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石,其文化差异更是体现了不同国家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传播媒介,常常能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中美家庭文化差异进行深入探究。
二、中美家庭文化的背景与特点1. 中国家庭文化背景与特点中国家庭文化强调家庭关系中的亲情、尊卑有序和集体主义精神。
家庭成员之间注重孝道和相互扶持,家庭观念深厚,重视家族荣誉和传统习俗的传承。
在家庭中,长辈拥有较高的权威地位,决策常以家庭整体利益为重。
2. 美国家庭文化背景与特点美国家庭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独立性和平等观念。
家庭成员之间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自由,父母倾向于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在家庭决策中,往往更加注重个人意见的表达和尊重。
三、电影《别告诉她》中的跨文化家庭交际分析电影《别告诉她》通过细腻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中美家庭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不同反应和处理方式。
影片中,一个中国家庭在得知主角患有重病的情况下,选择不告诉她本人而直接准备为她举办婚礼的情节,与美国式的开放、直接沟通的家庭交流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1. 沟通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的沟通方式更加含蓄、委婉,倾向于通过间接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意见和情感。
而美国家庭则更加直接、坦率,喜欢通过直接的对话来解决问题和交流意见。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在处理家庭问题时,中美家庭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2. 决策过程的差异在中国家庭中,决策往往需要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利益和意愿,长辈的权威和经验在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在美国家庭中,个人意见的表达和尊重更加重要,决策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意愿和选择。
这种决策过程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不同看法。
四、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1. 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对个体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比较邓小雄[摘要]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中美两个民族的性格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从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行事稳重因循守旧与乐于冒险勇于创新;内向与外向;爱面子与讲实惠四个大方面对中美两国民族性格进行比较。
了解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美国;民族性格;比较;差异前言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其中宗教、历史、文化等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各种交往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影响到一个国家、民族或个人的发展。
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族性格,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中美两个民族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群体意识比较强烈。
中国人注重整体价值,强调个人应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群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体利益,由此便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传统公私义利观念。
轻视个人利益,强调群体利益,这种心态树立起了大多数中国人对家族、社会、国家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使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群体得以稳定地发展和壮大。
但群体意识忽视和压抑了个性发展,个人缺少自由发展,缺少独立思考,因此中华民族虽然人数众多,但顶尖人才却相对过少。
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与历史上的小农生产方式、重农抑商政策、地理环境和重要人物有关。
小农生产使人们对集体有很大的依赖性。
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增长缓慢,人们之间的连结易趋于稳定,不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与差异。
中国的地理环境自成完整的体系,宜合不宜分,民族间强调的是群体的和谐。
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儒家学派大师强调“天人合一”、“大一统”等思想,对群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谦虚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荒诞粗俗。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差异文化1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的多元化的发展,各国的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文化是沟通各国之间的桥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特点也不相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历史性,呈现了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
中美文化是人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美文化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美国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在美国,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与赞美。
但是中国人却很谦虚,不喜欢张扬性格。
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
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2.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①美国人的个人荣誉感美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美国人的这种个人荣誉感与其崇尚的个人奋斗不无联系。
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
没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荣誉感。
因此,在他们取得荣誉后,他们会毫不掩饰的加以炫耀,而不是“深藏不露”。
以至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是毫不谦虚的。
②中国人的谦虚谨慎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美两国文化及国民性的比较研究摘要:2009年,爆发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堪称历史之最,西方国家纷纷加强与中国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这使得中国与西方交流日益频繁。
因此,来自不同地域的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影响,交流融合;中美两国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迁走过了不同的历程,形成了各具风采的国民性格。
例如:中国人的群体意识,美国人的个体意识;中国人讲求和,美国人强调争;中国文化求稳定,美国文化求冒险等。
本文将从国民性格的六个侧面分析其不同及历史文化根源。
关键词:中美;文化;国民性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民性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中美两国的历史不同,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美国的历史却只有几百年。
今天,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已经形成各自的文化和性格特征。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
所以,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各自的民族性格。
一、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差异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群体意识强烈,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的谦逊,而不提个人突出。
在中国历史上,小农生产一直占统治地位,人们对集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个人的价值在于以天下为归宿。
历朝历代“重农抑商”思想使商业经济增长缓慢进而使人们之间的连结易趋于稳定,不会造成明显的分化和差异。
同时,中华民族性格也与其形成时期的一些代表人物有关。
孔孟儒家学说的基点就是维护国家安定,群体和谐,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朴素集体观。
汉儒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提出,更是把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种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个人只有服从群体才能与世俗相处融洽。
因此中国文化讲的人是群体的人而非个体的人。
中国人注重整体价值,个人应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群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体利益。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引起的经济、技术乃至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领域参差不齐。
虽然说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小,但每个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那些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逐步形成并世代保持的传统,仍旧以最纯粹的形式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
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1]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2]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
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
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在参与同一个会议的时候,西方人的表现要比中国人活跃许多;在发表意见或看法时,往往也是西方人表现的更为直白和坦率,而中国人的表现则是更加委婉含蓄。
这些表现的产生与个人因素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民族性格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每一个民族的性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物质生活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会对这个民族的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每一个个体都在为民族性格的形成做出贡献,而民族性格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本民族的每一个个体,使得每个人个性鲜明,并且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特征。
民族性格拥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任何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格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沉淀。
民族性格形成以后,就具有一种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这也不是说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是固定不变的。
但这种变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1现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增进,各民族通过频繁交流不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熟悉每个民族的性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且能更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
下面我将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对中西民族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美国民族性格特征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美国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中国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
并且,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经过不同的发展,各自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儒家思想主要以中庸之道为核心。
孔子主张:“凡事叩其两端又取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这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不去走极端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孔子又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即中庸是最高的德。
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自觉恪守的处事原则,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
中西民族性格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在参与同一个会议的时候,西方人的表现要比中国人活跃许多;在发表意见或看法时,往往也是西方人表现的更为直白和坦率,而中国人的表现则是更加委婉含蓄。
这些表现的产生与个人因素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民族性格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
每一个民族的性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物质生活以及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会对这个民族的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每一个个体都在为民族性格的形成做出贡献,而民族性格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本民族的每一个个体,使得每个人个性鲜明,并且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特征。
民族性格拥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任何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格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沉淀。
民族性格形成以后,就具有一种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这也不是说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是固定不变的。
但这种变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1现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日益增进,各民族通过频繁交流不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熟悉每个民族的性格,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并且能更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
下面我将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对中西民族性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美国民族性格特征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美国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中国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
并且,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经过不同的发展,各自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儒家思想主要以中庸之道为核心。
孔子主张:“凡事叩其两端又取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这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不去走极端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孔子又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即中庸是最高的德。
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自觉恪守的处事原则,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
从民族性格中了解中美文化差异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美国和中国更具可比性了。
今天,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
的确,作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美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因此在人们有关东西方文化的探讨中,中国和美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东方和西方的代表。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
所以,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
一、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1.动与静由于受古希腊开放型海洋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的经济活动多以商业为主, 生活方式多以流动为主, 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 形成了好动、求变的性格。
好动的性格表现在处世上, 他们企图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 争取个性解放, 在奋斗中克服常规。
他们是开拓主义者, 不喜欢安分守己, 循规蹈矩;有较强的进取心, 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有较强的独立性, 喜欢冒险、竞争, 好战。
在美国人心目中, 变化意味着不断打破常规, 不断创新;没有变化, 就没有创新。
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 因此, “做事”、“有所成就”、“个人至上”自然成了他们的文化取向。
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就业机会竞争激烈, 许多美国人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机会。
他们不喜欢一辈子呆在同一个地方, 他们认为成功的人应该是那些走遍天涯海角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
早期的北美移民就是通过个人奋斗, 不断进取, 才获得生存和财富的。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 三面陆地, 形成了封闭型的大陆文化, 经济活动多以农业为主, 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 价值观念多以群体为主。
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就把静作为一种美德。
老子认为“静是事物的根”。
儒家主张“明心见性”;道家与佛教讲究“修身养性”。
因而, 中国人寻求的是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在家庭和家庭价值观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何差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家庭和家庭价值观也开始产生差异。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大国,无疑在这个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种差异。
一、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石,需要所有成员共同维护和守护。
从小,中国孩子就会被灌输家庭的重要性,要尊敬家长、团结亲人、维护家庭和谐。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有一句古话“有家才有国”,说明了家庭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中家庭观念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美国人常把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并列,并认为个人利益更重要。
家庭关系的紧密程度也相对较低,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一定的独立性。
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品质和性格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品行修养和道德底线。
父母会灌输孩子诚实守信、勤劳踏实等核心价值观,教育孩子如何尊重长辈和他人,并使孩子明白个人行为会影响整个家庭。
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教育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
美国的父母往往会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并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同时,美国的家庭教育也会注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才艺发展。
三、婚姻观念婚姻观念是两个文化之间非常显著的一个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通常会被视为家庭主妇,要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而男性则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
这种传统的性别分工思想在中国社会中仍有相当的影响力。
相比之下,美国的婚姻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平等。
男女可以共同承担家庭和经济责任,共同成长并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四、孝心观念中国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孝心观念,认为子女应该尽力孝顺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在中国,孝顺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职责和道德责任,这一观念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中尤为强调。
相比之下,美国的孝心观念相对较弱。
在美国,虽然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但也注重孩子们的个人发展和独立自主。
中美谈判风格差异1 谈判关系的建立。
中国商人十分注重人际关系。
在商业领域和社会交往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关系"。
在商务交往中建立业务关系,一般情况下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找到具有决策权的主管人员。
建立关系之后,中国商人往往通过一些社交活动来达到相互的沟通与理解。
这些活动通常有宴请、观光、购物等。
2 决策程序。
决策结构和关系一样,人的因素始终是决定性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企业的决策系统比较复杂,改革过程中企业的类型多,差异大。
企业的高层领导往往是谈判的决策者。
争取他们的参与,有利于明确彼此承担的义务,便于执行谈判协议。
3 时间观念。
中国人对时间的流逝并不十分敏感。
人们喜欢有条不紊、按部就班。
在商务交往中,对时机的判断直接影响到交易行为。
信奉欲速则不达,防止拔苗助长、急躁妄为。
如果时机不成熟,他们宁可按兵不动,也不草率行事。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深入,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正在逐渐加强,工作效率正在不断提高。
4 沟通方式。
中国文化追求广泛意义上的和谐与平衡。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面子"观念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层次,并直接影响商务谈判。
在商务谈判中,商人不喜欢直接、强硬的交流方式,对对方提出的要求常常采取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方法作答,或利用反问把重点转移。
名片被广泛使用在商业往来中。
备好自己的名片是聪明的做法。
通过名片的交换,可以了解到双方各自的等级地位,以便注意相应的礼节。
在沟通过程中,一些被西方人认为是交谈禁区的话题,如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甚至年龄、收入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加深了解的话题。
不过,无论什么话题,都要表现得谦虚有礼。
谦虚是儒家思想提倡的美德。
5 对合同的态度。
传统中国社会重视关系胜于重视法律。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执法的力度,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合同意识不断增加。
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量条件发生变化后,政府和企业都可能将某些方面作些调整,从而影响事先签订的协议的履行。
第26卷第5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26,N o.52010年9月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Sept.2010收稿日期 2010 08 25作者简介 崔雪茹(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西南财经大学教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学研究。
中美民族性格比较崔雪茹(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摘要 民族性格是在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所有成员共有的一种性格倾向。
分析中美两国人民的言语及行为种种,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民族性格差异。
总结如下:中庸谦恭与开放自信;强调和合与张扬个性;脚踏实地与冒险开拓;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注重德性与崇尚理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这些差别对于加强中美两国的交流、增进了解意义重大。
关键词 民族性格;中庸谦恭;冒险开拓;功利主义中图分类号 B84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07X(2010)05 0109 04Comparison of the Sino US Nation C haracterCUI Xue ru(S chool of H umanities ,S outhw es ter n Univer sity of Finance and E conomics ,Chengd u 611130,China)Abstract:T he nation char acter is one kind o f char acter inclinatio n o f all commo n members taking for m step by st ep in his tor y o f dev eloping t o an entire nat ion.T her efo re,analyzing Sino U S count ries peo ple !s a var iety o f speech and behav ior ,w e can disco ver obvio us different nat ion char acter.T he author sums up as follow ing :the do ctr ine of mean is mo dest and courteo us and o pens to the o ut side wo rld to be co nfident;emphasizing and clo se w ith making know n t o public individuali ty;opening up in a down to earth way and at the risk of;idealism and utilitarianism;attaching impor tance to moral con duct and advocating reason.U nder g lo balization backg ro und,kno wing the differ ence wo uld be signif icant to reinfor ce Si no U S countr y !s ex chang es and enhances acquaintance.Key words:nation character;the doctr ine of mean is modest and co urteous;o pen up at the r isk o f;utilitar ianism 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是多侧面、多重性的。
中美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中美两国的差异和碰撞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还是从传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两国之间都存在着诸多不同。
而在这其中,我个人认为,中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
这里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行为与关心集体行为的对立,而是一种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简言之,集体主义则认为,群体才是社会的单元,是判断价值标准的出发点,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必须服从群体的利益.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单元,是判断价值标准的出发点,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这里的个人主义跟自私自利是不能划等号的,它往往是指有别于他人思想的独到见解,是个性的体现和张扬,是个人意志的表现形式。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经说过:“个人主义是一种成熟的冷静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与他人分割开。
"“集体”的概念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之中,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之中。
对于“集体主义”的想法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之时,儒家思想便是集大成者。
儒家文化一直对集体主义推崇备至,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可分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只有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自我价值,儒家把处处以群体价值为重看成是培养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径与标准.孟子曾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上下都追逐人的个体价值,则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即所谓“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所以当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牺牲前者以保存后者。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中国人无不受着这样的思想的教化。
同时,我们可以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找到“集体主义”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即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一代枭雄曹操也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的行为冠上“光复汉室"的名号,把自己纳入一个所谓名正言顺的集体之中。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浅析作者:黄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注:本文是陕西省社科联周秦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4Z128)。
摘要:中美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性格又决定了人们不同的处世原则、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许多文化冲突和误解由此产生。
了解两国不同的民族性格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价值观;民族性格;跨文化交际作者简介:黄媛,工作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职称:讲师。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1随着中美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国不同的价值观所产生的不同民族性格差异在交际行为上体现地越来越明显。
为了最大程度地了解和避免交际中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也为更好地促进两国人民和谐交往,对两国不同民族性格差异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性格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整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性格倾向。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背景等等。
众多影响因素折射出人们不同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
一. 群体与个体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是中美价值取向最明显的差异。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看重群体意识,注重整体价值,提倡个人应为家庭为社会奉献。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就曾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宋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又,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告诉人们要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担忧愁。
这种群体意识也体现在家庭方面。
中国人历来非常重视家庭。
传统的中国家庭喜欢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父母在家中的地位牢不可破。
人们的生活要以父母和家庭为主。
尤其父亲在家中具有最权威的地位,其他各成员要以家庭利益为上,按照自己的次第有秩序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和睦相处。
第26卷第5期2010年9月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加m of G a璐u Li姐he U I如ers i t y(S0ci aI&i en∞s)V oL26.N o.5S e pt.2010中美民族性格比较崔雪茹(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民族性格是在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所有成员共有的一种性格倾向.分析中美两国人民的言语及行为种种,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民族性格差异.总结如下t中庸谦恭与开放自信;强调和合与张扬个性I脚踏实地与冒险开拓,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注重德性与崇尚理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这些差别对于加强中美两国的交流、增进了解意义重大.【关键词】民族性格I中庸谦恭I冒险开拓;功利主义【中图分类号】B8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07X(2010)05—0109.04C岫pari son of t he Si no-U S N aH on C har a ct erC U I X ue-r u(S咖叫o,日群嬲订矗伽,S口砒雠蹴埘魄i铆苫幻口,Ff撇删4材&口加m妇,强棚∥“611130,饶妇)A h打act:The姐t i on ch ar ac t er i s o肚l【i f ld of cha r∽t er i眦l i嫩t i o n of al l com n沁n m em b ef s t al【i Il g f om st e p by st e p i n K s—t or y of de vel opi n gt o蛆ent i re m t i onI T her el br e,a弛Iyz i I堰S i no-U S c oum ri e8p∞pl e’s a var i et y of s pee c h aIl d behavi or,w e c蚰di s cover obvi ousdi“e托nt删on char ac t er.T he au t ho r8uI璐up曲f onow i Il g t he d∞t ri舱of m∞n i s m od∞t and cou n∞us and ope璐t o t he ou t s i de w o r l d t o be∞nf i de nt;em phas i z i ng aI ld cl o se w i t h r聃l‘ing k∞w n t o pub№i ndi、,i dual i-t y I opeI l i ng up i n a dow十t o一豫r t h、张y and at t I地r i5k of,i d髓l i sm and ut m t ar i aI l i sm,8t t acl l i ng i m port a耻e t onl or al∞n.duc t and advo髓t i ng r篦∞n.U nd盯gl obal i勰t i on bac kgr ound,know i ng t he di f f er e眦e w oul d be s i gni f i cant t o r ei nf or ce Si I l o,U S count f y’s exc haI l g es and enha∞e5ac quai nt a nc己K e y w o r ds l na t i o n cha r act e r I t he d∞t f i ne of m ea n i s m od髓t and cour t∞us,op朗up at t he r i sk of I ut i l i t ar i ani s m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是多侧面、多重性的.如果对民族性格作多层次的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民族性格中有好的、积极的因素,也有坏的、消极的因素}还有由于角度不同。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
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
[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2]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
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
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
”[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
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
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
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
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
一、从历史文化看
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中国走了几千年,美国走了几百年,到了今天,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已经形成各自迥异的文化特征和性格。
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
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中国和美国更具可比性了。
因为两个民族的文化不断交融,两个民族的性格在不断互相磨擦,互相影响。
[4]
但是正如某个人,其性格势必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一面,也有碍其自身发展的一面,如何在文化交流磨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本民族形成一种更利于民族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性格就是一个需要学习、了解和研究的问题了。
同时,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
由此便产生了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制社会,多元制“就是要使所有的思想和意见都能得以表达和实现。
”“个人主义的特色则在……每个人或团体的均自愿加入国家这个组织,但并不放弃自己的个体和选择权”。
[5]中美国民性格的差异代代相传,在这其中,家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活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
“正是家庭,而不是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与经验。
”[6]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区别,同样也表现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或许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在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农耕地区发展、生长起来的,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自始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路径,形成一种比较孤立、特殊的文化。
也正是由于受到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中国文化比较重视内部的和谐,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易于形成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
总之,中国的传统
思想,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赞颂:“中庸之德,其至矣平。
”朱熹在《中庸章句》题注称:“中者,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
”孔子认为凡事应“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从老子、孔子开始,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问题。
提出了十分丰富的有关修养的理论和主张.‘‘侈”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儒家关心人的主体,偏重柔,主张“明心见性”,注重内省及人格完善。
以达到圣贤境界.“吾日三省吾身”的劝勉历来为志士仁人们所蘑奉,这就养成了中国人内向的性格,心态也是安宁的、宁静的。
可以讲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强调的是如何做人,做好人成了人生最高理想,而且道德本身就是最高报酬,讲究为人要有浩然正气,要保持人格的尊严”。
中国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实与愉悦,不太看重物质利益,中国人总想避免被人看成是个重利之徒,避免炫耀自己富有,利欲熏心的人则被视为势力、俗气、缺乏道德而遭人所唾弃。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真可谓一穷二白,中国人正是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来发展和强大中国的.。
无私奉献,不计报酬”。
只求给予,不求索取”、“俯酋甘为孺子牛”、。
淡泊名利”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座右铭。
而美国人跟中国人恰恰相反,他们祭尚及时行乐。
追求物质利益。
美国文化源于西方从古代希腊就开始的海洋文化或者商业文化。
求变、好奇是海洋文化的特点,他们养成了好动的性格,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以及其它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他们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中克服常规。
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
因此,“做事有所成就”自然就变成了他们的重要的文化取向或价值观念。
美国人重视铤而走险,认为快速行动,追求效率,并有所成就才是积极的品质.因此入们争取改善社会地位,为获得成就而有为。
并因此获得金钱和荣誉,他们尽量满足自已的欲望和要求。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日“爱人”,孟子说。
仁也者,人也。
[7—8]所谓人就是指人际关系。
中国讲究礼节,注重孝悌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秩序,要求臣子忠于君,子孝于父母,弟尊敬兄长,等等,否则便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则偏重于理智、理性,认为理智应该而且能够控制情感,人应该控制自我的欲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
的份量大于人情的份量。
这也与中美的伦理观念不同密切相关。
美国人认为人与人之同是契约关系,人与人之周只是依靠契约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人讲究人伦情谊关系。
讲究“君巨,父子、夫妻、兄弟、师友”。
三纲五常”等等。
二、从文化相对主意看
从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种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
[9]
中庸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养成一种惰性而不思进取,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求生存求发展的信息,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他们注重创新.愿意迁移和进行冒险。
这种频繁的迁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不习惯于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新成功的性格。
[10]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
由其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人权”观点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是最优越的,然而作为与美国白人不同的。
异文化”拥有者,美国国内的黑人、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种许多年来一直处在白人严重的种族歧视之下.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就是上述“美国信条”的代表。
冷战结束后。
亨廷顿推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不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问的冲突。
作为有普世意义的“美国信条”必然要与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等“异文化”发生冲突,认为美国的优越之处不在于美国人民优于其他人民,而在于“美国理想”的至高无上。
[11]这也是美国政府在当今世界上推行单边主义的思想溯源。
参考文献
[1] 侯喆. 中国与美国儿童国民性格的差异[J]. 人文论坛.186
[2] E.Steward. 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美国文化模式[ M].卫景宜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69—70.
[3] 余元浦,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
[4] Bradford Smith. Why we Like Americans [M].195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69.
[5] 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18—
219.
[6] Baker, Larry. Communication. Chicago:Prentice-Hall Inc.[J],1984:
22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扬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0]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9.
[11] 苑可.亨廷顿的优思[ J ].读书,20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