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58.86 KB
- 文档页数:2
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作者:王喜英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究利培酮对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为痴呆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我院就诊的痴呆患者共50例,均分为利培酮观察组和氟哌啶醇对照组各25例,采用NPI评分,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计算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且其NPI个性评分情况均较为良好,P【关键词】痴呆患者;精神行为;利培酮;氟哌啶醇痴呆是精神系统病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明显障碍及社会功能减退等,该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1]。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行动能力等逐渐减退,若再患有痴呆疾病,其将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诸多不便[2]。
本研究对50例痴呆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进行了探讨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近年来在我院就诊的50例痴呆患者,29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51~85岁,平均年龄约为(72.9±9.87)岁;病程2~7年,平均约为(3.21±1.21)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且经诊断后,有19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剩余均为血管性痴呆患者。
5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经过我院资深医师确诊后,予以适当药物治疗。
其中观察组患者予以利培酮(上海新谊天平药业,国药准字H31020343)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氟哌啶醇(天津药业,国药准字H20080776)治疗,两组患者的使用剂量与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无差异性,并对患者进行NPI分析及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记录相关诊疗数据,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结果数据均就计算机整理完毕,予以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数据以(±s)表示,组间差异运用t2检验,以P2 结果2.1 两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及不良反应率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且其不良反应率8%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P2.2 两组患者的NPI评分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NPI评分情况较治疗前有较大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易激怒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分析作者:张静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10期【摘要】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护理要点。
方法 4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及实验组,各22例。
参照组患者给予氯氮平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参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91%,包括头昏患者3例、流涎症状患者2例、肝功能异常患者1例、嗜睡患者3例。
实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4%,包括头昏患者1例、流涎症状患者1例、嗜睡患者1例。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9, P=0.0422<0.05)。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5.32±3.33)分,参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0.32± 4.01)分,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質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993, P=0.0001<0.05)。
结论将利培酮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全面借鉴应用。
【关键词】利培酮;精神分裂症;不良反应;护理要点精神分裂症属于常见的合并行为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知觉障碍在内的精神疾病,对患者和家属的安全带来极大影响,也将其社会压力增加。
临床一般都是通过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可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其中氯氮平和利培酮均属于常见药物,此次报告利培酮在 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及实验组,各22例。
参照组男女性别比为11∶11;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3.22±8.35)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4年,平均病程(12.32±3.36)年。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女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发布时间:2023-01-09T09:58:50.629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2期作者:肖其芳[导读] 利培酮是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利培酮适应症为肖其芳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利培酮是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利培酮适应症为1.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敌视、怀疑)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绪淡漠及社交淡漠、少语)。
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
对于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患者,在维持期治疗中,本品可继续发挥其临床疗效。
众所周知,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利培酮也不例外。
本文观察了50例使用利培酮的住院精神病人,主要是观察其不良反应,以便于掌握临床护理重点,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2019年10月~2022年4月入住本院女一区的精神分裂症女病人。
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ICD-10诊断标准;(2)病程<10年;(3)入组时PANSS>60分;(4)单剂服用利培酮(可合并安坦等),排除标准;(1)患严重躯体疾病;(2)不能完成调查者。
?关键词:利培酮;精神分裂症;整体护理;;抗精神病药;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19年10月~2022年4月入住本院女一区的精神分裂症女病人。
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ICD-10诊断标准;(2)病程<10年;(3)入组时PANSS>60分;(4)单剂服用利培酮(可合并安坦等),排除标准;(1)患严重躯体疾病;(2)不能完成调查者。
?1.2方法:对所有人组的精神分裂症的女患者进行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作人组前及入组1个月后评定。
2 结果2.1 一般资料符合入组标准50例,龄17~58岁;文化程度;大学以上9例,高中以上23例,初中以上16例,小学4例。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分析
利培酮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它可以通过作用于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系统来减少症状的出现。
然而,利培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得到及时
的护理。
一、利培酮的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如嗳气、恶心、呕吐、腹泻等。
2.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嗜睡、震颤、运动障碍、肌强直等。
3.内分泌反应:如月经不调、男性乳房增大等。
4.代谢反应:如体重增加、血脂和血糖升高等。
5.心血管反应:如心动过速、心悸等。
二、利培酮的护理要点:
1.定期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并及时评估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2.注意患者的饮食,避免食用过油腻的食物,以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3.加强营养,引导患者采取健康饮食习惯,避免体重增加,预防代谢反应的发生。
4.注意防范过度兴奋或静息的出现,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空间,以减少神经系统反
应的发生。
5.观察患者的心血管反应,避免剧烈运动或激烈情绪刺激,及时进行处理。
6.定期检查患者的生殖系统,观察是否存在内分泌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总之,利培酮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重要药物,要注意严格的药物管理和合理的护理,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不同的不良反应,需要有相应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疗
效和护理效果。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需要积极参与护理,合理管理药物治疗和个人生活习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分析1. 引言1.1 精神分裂症概述精神分裂症,也称为精神分裂症或精神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慢性精神疾病。
该疾病常见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表现为现实感缺失、思维紊乱、情绪不稳和行为异常等症状。
患者常常出现错觉、幻觉、妄想等症状,导致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可能都与其发病有关。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一种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
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持续的护理才能控制症状和维持稳定的状态。
2. 正文2.1 利培酮的作用机制利培酮是一种新型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其作用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活动来减轻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利培酮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作用:1.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利培酮是一种强效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多巴胺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减少多巴胺的信号传递,从而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症状。
2.血清素5-HT2受体拮抗作用:利培酮还具有对血清素5-HT2受体的拮抗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帮助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减少症状加重的可能性。
3.神经递质再摄取抑制作用:利培酮还可以通过抑制神经递质再摄取来增加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中的浓度,帮助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减轻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利培酮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主要通过调节多巴胺和血清素系统来减轻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2.2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利培酮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头晕、恶心、呕吐、便秘、口干、体重增加、疲劳、焦虑、抑郁、失眠等。
头晕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利培酮还可能引起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肌肉僵硬、震颤、不规则心跳、癫痫发作等。
利培酮在周期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目的:观察利培酮治疗周期性精神病患者常见的,主要的副作用,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对住院周期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利培酮治疗后产生的常见副作用进行比较。
结果:服用利培酮治疗周期性精神病患者,其副作用主要有泌乳素增高,体重普遍增加、肝功能损害、失眠、锥体外系反应等。
结论:利培酮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少较轻,越来越被广大精神病患者接受,但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忽略对其副作用的细心观察,可能由此产生一些不良后果,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标签:利培酮;周期性精神病患者;副反应;护理干预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医学的发展,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少、镇定作用相对较轻的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应运而生,目前最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利培酮即是其中之一,它多用于兼治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由于其副作用较轻,病人容易接受,从而大大提高了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但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容易忽略对其副作用的细心观察,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本文观察利培酮治疗住院周期性精神病患者常见的、主要的副作用,探讨其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2012年10月26日~2013年12月30日住院,年龄在26~62岁的周期性精神病患者30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4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2例,分裂样精神障碍1例,双相情感障碍3例。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1]进行诊断。
1.2治疗方法患者初始剂量1mg/日,2~3周内加到6mg/日。
兴奋、失眠的病人另加用氯硝西泮口服或者肌注,或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口服等。
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未联合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1.3住院期间22~152天。
1.4疗效痊愈17例,好转13例。
2结果2.1失眠出现6例(30%),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睡,早醒;另有1例出现睡眠倒错,减药后缓解;睡眠增加、困倦15例,主要表现药物加量过程中白天睡眠增多,服药后卧床,感乏力,困倦,服药剂量不变,后逐渐缓解。
利培酮治疗轻度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刘艳【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措施对利培酮治疗轻度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正在接受利培酮治疗的轻度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焦虑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5.24%(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1%(31/42)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轻度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5)006【总页数】3页(P495-497)【关键词】综合护理;精神分裂症;利培酮;治疗依从性;焦虑和抑郁;生活质量【作者】刘艳【作者单位】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中山5284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多发于青壮年,患者存在情感、行为、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明显的精神活动不协调[1]。
尽管在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诸多抗精神类药物能够起到明显的作用,但在防止精神分裂症复发及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方面的效果不佳[2]。
有研究表明[3],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同时实施综合性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
为此,本研究探究了综合护理对采用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和HAMD评分的影响,以期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轻度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培酮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33.6±5.4)岁,病程(6.2±3.1)年;对照组42例,男21例,女21例,平均年龄(34.1±5.2)岁,病程(6.3±2.9)年。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治疗上利用药物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利培酮是
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它是一种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可用于控制幻觉、妄想、思
维混乱等症状。
但是,与利培酮治疗的潜在风险相关的不良反应也是需要考虑和管理的。
1. 物质代谢异常。
例如: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
2. 运动和神经系统反应。
例如:震颤、肌强直、意识模糊、疲乏等。
3. 眼部反应。
例如:眼干、视力模糊等。
4. 消化反应。
例如:腹泻、恶心、便秘等。
护理要点如下:
1. 监测身体状况。
护士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血糖及血脂水平,定期检查心率和
血压等身体指标。
2. 注意营养和饮食。
应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避免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同时应
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膳食和充足饮水。
3. 对于运动和神经反应,应该开展运动治疗。
可以通过开展适度的锻炼帮助患者缓
解肌肉紧张等不适症状。
4. 监测眼部反应。
护士应定期检查患者的视力和眼部状况,确保患者没有产生任何
不良反应。
5. 对于消化反应,应适时进行消化道保护。
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素的
摄入,或者在必要情况下给予胃肠道保护漱口液等。
综上所述,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是需要重视和管理的。
在患者治疗期间,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出现,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合理地应
对患者的身体不适症状,是确保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说明书推荐文章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说明书热度: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说明书热度: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说明书热度:利培酮片说明书热度:利培酮片的使用说明热度:注射用利培酮微球适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注射用利培酮微球说明书,欢迎阅读。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商品介绍通用名: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生产厂家: 美国Alkermes Controlled Therapeu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10045药品规格:37.5mg*1瓶药品价格:¥1500元注射用利培酮微球说明书【药品名称】【商品名】恒德【通用名】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汉语拼音】ZhuSheYong LiPeiT ongWeiQiu【英文名】Risperidone for Depot Suspension【成分】恒德主要成分为利培酮微球。
【性状】白色至类白色粉末状细粒。
【适应症】恒德适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用法用量】采用臀部深层肌肉注射的方法每两周注射一次恒德。
应当在左右两侧半臀交替注射。
不得静脉给药。
在首次注射恒德之后的3周内,应当继续服用原有的口服抗精神病药。
【不良反应】临床试验中,在恒德的治疗剂量范围内,报告了下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常见(>1%)体重增加(1年以上增加2.7kg)、抑郁、疲乏和锥体外系症状。
在恒德剂量达到50mg时,患者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
【禁忌】对恒德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心肌梗塞、传导异常、脱水、失血及脑血管病变)的人应慎用,从小剂量开始并应逐渐增加剂量。
2、在用药初期和加药速度过快时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此时则应考虑减量。
3、可能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其特征为有节律的不随意运动,主要见于舌及面部。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分析利培酮是目前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之一,它属于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影响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作用来缓解症状。
利培酮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利培酮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了解利培酮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护理要点,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利培酮的不良反应1. 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包括性激素水平异常、乳房增生、月经异常等。
2.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
3.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口干、便秘、腹泻等。
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痛、睡眠障碍、震颤等。
5. 镇静作用:利培酮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嗜睡、动作迟缓等不良反应。
6.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等。
7. 其他不良反应:还可能出现体重增加、脂质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
以上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需要对这些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要点分析1. 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的护理要点:对于出现性激素水平异常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月经情况,并定期检查相关的激素水平;对于乳房增生和月经异常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
对于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护理人员还需要帮助患者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饮食习惯,以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对于出现口干、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和湿润。
对于出现头晕、头痛、睡眠障碍、震颤等不良反应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护理人员还需要开展一些适当的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