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中存在的失衡、被增长与分化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01.92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摘要]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
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消费需求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因此扩张消费,把经济增さ闹饕У愦由煊蜃频较研枨罅煊蚴且院罄梅⒄沟墓丶?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
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
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
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张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
(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减少储蓄。
反之,利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
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内需,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
关于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与对策“七五”以来,我国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呈一路下降的趋势。
但这种趋势在现价GDP统计中往往被价格变动因素所掩盖,而被人们忽视。
同样,与这一时期GDP增长相比,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严重偏低的事实也被价格变动因素掩盖了。
如果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当前需求不足的症结所在。
运用不变价仔细剖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一、消费增长速度偏低是当前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1986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按不变价计算,与“六五”平均水平相比,至1997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十分惊人。
详细情况可见表1。
造成上述局面的基本原因,就是消费需求的增长长期落后于GDP的增长。
1986~1997年,GDP年均增长高达9.8%,而同期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长只有8.2%,比GDP增长率低了1.6个百分点。
表2为“六五”以来GDP及最终消费的增长状况。
表1 中国消费率变化表2 中国消费需求增长与GDP增长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长期落后于生产的增长,最终必然导致国内总需求的不足。
因为,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也要以消费需求的增长为基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不足呢?二、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偏低首先应该肯定,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
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正如消费增长落后于同期经济增长一样,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也落后于GDP的增长,这也正是造成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乃至整个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
80年代初期,在我国曾出现过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个人收入倾斜的现象,所谓“工资侵蚀利润”曾给人留下过深刻印象。
但是,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这种现象实际上已被纠正。
自“七五”以来,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已落后于GDP的增长。
扣除价格因素以后,1986~1996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6.3%,即使考虑到1.2%的人口增长率,居民家庭收入总额的增长也只有7.5%。
我国消费需求发展分析报告1. 引言消费需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消费需求的发展情况,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2.1 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消费需求逐渐增强。
同时,年轻人群体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和个性化消费。
2.2 城乡差距的缩小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也在逐步增长。
农村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也对日用品、家电等消费品的需求有所提高。
2.3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对消费需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互联网、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兴起,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3. 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1 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作用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直接推动了GDP的增长。
消费需求的增加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增加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3.2 消费需求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消费需求的升级也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居民对于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高端消费品、文化创意产品、绿色环保产品等领域的发展受益于消费需求的升级。
3.3 消费需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消费需求的稳定性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需要采取措施,保障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信心,避免过度依赖债务和泡沫经济。
同时,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也应得到重视,鼓励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4. 政策建议4.1 促进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促进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现状的成因和对策建议作者:费佳丽来源:《消费导刊》2010年第01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却在逐渐拉大。
2009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十年。
城镇居民一个人的消费额相当于三个农村居民的消费额。
如何有效开发农村市场、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现状(一)食品消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很多。
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比农村居民分别低8.5、3.0、10.4和10.9个百分点。
(二)衣着消费从支出额来看,城镇低收入户的衣着人均消费额为237.80元,而农村高收入户同期人均支出额为231.71元,城乡支出额相差悬殊。
此外,衣着消费质量档次上也有显著差别。
城镇居民衣着消费以中高档为主;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在由低档向中档转变过程中,总体上仍以中低档为主,并且更注重衣着的结实耐用、经济实惠。
(三)居住消费首先,从居住支出比重看,农村远高于城镇。
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重明显偏低,而农村住房支出比重有所偏高。
其次,从居住面积和居住质量来看,农村居民居住面积大,而城镇居民居住质量高。
城镇居民住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内部装饰考究甚至豪华,而对于农村居民,住房建设大多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对房屋结构和室内装修不甚讲究。
(四)家庭用品及精神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和文教娱乐支出都在逐步增加,尤其是文教娱乐支出在城乡跃居第三位。
但是,由于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以及消费环境差异,城镇居民这两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
二、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原因分析(一)收入差距收入是消费的前提。
城镇居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而且收八增长快于农民的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水平的低下使他们倾向于优先储蓄,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及原因作者:陈文玲来源:《商业研究》2008年第0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结构发生了诸多根本性变化,但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三大需求占GDP增量的比重,总体上处于失衡状态,消费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的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
关键词:消费需求;问题;原因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B一、引言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从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
笔者认为研究消费问题,既要看到这些根本性变化,从多层面对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特点总体把握,又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二、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特点总地来讲,当前我国消费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五个过低”和“ 一个过高”。
(一)最终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呈不断减弱之势。
197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62.1%,“六五”期间平均为66.2%,“七五”期间为63.4%,“八五”期间为58.7%,“九五”期间为59.4%。
2000-2005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6%、55.5%、53%和52.1%,2005年比2000年降低了9个百分点。
我国最终消费率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降低。
与世界各国比较,我国最终消费率明显太低,根据2002年数据,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9.1%,其中低收入国家的消费率为80.2%,中等收入国家为72.6%,高收入国家为80.3%。
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都低近30个百分点。
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必然使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部分来自投资。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及对策总述消费需求不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总量较低的现象。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影响。
本文将分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成因分析1. 收入不稳定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均,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
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无力满足基本的消费需求。
另外,一些行业和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导致人们的收入不稳定。
收入的不稳定性使人们在消费上有顾虑,降低了他们对于高价值商品的购买意愿。
2. 教育水平不足我国的教育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教育水平的不足使得大部分人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有限,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另外,教育水平的不足也导致人们对于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了解不足,降低了他们对于高科技产品的购买意愿。
3. 缺乏消费信心由于经济不稳定和就业压力的增加,许多人缺乏消费的信心。
他们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持谨慎态度,不愿意花费过多的钱购买高价值商品。
此外,一些低质量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也使得消费者担心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在消费时更加谨慎。
4. 家庭储蓄习惯中国人有较为严重的家庭储蓄习惯,这也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关注,许多家庭倾向于把钱存起来,而非花费在消费上。
这种储蓄习惯限制了消费的增长,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策建议1.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要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政府可以加大税收改革的力度,通过适当调整税率和税收结构来减少贫富差距。
此外,要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护,提高其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提升其消费能力。
2.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是提高消费能力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分配,提高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增加其消费能力。
我国消费升级背后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唐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7期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追求也在不断升级,逐渐从中级物质需求到高级物质需求甚至追求精神需求,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增强,人民的需求逐渐从满足温饱向自我享受改变,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消费升级,从而使得我国整体消费升级。
我国消费升级,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但是,在我国消费升级的背后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消费升级背后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消费升级;我国消费;问题及对策;研究根据IFM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内生产值在逐年上升,自2011年起到2017年截止,国内人均GDP值从人均5577美元每人/每年逐年上升到9380美元每人/每年,可见,在6年间,我国人均GDP值竟然增加至接近翻倍,那么随着我国人均收入增加而来的就是我国人均消费的增加,虽然这带来了巨量的经济增长,加快了经济增速,但是这种现象背后却有不可忽略的问题。
1 处于新时代的中国现代社会的中国消费升级1.1我国消费进入了新时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进行转型变化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自改革开以来,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从我们所知的,旧时家家向往的结婚“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新时期的“最新三件”(房子、车子、存款),人们的追求越来越高,反应的是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直至2017年,我國人均经济GDP国内生产值以人均59262元(以人民币为单位)排名国际第七十名,虽然与第一名的卢森堡人均GDP国内生产值人均694143元差距有点大,但是我国可是养活了全球总人数的六分之一的人,而昔日大国俄罗斯,以人均GDP国内生产值55933元,排名第七十三名,和我国的广东省的人均GDP生产值差不多,可见大国没落,也可以反映我国正在的蓬勃发展,且势头迅猛,人民从只能为了温饱去消费到为了更高的追求去消费,正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结果。
当前拉动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作者:于文涛张烨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9期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目前全球经济整体已处于衰退边缘,各主要经济体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依然强劲,但经济增长开始进入调整期,增速仍较高但已出现明显放缓迹象,2008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1%,明显低于上年11.9%的水平,国外各大机构也纷纷调低了对我国未来GDP增长的预期。
在外需持续疲软的情况下,依靠内需拉动促进经济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消费需求面临的形势及应注意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目前,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已逐渐超过以往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受资金趋紧影响投资增速存在减缓的可能。
虽然2008年1~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3%,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但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持续低迷,1~6月份累计仅增长1.5%,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
受出口增速回落和内需难以有效启动影响,投资增长的动力不足,银行信贷收缩、企业利润增速大幅下降、股市融资规模缩小等使投资资金供应紧张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上投资品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存在减缓的可能。
虽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投资增长,但预计较难改变投资放缓的整体趋势。
二是全球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出口优惠政策的取消等影响出口企业竞争力。
2008年1~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1723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7%。
其中出口9376.9亿美元,增长22.4%;进口7856.9亿美元,增长31.1%。
实现贸易顺差151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0.8亿美元,贸易顺差缩小的趋势未出现逆转。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使国际市场出现了不利于我国出口增长的变化,导致我国出口增幅回落;资源性产品价格高企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资金成本上升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也给出口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为应对贸易顺差过大问题而采取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措施逐步发挥效应;人民币持续升值使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