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即主张理性预期假说的学派,其在经济学流派中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Neo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而与第一代分流,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Sargent)、华莱士(Wallace)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主要代表人物

1.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

2. 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

3.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分析方法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成为干扰因素,但可以事先计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例如在确定房租,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实际收入。因此合理预期起了加速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对

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政府的决策不可能像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被公众的合理与其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迫使政府放弃实行。

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时经济稳定,就应该听任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波动理论》一文中,发展了适应性预期理论,首次提出”理性预期”

理论。他假定:经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体系不会浪费,而是充分利用了信息;预期形成方式主要依赖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构成;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运行不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上述假定前提下,穆斯提出其理论要点:

其一,理性预期是使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预期,是人们有效地利用代价昂贵的信息后形成的,因而它是理性的,其结果与客观的理论预测一致;

其二,理论预期是观察到的过去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可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由于它与理性预期结果一致,因而理性预期可以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

其三,理性预期模型中存在随机误差项,表明厂商和经济学家都不能无所不知地掌握一切信息,因而会对其产出行为发生影响;

其四,最主要之点在于,理性预期模型说明,规则的经济政策不会对实际经济行动产生影响。

只有当经济体系受到预料之外的冲击时,才会使实际产量偏离其正常轨道。显然,这一结论部分地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穆斯的理性预期模型是理性预期理论的雏型,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70年代后,卢卡斯等人循着这一思路,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首先从分析方法入手,批判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用自己的心里预期方法取代或补充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得分析前提是不现实的,分析方法是有缺陷的:

?第一,充分就业的假定前提并不存在。70年代后,全世界都产生了资源短缺和能源紧张的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和供给不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在这种情形下,资源闲置已不复存在,从而供给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即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供给已无弹性,生产已达到潜在的水平,就业已达到自然就业水平,故总供给已达到最大限度。

?第二,量分析方法过于一般化,没有考虑微观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总量分析侧重于政府干预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影响,没有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公众对经济政策的反应。因而,依据这种分析方法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就不一定正确,并不能发生应有的效力。为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要用微观分析补充一般宏观分析的不足,并建立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第三,用总量分析方法所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考虑”个人决策”的作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个人决策的作用是与人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期有关。因此,个人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变化有决定的影响作用;而个人决策依赖于人们的理性预期,所以,公众的理性预期是影响客观经济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理性预期就是要利用这种公众的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来考虑产量,就业量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及变动。

理性预期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具体反映在理性预期理论的分析前提中,即理性预期的三个基本”假说”: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假说和货币中性假说。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二战以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实施,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但进入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陷入“滞胀”局面:一方面,生产过剩,产品积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经济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而且涨幅较大。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实使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不攻自破,在实践中处于两难境地。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互不相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萎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需求过度才导致通货膨胀。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增加社会总需求,这无疑会加剧通货膨胀。若要控制通货膨胀,就要缩减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控制社会总需求,而这又会加深经济危机。,当被许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圭桌的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实践中无能为力时,西方经济学又一次陷入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旨在以理性预期方法说明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的理性预期学派应运兴起,盛极一时。

在西方经济学中,预斯是指经济活动者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如商品生产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要对未来的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才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预期的关注由来已久,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一文中以就业水平的分析,对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与经济周期的考察都是基于预期范畴进行的。但他实际上并未明确回答预期如何形成及预期如何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等问题。凯恩斯关于预期的论述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从根本上讲,凯恩斯的预期观是“非理性”的预期观。此后经济学家约翰·穆斯(Jhon·M Mth)、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等分别对预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最终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在许多宏观经济学派中,理性预期学派以其鲜明的有别于凯恩斯正统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而引人注目。下面我们来考察预期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1.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是在蛛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蛛网理论是本世纪30年代问世的一种关于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其内容是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的变化。静态预期借用蛛网模建立了静态预期模型。静态预期的数学模型如下:

2.外推型预期。

静态预期虽然简洁明了.但却失之于过分简单。市场价格不会始终不变,商品生产者在遭受多次挫折之后会总结经验教训,修正以前对市场价格的预期。因而,1941年经济学家梅茨勒(L.Metzler)引入了外推型预期,发展了静态预期。他认为.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应以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3.适应性预期。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卡根(Cagen)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

4.理性预期。

前述三种预期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三种预期没有建立在对经济行为理论深入考虑的基础之上。即使是较先进的适应性预期也只是依据对被预期的变量的过去数值来进行预测,不能充分利用与预期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提供的有用信息。1961年,约翰·穆斯在借鉴以往预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先后给出三个假定:

(1)由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系统一般不会浪费信息;

(2)预期的形成方式主要取决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结构;

(3)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不产生重大影响(除非它以内部信息为基础)。

穆斯认为,有理性的人在形成经济变量的预期时,会充分利用同决定该变量有关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因此经济学家在构建经济模型时应假定预期的形成应以决定预期的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

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的经济学含义是:

(1)理性预期是经济主体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自然结果,是最准确的预期。

(2)经济当事人的主观概率分布等于经济系统的客观概率分布。理性预期并不保证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预期,也不要求每个人的预期都正确无误,但理性预期的误差平均为零。

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理论的价值取向

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批判与否定,没有提出具体、系统的经济政策主张,但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窥知理性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理论的价值取向。

1.理性预期学派以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政策目标.反对人为地刺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增加。理性预期理论包含了“无为而治”的政策思想。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其运行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自由市场制度能使总产量和总就业水平长期保持在自然水

平之上。因而反对政府通过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来提高产量和增加就业。这与旨在通过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2.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于预经济。理性预期学派属于当前西方保守主义的新型自由经营论思潮。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自由竞争能够保证资本主义长期协调,稳定地发展,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克服经济危机,建立自然秩序。

3.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最大化原则,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非常准确,可以与职业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模型解出来的结果相媲美。这样,人们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和价格变动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抵销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府政策无法发挥预期效应。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第十七章【圣才出品】

下篇宏观经济学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的要点是什么? 答: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部分: (1)在产品市场上:①供求服从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②储蓄、投资与利率有密切关系,利率的灵活变动可以使资本市场上的资本供求达到均衡;③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产品市场将处于均衡状态,因此国家干预具有挤出效应,即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将导致私人消费与投资的相应减少,而总需求仍然保持不变。 (2)在货币市场上:①货币数量论,即货币数量的变化仅仅影响总价格水平,而不影响总产出水平;②货币面纱论,即货币的作用只是把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相对价格,表现为某种绝对价格,对实际经济不发生任何影响。 (3)在劳动力市场上:①劳动市场的均衡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没有本质区别,即工资和物价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而灵活变动,充分就业均衡总能实现;②认为失业的主要组成包括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否认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2.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了“革命”? 答:凯恩斯“革命”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否定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需求总是等于供给,因而经济体系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能自动地实现均衡。凯恩斯则认为,供给和需求并不必然相等,如果收入不全用于支出,供给就不会与需求相一致。

(2)否定古典的利率、投资与储蓄理论。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储蓄总能通过银行的作用,使其自身转化为投资。货币市场通过利率机制会使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而凯恩斯认为,储蓄与投资来源于不同的经济主体,储蓄的动机与投资的动机并不相同,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而不是利率,影响投资的因素主要是货币需求的变化。因此,仅凭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整很难实现投资与储蓄的均衡。 (3)否定古典宏观经济就业理论。古典宏观经济的就业理论认为,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不存在失业,即使有失业,也只是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凯恩斯则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社会存在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能经常达到的。 (4)否定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思想核心是强调经济体系的自动调整机制的作用,主张政府实施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国家干预。而凯恩斯积极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将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看作是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失衡的有效措施。 3.试述对经济行为的预期的重要性。 答:人们对经济行为的理性预期,对其决策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会使人们对已出现的经济行为做出理性反应,从而导致一些经济行为的失效。例如,假定政府准备通过增加预算赤字来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产出。在没有理性预期的情况下,如同凯恩斯学派的分析,政府政策会取得预期效果,即总产出增加。在理性预期的情况下,人们根据以前的经验知道预算赤字的增加将会引起通货膨胀,于是,人们就会立即根据预测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结果是使政府的政策无法产生实际效果。 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情况下,政策是无效的,所以最好的政策就是不实施政策。只有当政府实施的政策没有被公众预期到时,这种“意外”的政策才会产生一定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世界滞胀现象的加剧,作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新古典综合派的思想门益受到来自不同派别的攻击、非难与挑战。对于新古典综合派的正统地位而言,来自理性预期学派的威胁最为严重。目前,出于理性预期学派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有系统性的理论,由于该派尚提不出对付滞胀问题的有效政策,所以新古典综合派依然能勉强维持它的正统地位。但是,仅就目前的情况而论,理性预期已经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肋方向施加了重大的影响。 理性预期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出现,但由于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在当时比较巩固,所以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理性预期才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同的派别。赞同理性预期观点的西方学者也逐渐增多。该派的代表人物一般被认为是卢卡斯、萨京特和华莱士。 理性预期学派的中心思想相当简单,然而,有关该学派的西方文献经常以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的验证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往往使一般读者难于理解。有鉴于此,为了理解的方便,本文首先在第一到第四节中对理性预期学派以比较通俗的方式加以论述。通过通俗的论述方式当读者已经掌握理性预期的基本说法以后,我们再在本章的剩余部份对该派的思想作出近一步的介绍和分析。 §1.自然率的假说 要想知道理性预期学说的内容,必须首先理解西方经济学渝“自然率29假说”。在第八章阐述货币主义时,我们必须对自然率的假说加以论述,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基础之一侄忍自然率假说,由此也可以看到,理性预期学派是货币主义的一个发展。 按照自然率的假说,资本主义的市场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在每一种商品(如食品、衣着、劳动、资本等)的市场上,竞争的力量都使得这种商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或趋向于均衡状态。所谓“处于均衡状态”就是:在一定的价格下,买者愿意购买(需求)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愿意提供(供给)的数量。例如,在香烟每盒1元的价格下,一切愿意以此价格来购买香烟的盒数正好等于一切愿意以此价格来出售香烟的盒数。此时的市场被认为是处于“供求相抵消”的情况。然而,“供求相抵消”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香烟都已卖掉,或所有吸烟的人都买到了香烟,因为,一部分的香烟商人可能嫌价格太低而宁可把香烟存放起来,一部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怎么影响供给 理性预期学派,即主张理性预期假说的学派,其在经济学流派中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Neo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而与第一代分流,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理性预期学派,从经济学范畴上划分,属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是他强点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理性的经济行为。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理论,实际上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理性行为的分析的扩展与补充,或者说,它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思路进一步展开其理论分析的。进一步说,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分析中,始终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如下三个重要的信条:第一,经济当事人的实际经济决策,例如关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又译合理预期。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指人们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估计。具体说,理性预期包括三层含义:(1)做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有理性的。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2)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努力利用一切有关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充分掌握。(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穆思在分析中首次使用了理性预期概念,但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将理性预期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正确的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新古典经济学的很多结论和政策建议都是从理性预期推断来的,包括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AD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移动后决定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以及对财政政策的分析等。适应性预期指人们仅仅根据过去而预测未来的说法。新古典学者认为,适应性预期是错误的说法。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罗伯特·卢卡斯 百科名片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1937年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经济学天才、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1995年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目录 个人简介 学术研究 学术成就 论文著作展开 个人简介 学术研究 学术成就 论文著作展开 个人简介 1937年,卢卡斯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

1955年,卢卡斯从西雅图的罗斯福公立学校高中毕业。芝加哥给予他奖学金,但芝加哥没有工学院,从而终止了他做工程师的梦。 在那个时候,热门专业是学物理,但卢卡斯对此没有兴趣。真正令他激动的是芝加哥学院的人文科学,如西方文明史和知识的组织、方法及原理。这些课程中的一切对他都是新的。他选修古代史序列,并且变成主修历史。卢卡斯由于获得了一项伍德罗·威尔逊博士奖学金,而进入加州大学攻读历史专业研究生。 在芝加哥,卢卡斯读到了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伦尼,他记述了罗马时代的终 结,并强调面对政治大破坏时,人民的经济生活的连续性。对此,卢卡斯印像深刻。在伯克莱,他选修了经济史课程,并旁听经济理论课。从那时起,他开始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改学经济学,并因此回到了芝加哥。 1963年,卡内基工学院(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工业管理研究生院提供给卢卡斯一个教职。 卢卡斯在卡内基工学院的第一年,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动态系统和在时间过程中优化的数学,并设法看一看这些方法如何可以最好地用于经济问题。那几年,卡内基——梅隆有一群杰出的经济学家对动力学和预期的形成有兴趣,卢卡斯也是其中之一。他在那时与雷纳德·莱普英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他还与爱德华·普里斯科特合作完成了一个不完全竞争产业的动力学的理论项目。并写了一篇《不确定下的投资》的文章。在此期间,卢卡斯的经济动力学的全部观点逐渐成形。 以后,卢卡斯又对萨缪尔森的一个货币经济的交叉各代模型产生兴趣。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1970年完成、1972年发表的《预期和货币中性》的文章中。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货币中性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主题之一。1995年5月,在明尼亚波列斯联邦准备银行的赞助下,还为此文专门组织了一个25周年的纪念会。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其固有的缺陷,这造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不足并由此引起就业不足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但有效需求的不足可以通过政府支出、减税和货币扩张等措施加以弥补,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这些措施可以刺激产量和就业量的增加,而不会带来通货膨胀。随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又从多方面对凯恩斯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主要有:收入支出模型、IS——LM 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等等,从而形成了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但是,上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重视总需求分析,而忽视总供给分析,二是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各种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正是从这两方面对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并严重动摇其统治地位。而凯恩斯主义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80年代以来也主要致力于解决这两个问题,并由此推动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其中,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主要针对前一问题作出努力,并由此又把其理论更名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另外,一批年轻的凯恩斯主义者如格里戈里·曼基、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等人,则把精力主要放在解决后一问题上,一般把他们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他们的理论则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坚持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机械组合的基础上,把总供给和总需求(AS AD)作为理解一般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动的核心方法,包括滞胀在内的宏观经济学的所有重大问题,现在都用这一方法加以分析。 (2)在综合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和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又吸收和容纳了一些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主要是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和理论,从而在原有综合的基础上进行了范围更为广泛的综合。 具体说:第一、在总需求理论中,主要吸收了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例如,“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现在也承认: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贬低了货币的作用,事实上货币是举足轻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财政政策所

理性预期学派

参考资料――经济学流派――正文4 说明: 正文中带下划线的内容表示有相关链接内容,链接的内容附在文后。“经济学说史”部分已有的人物、学派用下划线表示,如凯恩斯。 四、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重要经济学流派。由于其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故名。理性预期学派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 理性预期学派是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提出挑战而兴起的。1961年,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缘起。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颇为引人注目。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卢卡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年)。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 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个是个体是寻求最优化的。换句话说,经济行为主体在他们的收入和技术的限度内力求取得最大的预期利润或最大的预期效用;另一个是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就是说在每个市场上,除非有法律的限制,情报的脱节,或政府政策的阻碍,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卖方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买方愿意买进的数量。在这两个前提下,市场上每种产品均衡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企业预备出售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同样,在劳工市场上,按照现行的工资率,工人提供的劳动时数正是他愿意提供的劳动量,雇主雇用的工人也正是他愿意雇用的人数。 30年代,凯恩斯所否定的正是这种关于个人行为和市场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然而,合理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又正是被凯恩斯主义者所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的前提,并使“古典经济学前提更加连贯更加复杂。” 理性预期学派一是假定人们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能根据可能得到的最好的信息进行决策,他们的预期是在利用可能得到的最新的数据和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政府不能“愚弄”人们了。二是假定价格变动得非常迅速,因此市场上总是处于均衡状态,所有市场总是处于供求相等的境地。事实上,合理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正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前提的继续和发展,理性预期学派也正是把新古典经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梳理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梳理 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它是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经济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其主要包含三个含义:第一,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第二,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总会力图得到一切有关的信息。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根据理性预期,经济如果不是反复遭受政府的冲击,它就基本上是稳定的。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干预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生效的前提就是:政府可以出其不意地实行某种政策来影响经济生活。但另一方面,政府要取得社会的支持,就不能在经济政策上对社会搞突然袭击,而只能是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办事。所以,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的经济政策就是无效的。政策的无效性命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对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否定。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交替关系即使在短期内也不存在。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人们可以预计到货币供应量增长后所可能发生的实际后果,从而会采取预防性的措施。所以,即使货币供应量增加,也不能使工资和利率下降,而只能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即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 (2)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就业、产量或其它实际变量均无影响,只有不能被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能够对上述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只能是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或波动,

其结果都是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无效。 (3)财政政策无效性命题。美国经济学家巴罗所复兴的李嘉图等价定理指出,如果人人都认识到政府借债只是公民纳税被推迟而已,人们就会把相当于未来增加税收的一部分财富储蓄起来,这并不会刺激消费,所以政府通过发行公债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就是无效的。 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理性预期学派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不同,他们承认实际经济活动会偏离“常规的”均衡状态,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并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还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理性预期学派将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念和政策主张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卢卡斯、巴罗、泰勒等。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在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境,战后流行了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货币学派的理论和经济政策在扭转停滞膨胀局面时并无发生神效。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些比较年轻的经济学家从货币学派中分离了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经济学流派——理性预期学派(亦译“合理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F·穆思在1961年美国《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的,穆思从工程学文献中借用了这一概念,构造了一个假定经济主体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以最优化为目标并有效率地位用信息的经济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当时并末引起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注意。到了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E·卢卡斯连续发表论文将理性预期概念应用于稳定性经济政策的争论从而在美国逐步形成了以罗伯特·E·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卡·华莱士为核心的理性预期学派。这一学派的其他著名代表人物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泰勒、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罗彻斯丹大学的罗伯特·巴罗等人。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是这一学派的重要据点。 理性预期理论的出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四方经济学界的震动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特拉瑟说:“在理论和经验宏观经济学中,新

近发展的最具挑战性的概念之一,是合理预期论”1。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马克·威尔斯在《“理性预期”:反凯恩斯革命的革命》一文中指出:“虽然理性预期理论仍然处于幼年时期,它已经摧毁了通行的理论,并且看来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可供选择的理论。”2 那么,什么是“理性预期”呢?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又是什么呢?下面将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和评价。 1约翰·斯特拉瑟:《合理预期是有前途的研究大纲,还是货币学派的原教旨主义理论》,载《经济学译丛》,1986年第8期,第71页(原载美国《经济问题杂志》1984年12月号)。 2丹尼尔·贝尔等主编:《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5年版,第113页。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概述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即主张理性预期假说的学派,其在经济学流派中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Neo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而与第一代分流,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Sargent)、华莱士(Wallace)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主要代表人物 1.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 2. 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 3.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分析方法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成为干扰因素,但可以事先计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例如在确定房租,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实际收入。因此合理预期起了加速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对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一、重难点辅导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在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1)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用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支出法的公式是:Q1·P1+Q2·P2十···十Qn·Pn=GDP。 (2)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部门法。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在用这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各物质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本部门的增值。 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政策主张。难点是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盛行起来。曾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被认为是该学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在美国,货币主义者还有卡尔·布朗纳(Karl Brunner)、艾伦·梅尔泽(Allan Meltzer)等,英国的著名货币主义者有艾伦·沃尔特斯(Alan Walters)、戴维·莱德勒(David Laidler)、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等。 货币主义的理论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基础上。 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1、现代货币数量论 20世纪初期,英美经济学家也提出“货币数量论”,其中美国费雪(Irving Fisher)的“交易方程式”和英国庇古(A.C.Pigou)的“剑桥方程式”最有影响。 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其中P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y为一国实际国民收入;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 庇古根据他的老师马歇尔的学说,于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文中提出了所谓的“剑桥方程式”: 其中M代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即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以货币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即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k表示货币需求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20世纪30年代以前,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盛行于资本主义世界。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因货币当局未能止住经济大萧条,所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货币并不重要,货币数量论名声扫地,凯恩斯又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方程: 其中L表示对货币的总需求;L1表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它是收入水平的函数;L2表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息率的函数;r表示利息率;y表示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马歇尔和庇古的思想观点。剑桥方程式中暗含了利息率的作用,而凯恩斯则使利息率在模型中具有明显作用。 弗里德曼沿着“剑桥方程式”重新表述了他对“货币数量论”的见解。他在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在费里德曼看来,决定货币供应量(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角度讲,也是人们所保有的名义货币数量)的因素主要在于货币制度,即由法律和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量。至于决定货币需求(社会需要保有的实际货币数量)的因素,弗里德曼列出了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以表示之。该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为: 式中M表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价格水平;(M/P)表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f为函数符号;rb表示市场债券利息率;re表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的物质资产收益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t表示时间);w为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y为真实收入;u为影响货币

理性预期学派评论

理性预期学派评论 班级:092031 学号:09203105 姓名:冀腾飞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进入“滞胀”阶段:不仅要面临生产过剩,产品积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经济停滞不前的困境,还要面对物价持续上涨的局面。而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的局面使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不攻自破,在实践中处于两难的境地,难以自圆其说。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通过用理性预期的方法说明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理性预期学派应运而起,并走向兴盛。1995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小罗伯特·卢卡斯。这一事件表明,理性预期学派已取代了货币主义的地位,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广泛关注,并且引发了经济学理论研究上的一场重大革新。 1961年,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者约翰·弗雷泽·穆恩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发表了一篇讨论证券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文章《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在该文章中最先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针对美国战后经济严重的“滞胀”情况,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基本无效的前提下,卢卡斯和托马斯·萨金特意识到这种滞胀情况和穆恩对股票市场的不可预测性的理由是一致的。因此,卢卡斯做了大量的扩展性工作,他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原则出发,运用理性预期,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理性预期理论。因其意在重新发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精神,并在重点放在宏观分析上,故又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他和萨金特、罗伯特吧·巴罗、尼尔·华莱士等一大批富有朝气的青年经济学家的积极推动下,美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统的凯恩斯学派在他们猛烈的冲击下节节败退,理性预期学派声誉蒸蒸日上,盛极一时。1自然率假说是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基础之一,也就是说,可以把理性预期学派看作是货币主义的一个分支。更有经济学家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一种激进的货币学派。而卢卡斯理论的基本内容有:理性预期假说;宏观经济模型与宏观控制的困难性;经济周期理论和凯恩斯学派计量经济模型的缺陷四大部分。 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者穆斯认为,经济学中存在着四种预期,他们分别是静态预期,非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其中,静态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完全依照以前的情况来判断未来经济的走势,认为未来的价格和前一期的价格是完全一致的;非理性预期是指以以前的经济走势为参考,来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适应性预期是指利用过去预期与实际间的差距来校正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理性预期指理性预期者在事前做出的与未来实际情况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和其他预期对于预期和现实两者关系的观点的区别突出体现在理性预期考察的重点是预期和现实行为结果的一致性。而理性预期至少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对某一经济变量的预期值必须是该变量的数学期望值。这一期望值即是该变量可能在长时期出现的平均数值的最精确的估计;第二,求出某一经济变量的数学期望值时,经济当事人必须有效地掌握和利用一切可能得到的信息;第三,可以利用的信息包括有关的理论与模型,某一经济变量的理性预期值,必须与预期者根据自己所使用的经济模型推算出来的数值相等。同时,卢卡斯指出,一旦人们发现错误,会立即做出正确的反应,调整至与有关变量的实际值相一致的水平。总的来说,它是指预期者在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信息的前提下,对未来做出的既符合长期数学平均值,又与应用理论、模型进行推论和运算出来的结果相一致的判断。2 卢卡斯根据由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自然年失业率”,建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模型。认为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不同的事件类型同包括系统地对商业周期发展做出反应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该模型不仅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就连货币主义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都不复存在。 与传统经济学不同,卢卡斯并没有把经济周期作为一种非均衡现象来研究,因为得出结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一、学派代表人物 领袖和奠基者: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 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 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 (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 (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2、货币数量的增长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作用需要一段时间。 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5、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他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6、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的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 7、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在凯恩斯经济学危机中兴起的西方重要经济学流派之一(它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今年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之一( 在战后大约,,年里,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长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或如有的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凯恩斯经济学造成了西方国家经济整整一代的繁荣(但是,在本世纪,,年代末,,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便失灵了(所谓"滞胀"(或称停滞膨胀)是指经济萧条、大量事业同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经济现象(按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析,西方国家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或社会总需求的问题,重要的是政府实行需求管理(在经济中出现萧条和大量失业的时候,政府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扩大社会总需求,进而扩大产量,增加就业,最终实现充分就业(而在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时候,政府则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缩小社会总需求,进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最终消除通货膨胀( 政府的这种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行为被称作"逆经济行事"(在"滞胀"的局面之下,这种"逆经济风向行事"的方式便行不通了(总之,在"滞胀"现象出项之后,政府的行为处于一种"两难"的处境(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无力解释这种现象,也拿不出有效的使经济走出困境的处方,凯恩斯经济许深深陷入危机之中(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为凯恩斯学派以外的其他的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主要观点分析

新经济自由主义学说体系概述 【摘要】经济自由主义,源于法国的重农主义和英国的亚当·斯密。发展于二 战后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无法解释的“停滞膨胀”。其间形成了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各种新自由主义流派。其主要有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经济史学派、法律经济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众多,观点不一,文章就每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的切入点、政策主张以及自身独有的视角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综合性评述。 【关键词】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干预 经济自由主义,源于法国的重农主义和英国的亚当·斯密。他们分别用“自由秩序”和“看不见的手”论证了自由竞争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边际革命之后,经济自由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用“边际”、“均衡”等基本概念为分析工具,详细说明了自由竞争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然而当大喜新自由主。义的出现和流行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简单继续,而是发生于古典自由主义的危机和衰落之后。在1929—1933年爆发了一场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随着凯恩斯《通论》的发表,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主张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认可。但二战后出现的“停滞膨胀”则是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无法解释的。于是便形成了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各种新自由主义流派。主要有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经济史学派、法律经济学派。 一、新经济自由主义各流派概述 (一)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又称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对于刺激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经济危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引起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而到了19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以致到了19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停滞膨胀”局面。在此背景下货币主义在美英等国异军突起。 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教授所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为理论基础。其根据影响货币续期的各相关因素建立了货币需求函数Md/ P =f(Yp,W,rm, rb , re , 1/p·dp/dt,u)。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实际统计资料,从而得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恒久性收入而非消费者的一时收入这一重要理论。货币学派认为,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高度稳定的。这不同于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需求主要受利率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由于投机动机的作用而极不稳定的观点。因此货币学派认为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财政政策(例如减税,降低利率)可能是无效的。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对实际经济体系的影响,其传导机制是通过比较广泛的资产选

关于理性预期

关于“理性预期”的读书报告 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李晓萍3210010467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 境,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在改变停滞膨胀局面时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这种形势下,理性预期学派产生发展起来。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或者叫做理性预期假说(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是指人们在理性的情况下,针对某个经济现象(例如市场价格)进行的预期。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平均地来说,理性预期应该是准确的。该学派以理性预期的概念改造宏观经济学,以预期问题为突破口,全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所谓“预期”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如个人、企业等)在决定其当前的行动以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动所作的一种估计。而“理性预期”则是当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上发生的事实时的情形。很显然,公众要进行预期就离不开有关的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了历史的统计资料,而且也包含对有关经济变量因果关系的判断等知识。卢卡斯指出,人们在预期即将发生的经济变动时,总是倾向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根据已获得的所有信息,作出合理而明智的反应。理性预期学派关心的就是公众的这一反应对政府政策效力的影响,并认为政策的制定者不能无视这种影响,否则,政策的目标不仅实现不了,而且有时还会引发政府事先无法预料,事后又难以控制的局面发生。例如,1988年中国“抢购风”的形成就主要是因为公众普遍地形成了通货膨胀的预期,这种“人人预防、人人自保”的社会心理在通胀时期,就会如大堤决口一样势不可挡,于是当时制定的“价税联动方案”等价格改革措施,尚未出台便胎死腹中。这个让人记忆犹新的事件经常被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用来强调公众预期的重要性,它深刻地揭示出经济政策的效力除去政策本身应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以外,还必须注意到公众对经济变动的预期及其反应。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预期的形成本身就是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应该确立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就像应用各种经济学原理去分析市场行为那样来分析预期的形成。在这里,预期的形成第一次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凯恩斯也深知对未来的预期对于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指出了企业的投资函数是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发生动荡的主要原因。在他的理论中,企业投资决定于投资者的精神状态,即其对于投资的未来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因此,活力、商业信心、投资者集团的群体心理,成了凯恩斯经济分析的核心。虽然如此,但在凯恩斯的模型中,预期的形成却被置于心理学的领域而没有置于经济学领域,因而还不属于严格的经济分析。与凯恩斯不同,理性预期学派把预期看成是利用最好的经济模型和所有现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的关于某个经济变量的水平或变化率的明确的预测。换言之,预期的观念是一经济模型为基础的合理的经济预测。在这里,其独特之处在于向经济学家们展示了一个在自己的模型中处理预期的新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