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认知(2)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34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什么是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定义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
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二)社会认知的特征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二、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属性同物理、化学或生物、地理等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充分表现在其研究的科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都是科学的,具有与其他科学学科同样的科学取向。
而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三、影响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起因)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与出现在人们社会情境中的他人密切相关的,他人的特点与行为,是引起人们相应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2.人们的认知过程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整个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过分拥挤等对我们的心境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人类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必然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行为所发生的文化背景。
5.我们的生物及遗传因素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E.Ross)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因此,有不少心理学家以此将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弗罗德.阿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并注重在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1930年前后,一批热心而杰出的学者,集结于社会心理学的旗帜之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代号:4265I 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要求一《社会心理学》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培养自学应考者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主具体社会行为规律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为S.E.Taylor etal 著,谢晓非等人译的《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版)。
其中个体知觉、认识自我、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关系、性别和助人行为为本课程重点内容。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章社会认知第三章个体知觉—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第四章认识自我第五章态度和态度改变第六章偏见第七章社会影响第八章人际吸引第九章人际关系第十章群体行为第十一章性别第十二章助人行为第十三章攻击第十四章社会心理学与健康第十五章社会心理学与政治三《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任务1.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学科历史发展的进程2.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3.分析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提高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四《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较为系统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能力2.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要求是:认真学习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学会抓住重点,难点并加深领会.同时能够应用这门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初步进行分析的能力II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从历史、主要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心理学进行概述。
要求能够从社会分析层次、个体分析层次和人际层次三个层次来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掌握研究的实际操作方法。
并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三大历史根源: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