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一些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论《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涵目前实践中经常发生某投资商与某地区签订开发该地区的意向性协议,而后以各种借口又不愿签订正式合同,但该地区却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准备工作,从而造成了损失。
没有正式合同,谈不上违约责任,但又确实造成了损失,如何追究法律责任?另外,我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以后,有过错的一方应承担责任。
合同被撤销或无效,谈不上违约责任,那么这一法律责任的性质又是如何? 这就需要引出一个新的责任形式,即缔约过失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我国有学者认为:“缔约上的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民事责任。
”也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当事人因过失或故意致使合同未成立、被撤销或无效而应承担的财产责任”。
还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于缔约之后,因一方违背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保护、通知、协助、等先契约义务而致使相对方信赖利益、固有利益遭受损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这里蕴含着几层意思:①损害行为发生于缔约过程中;②损害行为违反的是先契约义务;③受害人损失既包括信赖利益之损失,也包括固有利益之损失;④缔约过失责任适用于合同未成立、被撤销、无效情况,也适用于合同有效成立场合。
我国地区缔约过失责任适用的类型有:①合同不成立;②合同无效;③缔约之际未尽通知等义务致使他方遭受财产损失;④缔约之际未尽保护义务致他方身体、健康受损失。
显然,后两种类型并不排除合同有效成立的可能。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61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前《经济合同法》第16条第1 款规定:“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依据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返还给对方。
《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范围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合同法律关系中,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
它主要关注的是在合同缔结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行为导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害的情形。
这种过失行为可能使另一方当事人失去预期的利益,或者遭受其他形式的损害。
因此,对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范围的研究,对于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合同交易的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基本概念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行为导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害,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这种过失行为通常包括欺诈、误导、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等。
其核心在于合同未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下,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行为导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失。
三、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范围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合同法》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有明确规定,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赔偿范围的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赔偿数额的确定存在困难。
此外,对于非财产损害的赔偿,如精神损害赔偿等,法律规定的范围也较为有限。
这些问题使得受害方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也影响了合同交易的公平与正义。
四、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范围的界定与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对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分类。
首先,应将损害赔偿范围限定为直接损失和可预期的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包括因过失行为导致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等;可预期的间接损失则是指因过失行为导致的预期利益损失,如合同履行后可获得的利益等。
其次,根据损失的性质,可将损害赔偿范围分为财产损失和非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包括物质损失和金钱损失等;非财产损失则主要指精神损害等。
五、完善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范围的措施为了更好地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对现有法律进行完善。
首先,应明确界定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使司法实践中对赔偿数额的确定更加明确。
其次,应扩大非财产损害的赔偿范围,如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其中。
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是一种民事责任制度,它规定了当一方违反合同义务或者未能履行合同责任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保障了合同各方的权益和合法权益的实现。
本文将从概念、原则、要素和适用范围等方面详细介绍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
一、概念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是指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当一方过失违反了合同规定或者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该方应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规范体系。
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通过明确违约方的违约责任,保障了合同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交往的正常运行。
二、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要求在违约责任的认定和违约方的责任承担上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当一方违反合同义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其违约程度和违约后果,并保障受违约方的合法权益。
2.法定性原则: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要求违约责任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并明确规定了违约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各方在合同订立时应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3.自愿原则:当一方违背合同约定或未能履行合同责任时,对方应自愿选择是否采取法律措施追究责任。
一方可以选择解除合同、要求履行或者要求赔偿等违约救济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应遵循法定的程度和限制。
三、要素1.违约行为:违约行为是指一方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违反了合同约定或未能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
违约行为可以是实际行为,也可以是未行为。
但在认定违约行为时应注意行为的过失性和违约的实质。
2.违约后果:违约后果是指违约行为直接导致的损失或影响。
违约后果可以是经济损失,也可以是行为影响等。
违约后果应与违约行为成因的直接关联,且应符合因果关系。
3.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对于违反合同义务的一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违约责任可以是赔偿责任,也可以是履行责任。
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违约救济方式来保护受违约方的合法权益。
四、适用范围在适用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时应注意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关系,例如侵权责任制度、保证制度等。
浅谈缔约过失责任的一点认识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的。
1861年,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学报年报》第四卷发表了《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之损害赔偿》一文写道:“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须善尽必要的注意。
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者不注意的牺牲品!契约的缔结产生了一种履行义务,若此种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碍而被排除时,则会产生一种损害赔偿义务。
因此,所谓契约无效者,仅指不发生履行效力,非谓不发生任何效力。
简言之,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信赖而产生的损害。
”耶林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缔约过失责任,通说是指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的先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时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我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理论基础、赔偿范围等问题学术界讨论的也比较激烈。
学者们意见不一,各抒己见。
我是初学者,抱着学习的态度,在这里就缔约过失责任中赔偿范围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在缔约过失责任中,如何确定赔偿范围,学术界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
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若因违反保护义务,侵害相对人的身体健康或所有权,而此种情形亦可认为得构成契约上过失责任时,则加害人所应赔偿的,系被害人于其健康或所有权所受一切损害,即所谓维持利益,而此可能远逾履行契约所生的利益,从而不发生以履行利益为限界的问题。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一些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马不停蹄地开展民法典的制定工作,就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而言,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的探析,不断提高其的健全程度,其意义乃相当重大而深远。
本文将从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法理基础、与相关责任的不同点、构成要件等方面一一概述。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诚实信用;构成要件;完善建议
我国通过法律移植的方式,移植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这其中有几层用意。
本文将从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法理基础、其与相关责任的不同点等方面一一概述。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那么,什么叫缔约过失责任呢?我国学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于是便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便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但是,我比较认同人大著名的杨立新教授的观点“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缔约过程中,当事人因自己过失致使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对相信该合同有效成立的相对人,为基于此项信赖而生的损害,应负的赔偿责任。
”[1]
二、关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一些法理基础
那么,缔约过失责任的一些法理基础是什么呢?我比较赞同诚实信用说,诚实信用说是有很强的说服力的。
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容主要地体现在:第一,交易中任何当事人必须要对他人诚实守信、有信用,坚守自己的诺言,不违背真实的意愿;第二,交易中的任何当事人必须要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不损害他人的权利,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损害社会的利益,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交易秩序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
合同当事人应当用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来好好地指导自己更好地履行附随义务,例如协助等义务,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状态,继而更好地促进市场的交易。
三、缔约过失责任和民法中的一些相关责任的不相同的地方
(一)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的不相同的地方
第一,两者的救济利益不相同。
第二,两者的成立前提不相同。
违约责任是以合同有效成立为前提的,假设合同没有成立、没有生效、没有效力、被撤销,即便合同中一方当事人有错误,
使对方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也不会构成违约责任,而是要负担起缔约过失责任的。
从我国《合同法》第60条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交易者中的当事人要全面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第三,归责原则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这就要求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存在错误才行。
但是,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原则上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或严格责任原则,也就是说违反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无论主观上有无过错,都应该负担起违约责任,这也是很多人所赞同的。
当然了,还有一些例外性的规定,我国《合同法》分则中还有一些合同的违约责任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这里就不举例子了。
第四,责任形式不同。
有区别的是,违约责任的责任形式就有很多了,例如赔偿损失;违约金;定金罚则等等了。
(二)缔约过失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不相同的地方
第一,两者的成立前提不相同。
侵权责任的成立一定要以有损害后果为前提的,假设不存在损害的后果,相应的,也就不存在侵权责任了,可以这样说没有损害就没有侵权。
但是,违约责任就不同于侵权责任了,违约责任的成立就可以没有损失的存在,这一点也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成立。
第二,两者的具体认定不相同。
如果要想使当事人负担起缔约过失责任,那么,就要求当事人主观上一定需要有故意或者过失的情形。
但是,侵权责任是采用的为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些例子如侵权责任法第86条第一款等等。
第三,两者赔偿的范围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是当事人违反了我们所讲的注意义务或者附随义务,违反了我们所讲的诚实信用原则,而使合同的另一方的信赖利益受到的损失。
但是,就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而言,其是相当广泛的,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第四,两者责任形式不相同。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赔偿损失;(七)赔礼道歉;(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就侵权责任而言,其责任形式是相当多的,主要的有八种。
四、关于构成缔约过失责任所需要的一些要件
(一)合同的当事人没有履行附随义务
从我国《合同法》第92条来看,附随义务与后合同义务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二)合同的当事人主观状态是故意或者过失的形式
我国合同法中有一些规定要求当事人主观上要是故意的,而我国《合同法》第58条和《担保法》第5条的第二款则是要求当事人主观上要是过失的。
(三)一方当事人使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也就是说合同当事人没有履行其应该尽到的注意义务或者附随义务,没有遵守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从而使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受到的损失。
(四)要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的存在
也就是说合同的当事人没有履行附随义务,合同的当事人主观状态是故意或者过失的形式这两者必须要与一方当事人使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受到的损失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五、不断健全我国民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一些小小建议
近年来,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还是需要进行一些改进的,以下便是我的一些小小建议:
第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合同法》第42条缺乏附随义务的明确性。
在未来的立法中,我建议立法者应该给予明确,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第二,随着我国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了,但是由于法的局限性,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原来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一些规定已经显得格格不入了,所以我建议国家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司法解释,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得知,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制度,不断完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这正也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是相吻合的。
参考文献:
[1]杨立新.民法判解研究与适用(第二集)[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