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民族性格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略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围绕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展开讨论。
在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中美文化差异的概述。
在从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习俗、思维模式以及语言表达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异。
在结论部分指出了挖掘跨文化交际中的共同点、加强中美文化差异的认知以及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有效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美文化差异、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习俗、思维模式、语言表达、共同点、认知、有效性。
1. 引言1.1 跨文化交际定义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理解和互动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态,而中美文化差异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体系,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
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这些差异会在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习俗、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体现出来。
跨文化交际需要双方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文化适应能力和沟通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文化差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只有加强对中美文化差异的认知,挖掘跨文化交际中的共同点,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1.2 中美文化差异概述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其文化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美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沟通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习俗、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在沟通方式上,美国人更注重直接坦诚的沟通方式,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间接和含蓄的方式。
价值观念方面,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我实现,而中国人则更重视集体主义和家庭价值观念。
在礼仪习俗方面,美国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而中国人更注重团体和集体的利益。
思维模式方面,美国人倾向于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而中国人则更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民族性格比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民族的性格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中西方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方民族性格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使交流更加顺利,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性格差异也变得更加重要。
中西方的民族性格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而且民族性格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其形成原因也极其复杂,所以要系统地得出结论也很困难,只能从某几个角度入手,简单的做出分析。
儒家思想作为汉族的传统思想的主流,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汉族人民重道义。
儒家的价值观中,宣扬重义轻利。
这种义利观着眼于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个人的情感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关系得到调节和控制。
中国贵中和。
“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汉民族的传统心理。
“中庸”之道贯穿于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大多重节制、求平稳,妥协折衷、谦退隐忍是中国人的立身准则。
儒家思想注重内向自求,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内向性的,以及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
并形成了安分守己,知足忍让,安逸现状,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的民族性格。
西方基督教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在此宗教观的影响下,西方人有着重功利的社会心理。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崇力尚争的性格。
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大多是象征着力量和抗争的英雄人物。
研究西方的战争史我们也不难发现,战争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开拓求新的民族性格。
西方人大多勇于探索和挑战,重视实践。
分析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大方面切入。
首先,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完整,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农业经济是中国文化生长的基础,在此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比较稳定,人们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
中西方民族的性格之比较所谓性格是指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稳定的个性特征。
民族是指由若干个人组成的社会整体。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这主要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众所周知,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剧烈碰撞,这种碰撞不仅发生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而且就在我们的本土,在我们的内心,也无时不处在这种冲突之中。
我认为全球化不是对民族的消灭,恰恰相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只有守护我们的民族性,才能立足于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之上。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去来的条件下创造。
民族,一般认为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不同于血缘共同体或经济共同体,原因很简单,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民族共同体内最显著,最持久,最稳定的联系时文化。
同时,文化的民族性本身就意味着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之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
民族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
我们以足球举例,众所周知,足球是一种技术,力量,战术要求很高的运动,看起来很简单,而实质上,足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民族性格,心理,理念的综合反映。
足球不单纯是一种游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足球是一种文化。
如此我们可以得知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国民性相互联系,所以我根据这些以及其它理论就民族性格进行比较。
第一.动与静中国文化起源并发达于内陆的大河流域,故形成封闭,保守,稳定的农耕文化。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第一篇: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
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民族性格差异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
[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2]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
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
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
”[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
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
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
搏慧慧譬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一饶纪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文化冲突,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
文章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儒家思想[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5)04—0164—03饶纪红(1961一),女,江西抚州人,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江西南昌330013)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我们不熟悉西方社会文化,因而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误解与挫折。
“白象牌”电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白象”(whiteelephant)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它却代表着一种费钱而又无用的东西。
以“白象”为商标的电池在中国广受欢迎,但在西方市场却倍受冷落,究其原因,即是西方人从“白象”这个商标联想到电池的性能,因而不敢问津。
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而美国是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1.价值观的差异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
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
基于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764面丽体利益。
中国人主张个人融入集体,依靠集体,要成为集体的一员并在其中团结协作,共谋发展。
中美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3)ABSTRACT (4)一、绪论 (5)(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5)(二)基本概念界定 (5)1、文化 (5)2、商务沟通与交际 (6)3、跨文化交际 (6)(三)文献综述 (6)1、对非正式社交场合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6)2、对正式社交场合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8)第一章、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9)(一)中美语言文化差异 (9)1、表述的直接性程度 (9)2、话题的自由程度 (10)3、语言习惯 (10)4、话题选择 (11)(二)中美行为和思维方式差异 (13)(三)中美社交礼仪差异 (14)1、宴请社交礼仪差异 (14)2、送礼的社交礼仪差异 (14)(四)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14)1、美国的民族价值观 (14)2、中国的民族价值观 (15)3、中美价值观差异 (15)第二章、中美跨文化交际 (16)(一)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现状 (16)1、中美民间跨文化交际主体多元化特征显著 (16)2、中美官方跨文化交际频繁 (16)3、影视文化作品等成为中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17)(二)中美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7)1、引发中英语言沟通障碍 (17)2、引发跨文化交际中的某些矛盾 (18)第三章、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18)(一)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 (19)1、减少文化摩擦 (19)2、推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19)(二)尊重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19)1、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 (19)2、社交话题的选择应坚持广泛性和个性共存 (20)3、社交话题的选择应避免政治性和结论唯一的内容 (21)4、社交话题进行随时调整内容和节奏 (21)5、适度调试“入乡随俗” (22)四、总结 (22)参考文献 (24)附录A (26)摘要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历史、经济、社会与制度,整体的文化差异非常显著。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美作为国际经济活动较多的两个国家,跨文化交际,尤其是跨文化商务交际等行为日渐增多。
从民族性格中了解中美文化差异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美国和中国更具可比性了。
今天,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
的确,作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美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因此在人们有关东西方文化的探讨中,中国和美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东方和西方的代表。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
所以,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
一、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1.动与静由于受古希腊开放型海洋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的经济活动多以商业为主, 生活方式多以流动为主, 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 形成了好动、求变的性格。
好动的性格表现在处世上, 他们企图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 争取个性解放, 在奋斗中克服常规。
他们是开拓主义者, 不喜欢安分守己, 循规蹈矩;有较强的进取心, 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有较强的独立性, 喜欢冒险、竞争, 好战。
在美国人心目中, 变化意味着不断打破常规, 不断创新;没有变化, 就没有创新。
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 因此, “做事”、“有所成就”、“个人至上”自然成了他们的文化取向。
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就业机会竞争激烈, 许多美国人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机会。
他们不喜欢一辈子呆在同一个地方, 他们认为成功的人应该是那些走遍天涯海角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
早期的北美移民就是通过个人奋斗, 不断进取, 才获得生存和财富的。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 三面陆地, 形成了封闭型的大陆文化, 经济活动多以农业为主, 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 价值观念多以群体为主。
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就把静作为一种美德。
老子认为“静是事物的根”。
儒家主张“明心见性”;道家与佛教讲究“修身养性”。
因而, 中国人寻求的是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比较邓小雄[摘要]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中美两个民族的性格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从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行事稳重因循守旧与乐于冒险勇于创新;内向与外向;爱面子与讲实惠四个大方面对中美两国民族性格进行比较。
了解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美国;民族性格;比较;差异前言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其中宗教、历史、文化等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各种交往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影响到一个国家、民族或个人的发展。
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族性格,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中美两个民族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群体意识比较强烈。
中国人注重整体价值,强调个人应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群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体利益,由此便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传统公私义利观念。
轻视个人利益,强调群体利益,这种心态树立起了大多数中国人对家族、社会、国家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使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群体得以稳定地发展和壮大。
但群体意识忽视和压抑了个性发展,个人缺少自由发展,缺少独立思考,因此中华民族虽然人数众多,但顶尖人才却相对过少。
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与历史上的小农生产方式、重农抑商政策、地理环境和重要人物有关。
小农生产使人们对集体有很大的依赖性。
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增长缓慢,人们之间的连结易趋于稳定,不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与差异。
中国的地理环境自成完整的体系,宜合不宜分,民族间强调的是群体的和谐。
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儒家学派大师强调“天人合一”、“大一统”等思想,对群体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西⽅民族性格之⽐较研究2019-08-14摘要: 本⽂通过跨⽂化⽐较的⽅式,讨论了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化所塑造的两种不同民族性格的差异,分析了造成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以期帮助⼈们深刻理解中西⽅民族性格的差异,增强⼈们的跨⽂化交际意识,有效地减少⽂化误解和冲突。
关键词: 中西⽅民族性格差异原因⼀、引⾔性格是指个⼈表现在态度和⾏为上稳定的个性特征。
民族是指由若⼲个⼈组成的社会整体。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化特点上的⼼理状态”①。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这主要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中西⽅民族性格的差异,包蕴于中西⽅两种⾃成系统的⽂化传统之中,是跨⽂化交际中的⼀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西⽅⽂化交流,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因此,揭⽰中西⽅民族性格的差异,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意义,⽽且具有实践上的重⼤意义。
⼆、中西⽅民族性格差异(⼀)天⼈合⼀与天⼈⼆分“天⼈合⼀”是中国⽂化的特征,“天⼈⼆分”则是西⽅⽂化的个性。
这两个哲学理论分别是中国⽂化和西⽅⽂化的内核和灵魂,构成了中西⽅哲学,尤其是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源头。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合⼀”。
这⼀思想概念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合⼀”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化的主体。
所谓“天⼈合⼀”,是指⼈们对⾃然规律的顺从和对⼤⾃然的崇拜,⼈们把⾃然中⽇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们的⽇常⽣活和活动周期相⼀致起来,⼀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然和谐统⼀。
在“天⼈合⼀”思想的影响下,⾃古以来,中国⼈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语⾏为等⽅⾯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天⼈合⼀”的思想⽆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地的和谐统⼀,缺⼀不可。
在⼈与⾃然的关系上,西⽅⽂化主张⼈与⾃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强调“主客⼆分”的思维⽅式。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摘要】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世界经济的多元化,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不管在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交流愈来愈频繁。
中美民族性格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使得两国人民在交际中遇到各种障碍。
所以,研究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了解中美两国的民族性格特点,探寻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对中美两国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两国的民族性格特征,接着从价值观、伦理观、家庭教育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文化的差异,最后提出减少差异的对策。
【关键词】中美民族性格;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民族性格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特点,是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反复表现的精神和行为模式。
它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模式和策略的制定。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美在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减少交际双方的误解,提高交际的有效性,有必要对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进行了解,以减少两国交往时产生的跨文化差异,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
1 中美民族性格的特点1.1 中庸与个性张扬中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几千年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封闭型的大陆文化,中国崇尚儒家思想。
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
要求人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至善、至仁、至诚、至德的理想人物。
中国人寻求的是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因此,中国人在处世上比西方人保守,多忍让,多数人不愿去冒险、竞争。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形成了张扬、好动、求变的性格。
他们不喜欢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有较强的进取心,说话办事讲求效率。
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性,喜欢冒险、竞争,好斗。
对美国人而言,变化意味着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没有变化,就没有创新。
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
1.2 稳中发展与冒险开拓中国人追求稳定的民族性格,而美国人总是尝试新的事物,不管有再大的风险,也乐于尝试。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摘要】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世界经济的多元化,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不管在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交流愈来愈频繁。
中美民族性格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使得两国人民在交际中遇到各种障碍。
所以,研究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了解中美两国的民族性格特点,探寻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对中美两国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两国的民族性格特征,接着从价值观、伦理观、家庭教育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文化的差异,最后提出减少差异的对策。
【关键词】中美民族性格;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民族性格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特点,是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反复表现的精神和行为模式。
它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模式和策略的制定。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美在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减少交际双方的误解,提高交际的有效性,有必要对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进行了解,以减少两国交往时产生的跨文化差异,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
1 中美民族性格的特点
1.1 中庸与个性张扬
中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几千年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封闭型的大陆文化,中国崇尚儒家思想。
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
要求人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至善、至仁、至诚、至德的理想人物。
中国人寻求的是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因此,中国人在处世上比西方人保守,多忍让,多数人不愿去冒险、竞争。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形成了张扬、好动、求变的性格。
他们不喜欢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有较强的进取心,说话办事讲求效率。
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性,喜欢冒险、竞争,好斗。
对美国人而言,变化意味着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没有变化,就没有创新。
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
1.2 稳中发展与冒险开拓
中国人追求稳定的民族性格,而美国人总是尝试新的事物,不管有再大的风险,也乐于尝试。
以择业观为例,西方人很少一生只从事一种工作,相反他们会很频繁地更换工作,而中国人如果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就很少有人去尝试别的工作。
他们喜欢创新,冒险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美国人向危险叫板,向极限挑战。
有些美国人为了打破生活上的沉寂,敢于从耸立的高楼攀援而上,更有人敢于乘著气球飞越大西洋。
1.3 仁爱与务实
中国人的价值观内化于心性,讲求个人修养和品行。
日常交际时讲究吃亏是福,人情比事情本身重要。
做事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美国人较务实,重视物质利益,追求效率和效益。
美国早期历史造就了他们善于在逆境中不气馁、看准目标、孜孜以求的性格。
他们喜欢一切都自己动手,大小事情都能自己解决。
美国人在金钱上很实际,他们付出劳动便要取得报酬,求助他人便当以惠相报。
2 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差异
2.1 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体现出来的,只有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人生价值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
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友爱互助,这种思想情感生发于传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中国人的“大我”、“小我”观念已内化成一种基本价值尺度。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都要依靠自己,而不应该依赖别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个性原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认为人应该为个人而生存。
集体利益不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不容侵犯。
在他们的观念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
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独立地求生存,求发展,而不依赖他人。
2.2 伦理观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人人都应遵守礼教,讲究恕道,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造就优良品格,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
美国人认为在家庭中,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尽养育之责,而对于父母年老,子女也没有赡养的义务。
这种理性的宗教伦理思想导致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
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导致美国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2.3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十分强烈。
中国人非常强调家庭的整体性、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干涉,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
因为中国人认为家庭成员的事便是整个家庭的事。
而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薄,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性的个体来看,家庭成员之间互干涉,相互之间有相对不受他人打扰的空间。
在教育问题上,美国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富于探索等个性品格。
让小孩从小完全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挣钱读书。
中国的独生子女大多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独立和自理能力很差。
美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是自由、平等的关系。
中国的孩子一切都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家里不能和自己的父母有平等的沟通理解,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很多中国孩子感到压抑,影响他们的成长。
2.4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是曲线式思维方式。
中国人会围绕着某个主题绕圈子,从不同的不切主题的方面迂回靠近主题。
说话讲究委婉含蓄,强调暗示的作用。
尤其在上下级之间,上级通常不会直接指示下级做什么,而是让下级去“意会”。
美国人大多是直线式思维方式,他们直接切入主题,直截了当地解决问题或表明自己的意见。
中国人多倾向直觉,更多地依赖直觉来做选择。
美国人多注重思维的实用性,根据数据、信息等事实,判断如何解决问题。
3 解决跨文化交际差异的对策
3.1 尊重文化差异,增加沟通和理解
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
要增强理解,学会沟通。
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和体会对方的感情。
在跨文化的交际和沟通过程中,它是实现求同存异的具体方法之一。
加强沟通首先必须要不断学习对方的文化,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在他国文化体系中感知对方的交际模式和交际特点,缩小交际距离,排除交际障碍。
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的氛围。
3.2 加强交流,弘扬双方文化的精华
交流的最大目的无非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适合我们发展的我们才大力借鉴和吸收有利的因素。
比如美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可以为我们服务,为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所以,促进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互相学习能增进友谊,将有利于中美两国文化的共同繁荣。
总之,了解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经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合作。
对中美民族性格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不仅可以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拓宽视野,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3]Theo Hermans.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Ⅱ: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4]吴锋针.从不同的价值观取向看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J].北方论丛,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