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哲学”阶段)时间:古希腊——16、17 世纪,有2000多年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
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特别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
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人性本恶。
霍布斯命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狼和狼之间的关系”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弗洛伊德“影响人的心理跟行为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生物性的冲动”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阶段)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
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1890年前后,人们开始将精神分裂归因于社会行为。
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并发表了《民族心理学序言》一文,成为民族心理学的创始人。
社会心理学由此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
它标志了社会心理学学科的正式产生和其成熟体系的出现。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德国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用模仿来解释所有的社会心理现象迪尔凯姆集体意识绝不是个体意识的相加之和,前者大于后者并决定那个后者,社会心理学开始于群体并结束于群体。
黎朋《群众论》集群行为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后面的动因是什本能受《进化论》影响工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也具有推动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什么是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定义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
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二)社会认知的特征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在本章中,我们要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
一、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一)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即霍兰德所说的社会哲学阶段,其母体是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
这一时期与其后的几个时期相比,时间跨度较长,而且由于在这一时期中“社会心理学思想同一般的心理学思想的见解紧密相连,因此很难把‘纯’社会心理学观点划分出来”(安德列耶娃,1984:24)。
但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要在该时期找出和现代社会心理学较为接近的主题的话,那么,这一两千年中社会哲学家们围绕“人性”所展开的争论算得上是“正宗”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苏格拉底说过:“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的么?” 从这一观点来看, 人性及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决定的。
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能够由适当的教育加以适当的塑造。
柏拉图的理想主义观点在后来的社会哲学家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的学说中继承下来,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于改变社会。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多德直接联系着的。
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范畴”(威廉·S.萨哈金,1991:1)。
他在《诗学》中提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他在《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滥觞;而他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经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由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给予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2018年10月26日星期五整理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1【单选题】与社会经验论阶段相对应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是()。
A、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B、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C、社会心理学的成熟时期D、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我的答案:B2【单选题】《理想国》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作品?()•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阿基米德我的答案:B3【单选题】古希腊早期的思想家们更多地是讨论()问题。
•A、人类的本原•B、植物的本原•C、动物的本原•D、世界的本原我的答案:D4【判断题】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制度可以改变人。
() 我的答案:×5【判断题】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我的答案:√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单选题】塔尔德认为()是社会行为的最终元素。
A、模仿B、暗示C、流言D、时尚我的答案:A2【单选题】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以下哪位?()•A、鲍德温•B、冯特•C、塔尔德•D、迪尔凯姆我的答案:B3【单选题】麦克杜格尔认为人的社会行为的动因是()。
•A、情绪•B、逻辑•C、本能•D、制度我的答案:C4【判断题】1875年舍弗勒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的社会心理学这个词,他在当时对这个概念的运用和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心理学完全不同。
我的答案:×5【判断题】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是从19世纪的中叶到20世纪初。
()我的答案:×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1【单选题】以下哪一位的主要研究不涉及角色理论?()A、乔治·米德B、戈弗曼C、加芬克尔D、麦克杜格尔我的答案:D2【单选题】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规定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个体•B、群体•C、组织•D、国家我的答案:A3【单选题】乔治·米德更多地是从()的宏观角度来理解社会心理学。
•A、经济学•B、文学•C、社会学•D、哲学我的答案:C4【判断题】符号互动论的思想讲的是人和自然间的互动。
第二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一、社会化的定义(掌握)(一)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定义1、弗洛姆的定义社会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它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2、赖兹曼的定义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受着各种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影响,而这些人和事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个体意识到它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
3、安德烈耶娃的定义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4、霍兰德的定义(目前被广泛采用)一个婴儿是带着众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者的定义1、一般的定义: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发展和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沈德灿的定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3、时蓉华的定义: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4、陈元晖的定义:提出“濡化”,即社会化的观点,也是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三)本书的定义1、上述观点的共性:第一,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技能、知识、价值、动机以及在社会群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的过程,它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其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第二,社会化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第三,社会化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
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
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
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1.认知的选择性即人们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的进行社会认知。
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在认知上也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
这固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但所谓强度,主要不是社会客体本身的物理强度,而是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对认知者来说价值的大小。
也就是说,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奖励还是惩罚,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如果估计某种社会刺激将给自己带来奖励,有益于自己,就会选择它作为认知对象。
相反,如果它将给自己带来惩罚,或者对自己不利,就会采取置之不理或逃避行为,不以他为认知对象。
可见,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
简单地说,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用及有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取舍的。
例:人们知道够买福利彩票,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己,一方面有可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甚至巨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得到社会赞许,获得精神汇报,因此人们会争相购买。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所发生的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将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意义所理解的程度不同而转移。
人们的认知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的,当理解该社会刺激对个人有很大利害关系时,认知反应是十分显著的,也就是说,其情感及动机等心理状态反应强烈。
例:当某学生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知道自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高考梦想,会欣喜万分。
当一个人购买福利彩票刮开标识一看,得知自己中了特等奖,会欣喜若狂。
而当某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一看不是自己想上的大学时,也会心情激动但方向相反,会有很失望甚至失落的情绪,这都是伴随认知发生的显著的情感变化。
而如果认知某种刺激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则心情很少变化,或无动于衷,所谓心如止水。
例:一个十分饥饿的人看到美食会非常高兴,而则吃饱的人看到美食则不会有情绪上的变化。
因为此时的事物与他没关系。
社会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揭示了社会生活丰富与否对于社会认知反应具有重要作用,说明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于提高社会认知的敏锐度十分重要,同时也说明了社会认知主体本身的人格品质对于社会认知反应的重大影响作用。
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
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这是自我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它使个人的认知体验不被他人所觉察,从而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实验研究表明,对于能激发个人产生焦虑的社会刺激,或是会引起个人不愉快情绪的刺激,个人在生理反应、情绪反应上都是非常敏感的,但认知态度却是不积极的,他会把这些刺激压抑下来,从而减少焦虑,适应社会。
认知行为自我控制的这一特点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
例如,一个身材瘦弱的人遇到一个身材高大的歹徒,虽然他内心可能十分害怕,但他竭力使自己在表情上不表现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越是表现得害怕,对自己就越是不利,这实质上就是自我意识在对其认知活动发生调节作用。
又如,我们去看望一个重病人,感到这个病人面容憔悴,病势不轻,认知者虽然心里十分难受,但在表面上会对病人说“你比前几天精神多了”等来安慰病人,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认知对象可以是某个个人,团体或事物。
由于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因而认知结果也不同。
布鲁纳的实验:一套硬币,一套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币纸片,被试为30个10岁的孩子,先看材料然后画出来,结果为,所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原形的大小比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却远远大于真正的硬币,这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外界事物本身的社会意义不同,因而影响人们的认知结果。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很普通。
例:你到一个新的环境,陌生的团体,并不会认知那些本身具有突出特点的人,如最高,最矮,最胖,最瘦,最漂亮,最帅的穿着打扮最显眼的,最外朴素的,最活跃的,笑声最亮嗓门最粗的等等,最有风度的幽默的。
应用:你在人群中需要引人耳目,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特点,或是天生丽质,身材高大等,或女里具备某些特点。
如交强的能力,优异的成绩,,过人的智慧等,这样才会使你在人群中显得出众,引人注目。
二、当时的情境
社会认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认知社会中他人行为的善恶,
与是非离不开当时情境的分析,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例:①一群西方人从大陆到香港去,在罗湖出境时,他们见排队
就插队,根本就没表现出他们十分文明的行为,而过罗湖桥,仅百步之外,到香港,到香港入境时就规规矩矩的把队排起来,这就是社会背景对认知的影响。
这群外国人认识到大陆这边的社会文明程度规范化程度都不高,对不文明的行为没有制度约束,而同时也认识到香港社会的文明背景,及规范化程度都较高,对不文明者除了舆论谴责外,还有严厉的制度处罚。
甚至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对排队这种行为的认知是不同的。
②如果插队的是个青年人,大家会一致谴责他,而如果是一
个迟暮的老人,则会有人反对
三、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社心”学家凯利认为,每个人头脑中都构成了一定的心理组织
或结构,就土同一个有色镜头,对人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进行过滤即对认知对象加以分类和辨别,由于认知者本身已有的心理结构不同,即“有色镜头”不一样,对同一个社会制度也会发生不同的认知错果。
组成“有色镜头”的因素有:个人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需求等。
(一)认知者的经验
1、认知者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即使对同一刺激,也有不同的认知内容。
例:对同一部电影,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会注重其艺术价值,教育
工作者则会注重其教育意义,而一个普通人,青年人则是注重的娱乐性。
2、各经验不同,认知结构也不同,有的简单,有的复杂。
例:小孩子的经验少,认知结构简单,认知他人往往采取两分发。
3、认知生生活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其认知结果,往往对于自己生活方式一致的对象优先认知
例:在陌生的团体中,你最先认知并交往熟悉一般是同一种语言
的人。
(二)认知者的性格
1、认知者性格不同会影响他的认知结果,
自信心强的人在认知对象时有很强的独立性,有主见而自信心
弱的人则容易受暗示,变的人云亦云
具有猜疑性格的人凡是对猜疑的立场进推测判断,如:两个人
在一起讲话时,会怀疑在讲自己的坏话,见人到老师那里去则怀疑他去打小报告,见同学认真刻苦学习,乐于助人,则怀疑动机不良。
2、年龄大小与认知结果有很大关系,性别对认知也有影响
如:如妇女对他所熟悉的人的认知比男子更富有刻板印象,女性较情绪化,而男性更理性。
3、自我意识的强弱也影响着人际间的认知结果,自我意识越
强,认知则越有主观性,偏差越大。
4、已有的心理定势也影响人们的认知结果
例:打工赚了六万元钱回家,山区小青年总是以善良的眼光看待所有人
(三)认知者的需要
认知者的需要不同,认知结果也不同,人们往往会优先认识自己
需要的事物。
例:你想买一双贵之步的鞋子,进了商场后虽然商品琳琅满目,但你对其他的商品视而不见,而直奔贵之步专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