般的感冒,咱们说是外邪了,在初作很短暂的时间内马上发⽣⼀个,他⼝燥咽⼲呢,外表上就是脉微细,但欲寐,就是有少阴病的征候出现,与这个是⼀样的。
那么他⼀出现就发⽣⾥热太厉害了,所以他是⼝燥咽⼲,津液马上就要虚竭⽽且⼈马上就表现出虚衰的外象,以少阴病的形式就发现出来了,所以这条从不同⾓度说,根据具体事实来研究,那么他并没有开始发⽣少阴病这种情况,那么突然发⽣这种情况,也属于少阴病传⾥为阳明病的,⼀样治疗,也得⽤⼤承⽓汤,⽤在这⾥就是要说明这个,病来的⾮常猛,津液有⽴刻枯竭之势,这类的阳明病伴有虚衰征候可了不得,所以要治病当急嘛,这个时候你要迎头急下以存津液,否则转瞬恶证逢起,那就不可救药了,所以有这些问题呀,就得急下,没有其它的什么办法,你象咱们讲阳明病那个三急下,与少阴的三急下都是这个情形。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病理: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一)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二)病位:心肾(属里)(三)病性:全身虚衰证(四)成因:它经转属(太阳病汗下太过,内夺肾阳;太阴病误治,脾损及肾)自然传变、风寒直中。
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一)主证:但欲寐主脉:微细(二)经络症状:咽痛(三)分型: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少阴病治则: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四逆汤为代表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为代表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一、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提要】少阴病辨证提纲。
脉:微一一微弱无力,似有似无一一心肾阳虚,鼓动无力细一一脉形细小如丝一一阴虚血少,脉道不充证:但欲寐。
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精神恍惚,极度疲乏。
机理:心肾阳气虚衰,心神反为阴寒所困。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B.下利便脓血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D.脉微细,但欲寐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提要】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原有证:欲吐不吐―-下焦阳虚,寒邪上逆,胃失和降心烦---虚阳与寒邪相争但欲寐----阳虚已甚,神失所养病程:五六日---病经数日,邪更深入现在证:自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失升运口渴---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小便色白---肾阳虚衰,不能制水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诊断:少阴病形悉具辨证:“虚故引水自救”〃“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3)【提要】少阴病阴盛亡阳的脉症。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好,如果脾脏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心本身血就不足了,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弱很细很微,所以少阴证出来第一个脉是很微很细的,吸收营养功能不够的时候,会表现在我们精神上面,精神的来源,精神很好,代表血气很旺,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就是神不足,就是「但欲寐」,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一旦吸收食物营养不够,生成血的能量不够了,所有内脏的功能都因之缓下来了,等于没有蠕动,整个不动停滞,如果说太阴病没好,进入少阴证,人就很虚弱。
二九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微脉是代表气很衰弱了,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但欲寐,是少阴的主证。
例:脉微细,且下焦寒到小便无法自禁,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因为都没有蠕动了,膀胱口都开着,人的水是经过肾阳气化出来的,所以尿有点黄,现在他小便是白的,所以要用大剂的附子下去,现在西医连尿失禁都治不好,因为不知寒热也。
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的时候是自利不渴,太阴、少阴、厥阴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浅,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阴,寒湿在上焦,所以他不会渴,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阴,寒在下焦,下焦肾虚的时候,会一直在下利小便,虚,故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病人会想喝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整个变成淡白色,就是标准的少阴证,为什么?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寒的观念就是根本没有温度了,根本不气化了,蠕动整个停摆,膀胱像一块死肉没有用,他的小便根本是漏出来的,中医有分寒热,西医就没有分寒热,西医只管发烧。
《伤寒论》南京中医药大学
凌云、张静远、周春祥、马俊杰、赵鸣芳、濮文渊、孙松娴主讲
第一章绪论
1、绪论
2、绪论测验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表郁轻证
4、太阳伤寒证兼证
5、桂枝加葛根汤证解析与启示
6、太阳病变证
7、热证、阳虚证
8、阴阳两虚证
9、结胸证
10、痞证
11、太阳蓄水证
12、太阳蓄血证
13、太阳病篇测验
第三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阳明病热证
2、阳明腑实证
3、阳明发黄证
4、阳明病篇测验第四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小柴胡汤证
2、少阳阳明合病
3、少阳三焦证
4、少阳病篇测验
第五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太阴病概述
2、太阴病传变
3、太阴病篇测验
第六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少阴寒化证
2、少阴热化证
3、少阴兼变证
4、少阴咽痛证
5、少阴病测验
第七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厥阴病概述
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3、厥阴病寒证
4、厥阴病热证
5、厥逆证
6、厥阴病篇测验
第八章结课考试。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 者, 柴胡桂枝汤 主之。
方十二。
桂枝 去皮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甘草 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 一两半大枣 六枚,擘 生姜 一两半,切 柴胡 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陈修园:再由此而推言乎诸结:伤寒六日已过,至于七日,又值太阳主气之期。
发热,病在太阳之标气;微恶寒,病在太阳之本气。
病气不能从胸而入,结于经脉之支,骨节之交,故肢节疼痛,经气郁而欲疏,故微呕;不结于经脉之正络,而结于支络,故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以其寒热犹在也,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取其解外,又达太阳之气,而解支节之结。
此一节,言太阳之气化而结于经脉之别支也。
黄元御:太阳病,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此发热恶寒,肢节烦痛者,以太阳之外证未去,而相火旺干半表,故恶寒不甚,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肢,故痛在四肢。
《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秉气于胃,胃与四肢气脉流通,则疼痛不作,胃病而气不四达,四肢经络,壅滞不行,是以痛生。
节者,四肢之溪谷,经气郁遏,溪谷填塞,故痛在骨节。
相火郁发,是以烦生也。
少阳经自胃口旁下胁肋,故心下支结。
(支结者,旁支偏结也)。
经病多而腑病少,故微呕不甚。
此皆少阳之病,而微见恶寒,则大阳之外证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双解太少之经邪也。
小柴胡加减:外有微热者,加桂枝,此微恶寒,即外有微热之互文。
少阳以相火化气,寒往则纯是发热,若但热无寒,则发热更剧,无发热而兼恶寒者。
微有恶寒,或外热轻微,便是太阳外证未去,故与桂枝汤合用。
伤寒而不用麻黄者,以其恶寒之微也。
刘世祯:自此以下二条,皆演太阳少阳并病之例。
明证由体变.而病机各异浅深;示法随证 转,而制方当权轻重。
教学者触类旁通,反复以求一贯之旨。
曰伤寒六七日者,见病气留连,非传经计日之义。
发热微恶寒者,太阳之外证也。
少陰病脈証並治中医内科专家伤寒研究者张力丰少陰病病位在心腎,部分邪氣從外直中而生,部分從膀胱經即太陽經(本身陽氣虛)誤治,亦可從太陰經巡經而至。
表現爲心腎陽氣不足(腎陽不足爲主);素體心陽不足腎水內盛,外邪從陰化寒,即爲寒化證(陽虛陰盛、陰盛戴陽、陰盛格陽陽虛寒盛身痛、陽虛水泛),寒化證預後看陽氣是否恢複;素體陰虛陽亢(陰虛火旺心腎不交、陰虛內熱水熱互結)熱化證參看溫病條辨;少陰經證(咽痛證);兼證,即太少兩感、少陰陽明證;陽氣內郁不能達于四末證。
提纲:(二八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微細:轻取既有,重按消失,乃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道;细为阴血不足,脉道不充所致;脉微为主。
但欲寐:迷迷糊糊,精神萎靡不振乃是阴阳俱虚,精神失养。
(二八二)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渇者,属少陰也。
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此少阴自受寒邪之证。
不从阳经来也。
寒初到经。
欲受不可。
欲却不能故欲吐不吐。
心烦。
但欲寐。
(真阳为寒邪所伤,心有不甘,奋起抗邪但又抗邪无力,这是典型症状)。
而实不能寐也。
至五六日。
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
然少阴阴脏也。
寒阴邪也。
以阴受阴。
法当不渴。
而渴者。
此非有热。
以脏虚故引水自救耳。
更审其小便。
若色白者。
则少阴寒病。
全体大露无疑。
何以言之。
热传少阴。
自利而渴者。
邪热足以消水。
其小便色必赤。
寒中少阴。
自利而渴者。
虽能饮而不能制。
其小便色必白也。
(肾阳不足,火不暖土,下利清谷;阳虚不能温化寒水或者临床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故渴)。
仲景辨证之精如此。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少阴篇》(二八三)病人脈陰陽倶緊,反汗出者,亡(伤)陽也。
此属少陰,法当咽痛而復吐利。
此证应该是寒邪突然伤阳,邪气与阳气相争,阴寒内盛(为主),阳气不足(为辅)。
此条应该是少阴病脉阴阳俱紧,阴阳泛指三部脉俱紧,沉紧,与281条相别,281条脉微细是特征脉象,此条是沉紧,应当寒邪直中里阳,而寒气很重,脉象也不是浮紧,与太阳经相别;少阴病法当不汗出,今汗出是指寒邪突然伤及少阴心肾阳气,阳气不足,不能摄津所致;少阴经脉走咽喉,虚阳巡经上浮故而咽痛,伤及脏阳则吐利。
绪论一、单选题1、《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时期。
①先秦②西汉末年③东汉末年④南北朝2、最早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的是()①王叔和②林亿③庞安时④方有执二、填空题1、第一个校定《伤寒论》的人是。
第一本逐条注解《伤寒论》的书是的。
2、伤寒六经辨证体系以为纲,以为目。
3、三阳病的治疗以为主,三阴病的治疗以为主。
三、名词解释1、越经传2、直中3、两感4、并病四、问答题1、试述中医“伤寒”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单选题1、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
①发热与否②汗出与否③头痛与否④恶寒与否2、服桂枝汤,仍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当用()治疗。
①桂枝汤②桂枝加附子汤③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多选题(选择两项或两项以上正确答案)1、伤寒发生传变,出现的症状有()()()()()。
①脉数急②脉静③发热不恶寒④颇欲吐⑤躁烦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属于()()()()()。
①真热假寒②真寒假热③外寒内热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3、太阳病治疗后,出现哪些症状仍可用桂枝汤治疗?()()()()()①漏汗不止②大汗出,脉洪大③气上冲④反烦不解⑤脉促胸满三、填空题1、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
2、太阳病,头痛,,,恶风,桂枝汤主之。
3、喘家作,桂枝汤加、佳。
4、坏病的治疗原则是。
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名词解释1、坏病2、痸(瘛)瘲3、阳浮而阴弱五、问答题1、桂枝汤的煎服法和药后护理有哪些特点?2、三种太阳病轻证的症状和病机有何不同?如何治疗?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一、单选题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与()。
①桂枝汤②麻黄汤③小青龙汤④小柴胡汤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与()。
①承气汤②麻黄汤③桂枝汤④柴胡汤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厚朴与人参的用药比例为()。
伤寒论第七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例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茯苓甘草汤的药物组成是:A.茯苓、桂枝、甘草、生姜B.茯苓、桂枝、甘草、大枣C.茯苓、桂枝、甘草、白术D.茯苓、甘草E.茯苓、桂枝、甘草、干姜答案:A。
分析:此题考察对茯苓甘草汤药味的记忆。
(二)A2型题1.患者,女,26岁。
右上腹阵发性绞痛3天,伴有肢冷、呕吐、心烦。
舌淡红,苔白,脉滑数。
既往有蛔虫病史。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A.大陷胸汤证 B.大承气汤证 C.乌梅丸证 D.白头翁汤证 E.理中丸证答案:C。
分析:腹阵发性右上腹痛,伴有肢冷,为蛔厥证之临床表现。
既往有蛔虫病史,故临床最佳辨证当选乌梅丸证。
(三)B型题A.吴茱萸汤 B.理中汤 C.小柴胡汤 D.葛根加半夏汤 E.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1.“呕而发热者”治宜:2.“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治宜:答案1:C。
分析:C为原文379条,说明厥阴虚寒证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化热而转出少阳,即所谓脏邪还腑。
若阳复太过,引动少阳相火,则出现小柴胡汤证。
发热为相火外发所致,呕因胆热犯胃而成。
答案2: E。
分析:359条论上热下寒相格拒的证治,此题的题干正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表现,表明上热则胃气不降,故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故下利。
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
1.厥证治法包括:A.回阳救逆法 B.辛寒清热法 C.寒温并用,安蛔止痛法 D.舒肝解郁法 E.温胃化饮法答案: ABCDE。
分析:回阳救逆法为治疗寒厥之主法,辛寒清热法适用于热厥,寒温并用,安蛔止痛法用于蛔厥,舒肝解郁法为治疗气厥而设,温胃化饮法为治水厥之法。
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藏厥答案: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二)填空题1.“热利____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____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答案:下重,饮水。
见原文371及373条。
(三)判断说明题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水煎煮。
202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contents •少阴病总论•少阴病的脉证•少阴病的治法•少阴病的针灸治疗•少阴病的预防与调理目录01少阴病总论少阴病是指因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以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
少阴病定义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机特点,少阴病可分为寒化证、热化证、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血虚证等六类。
少阴病分类少阴病的定义与分类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对少阴病的论述较为丰富,为后世对少阴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
现代研究现代中医对少阴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辨治体系。
少阴病的历史沿革1少阴病的治疗原则23少阴病的治疗应扶正祛邪,根据病情轻重和病理特点,灵活运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
扶正祛邪少阴病与心、肾、脾、肺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治疗时应注意调理脏腑功能,恢复其正常生理活动。
调理脏腑针对少阴病的病因和病理特点,应注意预防和调护,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外邪侵袭,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
预防调护02少阴病的脉证少阴寒化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寒邪内盛,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虚寒证为主。
病机症状治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等。
温肾散寒,用四逆汤加减。
030201少阴热化证是由于体内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肾阴虚证为主。
病机心烦失眠、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症状滋补肾阴,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治疗03少阴病的治法03注意事项扶阳散寒法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扶阳散寒法01适应症扶阳散寒法适用于少阴病表现为阳虚寒凝者,症见畏寒肢冷、脉象沉细等。
02治疗方法扶阳散寒法主要用辛温药物,以温阳散寒、通脉活血,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等。
养阴清热法适用于少阴病表现为阴虚内热者,症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脉象细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