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的地区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16.16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传统服饰在不同地区的特色与差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服饰文化。
不同地区的传统服饰在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特色与差异。
本文将以北方、南方和西南地区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北方地区的传统服饰以华丽、庄重为主要特点。
在北方的寒冷气候下,人们更加注重服饰的保暖性能。
因此,北方的传统服饰通常采用厚重的材料,如羊毛、棉花等。
同时,北方的传统服饰设计也更加注重线条的简洁与流畅,以突出人体的曲线美。
例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蓝色敬礼”就是以宽松的剪裁和流线型的设计为特色,彰显了北方民族的豪放与庄重。
南方地区的传统服饰则以轻盈、柔美为主要特点。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人们更加注重服饰的透气性和舒适性。
因此,南方的传统服饰通常采用轻薄的材料,如丝绸、竹纤维等。
同时,南方的传统服饰设计也更加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装饰的繁复性。
例如,苏州的传统汉服“襦裙”就是以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和华丽的装饰品而闻名于世,展现了南方民族的精致与柔美。
西南地区的传统服饰则以多元、奔放为主要特点。
西南地区地势复杂,民族众多,因此,西南的传统服饰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
西南地区的传统服饰材料多样,如锦缎、毛织品等,颜色鲜艳丰富,图案繁复多样。
同时,西南地区的传统服饰设计也更加注重民族特色的体现和装饰品的丰富性。
例如,彝族的传统服饰“彝装”就是以其独特的颜色搭配和精美的银饰而著名,展现了西南民族的豪放与多元。
除了以上三个地区,中国的东北、华南、西北等地区的传统服饰也各具特色。
东北地区的传统服饰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如满族的传统服饰“长袍”就是以其宽松的剪裁和厚实的材料而著名。
华南地区的传统服饰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流动感和灵动性,如粤剧的传统服饰“花脸”就是以其独特的面具和华丽的服饰而闻名。
西北地区的传统服饰在设计上更加注重雄壮感和威严性,如回族的传统服饰“回民装”就是以其宽大的袍子和高耸的帽子而独具特色。
寒衣节中国传统服饰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传统服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地域和区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特色。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寒衣节上,人们常常穿着传统的寒衣来庆祝这一节日。
因此,我将就寒衣节这一主题,来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
一、北方的地域特色与服饰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寒冷的东北和北方地区,人们的传统服饰多以保暖、厚重为主要特点。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的传统寒衣多为马甲式样,采用皮毛制作,例如狐狸毛和兔子毛。
这些寒衣通常精美绝伦,不仅具有保暖的作用,还展示了当地丰富的皮毛资源。
此外,在北方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特殊的寒衣,即蒙古族传统服饰。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等地,他们的传统寒衣叫做“舍勒”,是用羊皮和山羊皮制成的。
舍勒分为“达嘎”和“达尔巴”两种,前者是男子穿着的外衣,后者是女子穿着的。
蒙古族的舍勒不仅保暖,还体现了他们作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二、南方的地域特色与服饰南方地区因气候温暖,传统服饰的特点与北方相比有所区别。
广东和福建等地的传统寒衣多为丝绸制成,注重轻薄、柔软的质感。
这些丝绸制品通常具有精美的刺绣图案,细腻而华丽。
丝绸寒衣的特点也反映了南方地区丰富的丝绸资源和文化底蕴。
此外,在南方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特殊的寒衣,即民族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人民制作并穿着的传统服饰叫做“苗族短褂”。
苗族短褂是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精心布置而成,饰有苗族风格的手工刺绣和图案。
这种寒衣不仅保暖,还展示了当地壮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三、区域文化与传统服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在传统服饰中得以体现。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无论是北方地区的皮毛或丝绸寒衣,还是南方地区的民族服饰,都通过图案和样式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服饰穿在身上,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向人们讲述着每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不同的民族也会在服饰上相互影响。
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不同民族1、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
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
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
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
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
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
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她们仿佛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2、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
建国前,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老年人多着长衫。
近来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
妇女服饰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是目前保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饰的地区,妇女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
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
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
只有老年人为了庄重,才用赫红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蜡染花布。
每位妇女通常有十几套衣裙,多则几十套。
节日里都习惯于穿6件上衣,9条裙子,系1条青色或蓝色绣花腰带,显得更加娇姿艳态。
同时非常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
镇宁、关岭地区,姑娘喜拢高髻,形如拱桥,发上插着长约尺许的银簪,配上短衣长裙和绣花布鞋。
其他地区则多着短衣长裤,或在衣襟、领口少裤脚镶上蜡染或刺绣花边。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
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
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
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
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
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
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
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
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
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次研究性学习以北方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南方的苗族、傣族为主要代表民族进行深入探究。
维吾尔族总述: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
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1、阿昌族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
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
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2、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
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
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3、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
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4、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
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5、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6、6、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
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朝鲜族妇女的结婚礼服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7、达干尔族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
民族服饰的知识中国民族服饰是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的民族服饰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
在中国,汉族服饰是最为普遍的,汉族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康莱装等,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与汉族服饰不同的是,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等,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藏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绚丽多彩的图案而闻名于世,在西藏地区,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服饰的身影。
藏族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戴斗笠或者软帽,腰间束着一条宽大的腰带,脚穿长筒靴或者木底皮靴。
而藏族女性则以长袍加上宽松的围裙为主要服饰,头戴各种花样的发饰,颈部佩戴不同样式的项链和项圈。
在藏族服饰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吉祥、寓意美好的图案,如藏式结、藏毯纹、莲花纹等,这些图案都代表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风格与汉族和藏族有着明显的差异。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以宽大、宽松、明快、豪华的特点而著称,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头戴斗笠,足踩软皮靴;女性则穿着色彩明亮的长袍和长裙,头部佩戴头巾,脚踩高跟皮靴。
维吾尔族的服饰以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刺绣为特点,常常采用金银线、珠珍等材料进行装饰,体现了维吾尔族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其服饰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彝族男性主要穿着长袍和长裤,头戴黑色斗笠或草帽,脚踩粗布鞋;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长裙,头部佩戴发饰,脚踩绣花鞋。
彝族服饰的图案和颜色均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如鹿角、马形、山水等图案寓意丰富、意蕴深刻,反映了彝族人们勤劳、智慧、勇敢、善良的品质和美好的愿望。
除了中国的民族服饰外,世界各地也有许多其他民族具有独特的服饰文化。
例如,印度的萨丽和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宫廷服饰,格鲁吉亚的查克拉瓦服饰,埃及的法老王朝时期的服饰,非洲的斑鸠鸡羽毛服饰等,都展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地理环境与服饰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地理环境与服饰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服饰上留下了独特的乡土风情。
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简便的草裙与炎热的气候相关连;丰厚的皮服与严寒的气候相伴随。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
一、干旱荒漠地区的服饰阿拉伯服饰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小孔露出双眼。
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主要功能。
土库曼斯坦别称“沙漠牧场”。
男人爱穿紧身衬衣,宽档裤,外套长袍,脚蹬皮靴,便于骑马驰骋;妇女爱穿束身连衣裙、长袍,头戴高帽或扎头巾,以适应干旱多风沙的环境。
二、高寒牧区的服饰青藏高原的服饰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长袍的习惯,主要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昼夜温差大)。
穿皮制长袍,既可抵御严寒和风沙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作为夜间防寒的铺盖。
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
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这比更换增减衣服方便得多。
三、热带多雨地区的服饰东南亚服饰东南亚的居民,常穿无领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头戴斗笠。
这与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关——轻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用;多水地区以水为伴,趟水过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便于晒干,适合与水打交道;短式紧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便。
初中地理民族服饰特点1.材质差异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材质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生活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因其气候寒冷干燥,多选用羊毛、驼毛等动物毛制品作为衣物材质,制成厚实且保暖性强的毛料服装。
而在湿润多雨的南亚地区,印度服饰则更偏向于使用棉布,因为它能更好地适应湿热气候。
2.色彩特色地理环境也影响了民族服饰的色彩选择。
例如,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族,其服饰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以红色、黄色、蓝色等暖色系为主,既能在冰天雪地中起到醒目作用,又能带来温暖感。
而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民族,其服饰则偏向于使用绿色、棕色等自然色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图案寓意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大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寓意。
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个民族的图案各有特色。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维吾尔族,其服饰上的图案多以骆驼、沙丘等沙漠元素为主,寓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艰辛。
而江南水乡的汉族服饰则常以荷花、水波等水元素为主题,寓意着对水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
4.款式特点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款式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民族服饰通常设计得较为厚重,以抵御严寒;而沿海地区的民族服饰则相对轻薄,便于在海洋环境中活动。
此外,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在细节设计上也各有特色,如蒙古族的宽袍大袖、藏族的长袍长裤等。
5.配饰搭配配饰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环境对服饰影响的体现之一。
例如,草原上的牧民喜欢用兽骨、兽皮制作饰物;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藏族和彝族喜欢用贵重的金银和宝石制作饰物;南亚地区的女子则常在腰间佩戴色彩斑斓的腰带。
这些配饰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6.制作工艺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服饰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粗犷,强调实用性;而南方水乡的民族服饰则注重细节和手工艺的运用,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某些特殊材料只能就地取材,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在制作工艺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民族服饰的地区差异
活动主题:民族服饰的地区差异
活动地点:地理教室
活动时间:
主持人:刘玉静
参加人员:地理组全体教师、刘堃
活动过程:
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其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指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各地区民俗的差异;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则说明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咨丰富。
我国55种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花脚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
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仅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无论从质料、色彩来看,也无论从式样、塔配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
总结一下几千年服装文化的结构形式,大致上可归为两类:一类被称为“有结构形式”,此类服装的款式以“突出表现人体”为主要特征;另一类则可称为“无结构形式”,此类服装的结构设计不要求突出人的形体,而要求服装款式以装饰人体为主要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其一,以五色斑斓的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为装饰特点,其色调层次十分明显,色块间所形成的对比和反差较大,因而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
其二,服饰色彩虽鲜艳明丽,却不繁缛杂乱,一般以浅色调为主,表现的是一种优雅恬淡的审美情调,这种色彩搭配方式;其三,崇尚黑色和蓝色,在服饰上常以此作为主色调,显得庄重严肃、沉稳朴实。
中国各民族服饰装饰图案的设计,虽受历史与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服饰的装饰图案设计上,却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倾向,即取材于大自然。
第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分
点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猪畜牧为生;南方温热多雨,山地丘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
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科。
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
因天气湿热,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
第三,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上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有的却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
如解放前,在云南二十五个少数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资本主义因素已经相当发展;广大的壮、哈尼、纳西、白、彝等民族都已进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小凉山彝族是比较典型的奴隶制;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如基诺、布朗、景颇、独龙、怒、部分傈僳族、佤族等却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宁纳西族(摩梭人)仍保留着母系制残余。
在别的少数民族聚居省区,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样,少数民族服饰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也就具有层次性。
如: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
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
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
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
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
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
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
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
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
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
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
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
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
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
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
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
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
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
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
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
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
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
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
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
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