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文化交际比较民族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关键。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女角色的分工、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短期导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权力距离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较小的权力距离,比如欧美国家,而中国等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较大的权力距离。
这意味着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尊重长幼有序和权威。
其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差异维度。
西方文化普遍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
相反,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社区意识。
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体现出来。
比如,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空间,而东方人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团体的稳定。
男女角色的分工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很普遍,男女在就业、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享有相对的平等。
而在东方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分工往往更加传统和明确,男性主导社会和家庭的决策,女性则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不确定性规避是另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更加接受不确定性,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风险。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并倾向于避免不确定和风险。
最后,长期短期导向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维度。
长期导向的文化更加注重未来、节制和远见,而短期导向的文化则更注重当下和即时满足。
中国文化倾向于长期导向,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延续;而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短期导向,追求即时的成功和满足。
这些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的差异只是一部分,且并不是所有文化都与这些差异完全吻合,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风俗文化差异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班级:14级2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1.国家概况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
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
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
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
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
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
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
3.人际交往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
而中国人则是传统、内敛、含蓄、谦恭的。
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这和中国的风俗是相同的。
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
搏慧慧譬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一饶纪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文化冲突,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
文章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儒家思想[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5)04—0164—03饶纪红(1961一),女,江西抚州人,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江西南昌330013)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我们不熟悉西方社会文化,因而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误解与挫折。
“白象牌”电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白象”(whiteelephant)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它却代表着一种费钱而又无用的东西。
以“白象”为商标的电池在中国广受欢迎,但在西方市场却倍受冷落,究其原因,即是西方人从“白象”这个商标联想到电池的性能,因而不敢问津。
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而美国是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1.价值观的差异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
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
基于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764面丽体利益。
中国人主张个人融入集体,依靠集体,要成为集体的一员并在其中团结协作,共谋发展。
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提要:跨文化交流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因此,了解文化方面的差异首先得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别,把交际看作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字:跨文化交流;语言;冲突;交际;(一)在当今社会,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间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等。
大部分词汇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存在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与文化联想。
同一词汇在不同民族群体中引发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不尽相同。
比如简单的颜色词语在中英语言中象征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喜庆的色彩,在中国,逢年过节或者婚庆,庆典等等活动都是用红色来衬托出一种喜庆红火的气氛;同时,红色在中国还有革命意义。
但在英语中,红色有喜庆的含义,但也有红色却有战争、流血、恐怖的意思,常常表示愤怒和犯罪。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霍桑的《红字》中的“红字”就表示通奸的罪名,在小说中红色是不贞洁的象征,而红鸟则是邪恶的象征。
其次,在语言的使用上,西方人很含蓄,包容,文雅,不会有很直接的态度,而在中国,人们很少对某些不礼貌的语言有所避讳,在语言的使用上比较随性,带给人的影响很不好,常常因此产生语言的冲突,引发矛盾。
非语言的态势方面,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西方国家,见面则不会嘘寒问暖,而是以天气为切入口,进而谈论到心情,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it is really a beautiful day.”等等。
其次,是交谈过程中的话题和禁忌,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
民族文化差异与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的风格等。
对内它表征着一个民族的性格,是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外它体现着该民族的风貌,影响着其他民族对这一民族的印象,也影响着各民族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归因是社会群体成员共享的认知方式,群体内的成员通过群体的棱镜而不是客观的条件来来看待内外部成员,这些棱镜已成为他们共同意识的一部分,所以不同文化群体对同一行为归因的方式和结果是不同的。
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对方民族的文化差异,熟悉交际对方的价值观、审美观、行为观点和准则、礼俗、禁忌等,在此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例如与俄罗斯人交往时就忌讳询问对方的年龄,恭维身体健康,拜访则一定要在对方主动邀请后方可登门而且切忌不能空手,送花则忌送偶数支等等。
而美国人问候的形式有握手、拥抱和亲吻。
中国人古时喜欢跪拜、拱手、鞠躬,受西方影响接受了握手这一形式;印度人合掌问候;泰国人见面时用拜礼;毛利人见面时以额头轻触对方的额头。
不同的问候形式在他民族的心理获得的解释会大相径庭。
只有了解对方的憎恶喜好才能为成功交际提供有利前提。
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文化之间存有差异,我们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肯定彼此之间差异的存在,不可凭自己的思维习惯、评价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文化。
要了解民族文化差异,但是不能将这种差异固化,也不能将该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无区别地扩散到该民族的每一个个体上。
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要善于辩证地思考问题,对文化定型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加工,从而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在跨文化交际中,民族-种族中心主义也是一种执着的心理情感,它并不经常表现在赤裸裸的言论中,但却暗含在言行举止中。
它存在的功效使之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其功效表现在:传递群体习惯,促进群体团结,增强群体活力,扩大群体生存机遇,有效积聚领导者权力。
简而言之,它可以使群体团结起来、保护自我、发展自我、获取实惠。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研究作者:宫文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摘; 要:由于历史原因,中日两国之间有很多相似的文化元素,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也各自衍生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因此跨文化交际时也会产生摩擦。
本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跨文化交际场景为例,分析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交际;案例;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
这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既可以指不同国家之间,也可以指同一国家内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
由于历史原因,中日两国虽然在文化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感等诸多方面又产生了很多差异,跨文化交际中也时而会发生摩擦。
本文将以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易产生误解和冲突的典型场景为例,浅析两国的部分文化差异。
一.“木讷”而程序化的日本人遵守规则是日本人较为典型的民族性格。
但是对于程序的绝对尊崇也使得不少外国人觉得日本人过于木讷,不懂变通。
案例1.中国的A先生赴日出差入住了当地有名的一家酒店,退房当日打电话找工作人员上楼帮忙搬运行李,来的是一男一女,A先生眼看着瘦弱的女工作人员搬起自己所有的行李推着推车往下走,而男工作人员只在旁边跟随,于是捎带责备的语气问为什么不帮忙,男工作人员回答道,因为这是工作时间,我穿着工作服,她所在职位的工作就是搬运,而我的工作是在旁边跟随,如果在生活中我一定会帮她,但工作时间不可以。
B先生觉得日本人很不懂得变通。
案例2.不会日语的B女士去东京迪士尼海洋公园(东京的特色馆)玩,某一游船项目排队的人很多,虽然船通过传送带不断地经过上船处,但是入口的工作人员在没介绍完项目相关内容(包括注意事项外的宣传内容)前不会允许游客上船。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摘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凸显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该文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研究范本,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家庭观念、高低语境文化的传播以及权力距离三个方面深入探寻中美文化的差异,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有效交流,减少交流矛盾。
关键词:《别告诉她》、中西文化、文化维度理论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受不同历史、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性。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在当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1简介《别告诉她》是美籍华裔导演王子逸根据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围绕着奶奶的癌症事件展开。
生活在中国长春的奶奶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为了隐瞒病情,定居美国和日本的儿子及家人们以办婚礼为借口,回到长春。
在美国长大的孙女不认同家人的做法,认为应将患病实情告诉奶奶,于是以女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碰撞与冲突。
女主在重温与体验了中国亲情的温暖后,理解了家人的做法,最终认可隐瞒奶奶病情这个善意的谎言。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角,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影片《别告诉她》所展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探究其原因。
2.理论基础文化维度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是一个广泛用于衡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论框架,被广泛运用于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跨文化的交际实践中 (李文娟,2009)。
通过研究与分析,霍夫斯泰德将不同文化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归纳为四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
之后,他又采纳了彭麦克等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补充,增加了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自身放纵与约束两个维度,该理论逐渐完善,成为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权威框架。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分析和应对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难以避免,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差异并学会适应它们,以便更加顺畅地与人沟通交流。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礼貌与尊重在不同文化中,对于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有着各自不同的规范和习惯。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握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礼节性行为,可以表达尊重和欢迎之意。
而在东方文化中,鞠躬则是一种更为常见的礼节性行为,同样也是以表达尊重为目的。
此外,在某些文化中,如日本,谦虚、自卑等情绪表达也被视为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应对策略:当面对不同文化的人时,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其文化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当地人的行为来了解当地文化对于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或者在交流前了解一下对方文化的礼仪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对方沟通。
二、语言表达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交流方式,但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表达也存在差异。
这不止是单纯的语音、语调、口音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还包括了词汇和用词的不同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交流上的误解。
应对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对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避免使用有潜在歧义或不礼貌的说话方式,同时也可以主动询问并解释自己的意思,以便避免误解。
三、时间观念在不同文化中,对时间的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宽松,有时可能会因为某些事情而推迟会面或商谈,甚至有些人可能会出于礼貌的目的而会迟到。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来说则比较严格,大多数人会非常珍惜时间,不允许耽误别人的时间。
如果过于推迟或迟到,可能会给人不尊重的感觉。
应对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尽量做到按时赴约和开会,如果确有特殊原因,我们需要及时通知对方并解释原因,以便在礼貌和尊重之间寻求平衡。
四、信任与合作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信任和合作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以跨文化交际比较民族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犹如打开一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画卷,展现出的是不同语言区域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历史文化留下的民族风情烙印。
历史悠久的汉英语言都包含着丰富的习语,习语不仅承载着民族民俗文化信息,更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族文化习俗英汉习语
由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英习语体现出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民族特色。
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等都反映在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习语中。
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两个民族习语表现出相似的文化特征。
双方的文化交流为两种语言增添了新鲜的习惯表达方式。
但是,大量习语表现出迥异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
本文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三个方面,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汉英习语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一、民族习俗差异在汉英习语中的表现
不同的风俗习惯对习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英汉民族在饮食,颜色,数字,动植物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饮食以米饭为主,因此,产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米煮成熟饭”等习语。
西方人多食面包,故有“totakebread out of one’s mouth”(敲掉某人的饭碗)“to eat the breadof idleness”
(游手好闲),等习语。
汉英民族对自然本色的认识与感受大体一致,但各种颜色对于两个民族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象征意义存在很大的不同。
汉英习语中白,黑,红,绿,蓝,黄,这几种颜色出现较多。
含颜色的习语在英汉语言中使用频繁,饶有趣味。
汉语中含“白”颜色词的习语有如,“真相大白”、“不白之冤”(“白”指清楚,明白)等。
汉语中含“白”的习语常常表达消极含义,如“一穷二白”,“白日梦”等。
英语中“white”为吉祥之色,表达善良、纯洁之意,如,“white day”(良辰吉日)、“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spirit”(纯洁的心灵)等。
“红”作为三原色的一种基本颜色时,在汉英语言中的字面意义是相同的,但其内涵义各不想同。
中国人认为红色代代表吉祥,象征喜庆、顺利、成功,因此,汉语中许多有“红”的习语表达了积极的含义,如“万紫千红”,“红红火火”等。
英语中含“red”的习语通常有消极语义,如,“seethered light’’(大难临头)、“red alert”(紧急警报)等。
二、宗教信仰差异在汉英习语中的表现
汉英民族的宗教信仰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会通过各自的习语表现出来_中国人深受几千年佛教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佛教,道教较为盛行。
故汉语习语中不少习语来自佛教。
如“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仗”,“跑的
了和尚跑不了庙”“借花献佛”等。
在西方,上帝被视为终极和万能的神,支配着宇宙,万物生灵,对上帝的虔诚根深蒂固。
因而在英语习语中出现了教堂,圣诞,上帝等词汇。
如“all are not saintsthatgotochurch,”(前往教堂听道者,未必个个是圣徒),“for pete’s sake.”(哎呀,天哪!)等。
三、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在汉英习语中的表现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历史典故,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内容,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渊源,是以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构成的语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
汉语中的典故多出于四大名著,《诗经》,《史记》等著作。
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精卫添海”“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
而英语中的典故多出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等著作。
如“like a trojan”(指英勇顽强),“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pandora’s box”(指灾难和邪恶)。
典故给予习语意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民族文化的差异。
不熟悉这些文化典故,对于习语中蕴含的意义便容易产生误解。
通过对汉英两民族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对比分析,我们对英汉习语有了更为明确的了解。
只有努力获取英汉文化知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广泛阅读,真正掌握英汉习语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才可以有效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增强社会文化能力。
参考书目:
[1]赵文通.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2,(1)
[2]李丽平罗琼.英汉动物习语中喻体的跨文化转换[j].琼州学院学报,2008,(6):129-130
[3]陈守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