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303.50 KB
- 文档页数:13
浅议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浅议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然这与二十一世纪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不可分割,中西方交流的密切,使得研究中西差异尤为重要。
文化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这一解释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体现了这种差异表现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基本存在以下几点。
一、文化差异具体而言在精神上,主要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中方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以结构細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以结构整体综合见长。
文字上,中国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句法中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关系和时态,一般不作严格要求,强调以意会来把握。
西方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语言上,中国在文章章法和文字描写方式上习惯于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不可颠倒;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人物描写也以"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的整体刻画为特色,注重外在行为的描述。
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可由任意一个中间局部开头,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跳跃、意识流、片段,这些更是其作品之特长;人物描写则以从头到脚,直到睫毛颤动等細节刻画为基本特色,注重不可见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描写。
二、教育差异所谓教育的差异,就是两种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氛围的差异。
东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太朴子心语真相永远是隐蔽的,高明的战略家每做一件事,绝不是表面展示的那么简单。
一石一鸟算不得谋略。
一石二鸟乃至数鸟才是战略思想的基本素养。
所谓的高瞻远瞩,也就如下棋,既要统观全局,更要比他人多看几步。
玄明正音简单地说,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文明是心物一元论。
也就是以三才之一的人为根本,将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合二为一的多维文明,也是万物一理,天人合一的整体论。
东方文明探索天地万物与整个自然所用的是内求法,也就是依靠圣人自身这个世间最先进、最强大、最精密的实验室,用功能最全且强大到无法估量的自心,去探索多维空间的奥秘。
单就《黄帝内经》一部书,就足以证明文化背景的优劣与否。
搞明白了这个道理,中医与道医,以及许许多多西方人无法理解的神秘文化,也就毋须困惑了。
再就对世界的认知方法来分析,东方文明是宏观论,先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也就是归纳法。
比如《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等。
把看似错综复杂的世间万象归类、简化,直至简单到一,也就是找到一切的根本共性。
再把一搞明白,也就万事大吉,合于无极大道了。
而西方的文明确是微观分析法,也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细分化。
就拿汉语与英语来作比较吧,汉语虽然难学,但是只要你掌握两三千字,甚至更少,就足以应对一切事务,甚至写出丰富多彩的诗词歌赋也不是什么问题。
英语貌似简单易学,但单词却是永远不够用的。
因为,每个单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过于单薄。
汉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一篇文章,一部书。
不同的组合,不同的语速音韵乃至表情动作与交流背景,都有其复杂多变甚至是多个层面的内涵解读。
这一点,也是西方人学中文最挠头的地方。
每一个汉语都是真言咒语,都有其强大的能量信息。
而且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无论用书写还是默念、朗诵、吟唱,都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神秘能量……西方文明不同于东方文明还有一个重要差别,就是注重向外求,追求物质化。
经过千辛万苦,现在却发现物质是空的,只不过是能量与信息的暂时组合而已。
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我在辅导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学英语时有这样一个句子“A bird in the tree .”,意思是“一只鸟在树上。
”我拿来考我正在读大学英语专业的表妹:“请你用英语说‘一只鸟在树上。
’”她想了一下说:“A bird on the tree .”这正是我要的结果!我告诉她中文要讲“鸟在树上”,英文要讲“鸟在树里”。
当时我小孩问我为什么要这样讲的时候,我告诉她这是一种习惯,就像“请进来”和“进来请”一样。
对小学生用“习惯”来解释是可以的,但是对大学生,仅仅用“习惯”来解释是不够的,还要讲讲“习惯”背后的原因。
中文要讲“鸟在树上”,英文要讲“鸟在树里”,或者说,中文会讲“鸟在树上”,英文会讲“鸟在树里”,这种“习惯”的背后,是因为我们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用直观的方式,用自身或地面为参考,树在地面之上,树一般比人高,因此我们说“鸟在树上”。
西方人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因为鸟不可能停在树顶之上,因此说“鸟在树里”。
上面这个例子极好地说明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
概而言之,中国人与西方人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
中国人先整体后部分,先集体后个人,先原则后具体,西方人与我们正好相反。
同时,我们偏重于用直观的方式看问题,西方人偏重于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看问题。
因此,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没有国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自家?”在西方人看来,就像我们看待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没有个人的自由,哪有团体的自由?没有团体的自由,哪有国家的自由?”一样,都是十分难以理解的。
另外,我们比较强调静态,西方人比较强调动态。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为地缘关系,其二为语言文字。
中国古代是一个发达的农耕社会,从而发展起与此相适应的思想、伦理、政治、经济、艺术和哲学。
农耕社会憧憬安居乐业,与静态特点相关的一切就更容易得到鼓励而蓬勃发展起来。
长时期地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使得家族发展得很快,自然而然地形成家族观念。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文化论战陈独秀在文化史上的贡献长期以来被忽略。
探讨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正确评价陈独秀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东西方文化论战实质上是国粹主义,全盘西化、折衷调和、综合创新等各种文化观相互抵制、批判、影响、吸收的过程。
这些观点纷繁复杂:折衷调和派中有派、全盘西化中有完全的全盘西化和不完全的全盘西化,新的文化观中有积极的偏激的文化观,旧的文化观中有改良的顽固的文化观。
如果不清楚发起人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态度和作用,就难以搞清楚一些文化观的由来和各种文化观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也说不清陈独秀是如何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
一、对东西方文化的辨析在东西方文化的论战中,陈独秀做出了贡献,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区别异质。
1915年9月,陈独秀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等文章,将东西方文化两个不同质的东西加以区别,在当时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话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此,才有对东西方文化谁优谁劣、谁向谁学习的问题。
这很像黑格尔写《小逻辑》,马克思写《资本论》一样,都是矛盾分析法,从浑沌中找出差别,一切矛盾由此展开。
不同的是,黑格尔分析的是精神世界,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陈独秀分析的是东方文化。
在陈独秀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将东西方文化与新旧对立联系一起思考,新派内部,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赞同的如汪叔潜(注: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916年2月15日1卷6号。
),反对的如张煊(注:张煊《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国故》1919年5月3期。
)、常燕生(注:常燕生《东西文化问题质胡适之先生》《现代评论》1926年8月9日。
),基本倾向是接受了陈独秀的观点:东方文化是旧,西方文化是新,认识新旧关系即认清了东西方文化关系。
(二)剖析模式。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同时存在而又不属于同一时代(东方文化代表了封建时代,西方文化代表了资本主义时代)呢?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陳獨秀五方风土不同,而思想遂因以各异。
世界民族多矣:以人种言,略分黄白;以地理言,略分东西两洋。
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若南北之不相并,水火之不相容也。
请言其大者:(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儒者不尚力争,何况于战?老氏之教,不尚贤,使民不争,以任兵为不祥之器;故中土自西汉以来,黩武穷兵,国之大戒。
佛徒去杀,益堕健斗之风。
世或称中国民族安息于地上,犹太民族安息于天国,印度民族安息于涅,安息为东洋诸民族一贯之精神。
斯说也,吾无以易之。
若西洋诸民族,好战健斗,根诸天性,成为风俗。
自古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欧罗巴之全部文明史,无一字非鲜血所书。
英吉利人以鲜血取得世界之霸权,德意志人以鲜血造成今日之荣誉。
若比利时,若塞尔维亚以小抗大,以鲜血争自由,吾料其人之国终不沦亡。
其力抗艰难之气骨,东洋民族或目为狂易;但能肖其万一,爱平和尚安息雍容文雅之劣等东洋民族,何至处于今日之被征服地位?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忍辱。
民族而具如斯卑劣无耻之根性,尚有何等颜面,高谈礼教文明而不羞愧!(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庭为本位。
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
英、美如此,法、德亦何独不然?尼采如此,康德亦何独不然?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
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
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
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人权者,成人以往,自非奴隶,悉享此权,无有差别。
此纯粹个人主义之大精神也。
自唯心论言之:人间者,性灵之主体也;自由者,性灵之活动力也。
自心理学言之:人间者,意思之主体;自由者,意思之实现力也。
自法律言之:人间者,权利之主体;自由者,权利之实行力也。
所谓性灵,所谓意思,所谓权利,皆非个人以外之物。
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名与个人主义相冲突,实以巩固个人利益为本因也。
浅谈中西思想差异姓名班级内容提要:中国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中国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
哲学上将中国传统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进行比较。
伦理学上从儒家与基督教的比较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上进行比较。
反映中西思想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由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上引起的上层建筑的差异。
主题词:哲学伦理思想差异中国西方引言当今世界,各种学科的交叉综合趋势日益发展。
19世纪80年代以来,我过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中西方文化,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比较热潮,呈现百花开放的局面。
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明显加强。
具体科学给与哲学产生极大影响,新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丰富了哲学的世界,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因此,自人类的文明发展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伴随着哲学的发展开始不断的进化,不断的进行长达几千年的争论。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人类的智慧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管是中国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的哲学思想都是统一于整个人类的文明之中。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之后,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传播,另一方面是现代西方哲学哲学的出现和传播。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但基本可以归为两种思潮,即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事实上,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思想智慧,为人类的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注意哲学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哲学,堪称一朵奇葩,它存在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唯心主义观点,与马克思哲学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巨额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
如“五行说”起源很早,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推测黄帝“建立五行”。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理论形式是气一元论。
东西方文化本质性的差异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
暨南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论文题目:《东西民族思想文化之差异》读后感成绩评定:课程名称古典儒家思想概论授课时间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学生专业理工学院建筑学学生学号2008052140学生姓名景尚龙任课教师陈畅提交日期2011年06月30日(一)古典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
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就与儒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早在春秋,百家争鸣之中,儒家就已经有很大影响力了,孔子以其个人魅力收录了弟子三千人,与道、墨、法等家分庭抗礼。
亚圣孟子作为儒家的第二个形象代言人,其推动作用自不必说。
而战国后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则已经初显所谓的唯物主义,甚至提出“人性本恶”。
荀子在后世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荀子的思想不具有很强的“愚民”作用。
秦朝推崇法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儒家日后的辉煌。
因为严刑峻罚使百姓渴望仁君,这正好与孔子“仁”的思想相吻合。
当然,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黄老之道是因为形势所然,外有匈奴,内有所谓的“反贼”,“上马安天下”为第一要务,当然不会认认真真推崇三代圣王的忠信礼义仁。
历经“文景之治”之后,武帝一朝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应的国力、军力也大幅度提升。
而年轻的刘彻渴望改革,于是董仲舒便适时出项,儒家便登上主流思想。
自汉武帝至唐玄宗,中国社会就一直是上升趋势,儒学的发展也随之达到顶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传统儒学开始没落。
宋明理学的诞生,便表明儒学已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想,而是统治者的政治工具。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而宋明理学则正好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两朝的八股取士更是培养、选拔“奴才”的“天才”创造,儒学发展已经僵硬,或者说是登峰造极了。
(二)近代中国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的变革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五四运动。
而陈独秀所主编的《新青年》,曾作为这个思想启蒙运动的灼灼巨烛。
浅论中西文化本质差异中西文化是两个迥异的文化体系,其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价值观念、社会习惯、教育方式等。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中的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本质的差异。
首先是价值观念方面。
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差异。
中华文化强调中国人的和谐共处、夫妻共同经营家庭、家族至上等观念,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权利。
在西方人的眼中,个人的自由是自己思想和行动的自由,而在中国人的眼中,个人的自由不是自我表达和权利的追求,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的心态。
不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现象。
其次是社会习惯方面。
中西文化对待事物的态度、社会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华文化强调“各取所长”,重视策略和条理,在商业和政治上讲求笃行信誉、互利互惠;而西方文化强调独立、创新,重视个人的优秀表现和竞争力,通常以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占据更多的位置为目标。
中国人重视人脉、关系和赞助,而西方人则重视专业知识、经验、技术和实力。
再次是教育方式方面。
中华文化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三从四德”和父母的教育,亲近和依从长辈的表现在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西方的教育则强调激励、批判思维和自主性,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创造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
中华文化强调集体的利益和传统的方式,注重认知和内涵,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和新鲜感,追求特殊和个性,注重形式和表现。
这种差异既反映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也反映了文明发展的巨大变迁。
为了减少文化的冲突,最好的方式是互相尊重,去了解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以达到文化的和谐。
中西政治思想差异及其原因原因那么,文化的最初起点是什么?这就意味着必须在智力、生产方式和人种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溯出决定它们的起因,直到找到一个最初的、终极的原因,这个原因必须是不依赖于人而且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并且是不可以再作解释的。
这样看来,这个原因只能是自然环境,因为只有它才能够满足这些条件,同时又对人类的形成提供全部活动的资源和基地,起着最为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
事实正是如此。
人类正是在各自现成的自然条件中,是在对各自所处自然环境的应战中创造自己的文化的。
所以,追溯到自然环境,才算追溯到文化起源的原点,才算找到文化特质的初始因素。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创立了环境地理学,认为地理的各种可居住性和不同的纬度有关。
地理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又是制约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体系,从而把地理环境纳入人类历史和文化考察的范围之内。
们在这里只是从文化起源的意义而不是一般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环境的作用的,或者说,我们只是在文化起源的初始因素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文化的形成机制上讲自然环境的。
自然环境是文化起源的最初触因,而不是它的最终成因。
那么,文化起源的最终成因是什么?综合地来看,它是两大因素的合力,一是自然环境对人的挑战,一是人对这种挑战的应战。
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什么样的挑战;有什么样的挑战,才会引起与之相应的应战,创造出特定的文化。
有了环境的挑战,而没有人的应战,就不会有文化可言,自然环境本身是无法创造出文化的;但如果光有人,而没有自然环境的适度挑战,就不会激发起应战的张力,文化也同样无从谈起。
既然环境的挑战有待于人对它的应战才能创造文明,那么,这挑战的程度应该怎样?是否挑战越强,应战就越是有力,文明的创造就越是高级?回答是否定的。
挑战是有限度的,它在同可能引起的应战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点。
在这个点上,应战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挑战不足和挑战过分都不能引发卓有成效的应战,创造出文明。
汤因比说:“足以发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中间的一个点上,这一点是在强度不足和强度过分之间的某一个地方。
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论在东西文化论战中的地位与思想史上的意义一五四新文化运动①,是一场谋求清算旧文化,即传统的中国文化;提倡新文化,即现代西方文化的运动。
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一文中指出:中国与印度的东方文明处于仍未摆脱古代文明窠臼的状况。
他认为“可称曰近世文明者,乃欧罗巴人所独有,即西洋文明也”。
就是说,他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放在了纵向时间进化的序列上。
因此,不管陈独秀颂扬法国文明,还是胡适赞美美国文明,都承认中国文明的历史后进性。
所谓“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②也不是永远的差异,只不过是历史发展的早晚而已。
因此,他们根据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来试图解决中国在世界生存竞争中如何生存下去的课题,换言之,就是缩短与西洋文化之间时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他们站在了普遍主义文化史观的立场上,表现为西洋主义、近代主义。
他们为启蒙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找到了理论根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补上了思想基础的一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没落”的危机意识抬头,在西方丧失了自信心的国际形势背景下③,梁启超于1920年写作了《欧游心影录》④,举起中国文化再评价大旗,试图反击新文化运动。
他以大战后在欧洲考察的见闻为素材,介绍了在经济萧条和阶级斗争激化中挣扎的西方国家实况,指出西方文明未必完美无缺。
同时他还指出,西方在自然科学万能的口号下,树立了纯物质、纯机械的人生观,否认人类意志的自由,把人类从善恶的责任中解放出来,从而导致了道德的颓废。
因此,用东方的精神文明挽救西方文明,也就是以西方文明发展我们的文明,并以我们的文明补充西方文明,使之相互作用,从而演变成一种新的文明。
因此,梁启超强调这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呼吁中国人建立应有的责任感。
梁的东西文明调和论,击中了西方文化一边倒论者的空虚之处,在“打倒孔家店”口号尚未喊出前的沉寂之时,把东方文明颂扬为世界的救世主。
再加上还有正在中国进行关于东西文化结合讲演的杜威与罗素,与之相呼应,显得很有说明力。
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论在东西文化论战中的地位与思想史上的意义一五四新文化运动①,是一场谋求清算旧文化,即传统的中国文化;提倡新文化,即现代西方文化的运动。
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一文中指出:中国与印度的东方文明处于仍未摆脱古代文明窠臼的状况。
他认为“可称曰近世文明者,乃欧罗巴人所独有,即西洋文明也”。
就是说,他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放在了纵向时间进化的序列上。
因此,不管陈独秀颂扬法国文明,还是胡适赞美美国文明,都承认中国文明的历史后进性。
所谓“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②也不是永远的差异,只不过是历史发展的早晚而已。
因此,他们根据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来试图解决中国在世界生存竞争中如何生存下去的课题,换言之,就是缩短与西洋文化之间时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他们站在了普遍主义文化史观的立场上,表现为西洋主义、近代主义。
他们为启蒙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找到了理论根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补上了思想基础的一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没落”的危机意识抬头,在西方丧失了自信心的国际形势背景下③,梁启超于1920年写作了《欧游心影录》④,举起中国文化再评价大旗,试图反击新文化运动。
他以大战后在欧洲考察的见闻为素材,介绍了在经济萧条和阶级斗争激化中挣扎的西方国家实况,指出西方文明未必完美无缺。
同时他还指出,西方在自然科学万能的口号下,树立了纯物质、纯机械的人生观,否认人类意志的自由,把人类从善恶的责任中解放出来,从而导致了道德的颓废。
因此,用东方的精神文明挽救西方文明,也就是以西方文明发展我们的文明,并以我们的文明补充西方文明,使之相互作用,从而演变成一种新的文明。
因此,梁启超强调这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呼吁中国人建立应有的责任感。
梁的东西文明调和论,击中了西方文化一边倒论者的空虚之处,在“打倒孔家店”口号尚未喊出前的沉寂之时,把东方文明颂扬为世界的救世主。
再加上还有正在中国进行关于东西文化结合讲演的杜威与罗素,与之相呼应,显得很有说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