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认知080910919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37
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帮助我们打开理解人类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大门。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过程。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它涵盖了诸多方面呢。
首先呀,对他人的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不断地去认识他人,从他们的外貌、言行举止到内在的性格、动机等。
比如说,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他穿着整洁得体,面带微笑,说话彬彬有礼,我们可能就会初步认为这个人是比较友善、有教养的。
这就是基于我们的社会认知模式做出的快速判断。
但是呢,这种判断也可能会出错,因为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现象。
就像有些骗子,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真诚可靠,但实际上却心怀不轨。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同样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又有趣的过程。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外貌、性格等呢?有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实际上更优秀,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提升偏差。
例如,很多人觉得自己的驾驶技术比一般人要好,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而有时候我们又会低估自己,产生自我贬低的情况。
这往往和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周围人的评价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经常被父母批评不够聪明,那他可能就会对自己的智力有较低的认知。
社会认知还包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
像我们对社会公平、道德规范等的理解。
不同的人对社会公平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机会均等就是公平,不管结果如何;而有些人则认为只有结果平等才是真正的公平。
这背后反映的是我们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
再比如对于道德规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道德的标准也会有所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更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社会认知的过程其实充满了各种影响因素。
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认知偏差。
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常常会走捷径,这就导致了很多认知偏差的出现。
除了前面提到的自我提升偏差,还有刻板印象。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什么是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定义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
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二)社会认知的特征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